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上海》以20世纪初的上海市总商会为背景,以称霸上海滩的甬商大佬为主角,以金融业(钱庄、银行、股市)为主战场,徐徐展开了一场以财富人生、家国天下、爱恨情仇、义利恩怨等为主线的年代画轴。
1906年,伍挺举、甫顺安、陈炯、章虎四个有为青年抱着不同的梦想来到上海滩,因为际遇、志向、境界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失意秀才伍挺举饱受儒家经世济民理想浸润,在科举梦断之后,参与实业救亡,从谷行学徒做起,成为掌控上海银业的金融巨头,欲使上海总商会成为有尊严、利国民的纯净商业组织;甫顺安为摆脱伶倡出身而抛弃尊严,隐姓更名,借女人上位,跻身上流社会,欲掌握上海银业,实现其飞黄腾达之梦;一身邪气的章虎拜租界华人探长为师父,在上海滩施展拳脚,打开一片天地,欲建立一套为我所欲的黑道体系;陈炯则致力于推翻满清的革命壮举,光复上海、建立一个由革命党人一统天下的全新世界……
岁月流转,一晃十年,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吗?他们的目标达到了吗?
寒川子,原名王月瑞,河南省镇平县人,1981年毕业于西峡师范,198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1987年服军役,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退役,从事自由撰稿,现为译者、作者和编剧。2009年瞩意上海滩,前后历时10年,完成五卷本长篇年代小说《金上海》。已出版作品:《鬼谷子的局》系列历史长篇小说。
第17 章 挺举扬名上海滩 章虎算卦遇强梁 / 001
第18 章 鲁碧瑶恋父生怨 甫顺安妒兄励志 / 027
第19 章 江摆渡蓄意陷害 傅晓迪成心上位 / 053
第20 章 中国人有理难伸 伍挺举据理力争 / 073
第21 章 伍挺举节外生枝 总商会协力胜诉 / 099
第22 章 葛荔嫉妒洋小姐 陈炯杀回上海滩 / 129
第23 章 借华工广肇挑事 占鳌头四明谋对 / 163
第24 章 再选举粤商阴胜 贩美货麦基失手 / 189
第25 章 麦基绝境觅商机 挺举情陷风波里 / 215
第26 章 两兄弟同爱一女 甫跑街借诗乘龙 / 247
第27 章 橡皮股横空出世 痴情女因诗迷情 / 275
第28 章 橡皮股大闹上海 伍挺举一力质疑 / 307
鲁俊逸面对观世音,心绪渐渐冷静,耳边再次响起齐伯的声音:“……他维护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尊严,也是生意的尊严,大米的尊严,还有老爷你的尊严!老爷,无论何时,做人,做生意,都要适可而止,贪心不可起啊!”(摘自《金上海·卷二》)
顺安跳下床来,再度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拳头渐捏渐紧,面孔由扭曲转为刚毅,心里发出一个声音:“傅晓迪,你已经不是甫顺安了。你不再是伍家的书童,你也不再是戏班主的儿子。你,世家出身,你,进举生员,你与伍挺举、徐把头是排在同一条食槽前面的犍牛,草料只有这么多,他们吃多了,你就吃少了!”
顺安二目放光,又走几步,脸上现出决战前的果决与刚毅:“你要拱,你必须拱,你必须左腾右挪,把徐把头拱到一边去,把伍挺举拱到一边去,再把鲁小姐拱到怀里来!傅晓迪,你没有退路,你只有拱!拱拱拱,你必须一拱到底,把槽里的犍牛全部拱走,独占整个食槽!”(摘自《金上海·卷二》)
“伍兄所评极是!”陈炯敲击几案,声音激愤,“我们的敌人不在海外,就在国内。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到火烧圆明园,再到八国联军入侵,归根结底,我们没有败给西夷,也没有败给东夷,而是败在我们自身……”(摘自《金上海·卷二》)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宛如一座精心雕琢的迷宫,每一条线索看似独立,最终却巧妙地汇聚在同一个宏大的主题之下。作者在处理多线叙事时,展现出了高超的掌控力,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较大,但情节的衔接却流畅自然,毫无生硬之感。读到高潮部分时,那些原本看似无关紧要的伏笔一一揭开,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是无以复有的。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立体感和沉浸感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时代网,将所有参与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评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搜集之详实,令人叹为观止。我能感受到作者为了还原那个特定时期的氛围,下了多少番功夫。无论是建筑风格、服饰细节,还是当时的俚语习惯,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使得虚构的故事建立在了无比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简直可以作为研究那个年代侧面历史的参考读物。它成功地避免了历史架空小说的通病——即浮于表面的装饰性描写,而是将历史细节内化为人物行为和环境设定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查证某些名词或事件,那种探究的热情,正是这本书所激发出来的。它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的过往。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简直让人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作者对于社会风貌的捕捉细腻入微,那些繁华背后的挣扎与光怪陆离,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浮沉的小人物,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犹豫,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读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纸醉金迷又暗流涌动的上海滩,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十里洋场的喧嚣与低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让人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根本停不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部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切片,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每一次翻开,都有新的感悟,那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反思,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主题的探讨上显得尤为深刻和老辣。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描绘成黑白分明,而是展现了灰色地带的广阔与复杂。那些所谓的“英雄”与“恶棍”,界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多重且相互矛盾的。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特定的历史压力下,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良知与欲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社会阶层差异的展现,那种无形的壁垒和尖锐的冲突,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已爆发,力量强大得令人心悸。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解读角度,显示出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字的质感。作者的笔触如同老上海的霓虹灯光,既有炫目的光彩,又不失岁月的沉淀感。语言的运用非常考究,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又保持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叙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仓促。书中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弄堂深处的烟火气,还是租界洋房里的奢靡生活,都构建得极其真实可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烟味、脂粉味和黄浦江水的潮湿气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关于历史细节的深度洗礼。看完之后,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久久盘桓脑海,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痕迹却是如此清晰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