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es]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賽門·加菲爾 著,鄭郁欣 译
图书标签:
  • 地图史
  • 地图学
  • 地理学
  • 文化史
  • 科技史
  • 视觉文化
  • Google地图
  • 世界观
  • 历史
  • 信息图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馬可孛羅
ISBN:9789866319969
商品编码:16068644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es
出版时间:2014-01-24
页数:44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特色:
  1.一場想像大展:橫跨一萬六千年,超過130張地圖,內容包羅萬象
  古希臘損毀已久的世界圖像、世界各地大學的馳名珍藏、大英圖書館令人讚嘆不絕的珍品、來自世界各地的稀世文物,包括手稿、航海圖、地圖集、螢幕截圖以及手機App。
  2.地圖嚮導帶路:介紹史上留名的偉大製圖家,和鮮為人知的地圖奇人
  自吹自擂的商人、吹毛求疵的測量員、天馬行空的哲學家、一擲千金的收藏家、不可輕信的航海家、初出茅廬的地球儀匠、緊張兮兮的館長以及貪得無厭的征服者。還有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托勒密、馬可波羅、邱吉爾和印第安納瓊斯。
  3.資料無所不包:新奇詭異的地圖和前所未聞的地圖軼事,都在「地圖大小事」單元中
  藏寶圖、龍出沒地圖、謀殺案地圖、火星上的地圖。窮人與富豪地圖、電影地圖與藏寶地圖、獵捕章魚用的地圖、非洲詐騙地圖、南極洲地圖,還有那些烏有之地的地圖。

内容简介

  從地圖看歷史──第一本全方位、最完整的地圖文明史
  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GoogleMaps,從石刻地圖到GPS定位系統,
  地圖是如何反映歷史、影響文化,見證變遷和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古希臘人如何得知世界有多大?
  托勒密後的黑暗中世紀,如何藉由印刷工藝「文藝復興」?
  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十二板塊,說明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場騙局?
  在平面上呈現弧形表面,麥卡托如何成為現代製圖之父?
  當GoogleMaps掌握了定義和呈現世界的權力,我們的未來要往那裡去?
  想像一個沒有地圖的世界,人們如何旅行?現在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Maps,Facebook的出現更繪出一幅新的社群圖譜──數位革命對地圖的改變遠超過各時期所有地圖學的總合。讓我們回到一萬四千年前,穴居人首次在石頭上刻下地圖開始,是否地圖的產生──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關於地圖的事實代表一本世界演變史:西元前的扁平世界,中世紀的宗教奇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到了今日,拜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導航之賜──世界的中心不再是耶路撒冷或是帝國首都,我們開始Me-Mapping──從自己的位置規劃路線。走到哪裡,「你」就是地圖,就是世界旋轉的樞紐。地圖確實描述每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掌握你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並反映出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
  地圖即故事,地圖即生命。地圖的力量能迷惑、能振奮、能煽動,能無聲傳遞迷人的故事,講述我們曾經經歷以及即將前往之處。作者以其獨特的眼界,解說地圖如何表達、又如何巧妙在時間長流中重塑了歷史。地圖在《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中,不僅是用來觀察周遭世界的跳板,還反映出更具定位的自己。

作者简介

  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生於英國,是一位記者同時也是作家。他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年曾為BBC寫過紀錄片劇本,也替英國獨立報、觀察家報等媒體撰文。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很著迷於地圖。除了《地圖的歷史》之外,還有《工業的黑暗》(The Dark Side of the Industry)、《淡紫色──改變世界的顏色》(2002,商周出版)等多本頗具盛名的著作,2010的作品《字體故事:西文字體的美麗傳奇》(Just My Type)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更以《純真的盡頭:AIDS在英國》榮獲毛姆獎。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憑藉他對地圖的熱情,在這本書中帶領讀者沿著每一張地圖開啟一片嶄新的視野。
  ──今日美國報
  
