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御城棋

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御城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敬訓 著
图书标签:
  • 圍棋
  • 圍棋歷史
  • 日本圍棋
  • 棋史
  • 棋藝
  • 文化
  • 歷史
  • 座子棋
  • 御城棋
  • 古典圍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鳴祝出版社
ISBN:9789868551268
商品编码:160129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6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這是台灣第一的「圍棋說書人」,所要訴說的圍棋故事!
古代的圍棋以中國和日本二元發展。
圍棋起於中國,極盛於明清。「棋聖」黃龍士的出現、海昌二妙於「當湖十局」中擦出的火花,代表了古代座子圍棋精於計算、戰鬥不止的最高成就……
圍棋東傳日本,四大門派以本因坊門為首,代代以名人寶座為目標而奮鬥。道策與秀策傲視當代,象徵日本傳統圍棋的高峰,而因碩師徒向本因坊門發起衝擊的「吐血之局」,是圍棋史上最令人動容的一幕……
這是歷史的大棋盤,每位棋士都用人生弈出屬於自己的絕妙好棋。

作者简介

李敬訓
1955年生於台北,中華兒童棋院創辦人,全球首位專研兒童圍棋教育,是帶動台灣圍棋蓬勃發展的重要功臣之一,教棋二十餘載,門下作育英才無數目前棋壇傑出的旅日棋士張栩、林子淵等人,均為其啟蒙發掘。

目录

推薦序 台灣第一的圍棋說書人
作者序 寫下圍棋史話的心情
第一章 名人碁所 / 日本
1.日本圍棋的起源
2.金枕頭
3.十厄勢
4.三劫不吉
5.名人碁所
第二章 棋聖道策 / 日本
1.四大門派
2.算砂託孤
3.棋聖道策
第三章 棋聖黃龍士 / 中國
1.過百齡與官子譜
2.棋聖黃龍士
3.徐星友與血淚篇
4.兼山堂弈譜
第四章 海昌二妙 / 中國
1.弈中李白范西屏
2.弈中杜甫施襄夏
3.當湖十局
第五章 丈和與碁所之爭 / 日本
1.大器晚成的丈和
2.碁所之爭與吐血之局
3.獻身的爭棋
第六章 棋聖秀策 / 日本
1.耳赤之局
2.太田雄藏
3.御城棋19連勝
4.先番必勝
第七章 秀甫的貢獻 / 日本
1.內弟子
2.秀甫與秀策的十局賽
3.明治維新
4.方圓社
5.本因坊秀甫
第八章 末代國手周小松 / 中國
1.周小松與陳子仙
2.餐菊齋棋評
3.座子圍棋的思維
4.周小松與曾國藩
第九章 坊門恩怨 / 日本
1.二度本因坊
2.四象會
3.繼位之爭
4.二度分裂
第十章 大正群英 / 日本
1.瀨越憲作
2.鈴木為次郎
3.關西久保松
4.「常勝將軍」小岸壯二
5.雁金出山
第十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 / 中國
1.民國前後
2.段祺瑞
3.顧水如
4.南方張公館
5.茶館圍棋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围棋历史题材书籍的详细介绍,与您提到的《围棋史话1:从座子到御城棋》内容不重复: 书名:《棋道薪传:中日韩围棋制度变迁史纲》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东亚三大围棋文化核心——中国、日本、韩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围棋制度、职业体系以及对弈规则所经历的演变与革新。全书以时间为轴,地域为经,力图还原一项古老智力运动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第一章:古代东亚棋制之源流探析 本章追溯了围棋(或称“弈”)在古代中国的形成与早期发展。重点探讨了从先秦至唐宋时期,围棋在宫廷、士大夫阶层乃至民间的发展脉络。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对局规则的模糊性,以及“手谈”文化对规则演变的影响。尤其关注了《唐本弈经》与《敦煌棋谱》等珍贵史料中反映出的早期计分方式与行棋习惯,并与同期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棋艺交流进行了初步比对,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周边国家围棋制度初创阶段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日本中世的“家元”制度与官职体系 本章聚焦于江户时代日本围棋的“黄金时代”。不同于中国古代零散的棋手群体,日本形成了以“家元”为核心的、带有浓厚半官方色彩的职业体系。本书详细梳理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介绍名人棋谱的层面,而是深入研究了家元制度下的俸禄等级(如吴服之、袋双)、段位授予权、以及“御城棋”制度背后的政治意义——即围棋如何被幕府用以服务于文化统治和阶级管理。此外,本章也分析了“私棋”与“公棋”的区别,以及本因坊秀策等巨匠对这些制度性束缚的回应与超越。 第三章:近代围棋的革新与“职业化”的阵痛 进入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家元制度逐渐衰落,新的职业组织呼之欲出。本章探讨了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棋院的成立,以及现代段位制的引入过程。这个转变不仅是组织结构的重塑,更是对围棋本质的重新定义——从“家业”向“职业”的转型。我们探讨了对局用时的标准化、数子法与贴目法的争论如何影响了对局的审美和效率。同时,本章也简要介绍了同期中国围棋在战乱中艰难的复兴努力,与日本的系统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章:战后韩国围棋的崛起与本土化进程 韩国围棋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异军突起是世界棋坛的重大事件。本书将专门辟出一章,分析韩国如何从接受日本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围棋文化。我们梳理了韩国棋院的早期运作、职业棋手的选拔机制(如“入段”制度的严格性),以及对中国规则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重点分析了以曹薰铉、李昌镐为代表的一代棋手,如何在严格的训练体制下,形成了以力量和速度著称的“韩流”风格,以及这种风格对世界围棋格局产生的冲击。本书将探讨韩国围棋在国际赛事中,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内部竞争,反哺其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五章:当代规则体系的交融与未来趋势 在信息时代,围棋规则的统一性问题再次凸显。本章对比分析了当代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国际(如应氏杯)所采用的规则差异(如贴目数、一手完、一手停等),探讨了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偏好与哲学差异。我们审视了人工智能(AI)的介入对传统规则和对局理论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棋界正在探索的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新的比赛形式和计分标准。 本书特色: 制度聚焦: 本书核心在于制度史,而非单纯的棋谱介绍。它探讨“为什么”棋手按照某种方式下棋,背后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什么。 比较视野: 采用中日韩三国并行的比较研究方法,展现了三大文化圈在应对现代化挑战时,制度选择的异同。 资料翔实: 引用了大量关于棋会章程、俸禄记录、段位升降档案等一手或二手文献,力求还原制度运作的真实细节。 本书适合对围棋历史、东亚文化史、以及体育管理制度有深度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棋谱评述的、更宏大且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围棋这项运动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组织、被管理、并最终得以薪火相传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上,尤其是关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围棋器具和礼仪的差异对比。比如,书中对唐代和宋代棋盘制作工艺的描述,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纹饰的寓意,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据。这种对“物”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外来影响”时所持的开放态度,比如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围棋文化传入中国过程的梳理,没有一味强调本土优越性,而是公正地描述了文化交流中的吸收与融合。这种兼收并蓄的叙事风格,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开阔,充满活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有了更具体的把握,那不仅仅是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生动再现,让人对先人的生活情趣充满敬意。

