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索尔科恩 著
图书标签: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战略
  • 国际安全
  • 地缘战略
  • 区域研究
  • 外交
  • 世界政治
  • 冲突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7458111
商品编码:1260359263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索尔?科恩 著作 严春松 译者 定  价:69.8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页  数:475 装  帧:平装 ISBN:9787807458111   导论
第二章  地缘政治学概览
定义
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
结论
第三章  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
结构
民族国家的扩散
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
均衡、动荡和世界秩序
第四章  冷战及其后果
阶段:1945―1956
第二阶段:1957―1979
第三阶段:1980―1989
苏联超级大国的崩溃
向21世纪过渡
第五章  北美洲及中部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暂无 (美)索尔?科恩 著作 严春松 译者 索尔?伯纳德?科恩(Saul Betnard Cohen),美国政治地理学家、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Ametican Geographers)前、拉大学地理研究所前所长,现为纽约市立大学名誉教授。
索尔?伯纳德?科恩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涉及世界政治学、低烈度冲突、靠前关系和靠前安全等,曾著有《分化世界的地理和政治学》(1964年)、《被分割的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边界问题的地缘政治学》(1986年)、《世界体系的地缘政治学》(2002年)等12部著作。

《星尘编年史:宇宙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内容概述: 《星尘编年史》是一部宏大的宇宙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浩瀚长河,探索宇宙从最微观的量子泡沫到最宏观的星系结构,从诞生之初的炽热奇点到可能面临的终极命运。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天文知识,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科学发现、理论模型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旨在揭示宇宙演化的深刻规律,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和意义。 第一部分:寂静的黎明——宇宙的诞生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回到那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宇宙大爆炸。在这里,没有“之前”,只有一切的“开始”。我们将深入探讨大爆炸理论的最新证据,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晖”到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揭示宇宙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膨胀为一个我们今天所见的广阔空间。我们会解析早期宇宙的极端环境,例如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短暂存在,以及中子、质子和原子核的形成过程。同时,本书也将审视目前存在的各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说,比如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理论,探讨它们为我们理解“无”中生“有”提供了何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将聚焦于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神秘的组成部分,它们占据了宇宙总质量-能量的绝大部分,却又难以捉摸,它们的存在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以及科学家们正如何努力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第二部分:星辰的炼金术——物质的演化 随着宇宙的冷却和膨胀,第一批恒星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汇聚。本书将详细阐述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年轻的蓝巨星到衰老膨胀的红巨星,再到壮丽的超新星爆发。我们将跟随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了解氢如何转化为氦,氦又如何进一步合成碳、氧、铁等更重的元素。这些元素,正是构成我们身体,乃至整个地球的基石。本书将生动地描绘恒星死亡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及它们如何将自己辛辛苦苦“炼制”出的元素播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我们还将探索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从最初的矮星系相互碰撞、合并,逐渐成长为如今我们看到的螺旋星系、椭圆星系等复杂结构。银河系的形成史,以及我们太阳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被细致地呈现。 第三部分:生命的回响——行星的孕育 当恒星的“炉火”稳定下来,围绕它们旋转的尘埃和气体盘便成为了孕育行星的温床。本书将深入剖析行星形成的机制,从微小的尘埃颗粒如何碰撞、吸积,形成微行星,再到微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最终形成大小各异的行星。我们将聚焦于地球的独特形成过程,以及地球为何能够孕育出生命。水的存在、适宜的温度、磁场的保护,以及大气层的成分,这些关键因素是如何协同作用,为生命的萌芽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本书还将探讨系外行星的发现,以及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先进的望远镜和探测技术,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第二地球”。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无论是简单的微生物,还是更复杂的智慧生命,都是本书探索引入的重要篇章。 第四部分:宇宙的孤独——生命的意义与未来 当我们站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回顾宇宙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人类生命的存在显得既渺小又非凡。本书将从宇宙演化的视角出发,探讨生命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我们是宇宙偶然的产物,还是某种必然?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文明是否只是宇宙长河中的一瞬?在审视过去和现在的同时,本书也将展望宇宙的未来。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下去,最终走向“大冻结”?还是会发生“大挤压”,重新回归一个奇点?如果宇宙注定走向某种终结,那么人类文明将如何应对?本书将探讨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潜在使命,以及我们是否有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在更广阔的宇宙中留下我们的印记。这部分内容将融合科学预测与深刻的哲学思考,鼓励读者从宇宙的尺度审视生命,反思人类存在的价值与目标。 本书特色: 科学严谨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本书在保证科学准确性的前提下,力求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给普通读者。 