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人生は1冊のノートにまとめなさい]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人生は1冊のノートにまとめなさ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奧野宣之 著,張秋明 译
图书标签:
  • 笔记技巧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学习方法
  • 人生规划
  • 思维导图
  • 读书笔记
  • 目标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861792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64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CREATIVE
外文名称:人生は1冊のノートにまとめなさい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10-24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系列累計銷售突破50萬本!!!
光記錄就可以改變習慣!
光記錄就可以讓你減肥成功?
光記錄就可以讓你變成真正有回憶的人?
原來只要簡單記錄自己的日常!
你就可以更瞭解自己與珍惜你獨一的人生!
想一想三年前的你,做了什麼工作?抱著什麼樣的心情過生活?
想一想三天前的晚餐,你吃了什麼東西?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
就算你翻開記事本,寫了行程還有聯絡對象,也回不到過去的「空氣」!
就算你讀日記,最多只會看到流水帳紀錄!
毎天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累積,但現在你卻忘得一乾二淨了……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作者奧野宣之貫徹執行「人生一冊」的筆記術,
單單只是做筆記就可以甩掉體重,愛上運動;
30歲不到已經擠身50萬冊的暢銷作家之列,
他深信「記錄持續,行動也能持續」,從普通生活來認識自己最重要!
很多東西你可以丟,但寶貴的經驗不能丟;
很多夢想你計劃實現,但常常半途而廢;
從現在開始只要一本便宜的筆記本,三大簡單步驟:寫→貼→讀!
做筆記就能改變自己,為什麼你還在猶豫?!

作者简介

奧野宣之
一九八一年生於大阪府。同志社大學文學院畢業,服務於出版社/報社後,以公開個人自創之資訊整裡術正式踏上寫作之路/本書是39元筆記本整裡術系列第三部/從大學期間即開始製作生活記錄,除了工作還包含家庭生活、嗜好、旅行、閱讀等,提倡記錄各種場面所累積的經驗作為「享受人生的方法」,鼓勵人們利用筆記本記錄個人的行動與見聞。一系列介紹記事本、筆記本的活用與創意、資訊收集與運用、知性生產技術等深入淺出的作品,受到年輕上班族群的熱烈支持

張秋明
專業翻譯家。筆記整理狂熱者。手作的筆記本不下20幾本,利用身邊的各種素材,將旅行與生活的體驗,徹底實行屬於自己的Lifelog。譯作大田出版:絲山秋子最棒的散文《絲的怪談》、村上龍寓言小說《盾》、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目录

