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首部以傳記形式,實時記錄的遊老師及其藝術團的故事。
這是一部女兒嚮父親緻敬的作品。遊老師女兒遊思涵全程擔任監製,由遊老師學生許晉杭執筆,從傢人和學生的視角,嚮世人展現瞭一位弘揚正能量的“80後”老人。曆時五年,形影不離地記錄下遊老爺子的一言一行。寫滿五個筆記本,在逐字錄入電腦,百萬文字和數韆幅珍貴刪減精編,數易其稿,方成此書。
★79個邊緣龍套,53年半生蹉跎,命運叫他低頭!他不!53歲,在這個所有人過完大半輩子的年齡,遊老爺子依舊在話劇院卑微地跑著龍套,隨時麵臨著失業。經曆過大時代淘洗和命運蕩滌的他內心更加堅毅,不,命運,我不會臣服於你。
★《濟公》大揭秘,火爆全球背後的隱秘往事!你知道濟公的選角差點就不是遊本昌嗎?你知道濟公的形象是如何塑造齣來的嗎?你知道電視劇裏濟公享用的美食很多都發臭瞭嗎?你知道曾有兩個小孩兒用一塊哈達就換來瞭《濟公》續集的拍攝嗎?……
★80歲賣房創業,隻要敢乾,夢想無關早晚。遊老爺子準備做弘一法師的話劇,以弘揚大師崇高的傢國情操,遍尋投資人,卻因“無利可圖”的緣由而告終。很多人的夢想是在北京買套房,在北京的房價已經達到十多萬一平米的時候,遊老爺子卻毅然決然賣掉瞭自己的房子,去追逐自己的最終夢想和心中大義。
★遊本昌錶演課:這纔是真正的演員的誕生!遊老爺子對錶演藝術擁有常人難以想象的“潔癖”。他對如今鮮肉橫行的現象痛心不已,對粗製濫造的影視劇嗤之以鼻。作為大傢公認的演技已臻化境的老戲骨,遊老爺子從很早以前就緻力於教學培訓,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錶演藝術讓更多演員受益。這本書中關於錶演藝術的乾貨教學,將成為演員演技進階的秘密武器。
★讓我們嚮86歲依然活躍在話劇舞颱,依然熱心公益的遊老師緻敬!86歲,奔波各地,依舊作為主演在話劇舞颱上連演兩個小時不休息的颱柱子,重傷也不下火綫,全國僅遊老爺子一人。86歲依舊熱心公益,以身作則,發動群眾,為貧睏山區的孩子們和孤寡老人們捐款捐物。遊老爺子不僅僅是幾代人的美好記憶,直到現在,忘我工作的他,博愛無私的他,依舊成為瞭很多人的精神標杆。
遊本昌老師是我國老一輩藝術傢,他齣演的濟公形象深入人心,傢喻戶曉。但是絕大多數人對遊老師的印象也僅限於停留在濟公的形象上。很少有人知道,遊本昌老師跑瞭半輩子的龍套,年過五十纔迎來濟公角色;很少有人知道,遊老師至今仍以85歲高齡活躍在戲劇舞颱上;更鮮有人知道,遊本昌老師竟然在80歲高齡賣房創業,成立藝術團,隻為弘揚藝術,教化人心。遊本昌老師的故事值得當代年輕人去瞭解,去感動,他的思想對韆韆萬萬的當代讀者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許晉杭,1991年生人,畢業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2011年《非常6+1》周冠軍,2012年師從遊本昌老師學習;2014年擔任遊本昌藝術團經紀人,負責對外聯絡。至今策劃並參與瞭上百場演齣活動,包括米蘭世博會、新加波、加拿大等國際巡演。2014年參加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傢》,獲全國十強。
前奏:最強龍套
◆ 三年半沒開竅/ 002
◆ 演員是挨罵的職業/ 005
◆ 母校四年,受用一生/ 007
◆ 命運的轉摺:第一代“北漂”/ 009
◆ “佐料”演員/ 011
◆ 總有一天,我要演你這個角色/ 013
◆ 蹉跎十年/ 014
◆ 精神力量:偶像/ 016
◆ 演小角色的大演員/ 017
◆ 中國第一颱啞劇/ 021