宏大的叙事视角: 从宇宙的起源到遥远的未来,本书以全景式的视角呈现宇宙的演化,让读者在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中感受宇宙的壮丽。 跨学科的融合: 本书不仅涉及天文学、物理学,还融入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哲学思考,展现了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互联性。 前沿的科学进展: 书中将介绍近年来在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和系外行星探索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突破和前沿理论。 激发探索精神: 本书旨在点燃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鼓励大家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类自身和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星尘编年史》是一次关于宇宙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它将带领你展开一场超越想象的宇宙之旅,让你惊叹于宇宙的鬼斧神工,也让你在浩瀚星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按照地理区域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模块划分,每一个模块都像是一块精心切割的宝石,折射出地缘政治学不同侧面的光芒。我尤其欣赏对“边缘地带”的研究,作者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探讨了边缘如何反作用于中心,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传统的地理边缘如何被重新定义甚至逆转。例如,书中对北极航道争夺的分析,其前瞻性和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预判,令人印象深刻,远超当时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的保守估计。语言风格上,该书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句子结构往往复杂而严密,充满了嵌套从句和精确的术语界定,这要求读者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便会享受到逻辑推演带来的智力愉悦。它更像是一套高级的“思维工具箱”,教人如何去“看”地图,而不是仅仅去“读”地图。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世界需要历史的维度,而这部作品恰好提供了最坚实的地理骨架。它成功地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熔铸进了坚硬的岩层和流动的洋流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起世界地图反复比对书中的论述,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普通新闻报道所无法比拟的。作者在论述气候对农业基础和人口迁移的影响时,运用了大量跨学科的证据,使得“地理决定论”的指控不攻自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模型。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写实,甚至略显冷峻,缺乏煽情色彩,但这恰恰符合其主题的严肃性。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国家行为背后的“硬逻辑”,少有道德评判,多的是对既定事实的冷静描述与推演。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有了一种新的、更深层的敬畏。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初翻时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错综复杂的脉络所震撼。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匠,一丝不苟地拆解着全球版图上各个关键节点的历史演变与权力博弈。我尤其欣赏其对资源禀赋与地理形态如何塑造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对内陆国家在海洋霸权面前所展现出的结构性困境,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远超一般地缘战略分析的肤浅描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图上的线条和国界,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地理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政治决策、军事部署乃至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之中。读到关于关键海峡和运河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亲眼目睹着商船与战舰的往来如何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行文风格严谨而又不失文学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秩序”背后,其实是无数次人为的、基于地理限制的权力抉择的结果。这无疑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味其精髓的力作。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担心会落入西方中心主义或是某种既定的宏大叙事窠臼。然而,这部作品的多元化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它并未将目光仅仅聚焦于传统的海权国家,而是给予了内陆文明体,尤其是那些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力量,足够的篇幅和细致的分析。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力观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克制和同理心,力求还原其行为逻辑而非简单地贴上“落后”或“野蛮”的标签。书中关于“文明走廊”的研究,描绘了一幅由古代商路、宗教传播路径交织而成的动态网络图,这对我理解当代“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深层地理驱动力,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文字上,它保持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充满了脚注和交叉引用,但其叙事节奏却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将枯燥的地理名词转化为一个个充满冲突与机遇的地理实体,阅读体验流畅而富有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其极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它仿佛拥有一双“X光眼”,能穿透当下的喧嚣与表象,直抵权力运作的核心逻辑。作者对“缓冲区”概念的阐释尤为精妙,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的缓冲,更延展到了意识形态、经济依赖性等多个维度。在阅读关于某个特定区域冲突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了该区域不同文明带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挤压、融合又分离的复杂轨迹。这种历史纵深感,使得任何单一的、孤立的事件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我注意到,书中对“战略纵深”的理解也进行了拓宽,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包含了技术迭代和信息控制层面的“深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常常用短促而有力的论断来总结复杂的现象,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快感。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用一种更冷峻、更功利的视角去审视国际关系中的“朋友”与“敌人”,并对“永恒的友谊”嗤之以鼻,让我对现实政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