序章 透過lifelog將體驗化為「資產」
所謂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麼活」的完整記錄
要想留存「空氣」,最好採用傳統的類比方式
做出過去不再消失的自己
養成「重讀」的習慣可讓筆記的效果事半功倍
不須心急,總之以自己的腳步前進
第1章 只是記錄行動的意外效果
「濃縮成一本筆記」的三大原則
比記事簿整理術更簡單,任何人都能上手
比寫日記更容易留存過往日子的氣氛
看似沒什麼的記錄成為「自己的分身」
隨著筆記本的變厚、變多,也培養出自信
可以戒除「想要戒除的行動」
可以持續「想要長此以往的行動」
透過書寫肯定「認真行動的自己」
第2章 讓筆記本成為自己的分身
可發揮效果的三大步驟「書寫」、「剪貼」、「重讀」
【步驟1】書寫--以「行動記錄」開始簡單的自我管理
【步驟2】剪貼--做出比「資料收集」更多內容的筆記
一張紙片道盡一切
透過手工作業連結「個人化」
【步驟3】重讀--經由「重讀」逐漸改變自我
隨意翻閱獲得的「意外發現」
重新運用體驗,創造現在的自己
自我思考,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陳述
一切都是為了「輕鬆書寫裡留下生動記錄」
主軸必須放在筆記本上
不斷嘗試,選擇能成為「自己分身」的那一本
第3章 如何留在筆記本上
有助於持之以恆的「記錄工夫」
面對筆記「調適(recreation)」自我
透過書寫將體驗拉近自己,加以「個人化」
為了重讀而寫入的WHY、HOW資訊
不用在意「行動段落」而是「臨時想到」就寫
時間資訊以「為止log」、「現在log」、「起log」表示
以「交錯式」對照行動&思考
因果關係使用「→」的省略符號
區分使用「間隔線」以增加資訊量
以「一日╳固定頁數的方式」進行
除了直寫、橫寫外,筆也要區分使用
剪貼可增添十倍的樂趣
使用拍立得輕鬆記錄育兒日記
以「版面編排列印」留存一天的流程
臨門一腳的「當地記念章」
封面也盡量剪貼創造「特色」
書腰、補書票
包裝紙、吊牌、說明書
酒的標籤
舊郵票、明信片、書信等
第4章 留存什麼在筆記本上
首先直接記錄「普通的生活」
睡眠和飲食--從基本事項認識自己
自己的行動和狀況--發現生活超乎意外的豐富
心中所想的事--建立自己的思想
旅行、娛樂、活動--lifelog的真隨所在
記錄報導自己的採訪小組
社會新聞
所見、所聞、所食--一切都反映出「自己」
以搭配筆記本的「填入式索引表格」進行定點觀測
持之以恆的大原則「一表格一主題」
□╳表--雖然簡單卻最具效果
曲線圖--用視覺捕捉些許的增減效果
我的一天--有lifelog的日常生活
「好的過去」=擁有「個人歷史」的安心感
第5章 如何持續、重讀、活用呢?
避免留於只是書寫而沒有重讀的方法
體驗不能「用過即丟」,要一再活用
定期自我反擊
「個人專屬的筆記」,再怎麼醜也無所謂
一開始就先淡化「個人的要素」
看清「個人主題」
探索心理狀態提高幹勁
無法重讀的最大理由在於「不容易找到」
重讀的精髓在於「標記&時間點」
標記--將重讀變成一種「作業」
時間點--將重讀納入生活軌道
使用中筆記的「倒讀」與「正讀」
有系統地定期重讀
在製作索引的過程中重讀
重讀X年前的今日記錄
附錄 23種lifelog的輔助工具
行動記錄的補助工具
重讀時的補助工具
【結語】陪我們走過「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旅行」

精彩书摘

所謂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麼活」的完整記錄
本書的主題是「lifelog」。
因為可能有很多人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詞,在此先做名詞解釋。
「生活記錄lifelog」顧名思義就是:
「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 。

一如航海的人所寫的「航海日誌」,lifelog就是將發生在自己周邊、聽到看到的事情,盡可能翔實而完整地記錄下來。
這個名詞是因為微軟研究所的哥登?貝爾(Gordon Bell)在他的著作《生活記錄的建議》中揭櫫,在日本也開始在IT界和關心數位工具的人士之間流行了起來。
比方說:像這樣的「lifelog」。
每天用數位相機拍下餐桌上的菜色。
將自己走訪過的地方、路線留存在網路服務的電子地圖上。
將所有讀過的書、觀賞過的DVD列表並寫下心得感想。

貝爾利用智慧型手機、小筆電、GPS、掃描器等將所有看過、讀過的東西、見過的人、完成的文件、充滿回憶的紀念品等都做成數位資料保存在大容量的HDD裡。
或許也是因為那樣,lifelog通常被認為須搭配智慧型手機、高性能掃描器等數位工具才能進行。
可是本書所謂的「lifelog」,則是以「人生記錄」的原意為主。
並不打算像貝爾一樣完全都數位化,對於每天帶著普通紙張的筆記本,將自己人生填入其中的「lifelog」,以下將說明其做法與好處。
不管是否擁有i-Phone、GPS數位相機等數位工具,或者對於網路熟悉與否,這是任何人都能簡單書寫lifelog的方法。
最近有類似概念「Ubiquitous CAPTCHA」一詞的出現,意思是將人生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記錄下來,跟我所說的「lifelog」一樣。
但畢竟Ubiquitous CAPTCHA一詞還不是很普及,我平常也不太用,所以本書都用「lifelog」進行解說。