爆發:濟公齣世
◆ 機遇來瞭/ 028
◆ 全力以赴/ 032
◆ 隻有長期積纍纔能偶然獲得/ 033
◆ 演濟公耗盡我一生所學/ 035
◆ 取精華,去糟粕/ 036
◆ 你們就真打吧/ 038
◆ 天公為你作美/ 040
◆ 做人類的工程師/ 042
◆ 萬人空巷/ 045
◆ 濟公度人/ 048
◆ 一塊哈達換來的續集 / 051
◆ 這纔是濟公精神/ 055
奮鬥:賣房做話劇
◆ 為什麼做《弘一法師》/ 062
◆ 普及基礎上的提高/ 067
◆ 人生要享有權,不要占有權/ 069
◆ 三層樓/ 073
◆ 花開瞭/ 077
◆ 這是一部覺性的戲劇/ 079
◆ 意外骨摺/ 085
◆ 手術/ 087
◆ 煎熬的一夜/ 090
◆ 你們幫我成長/ 092
◆ 帶傷排練/ 094
◆ 傷後首演/ 096
◆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098
◆ 弘一和濟公/ 101
信仰:演員的誕生
◆ 備課/ 104
◆ 天哪!全額退還學費/ 106
◆ 改變基因/ 109
◆ 教學耐心/ 111
◆ 結業啦/ 114
◆ 十八裏中學演講:再見,未來的藝術傢們/ 118
◆ 柏林寺演講:永遠做小學生/ 123
◆ 熱愛心中的藝術,而不是藝術中的自己/ 125
◆ 警惕影視病/ 127
◆ 不要在相上學,要跟著心走/ 130
◆ 三位一體/ 132
◆ 刻闆化錶演/ 137
—機遇來瞭 —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哎,哎,無煩無惱無憂愁,世態炎涼皆看破。走呀走,樂呀樂,哪裏不平哪有我……”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但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還相對匱乏。小電視裏那個瘋瘋癲癲的濟公,在那個經濟騰飛、大國崛起的時代,成瞭陪伴無數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鞦的迴憶。
遊老師因為這個角色火遍大江南北,無數的觀眾把他直接和濟公畫上等號。時至今日,每當遊老師參加活動時,與會人員但凡跟他有互動,打招呼說的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看著您的戲長大的!”《濟公》電視劇以及遊老師在當年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到底是《濟公》成就瞭遊老師,還是遊老師成就瞭《濟公》,這就跟“雞和蛋誰先有”一樣無法迴答。但是遊老師毫無疑問已經以最經典的“濟公”形象鎸刻在瞭所有觀眾的腦海裏。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拍攝濟公的時候,遊老師已經年過 50,前麵已經飾演瞭79個角色,濟公是他的第 80個角色。當年選角之時曾“一波三摺”,遊老師險些就與“濟公”擦肩而過,有可能,他注定就要跑一輩子龍套,甚至銷聲匿跡。
當時上海電視颱正在籌拍《濟公》,在上海把啞劇做得風風火火的遊老師進入瞭電視颱的視野。這是在劇院處於邊緣化的遊老師自己“摺騰”齣來的結果。
“從畢業開始工作以後,我總覺得自己的纔能始終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我覺得濟公這個角色非常符閤自己,我願意去挑戰自己。”
但是不久後,報紙上就齣現瞭自己的學生嚴順開(1981年電影《阿Q正傳》中飾演主角阿 Q,1959年至 1962年,遊老師是嚴順開的老師)要演濟公的消息。看到這個消息之後,遊老師萌生退意。
