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蘇關係見證錄——師哲口述
原價:25.00元
作者:師哲 口述,李海文 整理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1703583
字數:160000
頁碼:24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前蘇聯在戰略上的地位和作用對中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作為建國初期中蘇關係史的講述者,師哲是不可替代的。作為中蘇最高層通話的橋梁——翻譯,他最直接地聆聽瞭中蘇最高層間秘密的曆史性對話。
口述史是特殊的教科書,它讓人看到瞭正史的片麵性。若有閑心略做推敲,還可以悟到正史編修成我們熟悉的那樣的原因。口述者的年齡已到瞭沒有必要說假話的階段。還原後的個人曆史細節,可以補充正統史觀中有意被忽略的部分,可以校正被長期誤讀的史實。
《當代中國口述史》叢書的首要宗旨是存史,為當代中國史研究者提供可信的史料。而史米的生命在於真實性。因此,叢書所收以親曆者的敘述為主體,無論是口述,自述,還是迴憶錄,都必須是親曆者作為事件的當事人,決策者或參與者對事件的敘述。而且必須是以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敘述。當然,完全避免情感的因素不僅不可能,而且會使之失去鮮活性。但情感的傾訴應限製在閤理的範圍。如果是對口述的整理,整理者應對事件背景有必要的瞭解,要對關鍵的情節,關鍵的人物以及時間,地點作必要的查證。同時,要理順敘事邏輯。文采不求飛揚,但必須成誦。
內容提要
作為建國初期中蘇關係史的講述者,師哲是不可替代的。作為中蘇最高層通話的橋梁——翻譯,他最直接地聆聽瞭中蘇最高層間秘密的曆史性對話,最真切地經曆瞭曆史事件中無數的小麯摺……
這將是一部無緣與毛澤東、斯大林等領袖謀麵的普通百姓想讀的曆史,是想瞭解當時的曆史性決策形成過程的研究者必讀的曆史。
目錄
前言
1949年劉少奇秘密訪蘇
齣發前的準備
漫長的飛行
劉少奇和斯大林會談
斯大林做自我批評
第六次會談
劉少奇在莫斯科參觀座談
劉少奇與蘇聯專傢
毛主席接見蘇聯代錶團
毛主席首次訪蘇
行程萬裏
兩個偉人的首次會麵
斯大林讓步瞭
毛主席遊覽列寜格勒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談判
又一次誤會
簽約,斯大林舉行招待會
斯大林破例齣席招待會
踏上歸程
尤金受邀來華
尤金首次來華與《實踐論》的發錶
尤金第二次來華
尤金擔任駐華大使
朝鮮戰爭期間的中蘇關係
朝鮮戰爭的開始與逆轉
周總理和斯大林會談
中國決定齣兵援助朝鮮
斯大林對蘇聯顧問與我方爭論的態度
朝中蘇決定停戰,進行和平談判
周總理、彭德懷和斯大林會談
1952年的莫斯科之行
周總理率團齣度日內瓦會議時與蘇聯的閤作
赫魯曉夫率團來華祝賀我國國慶五周年
1956年開始發生變化的中蘇關係
硃德、鄧小平齣席蘇共“二十大”
《關於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的發錶
蘇聯代錶團齣席中共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
毛澤東-吐積鬱
波匈事件與劉少奇訪蘇
蘇聯緊急通知
赫魯曉夫隻身一人迎接
劉少奇嚮蘇共主席團慷慨進言
宣言的産生
提齣對匈牙利事件的處理方案
附錄:中共中央決定齣兵朝鮮過程
——兼論周恩來、斯大林1950年10月會談內容
作者介紹
師哲(1905年6月--1998年8月),陝西韓城井謚村人。1919年考入陝西省立第一師範,1925年春投筆從戎參加國民二軍,同年被選送到蘇聯基輔軍官聯閤學校學習。1926年加入共産黨,1927年鞦到莫斯科軍事工程兵學校學習。1929年底分配到西伯利亞格貝烏工作,1938年鞦迴到莫斯科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吸引瞭我,"中蘇關係見證錄——師哲口述"。一聽到“見證錄”,就感覺它承載著曆史的厚重感,而“師哲口述”則賦予瞭它親曆者的視角和溫度。我一直對那段跌宕起伏的中蘇關係充滿好奇,它不僅深刻影響瞭中國的發展軌跡,也牽動著世界格局的變動。我猜想,師哲老人作為一名重要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的迴憶錄定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緩緩道來那些塵封的往事。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那些教科書上濃墨重彩描寫的重大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細節和人物情感;我希望能夠觸摸到那個時代決策者的心路曆程,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做齣選擇的。比如,在中蘇蜜月期,那些高昂的建設熱情和蘇聯援助背後,是否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挑戰?在兩國關係破裂時,那種從兄弟到陌路的巨大轉變,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思想鬥爭和外交博弈?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充滿意識形態對抗的時代,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是如何緊密相連的,普通人的生活又受到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一段曆史,更是試圖理解中國在世界舞颱上一次次關鍵性抉擇的根源,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微妙瞬間。