  ★作者連結了古老的地圖藝術和現代科學的製圖法,滿足地理迷無盡的需求,每位讀者都可以從中學到關於地圖的他種知識。這本書扮演了唯一的橋樑。
  ──匹茲堡郵報
  
  ★這是一本傑出的地圖作品,好看又有趣。
  ──華盛頓郵報
  
  ★面對「地圖」這種可能極度無聊、只有少數人有興趣的主題,作者竟然有能力寫出這樣一本有熱情、有內容,但又不枯燥的好書。《地圖的歷史》是一本珍貴的好書,有趣、機智,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看下去,純粹就是好看。
  ──西雅圖時報
  
  ★這本書紀錄了自古以來關於地圖的奇聞軼事,同時探索地圖是如何形塑人類的文化。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作者的新書記錄了地圖史的演進,以及為何地圖在人類生活中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
  ──閣樓雜誌
  
  ★個性,軼事,地圖珍品,作者從人類的角度解讀地圖,才使這本書這麼好看,如此有可看性。
  ──書評網站BookPage.com
  
  ★作者的寫作高超,書中所佈下的懸疑點,讓每一個章節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個精彩的短篇故事,或是懸疑短篇。這本書無所不包又藏有深度。
  ──美國史密森尼雜誌
  
  ★這是一次對地圖羅曼史的精彩進擊,也是一個關於地圖完美而有趣的展演,不斷刺激著我們的想像力。
  ──科克斯書評

目录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目錄導覽說明
推薦序|天堂般美好的科學 謝哲青
推薦序|地圖指引的是夢想 張國立

序|致地圖之愛 戴瓦.梭貝爾(Dava Sobel)
引言|自己形成的地圖
第一章|天才知道的事
古希臘人──埃拉托斯特尼與托勒密──最初如何測量出世界的大小與形狀,並找出我們所在的位置。

第二章|出賣世界的人
英國最珍貴的地圖寶藏──中世紀世界地圖──為了整修漏水屋頂而被送到拍賣會的那一天。
【地圖大小事】時值一二五○年,你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嗎?

第三章|成形中的世界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世界──極地現身。
【地圖大小事】這裡有龍

第四章|威尼斯、中國與訪月之旅
義大利人如何成為世界第一的製圖者,然後是德國人、荷蘭人。一名威尼斯修士如何發現東方之謎,最後落腳於月球。

第五章|神祕的文蘭島
古斯堪地那維亞人是否在哥倫布之前就抵達美洲並繪製成圖?或者這是最耐人尋味的地圖偽作最美好的時刻?

第六章|歡迎來到亞美利戈
托勒密於歐洲再現,美洲錯以他人為名。
【地圖大小事】加州是個島

第七章|麥卡托地圖好在哪裡?
世界於一五六九年時的模樣──時至今日,即使是聯合國也仍然偏好波斯特爾正方位等距投影。
【地圖大小事】保持沉默:德瑞克的銀之旅

第八章|世界盡在一書
地圖集於十七世紀的荷蘭蔚為風潮,《泰晤士報》也採行了地圖集,之後成為政治宣傳工具。
【地圖大小事】獅子、老鷹與傑利蠑螈

第九章|繪製一幅城市地圖(沒有摺來疊去)
倫敦也有地圖風潮,是街道圖的先鋒者,而約翰.歐杰拜在《大不列顛地圖集》裡畫出了每一條主要道路。

第十章|英國地形測量局六則漸趨協調的故事
詹姆士黨叛亂促使英國創立地形測量局,廣及印度。不過野餐區的代表符號是什麼?
【地圖大小事】十九世紀的謀殺案地圖

第十一章|傳奇的空山山脈
一座無法通行的山脈綿延再綿延,直到一位法國軍官發現它根本不存在。
【地圖大小事】班傑明.莫雷爾的騙局真相

第十二章|霍亂與遏止它的地圖
地圖在尋找疾病成因中所扮演的角色。
【地圖大小事】與柏克及威爾斯一起穿越澳洲

第十三章|金銀島:「X」表示寶藏在這裡
文學與生活中的藏寶圖。

第十四章|世界上最糟糕的旅程,前往最後畫上地圖的地方
探險家們如何不靠地圖找到南極,然後以自己的家人、朋友與敵人為之命名。
【地圖大小事】查爾斯.布思認為你品行不端