要想留存「空氣」,最好採用傳統的類比方式
數位抬頭的全盛時期,何以要回歸類比呢?
i-Phone、i-Pad火紅大賣,連書籍也逐漸電子化鬧得沸沸揚揚的此時,說什麼「傳統類比較好」,恐怕有人會覺得「這傢伙怎麼食古不化呢」。
不過話說前頭,我先聲明自己並非否定數位化。
我個人外出時幾乎都帶著筆記型電腦,也有自己的部落格和推特網站,是個充分運用雲端服務的數位科技愛好者。雖然有攜帶電池、收訊不良等問題存在,仍認為數位工具帶來方便是不爭的事實。
這樣的我卻依然要斬釘截鐵地說:「lifelog最好是用紙製筆記本」。
理由只有一個。

「因為能留存『空氣』」。

空氣,換種說法的話,因為紙張比數位工具更容易留存「氣氛」、「臨場感」和「感覺」。說得更直接點,因為無法用文字和圖片展現的「空氣」資訊正是lifelog的重點所在。
例如慌亂之際振筆疾書記下的電話號碼、被雨滴暈染開來的地圖、用來寫信的紙張和搭配墨水產生的味道……
這些東西若要做成數位化,會很花工夫和間。換作是筆記本的話,可以直接手寫,也可以將紙的資料或其他便條紙用膠水黏貼其上。
或許數位和類比的運用,也該考慮到「適材適所」的原則。
如果單純只是資訊的輸入、保存、攜帶、搜尋和瀏覽的話,數位工具自然比較好用。現在幾乎所有的人身上都不會帶著紙製電話本和辭典了。
可是對於「現場的空氣和氣氛」、「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則是用筆記本比較容易留存下來。
儘管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要想留存「空氣」,短期間內我還是認為用筆書寫在紙上、黏貼資料的傳統類比方式要好得多。


做出過去不再消失的自己
到底我所謂的「lifelog筆記本」是什麼樣的東西呢?以下簡單說明。
舉個具體例子,我每天會在同一本筆記本上填寫兩到十次類似下文的內容。

【100629】13: 27為止
午餐(三顆飯糰、咖啡)、週刊新潮(參議院選舉特集)、劍燃燒吧、鑽石社《lifelog企劃》完稿(序章用,約兩千字)。推特、武田來電。
新大阪↓東京「光468號」車內
☆使用自動販賣機忘了找零,揪心。雖然有寫稿,但完成度不高。擔心可能會趕不上截稿。

讀者可以發現我用下列省略符號作重點式記錄,簡單寫下內容。

日期時間——日期(六位數字標示)和時間(24小時標示)
?符號——包含對象物、對象人之專有名詞的「行動」
@符號——場所
☆符號——個人有感而發的心情等

畢竟超過半天沒記,回想起來便很辛苦;而且一次要寫完所有做過的事,文字也很多,因此利用吃飯、路上移動、約會對方離席空檔和等電梯的零碎時間,一點一滴完成記錄。
這一段的lifelog是在搭乘新幹線時坐著寫的,所以寫得較詳細。忙的時候會寫簡短些,像是「17:30為止,寄出五封謝函,給演講時遇到的人」。因為我很清楚一旦立下嚴格的規定,就很難持之以恆。

