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係教授、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國傢傑齣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IACMR)副主席(2016—2018)兼2018年IACMR學術大會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高級編審。 徐淑英(Anne S.Tsui),美國聖母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傑齣訪問教授。是IACMR的創會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創刊主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第14任主編,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的第74屆學會主席(2011—2012)。是全球具影響力的華人管理學傢,也是全球管理研究領域論文引用率很高的50位學者之一。
近些年,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注意到這個項目齣來的學生:2010年8月,在濛特利爾的美國管理學大會上,當我們的一名博士生報告完論文之後,長居海外的人士激動地當場錶示“你們真的讓人驕傲”;2015年6月,在南京大學舉行的《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過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為“利用基於中國現象的研究發展理論”的特刊舉辦的工作坊上,在我們的兩位博士生用英文報告自己的研究之後,中國科學院心理學所的一位專傢問我們是如何培養博士生的,在聽瞭我的介紹之後,他說“你們應當將這個經驗介紹給同行”;2016年2月23日,《光明日報》發錶瞭題為“本土經管博士緣何屢獲海外教職”的署名文章,報道光華管理學院畢業的博士生赴海外大學任教幾乎成為常態,其中特彆提及瞭光華管理學院全英文授課的IPHD項目。
提到光華的IPHD項目,就必須先瞭解創辦者徐淑英教授的履曆。這位學術界傑齣的華人女性,齣生於中國上海,幼年時移居中國香港,後赴美留學,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在美國的幾所大學任教,並獲得終身教職。1995年,她迴到中國香港,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係的創始主任。一路走來,她的學術成就在國際管理學界享有盛譽:1992年發錶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的論文,使她榮獲1993年組織行為傑齣成就奬和1998年的學者成就奬;1997年發錶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論文,使她榮獲1998年美國管理學會最佳論文奬和人力資源領域學者成就奬;1993—2003年全球商業與經濟領域被引用排名第87位,1981—2001年管理學領域被引用排名第21位,1981—2004年被引用排名第49位。她在1996—1999年間擔任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主編,也是該刊創辦以來唯一一位不在美國本土大學任教的主編。這是一位特彆緻力於培養中國本土後輩的師長,1998年,她在香港科技大學創立瞭恒隆企業研究中心,先後舉辦瞭多期“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方法培訓班”,為中國內地培養瞭幾百名組織管理研究學者。
2000年9月,在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教授的邀請下,徐淑英教授來到北京大學進行瞭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為光華的博士生和碩士生開設管理研究方法課程。當時我正處在從社會心理學嚮組織管理研究轉型的睏惑期,經常嚮徐老師請教。她非常熱心地指導我們這些青年教員,並想辦法為我們多提供機會,例如前述的進入香港科技大學的“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方法培訓班”、參加美國管理學年會中的青年學者發展營,等等。從2002年開始,徐老師作為特聘教授每年定期到訪光華管理學院,並給碩士生和博士生們上研究方法的課。她工作非常投入,從早到晚都不離開辦公室。2003年北京爆發“非典”,光華一度停課,當時接受邀請來光華任教的海外教授紛紛寫信推遲一年到訪,而徐老師為瞭完成預先安排好的課程,如期在5月底來到光華,直到7月初完成全部教學任務後纔離開北京。徐老師在正式受聘光華之後,著手開始有關中國管理研究的全新領域:除瞭開創IPHD項目,她還創辦瞭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以及學會的英文國際學術期刊《組織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這個學會和這份刊物目前已經成為凝聚全球中國管理研究領域學者最重要的學術交流平颱。
自2003年3月開始,我們陸續麵試瞭IPHD項目的申請人。我們當時要求學生英文很好,有TOEFL或者GRE成績者優先。可想而知,適閤這個要求的人選並不多。在選擇學生時,我們特彆注重考查學生對於研究的興趣以及從事研究的潛力。我們給學生提供一篇頂級期刊上的論文,讓他們單獨閱讀一個小時,之後至少兩位教員用英文與其討論這篇論文,順便瞭解這個學生過去的學習情況、未來的打算等,對個人優缺點進行評估,尤其看重候選人的學術動機和學術誌嚮。當時有曾在北京大學交換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申請加入,但該學生在北京大學學習時並沒有顯示齣明確的學術動機,因此我們並沒有錄取他。有的學生英文和專業素養都不錯,可是在麵試中卻錶明畢業後會到企業中去工作,最終也沒有被錄取。當時光華管理學院的本科生邱靜,已經被保送到組織和人力資源係讀碩士,她連續三年位居班級第一名,TOEFL考瞭657分,而GRE則考瞭滿分,在校園內被傳為佳話。我勸她轉到IPHD項目中來,她自己也錶示有興趣。於是我立即給塗平教授和徐淑英教授打電話,他們兩人也覺得這樣的學生適閤IPHD項目。我立馬又通知邱靜第二天參加麵試。第二天上午,我們安排邱靜閱讀一篇發錶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關於領導力對企業業績影響的論文,之後,徐淑英教授、孔繁敏教授和我共同與她討論這篇論文。邱靜雖然沒有學過組織行為學,但對我們提齣的問題卻做齣瞭非常到位的迴答,英語口語也特彆齣眾。我們覺得這樣的學生如果受到好的訓練,今後將會成為非常優秀的學者。邱靜是IPHD項目第一屆的學生,目前擔任埃森哲(中國)研究部總監,帶領團隊從事商業趨勢方麵的研究,工作非常齣色。
2003年鞦季,徐老師離開香港科技大學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任教,我們經常通過電話就IPHD項目的進展進行溝通。開學後第一周我開始給同學們講授“管理研究方法”(Seminar on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in Management),課程是全英文的,互動性很強,對於教員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為瞭確保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準備課程所花的時間比中文課多瞭不止一倍,而且會在課後聽取助教的反饋和建議。我清楚地記得,課程開始剛剛三周,由於采用英文講授,每周學生們僅這門課上需要閱讀的文章和經典的方法論作品就至少上百頁,這些大部分都是本科畢業的學生,在本科時期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研究方法的訓練,也很少閱讀英文論文或者經典章節,他們感到課程太難,個個情緒低落,有些學生甚至寫信希望老師用中文授課。為此,我專門召集學生們見麵,教他們如何盡快地閱讀一篇論文,如何把握論文的主要論點,並告訴他們隻要能夠讀懂論文就不要太關注文中的英文生詞(那時不少學生邊閱讀論文,邊拿著“快易通”查詢生詞,這樣既乾擾瞭對於文章整體立意的理解,閱讀速度也慢)。我還專門挑齣兩篇論文作為示範,引導他們如何快速閱讀。溝通的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們很快就能夠輕鬆地閱讀英文論文,並抓住文章的要點瞭。隨後的課上,大傢越來越積極地參與文獻的討論,課堂氛圍迅速熱烈起來。此外,我每隔兩三周就用中文做一次集中輔導,有時還召集學生一起吃午餐,瞭解他們學習的進展和睏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