這已經不是遊老師第一次和嚴順開“撞車”瞭。有一次遊老師在首都機場前廳看話劇,中場休息的時候碰見瞭謝添,謝添很認真地跟遊老師說:“你可以演阿 Q。”遊老師當時就愣住瞭,心裏可不敢相信。1960年以後,遊老師經常在一些晚會上“齣洋相”,錶演一些非常幽默的小節目,謝添對此非常欣賞。
“現在上海準備要拍阿 Q瞭,你給導演寫封信,爭取這個角色。”
遊老師心裏非常忐忑,一直在糾結這個機會要不要爭取,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自己年輕的時候比較清高”。但這迴,他打算鬥膽試一次,於是鼓足勇氣,提筆寫信。
寫瞭這封信之後就沒瞭下文,後來纔知道原來人傢已經定瞭嚴順開。因為他們對嚴順開比較瞭解,當時嚴順開已經畢業瞭,並且在上海滑稽劇團還有所錶現。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給導演寫瞭自薦信,卻弄得這樣一個結果,這大大打擊瞭遊老師的信心。
一直以來,遊老師都不是命運的寵兒,演藝生涯磕磕絆絆。他覺得一個演員的成功除瞭要有足夠的努力和天賦之外,機遇也是相當重要的。但是有時候你有瞭很好的天賦,付齣瞭足夠的努力,但是機會卻不一定來敲你的門。
對於自薦失敗這件事情,夫人楊惠華也說:“看來你真的是很不走運啊!”
機會總是優先垂青有準備的人。
遊老師在大連的一次演齣間隙,他接到瞭傢人打來的電話,說有人找上門來請他演濟公。
遊老師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連覺都沒睡好,在床上翻來覆去,琢磨著濟公這個角色要怎麼演。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他纔意識到不對,這個角色之前不是也說要找嚴順開演嗎?這……
遊老師心情十分復雜,顧及之前劇組找過嚴順開,他不願意跟他 (嚴順開)撞車。所以沒有立刻答應劇組。
他自己有一個規矩:“我從來不跟人搶角色,從高中起就是如此,從來都是彆人挑剩下的角色最後我來演。”
在得知遊老師為此猶豫不定時,中央實驗話劇院給予瞭他很大鼓勵,他最終咬咬牙,下定瞭決心。
“一方麵,我覺得我工作這三十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跑龍套,現在也應該演個像樣的主角瞭。二來也是對方自己找上門來的,與嚴順開要演的不是同一個製作單位,所以最後我還是接下瞭這個角色。”
濟公的角色設定使得錶演很難把握,導演為瞭拍攝的事情,憂心忡忡,他無數次地上門跟遊老師進行細緻深入的溝通。有一次在傢裏聊完之後,遊老師送導演走到門口,導演心事重重,還是覺得沒把握,轉身就問遊老師:“你覺得濟公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遊老師擠擠眉、弄弄眼,一變陰陽臉,衝著他演瞭起來,說:“你覺得濟公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做齣濟公的模樣)哈哈哈!”
“好!好!濟公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啊!”導演瞬間被遊老師的演技徵服,信心倍增。當時遊老師在大門口衝導演做齣的這個模樣,也就是後來大傢在電視上看到的經典模樣。
到現在,遊老師時常還會跟學生們感慨當時上天的各種安排:“本來在拍濟公前,有機會演《阿 Q正傳》,但是沒有成,讓學生嚴順開演瞭。後來導演說,正是因為沒有演,纔有瞭後來濟公的成功,因為你是一個陌生麵孔,如果你當時演瞭阿 Q,成瞭明星,大傢看濟公的時候,還會是那種感覺嗎?”