那麼以這種方式寫日誌,並且持續多年,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在我說明之前,請讀者先回答下列問題。
「三年前的你,此刻抱著什麼樣的想法在過日子呢?」
「半年前的現在,你做了什麼樣的工作呢?」
「三天前的晚餐,吃了什麼東西呢?」
——怎麼樣?這些事情很難一一都記得住吧。
翻閱過去的記事本,就算上面寫著每日行程和聯絡對象,也沒有留下「自己做了什麼事」的詳細紀錄吧。
然而我只要翻閱兩三分鐘的筆記本,就能詳細說出兩三年前的過去,彷彿最近才剛發生過一樣。
像這樣,將不經意消逝的日子變成「確實存在的體驗」。
就是記lifelog的意義。
換言之,是為了不讓隨時間經過而逐漸變淡薄的體驗風化,在自己心中留下更確切而深刻的印象。
無庸置疑地,體驗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任何人都是累積過去的體驗,才能成就出「今天的我」。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突然蹦出來的。
雖然說「體驗很重要」,但其實能夠留存在腦海中的上限頂多只有幾個月而已。就好像回想不起三天前的晚餐內容,同樣地除非是很強烈的印象,否則都將隨著時間一起消逝。
有時候因為身體承受不了,必須忘掉不好的體驗。可見得忘記本身並非不好的事。
但如果連日後的人生也能派上用場的「珍貴體驗」也給一併忘掉,豈不是太可惜了嗎?一旦從記憶中消失,「體驗重新被運用」將成為泡影。甚至可說是「等於一開始就未曾體驗過」。
事實上我們總是學不會教訓一直在重複同樣的錯誤,或許就是因為沒有好好活用過去的體驗吧!
因此我開始學習記lifelog。
就算無法記住所有的體驗,但只要寫lifelog筆記,至少能減緩忘卻有用體驗的速度。
而且重讀lifelog筆記,可以當時所寫的文字為「線索」,隨時清楚喚回過去體驗過的情景。結果也就能將體驗更加活用在今日和未來。
依我來說,那種無所事事過日子的方式,也就是「任憑體驗浪費」、「放任體驗流失」的行為,就像荷包隨時開著亂花錢一樣,每天都會掉個40、80的小錢。只要能將破洞補好,就能存錢,也就是存下對個人有益的體驗。
養成「重讀」的習慣可讓筆記的效果事半功倍
因為無法記住過去的體驗,所以要記錄lifelog筆記。
就算只是單純地動手寫,也有刻印在腦子裡的效果吧。
但光是那樣仍然不夠。
沒錯。寫下來的東西,如果沒有重新閱讀就毫無意義。
不單只是記錄行動,若能日常性地重讀lifelog筆記,反芻自己的過去,就會比寫下來更具有清晰「留存」的效果。
因為能將體驗當作資產,更確切地存放在腦海裡面。一如前面所提到的,傳統類比方式的好處是重讀時能夠感受到「空氣」。翻開筆記本時,曾經體驗過的事會生動地重現在腦海中。
甚至隨著時間的經過有時還能加強作用,發現到更多的事實。
透過寫備忘、貼資料、記錄行動、事後重讀的動作,就能將過去變成個人更確實的體驗。
如此一來,lifelog筆記的效果就能增加好幾倍。
從我在二○○八年出版的《A6全能筆記術》(台灣麥田出版)起,已經寫了好幾本有關筆記整理術的書。
除了許多人告訴我「很有用」外,也有聽到「感覺不是很有效果」的聲音。
為什麼記了lifelog筆記卻產生不了效果呢?
我認為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記完就算了」。
換句話說,透過「重讀」才能將體驗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是因為沒有活用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不是嗎?
基於可能會發生類似的狀況,本書除了強調書寫和剪貼的「輸入」外,也用了許多篇幅告訴讀者如何持續做到「重讀」的工夫。

首先在第一章將理解lifelog筆記的好處和基本做法。
第二章選擇作為個人分身的筆記本。
第三章和第四章將使用各式各樣的技巧,增加閱讀lifelog筆記的樂趣,讓lifelog筆記成為保存個人體驗的「我的書」。
第五章將說明「重讀」的效果和具體方法。
請容我一再地重複,如果只是鍵入文字寫日記、整理數位照片的話,這些透過部落格或智慧型手機都能辦得到吧。但是寫筆記本:
?可以沒有壓力地輕鬆書寫、貼上東西和資料。
?因為將自己的一切都寫進去了,只要有少許時間就會想重讀。
?因為製作這些筆記本的過程充滿樂趣,自然會更想記錄下去。