评分“中蘇關係見證錄——師哲口述”這個書名,像一把鑰匙,悄悄打開瞭我內心深處對那段曆史的好奇心。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身處時代鏇渦中心的智者,緩緩地迴憶他所經曆的一切。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見證”二字,它意味著一種不加修飾的、來自第一綫的敘述。我渴望從師哲先生的口中,聽到關於中蘇關係最真實、最直接的聲音。我猜想,書中的內容絕不會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更可能是充滿細節、充滿溫度的迴憶。比如,在那些兩國關係從融洽走嚮緊張的轉摺點上,究竟發生瞭什麼?是政治理念的分歧,還是個人恩怨的糾葛?在那個信息並不發達的年代,信息的傳遞和理解又是如何影響瞭雙方的判斷?我尤其期待能夠瞭解到,在中蘇兩國高層互動中,是否存在著一些我們不曾知曉的、影響深遠的私下交流和談判。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探索,一次對那個特殊年代的獨特解讀,一次對中國外交智慧和國傢命運的深度反思。
评分當我看到“中蘇關係見證錄——師哲口述”這個書名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我想象著,這是一本充滿故事和情感的書,它不僅僅是冰冷的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親曆者鮮活的迴憶。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中蘇關係圖景。我好奇,在那些官方文件中看不到的細微之處,在那些影響兩國走嚮的關鍵時刻,師哲先生是如何觀察和感受的?他對那些曆史人物,比如毛澤東、赫魯曉夫,有著怎樣的評價和看法?在兩國關係從“一邊倒”走嚮“唇亡齒寒”,再到最終破裂的漫長過程中,他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那個時代復雜性的“小故事”。也許,在這些故事中,我們會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摺,一些令人唏噓的無奈,以及一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時刻。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扇瞭解那個關鍵曆史時期的窗口,也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寶貴機會。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個充滿曆史氣息的畫麵:昏暗的燈光下,一位老人,他的眼神深邃,聲音有些沙啞,但吐字清晰,仿佛將我們帶迴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中蘇關係見證錄——師哲口述"。我之所以如此期待,是因為我總覺得,曆史的書寫往往是宏大敘事的堆砌,而“口述”這兩個字,則意味著更生動、更具象、更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從師哲老人的視角,去窺探那段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中蘇關係。不僅僅是那些官方文件和曆史事件的羅列,我更想知道,在那些重大會議的幕後,在領導人之間私下交流的時刻,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對話?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為一名身處其中的親曆者,師哲老人的個人感受、他的判斷、他的睏惑,甚至是他的掙紮,一定能夠為我們理解那段曆史提供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對中蘇關係的刻闆印象,看到其中復雜的人性,理解政治博弈之外的個體情感。也許,我們會聽到一些關於誤解、關於犧牲、關於堅持的故事,這些故事,纔是曆史最真實的麵貌。
评分“中蘇關係見證錄——師哲口述”這個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段曆史的興趣。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老者,在曆史的塵埃落定之後,將他所親身經曆、所耳聞目睹的,娓娓道來。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口述”二字,它意味著一種近乎還原現場的真實感,一種不摻雜後人解讀的原始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中蘇兩國是如何從最初的“老大哥”與“小兄弟”,到後來的關係破裂,乃至隔閡至今。師哲先生作為其中的親曆者,他究竟看到瞭什麼?聽到瞭什麼?他又是如何理解這一切的?我特彆希望能夠通過他的視角,去瞭解那些官方檔案中難以體現的微妙之處,比如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日常交流,他們決策背後的考量,以及在那些重大曆史事件中,普通人的命運又是如何被捲入其中。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曆史學習,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一位老革命傢心靈的碰撞,一次對中國如何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