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IACMR)副主席(2016—2018)兼2018年IACMR学术大会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高级编审。 徐淑英(Anne S.Tsui),美国圣母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是IACMR的创会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创刊主编,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第14任主编,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的第74届学会主席(2011—2012)。是全球具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也是全球管理研究领域论文引用率很高的50位学者之一。
近些年,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注意到这个项目出来的学生:2010年8月,在蒙特利尔的美国管理学大会上,当我们的一名博士生报告完论文之后,长居海外的人士激动地当场表示“你们真的让人骄傲”;2015年6月,在南京大学举行的《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为“利用基于中国现象的研究发展理论”的特刊举办的工作坊上,在我们的两位博士生用英文报告自己的研究之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的一位专家问我们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在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他说“你们应当将这个经验介绍给同行”;2016年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本土经管博士缘何屡获海外教职”的署名文章,报道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博士生赴海外大学任教几乎成为常态,其中特别提及了光华管理学院全英文授课的IPHD项目。
提到光华的IPHD项目,就必须先了解创办者徐淑英教授的履历。这位学术界杰出的华人女性,出生于中国上海,幼年时移居中国香港,后赴美留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的几所大学任教,并获得终身教职。1995年,她回到中国香港,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创始主任。一路走来,她的学术成就在国际管理学界享有盛誉:1992年发表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的论文,使她荣获1993年组织行为杰出成就奖和1998年的学者成就奖;1997年发表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论文,使她荣获1998年美国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和人力资源领域学者成就奖;1993—2003年全球商业与经济领域被引用排名第87位,1981—2001年管理学领域被引用排名第21位,1981—2004年被引用排名第49位。她在1996—1999年间担任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主编,也是该刊创办以来唯一一位不在美国本土大学任教的主编。这是一位特别致力于培养中国本土后辈的师长,1998年,她在香港科技大学创立了恒隆企业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了多期“中国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培训班”,为中国内地培养了几百名组织管理研究学者。
2000年9月,在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的邀请下,徐淑英教授来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为光华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当时我正处在从社会心理学向组织管理研究转型的困惑期,经常向徐老师请教。她非常热心地指导我们这些青年教员,并想办法为我们多提供机会,例如前述的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的“中国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培训班”、参加美国管理学年会中的青年学者发展营,等等。从2002年开始,徐老师作为特聘教授每年定期到访光华管理学院,并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们上研究方法的课。她工作非常投入,从早到晚都不离开办公室。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光华一度停课,当时接受邀请来光华任教的海外教授纷纷写信推迟一年到访,而徐老师为了完成预先安排好的课程,如期在5月底来到光华,直到7月初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后才离开北京。徐老师在正式受聘光华之后,着手开始有关中国管理研究的全新领域:除了开创IPHD项目,她还创办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以及学会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这个学会和这份刊物目前已经成为凝聚全球中国管理研究领域学者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自2003年3月开始,我们陆续面试了IPHD项目的申请人。我们当时要求学生英文很好,有TOEFL或者GRE成绩者优先。可想而知,适合这个要求的人选并不多。在选择学生时,我们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于研究的兴趣以及从事研究的潜力。我们给学生提供一篇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让他们单独阅读一个小时,之后至少两位教员用英文与其讨论这篇论文,顺便了解这个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未来的打算等,对个人优缺点进行评估,尤其看重候选人的学术动机和学术志向。当时有曾在北京大学交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申请加入,但该学生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并没有显示出明确的学术动机,因此我们并没有录取他。有的学生英文和专业素养都不错,可是在面试中却表明毕业后会到企业中去工作,最终也没有被录取。当时光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邱静,已经被保送到组织和人力资源系读硕士,她连续三年位居班级第一名,TOEFL考了657分,而GRE则考了满分,在校园内被传为佳话。我劝她转到IPHD项目中来,她自己也表示有兴趣。于是我立即给涂平教授和徐淑英教授打电话,他们两人也觉得这样的学生适合IPHD项目。我立马又通知邱静第二天参加面试。第二天上午,我们安排邱静阅读一篇发表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关于领导力对企业业绩影响的论文,之后,徐淑英教授、孔繁敏教授和我共同与她讨论这篇论文。邱静虽然没有学过组织行为学,但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却做出了非常到位的回答,英语口语也特别出众。我们觉得这样的学生如果受到好的训练,今后将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学者。邱静是IPHD项目第一届的学生,目前担任埃森哲(中国)研究部总监,带领团队从事商业趋势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
2003年秋季,徐老师离开香港科技大学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教,我们经常通过电话就IPHD项目的进展进行沟通。开学后第一周我开始给同学们讲授“管理研究方法”(Seminar on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in Management),课程是全英文的,互动性很强,对于教员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为了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准备课程所花的时间比中文课多了不止一倍,而且会在课后听取助教的反馈和建议。我清楚地记得,课程开始刚刚三周,由于采用英文讲授,每周学生们仅这门课上需要阅读的文章和经典的方法论作品就至少上百页,这些大部分都是本科毕业的学生,在本科时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研究方法的训练,也很少阅读英文论文或者经典章节,他们感到课程太难,个个情绪低落,有些学生甚至写信希望老师用中文授课。为此,我专门召集学生们见面,教他们如何尽快地阅读一篇论文,如何把握论文的主要论点,并告诉他们只要能够读懂论文就不要太关注文中的英文生词(那时不少学生边阅读论文,边拿着“快易通”查询生词,这样既干扰了对于文章整体立意的理解,阅读速度也慢)。我还专门挑出两篇论文作为示范,引导他们如何快速阅读。沟通的效果立竿见影,学生们很快就能够轻松地阅读英文论文,并抓住文章的要点了。随后的课上,大家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文献的讨论,课堂氛围迅速热烈起来。此外,我每隔两三周就用中文做一次集中辅导,有时还召集学生一起吃午餐,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展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