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 :
《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专为单亲家庭家长写作的幸福育儿指南!
针对单亲家庭常见育儿问题,45年儿童咨询经验,上万家庭的心灵疗愈者给你答案!
——决定孩子幸福与否的,并不是家庭是否完整,而是你给他的爱是否完整。
海报:
基本信息:
书 名: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ひとり親でも子どもは健全に育ちます)
作 者:(日)佐佐木正美
译 者:王昱
出 版 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9-1
字 数:88千
版 次:1
页 数:136
印刷时间:2017-8-21
开 本:16开
印 次:1
ISBN :978-7-5496-2156-9
包 装:平装
内文用纸:80g轻型纸
中图法分类号:G78 图书>亲子/家教>家教方法
所属分类:图书 > 亲子/家教 >
图书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定 价:¥29.90
编辑推荐
◆《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专为单亲家庭家长写作的幸福育儿指南!
◆决定孩子幸福与否的,并不是家庭是否完整,而是你给他的爱是否完整。
◆你和孩子都有幸福起来的能力
◆作者佐佐木正美,作品连续19年稳居日本家教育儿类第y名,几乎是每个家庭必读的家教经典!
◆逐一解答单亲家庭常见育儿问题:孩子问“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怎么办,如何给单亲孩子安全感,找别人帮助我照顾孩子好吗,孩子疏远我怎么办,如何让孩子跟继父/母建立信任
如何回答“为什么要离婚”……
◆45年儿童咨询经验,上万家庭的心灵疗愈者给你答案!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只要依次、均衡地得到“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就能茁壮成长!
◆给孩子一生zui好的礼物就是尽早把自己培养成zui好的妈妈:请锁定读客“为孩子健康成长而读书!”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个角度和案例介绍了单亲家庭的育儿要点: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只要依次、均衡地得到“母爱”和“父爱”,就能茁壮成长。
逐一解答单亲家庭常见育儿问题:孩子问“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怎么办/如何给单亲孩子安全感/找别人帮助我照顾孩子好吗/孩子疏远我怎么办/如何让孩子跟继父/母建立信任/如何回答“为什么要离婚”/单亲孩子青春期特别叛逆怎么办/孩子会有心理阴影吗^
拥有45年儿童咨询经验,上万家庭的心灵疗愈者给你答案!
作者简介
佐佐木正美,作品连续19年稳居日本家教育儿类第y名,几乎是每个家庭必读的家教经典!
现年82岁的佐佐木正美先生曾在东京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儿童精神医学的临床训练,毕业后任职于日本国立轶夫学园、东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科,同时作为儿童临床医生,在小儿疗育咨询中心及横滨市南部地域疗育中心致力于区域医疗。
佐佐木正美拥有45年的儿童心理临床经验,是治愈了上万家庭问题的专家,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著有《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和《关注孩子的目光》等家教经典书籍。
媒体评论
和我一样因为单亲养育孩子而感到焦虑的爸爸妈妈们,伟大的书已在此!
——日本读者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我读完后受到了很多的鼓舞和帮助.很容易理解的书,并且分享了很多跟孩子相处的实际办法。请一定要读一下。
——日本读者
作者佐佐木老师作为有45年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很值得信赖呢!
——日本读者
普通关键词:离婚 离异 教育 继母 继父 爸爸 妈妈 单亲家庭 家庭 抚养
学科关键词:心理 教育
事件关键词:分居 家教权wei
备用关键词:儿童 理论 实践 专家 日本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孩子问“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怎么办》
问题:
孩子出生不久,我就和他爸爸离婚了,我从未向孩子谈过他爸爸。如今孩子3岁了,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我应该怎样回答孩子呢?
还有,孩子的小伙伴问起同样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回答?
