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平装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习近平思想
  • 十八大
  • 重要文献
  • 政治
  • 党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政策文件
  • 时事政治
  • 理论学习
  • 党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41430
商品编码:1378506775
包装:平装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作者:
市场价: 86.00
ISBN号: 9787507341430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编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的计划,继二〇一三年六月出版《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后,现在出版《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收入自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党的十八大,至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献,共七十篇。其中,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决议、决定等二十五篇;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等四十五篇。有十七篇重要文献是diyi次公开发表。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稿都经本人审定。

 

   目录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胡锦涛(1)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八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45)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49)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69)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习(72)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中国梦,复兴路 习(83)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
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85)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93)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几个问题 习(109)
(二〇一三年一月五日)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习(119)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七日、二月二十二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王(121)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一日)
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习(131)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
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习(135)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
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39)
(二〇一三年二月三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工作报告 贾庆林(155)
(二〇一三年三月三日)
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169)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吴邦国(194)
(二〇一三年三月八日)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闭幕会上的讲话 俞正声(219)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iyi次会议关于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 (223)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四日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diyi次会议通过)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diyi次会议上的讲话 习(233)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七日)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iyi次会议上的讲话 张德江(239)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七日)
在国务院diyi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243)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习(258)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着力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府 李克强(265)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习(276)
(二〇一三年五月四日)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283)
(二〇一三年五月九日)
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
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293)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三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习(305)
(二〇一三年六月七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习(307)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
扎实的工作作风,把教育实践活动组织
好、开展好 刘云山(322)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习(336)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356)
(二〇一三年九月五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360)
(二〇一三年九月六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的通知 (372)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日)
明确责任,恪尽职守,扎实做好