评分

这本关于围棋历史的专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古代棋局演变脉络的梳理,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围棋规则和棋风的内在逻辑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比如,书中对“座子”规则下,棋手们如何进行布局博弈的分析,就极其精妙。那种在固定开局下,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心理博弈来寻找微弱优势的描写,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将传说一概而论,而是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围棋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确实感觉自己的棋道认知被拓宽了不少,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一部浓缩了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变迁的史诗。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让每一个热爱围棋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到超越棋盘本身的智慧。

评分

此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地避开了时间线的僵硬划分,转而采取了主题驱动的方式,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转折点”得到了突出的展现。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为我们设计了一条条探秘的隧道,每条隧道都通往围棋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岔路口。例如,关于“座子”制度瓦解后,棋手们如何重新确立“自由布局”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逻辑链条梳理得异常清晰,作者通过引入几位关键棋手的对局复盘,清晰地展示了从“定式优先”到“全局观念”的质变过程。这种深入到具体对局中的分析,既保持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又没有失去对个体智慧的赞颂。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静态的历史演变过程,重塑成了一部充满动态张力的“棋局变迁史”,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棋子,去实践书中蕴含的那些古老智慧。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构建“御城棋”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叙事时,采用了非常现代的视角,他不仅仅关注棋盘上的攻防变化,更着力于探讨围绕着“御城”这一概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影响。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官方对棋手的选拔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棋艺风格,使得进攻性大于防守的保守下法逐渐被摒弃。这种从宏观社会学角度切入围棋史的尝试,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让我意识到,围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经济、军事策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使得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扎实有力,即便是对棋理研究不深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与棋艺的坚韧。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触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黑白两色的传奇故事。作者对早期围棋文化中那种“风雅”气质的捕捉非常到位,无论是文人墨客对棋局的吟咏,还是贵族阶层将对弈视为修身养性的象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一些零散记载的棋谱片段,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符号,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意境的画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神之一手”在古代如何被赋予宗教和神秘色彩的探讨,这与我们现在追求的纯粹竞技不同,那种带有宿命感的对弈,更添了一份苍凉的美感。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非常考究,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墨香,体验到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