我想只有筆記本才能建立以上的良性循環。
書寫、剪貼、重讀。
只須靠著這些工夫,就能將包含工作和私人生活的所有人生變成「培育自己的舞台」。
自我思考,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陳述
寫完的lifelog筆記就是一本讀物,也可說是一本書。
而且無庸置疑是「自己所寫、關於自己的一切、世界獨一無二的書」,甚至可直接取名為「我的書」。
手邊放著自己的書,可以作為思考的靈感來源,時不時翻開來看。而且重讀自己過去寫下來的文字,如果又產生新的想法也可寫在目前正在使用的lifelog筆記本裡。
由於出現在過去lifelog筆記本中的書和電影的標題、行動記錄、資料等都是自己親身接觸過的,所以不須細讀,只要瀏覽個兩三行,印象立刻復甦。
以我的情況來說,常常因為重讀筆記本的關係,而改變了自己現有的想法。
就「讀物」而言,應該算是相當刺激的作品吧。閱讀世界獨一無二的「我的書」,我的感想是:就像在跟如今已經不存在的過去的我進行對話一樣。
不同於書店販售的書,因為作者是「自己」。而且都是曾經在腦海中有過的資訊,自然看得懂內容在說些什麼。就算寫得語不驚人死不休,那也是自己的語言。
而這一點對於讓自己的腦筋靈活運轉倒是能意外派上用場。
最近常聽人說政治人物和媒體說出來的話總覺得好像在哪裡聽過,了無新意。我認為原因之一就在於「人云亦云」。
只要哪裡又冒出個新興熱門的頂尖企業家,對方說什麼就照單全收。書上寫的事情也毫不遲疑地轉化成自己的想法。結果說出來的東西,都像是別人說過的話,聽了不禁令人納悶「怎麼又是這一套」!
要想扭轉這種人云亦云的現象,就必須重讀lifelog筆記。
不單只是取用書和部落格等別人做出來的資訊,如果也能好好吸收自己所寫的記錄、剪貼的資料,花長時間整理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深入的看法。
慢工出細活的結果,自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吧。

「好的過去」=擁有「個人歷史」的安心感
在前面的實例中,即便是日常生活,我也很仔細地做了記錄。
忙碌或是提不起勁的時候,就可能不會寫「☆」的感想和列印照片張貼。
不過心情好的時候,幾乎就像是認真做美勞的小學生一樣,忙著書寫「行動記錄」、蓋紀念章、徹底收集資料、在家裡熱心地剪剪貼貼並附註感想。
其主要理由是,透過一番作業可增添更多樂趣。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回家之後,在書寫「逛賣場是對的」行動記錄時,我的腦海中又重新反芻了一遍逛購物中心的體驗。
同時也因為留下這些記錄,事後重讀時愉快的氣氛也會再度復甦,臉上自然也會露出笑容。
我認為擁有這種「美好的過去」,其實在有生之年裡扮演著難以預料的重要意義。
常言道:「一個不懂得對別人好的人,是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好。」引用如此老生常談的教訓,感覺很難為情,但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
小時候父母、學校老師對待自己的記憶確實會影響到我們日後待人接物的方式。
重讀lifelog 筆記後會讓自己感到羞恥、後悔而決定改過的結果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個人不斷擁有歡樂愉快的記憶,對於取悅他人,讓自己高高興興活著,不也是很有必要的嗎?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在描寫納粹集中營體驗的《夜與霧》一書中,曾用「你所經驗過的事,是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奪不走的」這句話勉勵心生絕望的夥伴。
「我們過去在充實的生活中、豐富的經驗裡所孕育而成的心靈寶物,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
人生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工作、什麼時候會大病臨身、家人會發生不幸,誰都無法預測。
當遇到人生瓶頸時,如果有lifelog筆記,就能回顧過去,發現:
「曾經幸福過的自己」
「曾經認真過日子的自己」
「曾經充滿希望的自己」
受到過去的自己所撫慰、激勵與鼓舞。
我認為確實擁有那些過往的體驗,從而建展出現在人格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強者。
而lifelog 筆記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那些「過往」,也能建立出「個人歷史」的感覺。" />