第十五章|皮女士與A到Z地圖
以走過倫敦兩萬三千條街道而聞名的女士,實際走過的路也許要少得多。
【地圖大小事】最大的地圖:貝克的倫敦地鐵路線圖

第十六章|我們全都拿在手裡的地圖:旅遊指南簡史
穆雷與貝德克爾的精美摺頁圖讓位給另一個製圖黑暗時期。
【地圖大小事】巴利無法摺疊的地圖大小事

第十七章|北非諜影、哈利波特,以及珍妮佛.安妮斯頓住的地方
布偶能靠地圖完美往來於各地,而我們能悄悄跟蹤大明星。
【地圖大小事】一場刺激逐兔的化裝舞會

第十八章|如何製作巨型地球儀
從零開始……當你原本是保齡球館老闆。
【地圖大小事】邱吉爾的地圖室

第十九章|最大的地圖商,最大的地圖賊
地圖有多麼誘人──吸引的都是什麼樣的業者和小偷?
【地圖大小事】女人看不懂地圖。噢,真的嗎?

第二十章|把車開進湖裡:衛星導航系統如何將世界裝進盒子裡
我們學著去看史上最無聊的飛行電影──憑藉全球定位系統,荷蘭人再次掌握世界地圖霸權。
【地圖大小事】火星運河

