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冷暴力》人际交往沟通心理学

【后浪直营】《冷暴力》人际交往沟通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后浪直营】《冷暴力》人际交往沟通心理学
商品编号:13186087138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500.00g

具体描述

著  者:[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译  者:顾淑馨                                        字 数:120千

书  号:9787210090885                         页 数:192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印 张:12

尺  寸:165毫米×23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7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8.00元


盘踞法国畅销榜50周,被译为24种语言

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的经典之作。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伊里戈扬的代表作。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广泛存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本书意在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名人推荐

伊里戈扬完成了一部对心理治疗特别有价值的巨著。阅读此书成为独特的经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意外发现,书里不仅有一面反映自己人生的镜子,还有最重要的,由一个深入了解问题的目击者提供的协助。唯有像这样的目击者在身旁,我们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本身痛苦的真相,也才可能去了解,最终获得疗愈。

──犹太裔德国心理分析师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

伊里戈扬提出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严肃课题。她明智地建议我们,不要把这整个问题内化或变成心理负担,而应认清,人生充满涉及权力的极端行为。当权力问题失控时,受伤的就是灵魂。

──美国心理治疗知名作家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

 

媒体推荐

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心理谋杀。这类现象比你想象中还要普遍。

——法国《商业文摘》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

《冷暴力》充满了对受虐者的同理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美国《出版人周刊》

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带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

 

 

本书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数次作为嘉宾出现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上,并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引言
第一部分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第一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家庭中的精神虐待
第二章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何渭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谁是施虐的目标?
谁虐待谁?
施虐者如何让受虐者失去反抗能力?
虐待行为是如何开始的?
坐视不管的公司
助纣为虐的公司
第二部分
精神虐待式关系与当事人
第三章精神虐待的诱惑期
第四章精神虐待关系中的沟通
拒绝直接沟通
言语歪曲
撒谎
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伎俩
利用矛盾
否定人格
离间与征服
展现强势
第五章精神虐待的其他阶段
恨意表面化
虐待行为开始起效
受虐者被逼得走投无路
第六章施虐者
自恋的虐待行为
自恋性格
从自恋转向虐待
自大狂
吸血鬼习性
缺乏责任感
偏执
第七章受虐者
受虐者代为受过
为什么是他?
受虐者是受虐狂?
受虐者的良心不安
受虐者的力量
受虐者的天真
第三部分
精神虐待的后遗症与责任承担
第八章“失去行动力”阶段的后果
退缩
混乱
怀疑
压力
恐惧
孤立
第九章长期后果
创伤
代偿失调
分手
后续发展
第十章针对夫妻与家庭的实用建议
调整应对方式
行动
心理对抗
法律介入
第十一章针对职场的实用建议
调整应对方式
在公司内求助
心理对抗
行动
采取预防措施
第十二章心理上的主动应对
治疗过程
心理治疗的选择
认知行为治疗
结语重建尊重
出版后记

 

 

 

第一部分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第一章 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而像是正常现象。这种过程始于不尊重他人、说谎或单纯的操控行为。我们只有在身受其害时才会发现难以忍受。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对象未能加以回应,精神虐待就会进展到下一阶段:出现明显的虐待举动,对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受虐者不确定能否获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这种道德迫害一向存在,若发生在家庭里,则通常不为人知;若发生在职场上,再赶上充分就业期间,大家的容忍度会降低,毕竟受虐者随时可以辞职。但如果发生在高失业率时期,那么受虐者就会因为想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损。有人曾对此反击和对簿公堂,如今,随着这些现象广为人知,社会也已开始提出质疑。 心理治疗人员经常目睹活生生的案例,都体现了外在现实与心理现实界线的模糊不清。这些当事人所受的苦有一个共通点:每个人自认为独有的经验,事实上与很多其他人雷同。而临床判定的难处在于,如何衡量当事人的每个字词、语调和说法的重要程度。种种细节分开来看似乎无妨,加起来却形成了一种毁灭的力量。受虐者在这种致命的游戏中一路受到攻击,有时自己也会采取虐待行为,因为这种防御术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但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受虐者被误指为施虐者的共犯。 我在执业经历中,曾看过同一施虐者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职场、婚姻与亲子关系中,不断复制破坏行为。我想要强调的正是这种行为的延伸性。有些人的人生道路上,充满着他所造成的伤害或是被他伤到无法复原的人。但所有这些,都不会妨碍他骗过那么多人,在表面上还完全维持着正人君子的形象。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因为被大事化小为单纯的强弱势问题而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分析简化这种现象的方式是把伴侣当作共犯,甚至要伴侣为自己的受虐负责。这等于否定了这种支配关系中的掌控空间,而它足以导致受虐者无力反击、无法自卫,也否定了精神虐待中存在着暴力的事实,并会对受虐者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暴力的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下面讲述几对处于精神虐待不同阶段的夫妇的故事。每个案例的时间长短不一,原因在于精神虐待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酝酿。随着虐待关系的演变,受虐者要先学习记下受虐的过程,接着学习如何自我防卫以及搜集证据。 掌控欲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亲密的另一半受虐会严重,因为太过亲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惧。自恋者掌控伴侣是为了压抑对方,同时也会因为害怕伴侣太靠近自己而将其制服。为维持对伴侣的全盘掌控,一定得把对方锁在依赖或独占的关系里,这让身陷疑惑和内疚的伴侣无法反抗。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美国犯罪小说家、《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在接受法国媒体访问时曾这么说:“有时,吸引我们或是我们爱的人是很难给我们新想法的,他们如同橡胶制的绝缘体。”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把伴侣圈在固定的范围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关系绑住。他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于“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恐惧且不计一切代价要回避的。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图压迫另一方,借以巩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而这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后面的章节会讨论到,这只是部分的解读,因为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险的,它会加深忍让一方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过度忍让的源头多半出于对家庭的忠诚,也包括重蹈父母的覆辙,或是顺从地扮演配合对方自恋的牺牲型角色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