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第一的「圍棋說書人」,所要訴說的圍棋故事!
古代的圍棋以中國和日本二元發展。
圍棋起於中國,極盛於明清。「棋聖」黃龍士的出現、海昌二妙於「當湖十局」中擦出的火花,代表了古代座子圍棋精於計算、戰鬥不止的最高成就……
圍棋東傳日本,四大門派以本因坊門為首,代代以名人寶座為目標而奮鬥。道策與秀策傲視當代,象徵日本傳統圍棋的高峰,而因碩師徒向本因坊門發起衝擊的「吐血之局」,是圍棋史上最令人動容的一幕……
這是歷史的大棋盤,每位棋士都用人生弈出屬於自己的絕妙好棋。
推薦序 台灣第一的圍棋說書人
作者序 寫下圍棋史話的心情
第一章 名人碁所 / 日本
1.日本圍棋的起源
2.金枕頭
3.十厄勢
4.三劫不吉
5.名人碁所
第二章 棋聖道策 / 日本
1.四大門派
2.算砂託孤
3.棋聖道策
第三章 棋聖黃龍士 / 中國
1.過百齡與官子譜
2.棋聖黃龍士
3.徐星友與血淚篇
4.兼山堂弈譜
第四章 海昌二妙 / 中國
1.弈中李白范西屏
2.弈中杜甫施襄夏
3.當湖十局
第五章 丈和與碁所之爭 / 日本
1.大器晚成的丈和
2.碁所之爭與吐血之局
3.獻身的爭棋
第六章 棋聖秀策 / 日本
1.耳赤之局
2.太田雄藏
3.御城棋19連勝
4.先番必勝
第七章 秀甫的貢獻 / 日本
1.內弟子
2.秀甫與秀策的十局賽
3.明治維新
4.方圓社
5.本因坊秀甫
第八章 末代國手周小松 / 中國
1.周小松與陳子仙
2.餐菊齋棋評
3.座子圍棋的思維
4.周小松與曾國藩
第九章 坊門恩怨 / 日本
1.二度本因坊
2.四象會
3.繼位之爭
4.二度分裂
第十章 大正群英 / 日本
1.瀨越憲作
2.鈴木為次郎
3.關西久保松
4.「常勝將軍」小岸壯二
5.雁金出山
第十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 / 中國
1.民國前後
2.段祺瑞
3.顧水如
4.南方張公館
5.茶館圍棋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上,尤其是关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围棋器具和礼仪的差异对比。比如,书中对唐代和宋代棋盘制作工艺的描述,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纹饰的寓意,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据。这种对“物”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外来影响”时所持的开放态度,比如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围棋文化传入中国过程的梳理,没有一味强调本土优越性,而是公正地描述了文化交流中的吸收与融合。这种兼收并蓄的叙事风格,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开阔,充满活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有了更具体的把握,那不仅仅是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生动再现,让人对先人的生活情趣充满敬意。
评分这本关于围棋历史的专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古代棋局演变脉络的梳理,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围棋规则和棋风的内在逻辑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比如,书中对“座子”规则下,棋手们如何进行布局博弈的分析,就极其精妙。那种在固定开局下,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心理博弈来寻找微弱优势的描写,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将传说一概而论,而是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围棋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确实感觉自己的棋道认知被拓宽了不少,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一部浓缩了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变迁的史诗。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让每一个热爱围棋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到超越棋盘本身的智慧。
评分此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地避开了时间线的僵硬划分,转而采取了主题驱动的方式,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转折点”得到了突出的展现。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为我们设计了一条条探秘的隧道,每条隧道都通往围棋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岔路口。例如,关于“座子”制度瓦解后,棋手们如何重新确立“自由布局”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逻辑链条梳理得异常清晰,作者通过引入几位关键棋手的对局复盘,清晰地展示了从“定式优先”到“全局观念”的质变过程。这种深入到具体对局中的分析,既保持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又没有失去对个体智慧的赞颂。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静态的历史演变过程,重塑成了一部充满动态张力的“棋局变迁史”,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棋子,去实践书中蕴含的那些古老智慧。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构建“御城棋”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叙事时,采用了非常现代的视角,他不仅仅关注棋盘上的攻防变化,更着力于探讨围绕着“御城”这一概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影响。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官方对棋手的选拔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棋艺风格,使得进攻性大于防守的保守下法逐渐被摒弃。这种从宏观社会学角度切入围棋史的尝试,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让我意识到,围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经济、军事策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使得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扎实有力,即便是对棋理研究不深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与棋艺的坚韧。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触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黑白两色的传奇故事。作者对早期围棋文化中那种“风雅”气质的捕捉非常到位,无论是文人墨客对棋局的吟咏,还是贵族阶层将对弈视为修身养性的象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一些零散记载的棋谱片段,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符号,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意境的画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神之一手”在古代如何被赋予宗教和神秘色彩的探讨,这与我们现在追求的纯粹竞技不同,那种带有宿命感的对弈,更添了一份苍凉的美感。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非常考究,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墨香,体验到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好奇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