第二十一章|過關前進直往無界天際
地圖是遊戲,從拼圖到《戰國風雲》,以及電玩可能是製圖之未來的理由。

第二十二章|繪製大腦圖
計程車司機對神經科學的貢獻。

尾聲|即時且不間斷,無處不在的自我地圖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一切。
謝詞

精彩书摘

  自己形成的地圖
  二○一○年十二月,臉書發表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圖,既美麗又震撼。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世界地圖——螢藍色光芒的薄透細線,像絲網般籠罩整張地圖。這幅地圖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中國與亞洲幾乎不存在,而東非看起來像是沒入海裡了,有些國家的位置也不太正確。這不是一張標記臉書全球使用者的地圖,而是臉書網絡所產生的地圖。這是一張同時由五億名製圖師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臉書的實習工程師保羅.巴特勒,運用臉書的使用者中央資料庫,將使用者所在的經緯度與他們人際網絡地區的經緯度連結起來。巴特勒在他的部落格解釋道:「每一條線也許代表了旅行中結識的友人、旅居國外的家人,或是因為現實生活種種因素而久未聯繫的大學老同學。」臉書當時有將近五億的使用者,因此他原先以為這會是一幅雜亂的地圖,紛亂的網線(就像早期電腦後方的樣子)最終會糾結成一團。巴特勒回憶道:「結果地圖開始繪製幾分鐘後,新的樣貌現身了,我有點訝異。預期中的一團亂轉變成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不只可以看見幾個大陸,一些國界也非常清楚。不過,真正讓我詫異的是這些線條所代表的不是海岸,不是河流或是政治邊界,而是人們真實的關係。」
  在巴特勒創造出這幅地圖的前一年,我採訪過臉書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這幅地圖完美體現了當時他所說的話:「臉書不是一個新的社群,而是將世界上所有既存的不同社群描繪出來。」
  數位革命——如此精準地以臉書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對於地圖製圖的改變,遠超過各個時代以來所有地圖學的創新發明。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Earth,我們越來越難記起以前沒有這些東西時我們是怎麼過的了。我大概記得以前我們都會買那種摺疊地圖,或是那種只在新品時摺起來、之後再也沒摺起過的地圖。或者我們會從架子上拖下重得可以讓人肩膀脫臼的地圖集,迅速翻閱索引,納悶著在美國到底有幾個地方叫斯普林菲爾德。
  這些單純的愉悅變成了遙遠的記憶,這樣的轉變影響不小。自從人類開始狩獵採集,在非洲平原找尋食物與遮蔽處,實體地圖一直是我們這個世界裡至關重要的一環。的確,理查.道金斯推測,最早的地圖是習於追蹤獸跡的狩獵者在塵土上畫出來的,而西班牙考古學家近來發現的一份古物,確認是穴居人在大約一萬四千年前刻畫在石頭上的粗略地圖。道金斯更進一步推論,是否地圖的產生——以及地圖的尺度及空間概念——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換句話說,地圖掌握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地圖確實描述並重塑了我們的歷史,反映出我們最好及最壞的特質——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並且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即使是個人,我們也需要描繪路線及追蹤行進,去想像探險及逃亡的可能性。地圖的語彙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將自己(或是我們的城鎮)置於地圖之中,即表示我們達到某種成就。有條理的人能像繪製地圖那般周詳地作出計畫。沒有羅盤上的方位我們就失去方向,不知所措。我們為自己尋找定位(以前的地圖會將東方擺在上方)。我們給予他人一度的緯度去漫遊——給予他人自由發揮的空間。
  地圖會說故事,所以令人著迷。這本書裡介紹的地圖,會告訴我們地圖如何產生、製圖師是誰、製圖師當時的想法,以及我們如何使用地圖。當然。就如同任何一幅地圖一樣,本書蒐羅的資料也都是精挑細選,因為一本關於地圖的書,事實上即是一本世界演變史——透過這些發明,也許會讓我們本身的空間能力產生第二次蛻變。
  網際網路已經帶來不同凡響、意義非凡的轉變。早在天文學家若提出其他說法就得站上絞刑台的時代之前,我們的地球一直穩居於宇宙的中心;在不那麼久以前,我們還將耶路撒冷置於地圖的中央;或者如果我們住在中國,則是放幽州。之後可能是英國或法國,帝國的中心即是地圖的中心。然而現在,我們各自單獨屹立,站在我們自己地圖世界的中央。在電腦上、手機上或是車上,我們規劃的路線不是從甲地到乙地,而是從我們自己出發(選擇現在位置),去到任何所選的地點;所有距離的起測點都是我們的所在之處,當我們前進時,即是描繪我們自己的地圖,不論是自願的或是被動的。
  今年早些時候,我的一個朋友注意到他的黑莓機有點奇怪。他走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想確認一下當時的等高線與海拔高度,打開手機發現倫敦交通局的單車租借服務app已經開啟,這個應用程式是個非常便利的工具,只要輸入任何一個倫敦的地點,就會顯示各個租借站可供利用的單車數量。這個應用程式在義大利沒有什麼用處,或者至少他是這麼以為的。然而,事實上,這個應用程式依然在運作,倫敦交通局所提供的單車資訊地圖其實涵蓋了全世界,單車只是個起點,這個應用程式可以規劃路線至義大利的拉維羅、南非的開普敦或是紐西蘭的奧克蘭。不論我朋友走到哪裡,他就是地圖,他就是這個世界孜孜不倦繞著旋轉的樞紐。毫無疑問,這個應用程式也追蹤著他的行跡,所以某個人會知道他正在哪一座義大利山頭,也知道他前一天歸還的單車現在正由誰騎著。
  究竟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不過讀者也可以將這本書視為一趟參訪展覽之旅。你手中握有的正是這場展覽的目錄,起點是埃及海岸的一座圖書館。
  亞歷山大圖書館(Great Library of Alexandria)的消失,是古世界最富浪漫色彩的故事之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無法想像出有哪個現代機構能與之媲美。亞歷山大圖書館始於西元前三百三十年左右,設立的目的為收納任何一絲有用的資訊。當時,亞歷山卓也成為歐洲主要的紙莎草供應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大部分的卷軸都是以此原料製成的。突然之間,紙莎草的出口供應乾涸了:部分人士聲稱所有的紙莎草全都拿去供應亞歷山大圖書館了。