佐佐木正美:
在日本,离婚的人常常感到内心有愧,周围的人也觉得离婚是件可悲的事情。但是,离婚是出于当事人及其配偶的个人意愿而作的决定,并没有做出什么对不起社会的坏事。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是根本没有必要感到自卑。
比如说,我们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妈妈觉得和爸爸分开过日子会更幸福,所以就决定离开爸爸了,妈妈没做错。”
此外,关于离婚理由,我们也可以如实地讲给孩子听:“因为爸爸特别爱生气。”“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但是我们两个人怎么都合不来。”“不管妈妈怎么努力,对爸爸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了。” 诸如此类。我们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告诉孩子事实真相。
只要拥有抚养权的爸爸或妈妈十分疼爱孩子,孩子会乖乖地听大人的话,健康幸福地成长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仅限于陈述“事实”。对已经分手的另一方即使还有恨、还有怨,对孩子说的时候我们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虽然您嘴上没说爸爸的坏话,但孩子都十分敏感,对自己zuizui喜欢的爸爸、妈妈的情绪和语气,可谓是十二分地注意,他们完全能够听得出您心里的潜台词。
关于孩子的爸爸,当您被孩子的小伙伴问到的时候也一样,您要排除个人的感情成分,客观陈述事实。关于离婚一事,同样可以用孩子们能听得懂的话解释给孩子的小伙伴听。
《只要亲子间能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就不必担心新伴侣与孩子的关系》
新伴侣与孩子的理想关系就是,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比起我,孩子更黏着他呢。”
至今为止,我从携子再婚的妈妈那里听过几次这样的话,真的很棒!想要被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接受和仰慕,新伴侣必须有为人父母的自觉,他不仅要与自己的伴侣相处融洽,还要努力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有了这种自觉和努力,再婚家庭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建立起圆满的家庭关系。
在电视剧及电影故事当中,大家经常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反抗再婚妈妈爸爸的情节。但是在我所接触过的案例中,孩子反抗新爸爸的情况并不常见。
比如说,如果单亲妈妈已经和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信赖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也会迁移到新爸爸身上,所以孩子基本上不会情绪不安、反抗父母。即使最初可能感到紧张,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能和新爸爸融洽相处。
另外,即使没能和单亲家长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只要孩子到了青春期能与朋友建立起亲密、健全的相互依赖关系,基本上也不会反对父母再婚。孩子的精力和情感倾注到了好朋友那边,情绪就会逐渐安定下来,不久以后也就能与新的家庭成员和平相处了。
所以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人际关系的健康程度成正比。
即使我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只要我们能够建立起可以舒缓压力的良好人际关系,我们就能度过充实幸福的人生。
相反,如果人际关系的平衡被打破或缺乏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患上心理疾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精神科医生的终ji疗法就是要尽力帮助患者调整和纠正他们的人际关系。
目录:
前 言
家长在亲子关系中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幸福成长__Ⅰ
PART 1 送给单亲父母的幸福育儿经
第y章 单亲家庭的育儿心得
?6?1依次、均衡地得到“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__005
?6?1无论孩子长多大,妈妈都是孩子的“保护者”,而不是“教育者”__009
?6?1希望您的孩子有爱心,想让您的孩子学会自立,家长就要多宠宠孩子__013
?6?1家长多多创建与他人的“纽带”,带孩子自然会得心应手__017
?6?1为了孩子忍着不离婚,对家长和孩子都是负担__020
?6?1如果孩子能得到父母之外的更多人的关爱,他的人格会更健全__024
?6?1青春期的躁动是所有孩子确立自我不可或缺的过程,根本无须担心__029
?6?1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提意见,默默守候至关重要__032
?6?1为人父母,毕生职责就是呵护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这份呵护__035
?6?1与孩子分享喜悦的体验,带给孩子无与伦比的安乐,带给父母巨大的慰藉__038
第2章 如何向孩子讲述离婚与死别
?6?1告诉孩子父母的离婚消息时,不能向孩子表现出对另一方家长的负面情绪__043
?6?1不要试图掩饰离婚的原因,应告诉孩子事实真相。这一点非常重要__045
?6?1孩子想说,就让他随便说,家长只管做一个倾听者__046
?6?1关于是否去见分开的父母,哪怕孩子还小,家长也要尊重他的意愿__049
?6?1孩子其实有能力适应离婚带来的环境变化,扭转糟糕的生活状态__053
?6?1家长要对孩子每天的饮食上心,这是让孩子感受家庭温馨的一大法宝__056
?6?1如果父母能够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孩子就不会走歪路__058
?6?1千万不要让小学二年级以下的孩子对“死亡”产生极其不幸的印象__060
?6?1想要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就必须切身感受到“被人关爱”__063
?6?1寻找可以倾诉悲伤的地方,与人敞开心扉,是有效疗愈的第yi步__067
?6?1跟孩子在一起时,努力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就能身心安定、茁壮成长__070
第3章 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是家长的生活态度
?6?1把握好与新伴侣的依存平衡,是再婚家庭的幸福关键__075
?6?1建立亲子关系以外的互相依赖关系,是幸福的重要因素__077
?6?1只要亲子间能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就不必担心新伴侣与孩子的关系__079
?6?1让孩子看到父母关心别人和被别人关心,孩子自然就会生活在快乐之中__081
?6?1想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朋友们接触__083
?6?1不必愧疚,只要父母积极面对人生,孩子就会幸福成长__086
?6?1养育孩子,不仅意味着要爱护子女,更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__090
PART 2 此时怎么办?佐佐木正美的问答时间
第4章 单亲家长自身的烦恼咨询
?6?1孩子同学的妈妈们,在离婚的我面前总是格外小心翼翼__097
?6?1离婚后,我可以依赖父母抚养孩子吗__099
?6?1有时候觉得孩子不可爱了__102
?6?1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对未来抱有希望和梦想呢__104
第5章 有关幼儿阶段孩子的烦恼咨询
?6?1离婚调解期间及离婚后,孩子哪些言行值得特别注意__109
?6?1孩子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爸爸?”__111
