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暂无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寻宝”的心态,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被隐藏的、让菜肴口感瞬间提升的“玄机”。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盐和糖的运用部分,因为我觉得这两种最基础的调味品,恰恰是最难掌握平衡的。这本书里对盐的描述,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不同地域的晒盐工艺,比如地中海海盐和喜马拉雅粉盐在矿物质含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肉类的腌制效果。这当然很有知识性,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做一份普通的番茄炒蛋时,到底应该先放盐还是后放盐?放多少克才合适?书里给出的建议是:“依据食材的吸水性和个人对咸度的直觉进行调整。”——这种回答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不是等于没说吗?我就是没有那个“直觉”才来买书的啊!而且,书里对“鲜味”的探讨也显得过于学术化,它深入讲解了谷氨酸钠的化学结构,以及味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曲线,但对于如何在日常炖煮中通过简单的食材搭配(比如香菇和海带的组合)来自然提升汤底的鲜美度,却一带而过。对我而言,我需要的是食谱,而不是化学课本。
评分我对烹饪的热情主要来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尝试,所以当我看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能学习到一些跨文化、非常规的调味组合。比如,用一些东南亚的香草来搭配传统的法式酱汁,或者探索一些少见的亚洲香料的潜力。然而,《家常便饭里的调味秘诀》的视野似乎非常“保守”,它将所有的笔墨都放在了对本土传统调味体系的深度挖掘上。每一道菜的介绍,都紧紧围绕着“传承”和“经典”二字。虽然对传统酱料的复原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但读完后会发现,你学到的都是如何用一百年前的方法,做出一百年前的味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感到乏味。我理解对经典的尊重,但烹饪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能提出一些富有现代思维的调味方向,比如如何用更健康的天然原料来替代部分传统的高油高盐配方,或者如何利用现代厨具(如慢炖锅或高压锅)来优化传统调味的浸出过程。这本书仿佛是时间静止的产物,虽然精美,但缺少了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评分这本《家常便饭里的调味秘诀》,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去买的。我这个人吧,做饭一直图省事,调味全凭“感觉”,结果就是时好时坏,有时候惊艳,但更多时候是平淡无奇,尤其是我家那位,口味挑剔得很,经常委婉地表示“今天好像差了点意思”。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能给我一些系统性的指导,让我明白那些饭店大厨和小区里那些特别会做饭的阿姨们,到底是怎么在简单的食材里玩出花样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似乎完全没有触及我最想知道的那些“秘诀”。内容几乎都集中在食材的产地介绍、某种香料的历史渊源,或者对某一道传统菜肴的繁复工艺的文学化描述上。比如,有一整章都在讲梅菜扣肉里梅干菜的制作过程,细致到采摘的时间和日晒的湿度,我看得我都快学会自己种梅菜了。但对于我最需要的——比如,红烧肉的糖色到底要炒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发苦?加酱油的顺序和时机有何讲究?这些实操性的、能立刻改善我现有水平的干货,却寥寥无几,或者说,是以一种非常形而上的方式被提及,根本无法转化为厨房里的具体行动。我更需要的是一本能让我明天早上起来就能做出不同味道的菜谱手册,而不是一本关于调味哲学的厚重论文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动机是想解决我烹饪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困扰:如何让不同风味的调料在锅里和谐共存,而不是各自为政。比如,当我在一个菜里同时使用了姜、蒜、葱、八角和少许醋时,它们往往会互相“打架”,最终成品味道混乱。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关于“风味平衡”的底层逻辑或优先级规则。但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按食材来分的——“肉类调味”、“蔬菜调味”、“豆制品调味”——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的论述,缺乏一个横向的、指导如何进行复杂风味叠加的系统性章节。它告诉你如何用醋来提鲜,也告诉你如何用酱油来增色,但从未清晰地说明,当你要同时使用这两种调料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剂量”和“时机”的黄金比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单个调料的了解加深了,但对“如何合奏”的理解却停滞不前。这就像是学会了所有乐器的名称和发声方式,却不知道如何指挥一场交响乐。对于一个渴望提升菜肴复杂度和层次感的家庭厨师来说,这本书在“调和”这一关键环节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上班族,下班后留给厨房的时间非常有限,对我来说,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不能帮我快速解决问题。我买《家常便饭里的调味秘诀》主要是冲着那个“秘诀”二字去的,我以为里面会收录一些快速提升风味的小窍门,比如哪些香草组合能一秒钟提升汤的味道,或者有没有什么“万能酱汁”的配方。结果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烹饪图鉴,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书里的排版和摄影确实无可挑剔,每一张图都像是艺术品,光是看着那些摆盘精美的菜肴,就能让人心情愉悦。但是,翻到实际操作部分,我差点抓狂。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如何制作一种传统的香料油,光是浸泡的时间就长达三个月,中间还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这对于一个周末才能下厨一次的普通家庭来说,根本不具备可行性。我需要的不是能做出米其林星级水准的调味方法,我需要的是能让我的周二晚餐,比上周二的晚餐好吃一点点的具体建议。如果一个“秘诀”的成本是花费我三个月的时间和一个专业的恒温箱,那它对我而言,价值就趋近于零了。这本书似乎完全脱离了“家常”二字,更像是为专业厨师或有大量闲暇时间的烹饪发烧友准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