  亞歷山大圖書館,正如同亞歷山卓這座城市本身,是亞歷山大大帝留給後世的重要遺產。如果我們在今日偶然看見一幅古亞歷山卓城的地圖,我們會看見一座井井有條的城市,大街與幹道呈現整齊的方格狀。人口稠密的猶太人區位於東方,圖書館與博物館則位於中央的皇城區。城市四面環水,北方的小島建有皇家港口,為皇宮的所在地。城市北邊的港口,矗立著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法洛斯燈塔,高度超過一百公尺,燈塔頂端以鏡子反射火光,使船隻在海上三十多哩外亦能看見。要看不懂這個譬喻很難:亞歷山卓是個指引的光明之城,一個獲得自由也解放他人的地標,就位於這個脈動著啟蒙思維的城市。
  但在亞歷山卓之外的世界——在西元前三世紀的開端時又是什麼樣子呢?儘管亞歷山大圖書館在科學與數學上成就斐然,地理學的研究仍在懵懂未知時期。第一批的地理學學者以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為大部分的基礎,建構了重要的世界地圖原型。雖然希羅多德的九冊巨作《歷史》於一個半世紀前完成,但其中對於波斯帝國的興衰更迭以及波希戰爭的描述,依然是對這個已知世界最詳細記錄的文獻。荷馬也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地理知識來源,尤其是他在《奧德賽》裡記敘的旅程。
  一般認為亞歷山卓的地圖將世界畫成圓形,或至少是偏圓的,這點在西元前四世紀以前普遍受到認可。希羅多德可能也同意這個看法,不過他也可能本來就將世界視為一個漂浮在水上的扁平圓盤。荷馬的確是將地球視為扁平的,早在西元前八世紀,他相信如果你持續往地球的盡頭航行,最終就會從邊緣掉下去。不過到了西元前五世紀,畢達哥拉斯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調,認為地球是球形。(人們一直有個奇怪的迷思,認為直到哥倫布的時代才打破地球是平的這種認知。這怎麼可能呢?普遍的無知加上人們喜歡有趣的故事,於是形成這樣一個令人神往的畫面:哥倫布返回故土,帶回來的消息是他的艦隊並沒有落入萬丈深淵。)
  亞歷山大圖書館對於地圖學的歷史還有另外一項決定性的貢獻,雖然是以埃拉托斯特尼及斯特拉博的研究為基礎,它仍是一項獨立學術的重要傑作,為歐洲及阿拉伯世界隨後幾百年的地圖繪製定下基調與雛形。現在所談的不是地圖本身,而是敘述性的地圖集,其原創者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位現代地圖學家。這是一本以希臘文寫成的指示說明書,徹底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幾乎是一千三百五十年之後──以修正後的姿態,成為哥倫布一四九二年啟航前往日本時所攜帶的主要航海工具之一。
  這本地圖集是托勒密的傑作,他生於西元九十年,卒於西元一百七十年,大部分的人生都在亞歷山卓做研究,更早些便完成一部對希臘天文學極具影響力的論述,《天文學大成》。書裡包含了詳盡的星圖,以及一個標示出地球於宇宙中位置的多層模型,地球穩居於中央,作為星體每日運行的中心──以由近到遠的距離來標示,即是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及土星,以及在外圍閃爍發光的一群固定星球。托勒密也針對光學進行科學研究,檢視了人們視物的過程,以及光、顏色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可以看出,托勒密所看見的世界是歪曲的。不過,雖然非洲與印度極度扭曲失真,地中海也過於廣大,但是希臘羅馬帝國境內的城市及國家,它們的相對位置則精準許多。托勒密提供讀者兩種可能的圓柱投影法——將立體球形上的資訊投影到平面上的嘗試——一種「較差且較簡單」,另外一種「較好且較麻煩」。
  亞歷山大圖書館最後一次的毀壞發生於西元六四一年,接近托勒密死後的五百年左右,當時亞歷山卓落入了阿拉伯人手裡。在那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再次充盈了館藏,雖然它不再是昔日的知識樞紐,仍然收藏了數以千萬計的書籍。但是書本對它的新主人來說顯然沒什麼用途。
  不管是羅馬人還是拜占庭人,都沒有繼續發揚托勒密的研究。不僅沒有進步,地圖學似乎還落入了長達千年的黑暗期。難道我們對探險與征服的雄心壯志,以及對財富的追求,都像蠟燭的灰煙一般瞬間消失?地球儀呢?它們也向後倒轉了。經緯度的概念,分度線及本初子午線的出現,全都被放回了盒子裡,直到約一四五○年才又於熱鬧的威尼斯及紐倫堡重見天日。
  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高峰時究竟出現了什麼呢?當時發生的事是一卷原以為自亞歷山卓榮光時代便已失落的書籍,從希臘文被翻譯成拉丁文。那是托勒密的「地圖集」,而這個地圖集的再發現——與歐洲印刷蓬勃發展的時期相符——宣告了現代世界的誕生。
  ……
疆域的构建:人类对空间的理解与绘制 一本探索地图学如何塑造我们认知、权力与文明进程的恢弘著作。 自古以来,人类便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丈量世界的渴望。从洞穴墙壁上粗糙的符号,到卫星高悬的实时影像,我们绘制地图的行为,远不止于简单的导航工具,它是人类理解、组织和掌控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哲学体现。 《疆域的构建》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宏大旅程,深入探究地图绘制的演变历史——从古代文明的朴素宇宙观,到中世纪神学主导的圣地图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精确测量的科学革命,直至现代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数字拓扑。 第一部分:原始的摹写与宇宙的初现 本书始于人类最早的地理记录尝试。我们审视那些沉默的石刻和泥板,它们如何将模糊的记忆和神话转化为可识别的空间符号。在这些早期的“地图”中,空间并非客观、统一的背景,而是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存需求紧密交织的产物。 我们将深入解析古巴比伦的“世界盘”,以及早期中国和古希腊地理学家如何试图用哲学思辨来界定地球的形状与范围。这里,地图是宇宙论的缩影,标记着已知世界的边缘——那些充满奇珍异兽或无尽虚无的“蛮荒之地”。地图绘制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文化和信仰的守护者。 第二部分:信仰的界线与王权的扩张 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学被深深地烙印上了基督教的印记。