前言/序言

結語:
陪我們走過「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旅行」
什麼是lifelog呢?即便已經寫完書的今天,我仍然在尋求答案之中。
我想它既是幫助自己往期許方向更進一步的線索之一,也是對日常飲食、閒聊交談、隨意翻閱的書籍、每天的工作等人生的一切所展現的一種關愛。說不定也是每個人心中想要「留下自己活過的足跡」的心情吧。
書寫筆記時,偶而會有今天這一天、現在此一瞬間將不會重來的無常感受,心頭也不禁酸了起來。
事實上前不久我還覺得自己像是學生一樣,如今已是一個小孩的爸爸了。小孩從爬在地上到開始走路、牙牙學語,每天都在成長之中。一個月前還在地板上爬來爬去的嬰兒,如今早已不見蹤影了。
相信我們人都是朝著同一方向,在做一趟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旅行吧。
如果是旅行的話,移動中與其睡覺,應當寧可觀賞車窗外的風景。
如果是旅行的話,應該會努力試著跟偶然相遇的人們建立更友好的關係吧。
而且,如果是旅行的話,即便是撿到的石頭都將成為寶物。
所謂的lifelog,或許就是幫助我們品味一去不復返的「日常」之旅,並運用在未來生活的好夥伴吧。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一本能讓你的人生,從「記錄」走向「創造」的實踐指南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著海量的知識、靈感和待辦事項。然而,多少寶貴的想法,在隨手一丟的紙張或雜亂的數位檔案中,悄然流逝?我們以為記錄了,就等於擁有了;但事實上,如果筆記無法被有效檢索、連結和應用,它們就只是一堆冰冷的文字,無法真正轉化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 你是否正面臨以下困境? 筆記像無底洞,寫了無數頁,卻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實踐? 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講座,知識停留在表面,無法內化為自己的見解? 日常待辦事項總是混亂不堪,重要的任務經常被遺忘或延宕? 渴望進行深度思考,卻總是被零碎的資訊和瑣事打斷,難以進入心流狀態? 夢想著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或事業,卻找不到系統性的方法將腦中的藍圖具體化? 如果你對以上任何一點有共鳴,那麼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另一本「如何做筆記」的教學手冊,而是一套能將筆記系統,融入你人生的「思維架構」。 從「紀錄者」到「創造者」的思維躍遷 本書的目的,並非教你如何排列五顏六色的螢光筆、如何美化筆記邊框,或是介紹最新、最潮的筆記軟體功能。我們深信,筆記的價值,不在於其形式有多麼精美,而在於它如何深刻地影響你的思考深度、決策品質,以及最終的生命軌跡。 這是一部專注於「筆記的生命週期管理」的實用哲學書。它將引導你建立一套穩固、靈活且具有延展性的筆記系統,使其成為你個人知識管理(PKM)的核心引擎,不僅僅是知識的儲藏室,更是你靈感的孵化器與決策的沙盤推演場。 本書的核心理念:筆記是「行動的藍圖」,而非「知識的墓地」 許多人誤以為筆記是為了「記住」某件事,但真正高效的筆記,是為了「改變」某件事。本書將圍繞以下三個核心階段,帶領讀者建構一個真正能「活用一輩子」的筆記架構: 第一階段:高效的「輸入與捕捉」—— 建立可靠的外部大腦 我們探討的不是如何盡可能多地輸入,而是如何有意識地過濾和捕捉「真正有價值」的資訊。這包括: 關鍵詞與概念的萃取藝術: 如何從冗長的文本或對話中,迅速提煉出能引發後續思考的「錨點」。 情境化的記錄法則: 區分「臨時備忘」與「深度知識」的記錄方式,確保筆記在未來被找到時,能立即回想起當時的思考脈絡和情境。 跨媒介的整合策略: 無論是會議記錄、書籍摘錄、網路文章,還是日常觀察,如何將這些異質化的資訊,統一匯入一個可信賴的中央系統,避免資訊孤島的產生。 第二階段:系統化的「處理與連結」—— 讓知識從點狀走向網狀 單個的筆記價值有限,但當它們彼此串聯時,價值將呈指數級增長。本書詳述如何將輸入的點狀資訊,建構成一張動態的知識網絡: 主題的動態建構: 教你如何擺脫僵硬的傳統分類法(如依照書籍或科目),轉而依據「你正在解決的問題」或「你正在探討的專案」來組織筆記,使知識結構始終服務於當下的目標。 「連結思維」的實戰訓練: 強調筆記之間的「雙向連結」重要性。學習如何主動尋找不同領域知識間的潛在關聯,從而產生全新的見解與創新的解決方案。 摘要與提煉的迭代過程: 筆記的價值在於不斷被重寫和濃縮。我們將學習如何將初稿轉化為精煉的摘要,每一次的處理,都是一次對知識的深度消化。 第三階段:轉化為「行動與創造」—— 讓筆記驅動人生進展 這是筆記系統最關鍵的一環,也是區分「記錄者」和「創造者」的分水嶺。筆記不該只躺在檔案夾裡,它必須走出螢幕,進入現實生活: 將想法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Actionable Items): 如何將抽象的靈感或學習心得,拆解成具體的、時間可控的行動清單,並將其無縫嵌入你的時間管理系統中。 建立個人的「靈感循環」: 設計一套週期性的回顧與反思機制,確保舊有的筆記能持續地為你提供新的啟發,推動你進行下一次的學習或創作。 利用筆記進行決策模擬: 學習如何利用過去的經驗紀錄(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在面臨重大抉擇時,進行有數據基礎的模擬推演,提高決策的成功率。 這本書適合誰? 無論你是處於職涯爬坡期的專業人士、渴望系統性學習的終身學習者、需要管理大量資訊的研究人員,或是正在構思個人專案的創業者,本書提供的思維框架,都將助你擺脫資訊焦慮,將腦中的潛能高效釋放。 我們不教你使用某一款特定的工具,因為工具會過時,但思考的方法和結構化的能力,將伴隨你一生。 拿起這本書,開始設計屬於你自己的、能真正「活用一輩子」的筆記系統吧。這不僅是一場整理資料的革命,更是一次對自我思維模式的深度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真的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翻阅起来也效率不高。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笔记不只是记录信息,更是一种思维的梳理和人生目标的管理。它教我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学习到的知识、萌生的想法,都系统地归档,形成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不断成长的知识库和灵感源泉。书中提出的“一元化”笔记理念,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将笔记分门别类的做法,让我觉得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又充满了可能性。尤其是关于如何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并通过笔记来追踪进度,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一直有各种各样想做的事情,但常常因为觉得目标太远大而半途而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在日常的记录中就能看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指导,而是充满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完就想立刻动手实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反思”的部分,它强调了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仅仅记录是不够的,更要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现在,我的笔记本不再是堆积如处的文字,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指引我前进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笔记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用于记录待办事项或者会议纪要。但《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笔记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视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更是自我成长和人生规划的核心工具。我之前做的笔记,总是散乱在不同的本子和电子文档里,想要查找某个信息,就如同大海捞针。这本书倡导的“一元化”笔记系统,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看到了将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统一体中的巨大优势。这种整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全盘的掌控感。我开始能够清晰地看到我的学习路径、我的项目进展,甚至是我个人兴趣的演变。书中的许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轻松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尤其是我对书中关于“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通过有效的笔记,我不再是被动地应对生活,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塑造我的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术”的书,更是一本“道”的书,它教我如何用更智慧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效率工具书,没想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笔记”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作者提出的“人生一本化”的理念,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我的生活、工作、学习、爱好,甚至情感,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这种整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掌控感。我过去总是被各种信息淹没,顾此失彼,而现在,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笔记本这个“大脑外壳”,将繁杂的信息过滤、提炼,转化为对我最有价值的东西。书中对于“提炼”和“关联”的讲解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抓住核心,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当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时,我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记”,更是教我如何“想”,如何“做”。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指引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用一种更有效、更充实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