《现代汉语文学史:从白话革命到网络时代》 内容概述 《现代汉语文学史:从白话革命到网络时代》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从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到21世纪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全面展现了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演进历程、重要作家作品、创作思潮、艺术风格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互动。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力求呈现一幅清晰、完整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全景图。 第一部分:白话革命的曙光与新文学的奠基(约1915-1927)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白话文运动及其对文学发展的革命性意义。我们将考察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倡导“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以及这一思潮如何在《新青年》等刊物的推动下,逐渐取代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新文学的诞生奠定基础。 思想背景与理论探索: 详细阐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变,如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文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文学革命”的口号及其内涵,探讨“为人生”的文学观、“国民性”批判等核心思想。 早期白话文学的实践: 重点介绍这一时期涌现的文学团体和代表作家,如文学研究会(茅盾、郑振铎、冰心等)、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以及其他独立探索者。本书将分析他们的创作实践,如短篇小说的萌芽与发展,散文、诗歌、戏剧的初步探索,以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风格的早期尝试。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作品在语言、形式、题材上的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翻译文学的贡献: 探讨了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译介的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产生的启示。 第二部分:社会变革与文学的多元发展(约1927-1937) 在革命浪潮和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本部分将聚焦于国共合作与分裂、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并存与争鸣。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左翼文学的崛起: 详细分析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影响,重点介绍以鲁迅、茅盾、丁玲、艾青等为代表的作家如何将笔触伸向底层,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将深入剖析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探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如《呐喊》、《彷徨》、《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经典作品的解读。 民族革命文学的兴盛: 关注抗日战争前夕,民族意识的觉醒如何催生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危机、呼唤抗争的文学作品。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出现的抗日主题的小说、诗歌、戏剧等,以及它们在动员民众、鼓舞士气方面的作用。 现代派诗歌的探索与现代主义的引进: 介绍戴望舒、李金发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分析他们对意象、象征、自由诗体的运用,以及受西方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影响的文学现象。 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探讨这一时期鸳鸯蝴蝶派等通俗文学的流变,以及它们在满足大众阅读需求方面的特点,分析其与严肃文学的差异与互动。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文学的坚守与创新(约1937-1945)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文学创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在战争烽火中,文学如何成为连接民族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力量。 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与革命文学的新篇章: 详细阐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革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其关于“为谁写”、“如何写”等基本原则。我们将重点考察解放区文学的创作,如反映根据地生活的作品、宣传抗日思想的作品,以及“秧歌剧”等新的艺术形式。 国统区文学的坚持与抵抗: 在国民党统治区,一批作家仍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创作,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国统区文学的特点,如沈从文、巴金、老舍等作家在战时创作的转变。 战争题材的文学呈现: 深入分析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战争场面、战争人物、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等主题的表现,探讨文学如何记录历史,凝聚人心。 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探索与调整(约1949-1966)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学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本部分将分析政治运动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如何在新的社会土壤中进行探索和调整。 现实主义的继续发展与主题创作: 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创作。我们将分析《白毛女》、《创业史》、《青春之歌》等典型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介绍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以及涌现出的反思性作品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尝试。 对“十七年文学”的批判与反思: 探讨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对“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批判,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造成的暂时中断。 第五部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复苏与创新(约1976-200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学迎来了复苏和创新发展的春天。本部分将重点关注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以及文学在艺术手法、题材内容上的大胆突破。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 详细分析“伤痕文学”对“文革”时期创伤的追溯,以及“反思文学”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我们将介绍“改革文学”如何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的探索: 探讨“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和挖掘,以及“先锋文学”在语言、形式、叙事上的大胆实验,如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的创作。 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崛起: 关注女性作家在这一时期的涌现,以及她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社会、家庭、情感的独特表达,如张洁、王安忆、铁凝等。 乡土文学的回归与新写实主义: 分析“乡土文学”对中国农村现实的重新审视,以及“新写实主义”对日常生活的精细描摹。 第六部分:新世纪文学的多元格局与网络时代的冲击(约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时期,文学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和充满活力的局面。 当代文学的新趋势: 探讨新世纪以来,文学在题材、风格、观念上的新发展,如对都市生活、社会问题、历史记忆的关注,以及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崛起与影响: 深入分析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态,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其在创作模式、阅读习惯、商业运作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与融合。 文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以及中国作家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学的特色。 文学的未来展望: 基于对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对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探讨文学在变动时代中的使命与价值。 学术价值与特色 《现代汉语文学史:从白话革命到网络时代》不仅是一部通史性的学术著作,更以其深入的理论分析、丰富的文本例证、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权威视角。本书的学术特色体现在: 1. 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在把握文学发展整体脉络的基础上,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其艺术精髓和思想内涵。 2. 跨学科研究的视角: 融会文学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力求展现文学与时代背景的深刻互动。 3. 注重文学史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避免简单的线性和断代式梳理,强调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扬弃、争鸣与复杂性,展现不同流派、思潮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4. 关注中国文学的原创性与民族特色: 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着重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如何根植于民族土壤,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价值。 5. 对新兴文学现象的关注: 积极回应时代发展,对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学形态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展现文学发展的时代活力。 本书适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将帮助读者系统梳理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来龙去脉,理解其发展规律,欣赏其艺术魅力,并深刻认识文学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是一部“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本书就像是把这些成就背后的“行动逻辑”给解构了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分。书中对这一目标的阐释,让我看到了国家在不断提升执政效率、优化公共服务方面的持续探索。例如,关于“放管服”改革的论述,就非常具体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简政放权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政府效能。这种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的连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政策是如何落地生根,并最终转化为实际成效的。此外,书中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胸怀,以及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整本书读下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看表面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深入其思想根源。《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政策的汇集,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刻阐释。书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以及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它让我明白,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尤其是在谈到一些关键性的制度改革时,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背景、目标和实施路径,让我对这些改革的深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从严治党”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在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对内部治理的重视,也让我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更有信心。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逻辑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穿越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过去十年间是如何砥砺前行、不断超越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在梳理政策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创新性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阐释,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书中关于“科技强国”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坚实步伐,从航天到人工智能,再到生物医药,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亮点。这种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和强大驱动力,让我对中国充满信心。而且,书中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道路上的努力和成就。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点燃读者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没想到读起来却意外地有意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一些宏观政策的时候,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事例,让原本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讲到“精准扶贫”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罗列数字和目标,而是通过讲述一位偏远山村妇女如何通过学习一项新技能,最终脱贫致富的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的温度和实际效果。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沉浸感,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灵活,有时候严肃认真,充满了理论深度,但有时候又带着些许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政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脉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部分,不仅仅是陈述了国家层面的投入和规划,还提到了许多基层科研人员的努力和突破,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背后那些闪耀着智慧和汗水的普通人。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书,非常值得推荐给每一个关心国家发展的人。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选编”,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深度探索。书中对于“新发展理念”的阐释,让我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几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口号叠加,而是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关于“绿色发展”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列举的几个生态修复项目的案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绝地重生”的奇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同时,书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解读,也让我反思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来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挑战和问题,而是坦诚地展现了改革进程中的困难与探索,这反而增加了其可信度和思想的厚重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更加清晰和坚定,也更加体会到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前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