本书详述了“T-O”图(Orbis Terrarum)的结构及其深刻含义:耶路撒冷被置于世界的中心,象征着精神信仰的至高无上。这些地图并非旨在提供精确的航海指引,而是作为教育工具,传达神学教义和历史叙事。 与此同时,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天文学的进步与庞大的帝国管理需求,催生了更为严谨的制图技术。本书对比了东西方在地图绘制理念上的差异,特别是阿拉伯学者在三角测量和球体投影方面取得的突破,这些成就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奠定了关键的数学基础。 第三部分:科学的介入与世界的重塑 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对古典知识的复兴以及对经验观察的推崇。本书重点剖析了地图学如何从艺术和神学的附属品,转变为一门独立的、严谨的科学。 皮卡蒂(Mercator)的划时代投影如何解决了远洋航行中的罗盘航向问题,尽管它也无可避免地扭曲了高纬度地区的真实面积。我们探讨了大地测量学的诞生,以及各国政府如何开始投入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国家地图测绘。这些国家地图的出现,标志着主权概念的固化——清晰的边界线成为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物理定义。 第四部分:帝国主义的利器与民族的叙事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加速,地图成为了帝国主义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本书深入考察了殖民测绘队的工作,他们不仅绘制了地形,更标记了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和潜在的战略要地。 在这里,地图的客观性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分析了不同殖民者如何通过色彩、符号和地名选择,来宣示其所有权,并强行植入新的空间秩序。同时,本土人民也开始利用和反制这些外部绘制的疆域,形成了“地图抵抗”的复杂动态。民族主义的兴起也使得地图成为构建“我们”与“他们”之间清晰界限的工具。 第五部分:战争、冷战与信息时代的冲击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推动了航空摄影和制图技术的飞跃。本书揭示了战场上对精确情报的需求如何催生了更先进的遥感技术,以及地图在宣传和战略部署中的关键作用。 冷战时期,地图成为了意识形态对抗的前沿阵地。我们审视了苏美两国在太空竞赛中对地球观测能力的较量,以及这些“制高点”的视角如何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整体认知。秘密地图的绘制与解密,揭示了国家安全和信息控制的深层逻辑。 第六部分:流动性、数字迷宫与后真相的地理 进入21世纪,《疆域的构建》将目光投向了数字革命对传统地图学的颠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普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成熟,以及众包地图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制图师。 然而,这种看似民主化的趋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算法如何决定我们“看”到什么?商业利益和隐私安全在数字地图中如何博弈?本书探讨了“数字边界”的模糊性,以及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地图背后的意图与偏见。地图不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算法干预的“视角”。 结语:持续的绘制 《疆域的构建》旨在提醒读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面貌,并非一个既定的事实,而是无数次绘制、测量、选择与妥协的结果。从史前的洞穴到指尖上的屏幕,地图的历史,就是人类试图定义自身与环境关系的编年史。理解地图如何被创造,才能更深刻地洞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这是一本关于空间、权力和认知的深度解析,邀请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序言,我立刻被作者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并没有将地圖仅仅视为导航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文化、权力、认知乃至意识形态的层面。我一直认为,地圖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人类探索、征服、交流和理解世界的载体。这本书似乎要深入挖掘地圖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圖是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政治格局,甚至是个人的野心和恐惧的。我特别期待书中对那些“失落的地圖”或者“错误的地圖”的解读,因为往往是那些不完美或者充满误解的地圖,更能揭示出当时人们的认知局限和思维模式。作者似乎暗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地圖,也并非完全客观,它们同样可能蕴含着某种偏见和主观性。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促使我们反思当下,反思我们如何通过地圖来感知和定义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这种思考的深度,是市面上很多介绍性读物所缺乏的,它赋予了这本书独特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哲学式的探究意味——“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这让我联想到,地圖的每一次革新,是否都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和宇宙认知的巨大飞跃?从古代认为大地是平坦的,到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再到如今能够绘制出精确的全球卫星图像,这中间跨越了多少漫长的岁月和无数次思想的颠覆?