读完《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人生的大门。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花哨的笔记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笔记来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者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强调了“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记录和反思,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我过去常常埋头苦干,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看不到成果。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笔记不仅仅是记录,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加工、思考和应用。它教我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并最终服务于我的目标。书中提出的“可视化”笔记方法,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它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我的想法和计划,也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之前总是在脑子里想,但一旦想起来就容易忘记,或者思绪混乱。现在,我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形成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推进我的项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我原本对这类“方法论”的书籍抱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并且非常人性化的笔记系统。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将人生浓缩在一本笔记本里——听起来简单,但其背后的思考却非常深刻。它强调了“记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信息,更在于通过记录来梳理思维,明确目标,并最终实现自我成长。我过去总是觉得自己记了很多东西,但却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反思”和“输出”的重要性。它教我如何从记录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如何将零散的想法整合成有用的方案,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实践来检验和优化我的笔记体系。书中关于“如何提问”的章节,对我来说尤其受用,它让我意识到,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是不够的,更要学会主动地去探索和提问,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笔记,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条理、更有成就感的人。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朝着我想要的生活前进。

评分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

评分

评分

竖版排版的,工具书,很实用

评分

值得好好看的书 就是排版比较不习惯

评分

一点读一本书,保持学习记录,练就高效思维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还会再来买的。

评分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评分

一点读一本书,保持学习记录,练就高效思维

评分

很一般,送来的时候书边角是卷起来的,看了印刷年份是16年的了,内容有些过时,不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