?6?1离婚以后,孩子从没说过想见父亲__113
第6章 有关青少年阶段孩子的烦恼咨询
?6?1青春期孩子会不会更难适应父母离婚__117
?6?1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__119
?6?1离婚以后,孩子经常不上学__122
?6?1作为单亲父亲,如何处理女儿“交了男朋友”的问题__124
书摘插图:
读客 2017.8.24
终于找到一本真正能触动我心的书了!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奇妙的魔力,仿佛作者能洞察每一个在生活中摸索前行的灵魂深处的渴望。我一直觉得,成长的路上总有那么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藏着难以言说的困惑和自我怀疑。读着这本书,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念头,都被作者温柔而坚定地一一剖析,然后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出口。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你看,你并不孤单,而且你有能力让一切变得更好”。特别是关于如何重建内在的价值体系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过去和未来。那种感觉,就像是迷路后终于看到了远方的灯塔,虽然路途依然存在,但方向感回来了,内心也安定了许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接纳不完美”的论述,它不是鼓励我们放弃努力,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让内心的冲突得以平息,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释放。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每深入一层,都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叠加,非常推荐给所有在寻找内心平静与力量的人。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力量超乎我的想象。它有一种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锐利,但包裹着的是最温暖的同情心。我过去尝试过很多自我提升的方法,很多都像是昙花一现的热度,很快就被现实的重压冲散。而这本书提供的那种内在构建,却是坚实到足以抵抗日常琐碎的侵蚀。它让我学会了识别那些潜意识中一直在阻碍我前进的“自动驾驶”模式,并且清晰地知道该如何“手动干预”去重写程序。我特别对其中关于“时间感知与自我价值关联”的那一节印象深刻,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效率”和“存在感”的理解。作者的用词精准到位,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为你精准地做着心理按摩,清除那些深埋的毒素。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立刻跳跃到人生的巅峰,而在于它能让你脚下的土地变得更肥沃、更稳固,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量。它是一份长期的、可信赖的内在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层层递进,从表层的行为分析,逐渐深入到潜意识层面的驱动机制,最后落脚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充满韧性的自我。我特别敬佩作者那种将复杂哲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可操作步骤的能力。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洞,而是充满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检验过的案例。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演自己的生活片段,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进行自我校验,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它成功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行性”,这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个体差异和生命独特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不带评判的教练,它让你看到自己的潜力,并提供工具,让你自己去挖掘和实现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拥有无比广阔的胸襟和深刻的共情能力。它不像那种只聚焦于某一个特定人群的“小众指南”,它所讨论的底层逻辑和情感结构,几乎适用于所有经历过人生跌宕起伏的人。我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中立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它避免了标签化的陷阱,而是致力于理解每一种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读到后半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内省旅行,那些原本纠结不清的旧伤口,现在看来,都只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蜕变痕迹。它引导我从“受害者”的心态中抽离出来,重新掌握叙事的主导权。这种赋权感是无价的。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语都非常考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愿意沉浸其中,慢慢消化这些深刻的见解。它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一剂缓慢释放的、能够持续改善精神状态的良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的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感,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他观察到的世间百态与人性哲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情感流动和人际边界时的那种精准把握。很多关于“如何与世界好好相处”的书籍,往往会陷入一种教条主义,但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系列基于深刻洞察的生活化工具和思维模型。比如,它解析了“付出与索取”之间微妙的平衡点,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常常因为过度迎合而耗竭了能量。作者没有指责任何一方,只是平静地展示了健康的能量循环应该如何运作。每一次翻阅,我都会有新的领悟,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更像是一个持续滋养心灵的源泉。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处理得极其细腻,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受害者或施害者,而是展示了复杂人性中的各种面向,这使得读者在代入感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性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高质量的精神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