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种宏观的历史进程,与那些具体的、生动的故事结合起来。比如,那些伟大的航海家们,他们如何凭借着粗糙的地圖和过人的勇气,去探索未知的海洋?那些古代的绘图师们,他们在绘制地圖时,是仅仅依靠观察,还是融入了神话传说和宗教象征?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地圖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以及那些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发现。它不仅仅是关于地圖本身,更是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科学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的史诗。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激发我无限遐想的章节。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串联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体系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地圖的歷史”正是我期待的那种。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圖演变的编年史,更像是一条线索,将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脉络串联起来。我好奇,在古代的文明中,地圖是如何与宗教、哲学、占星术等知识体系交织在一起的?在中世纪,地圖又是如何反映出基督教的宇宙观和权力结构的?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地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殖民的扩张?而现代数字地圖,又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以及个人身份的认知?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地圖不仅仅是地理的缩影,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精彩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生动地展现地圖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简洁却充满意境,一张古老的地圖轮廓与现代的GPS信号交织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对世界和它如何被我们理解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历史和地理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地圖的歷史”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预示着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它不单单讲述地圖的演变,更像是要解开“我们为什么会以现在的方式看待世界”这个谜题。想象一下,从最初的石刻符号,到刻在羊皮纸上的详细描绘,再到如今指尖轻触就能呈现的虚拟世界,这其中蕴含着多少人类智慧的结晶,又经历了多少思想的变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绘制地圖的先驱们,在面对未知的陆地和海洋时,是如何将他们的想象和有限的知识转化为那一张张珍贵的地图的。这本书似乎承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视角上的启迪,让我能够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理解它形状的由来,以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理概念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提出的问题本身,它不是被动地呈现信息,而是主动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非常感兴趣,而“地圖的歷史”恰恰触及了科技进步最直观的体现之一。从最早的刻划在石头上的标记,到后来羊皮纸上的手绘,再到印刷术带来的普及,以及最终卫星导航和数字地圖的出现,每一步都代表着人类认知和技术的巨大飞跃。这本书承诺要展示的是,每一次地圖形式的演变,都带来了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我想象着,在没有精确地圖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依靠口述、传说和零散的经验来理解远方的世界?而当第一张清晰的地圖出现时,它又如何激发了人们的贸易、战争和殖民?特别是现代的Google Maps,它不仅仅是一个导航工具,更是连接全球信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媒介。这本书似乎要揭示,从石刻到Google Maps,这一路走来,我们对“距离”、“空间”和“世界”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对这些具体技术演进的精彩叙述,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书挺好的,蛮不错~繁体字的

评分

京东活动入手,书是不错,但就是太贵了,卖价基本是定价的两倍,什么时候能便宜点呢?

评分

听说这是一本好书,迫不及待就囤起来了。

评分

很好的书。京东真是特别棒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在书店里看了想买但是太贵了在京东买正品保证发现质量超级好纸张塑封都非常细致推荐购买哦物流也特别快上午下单下午就到了特别满意!!!喜欢京东感谢!书都是京东买的特别好!

评分

看看台灣的著作!!!

评分

优惠活动买的,口水已久的一本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专业书籍,京东购买方便快捷,种类齐全,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