遊老師小時候,傢裏櫃颱上就放有一個濟公瓷像,他特彆喜歡,一有空就一邊研究一邊玩兒。在江蘇昆山上四年級的時候,他每天放學都要跑去聽號稱“江南活濟公”的瀋笑梅先生講《濟公傳》,聽完迴到傢便迫不及待地在傢人麵前露一手,喊兩嗓子,逗得大傢直不起腰。他跟濟公的因緣,甚至在他還沒齣生的時候,母親就已經幫他種下瞭。遊老師的母親在懷他第六個月的時候去蘇州禮佛,當時拜的就是濟公。這真不得不說,遊老師演濟公,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
— 全力以赴 —
80年代,《濟公》要開拍的消息在全國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新聞。為此,劇組還做瞭一個新聞發布會。
在新聞發布會上,有人問遊老師,對於齣演濟公這個角色有多少信心?
遊老師在發布會上說瞭這樣一番話:“沒有一個角色是容易演的,不管是龍套還是主演。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任何角色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作為一個演員,這是個新角色,我不可能打包票,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我一定會全力以赴。”
當時的跳高冠軍硃建華創造瞭一個很好的紀錄,後來就再也超不過去瞭。遊老師說:“就像硃建華一樣,橫杆立在前頭,他在起跳之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跳過去。我跟他一樣,不知道這部戲的結果如何,但是我一定會盡可能用最大努力越過去,我堅決不會從橫杆底下鑽過去!我會努力定下標準,讓後來人超越。”
全力以赴這四個字,不僅是他對媒體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承諾。
“濟公”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傳奇色彩,而遊本昌老師扮演的濟公,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一代人的經典記憶。我一直很好奇,在熒幕之外,這位藝術傢的人生又是怎樣的?這本書以“濟公遊本昌的智慧人生”為副標題,無疑滿足瞭我這樣的好奇心。我期待著,能夠從這本書中,窺見遊本昌老師的內心世界,瞭解他的人生哲學,感受他所秉持的智慧。我尤其好奇,他是如何將濟公的灑脫、智慧與慈悲,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實踐中的。是不是在扮演濟公的過程中,他也汲取瞭濟公身上的某種精神,從而塑造瞭自己獨特的人生觀?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讓我有機會去解鎖這位藝術傢的智慧寶庫,去學習他的人生經驗,去感受他獨特的生命魅力。我相信,他的故事,定能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示,讓我學到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超然,一份豁達,一份對生命的熱愛。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夢想永遠不會太晚”,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點燃內心深處那沉寂已久的火焰。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途,總會有一些時刻,我們會覺得疲憊、迷茫,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尤其是在經曆瞭一些挫摺和不順之後,那種“我還能行嗎?”的念頭會像野草一樣瘋長,幾乎要壓垮我們。這時候,一本能給予力量的書就顯得格外珍貴。我之所以會選擇這本書,正是因為它的名字傳遞齣瞭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仿佛在告訴我,無論我現在的年紀、經曆如何,隻要心中還有那個未曾熄滅的夢想,就永遠有重新齣發的機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名,更像是一種無聲的鼓勵,一種跨越時空的慰藉。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那些被現實磨平的棱角,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憧憬,是否還有可能被重新拾起?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能找到觸動心靈的共鳴,能看見那些曾經被壓抑的希望被重新點燃的火光,能學習到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依然堅定地追逐屬於自己的那一束光。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生活。我常常會陷入一種“當局者迷”的狀態,被眼前的瑣事纏身,看不到更廣闊的天地,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位明亮的燈塔,照亮瞭我前進的方嚮,也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豁達、更開闊的眼界去審視這個世界。我開始關注那些被我忽略的細節,開始品味那些被我忽視的日常,甚至開始從一些看似平凡的經曆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我曾經以為,隻有轟轟烈烈的大事纔能稱之為“有意義”,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意義,往往蘊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蘊藏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蘊藏在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之中。它讓我學會瞭感恩,學會瞭珍惜,也學會瞭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平和。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樸實中帶著一絲禪意的風格,仿佛預示著這本書將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他用一種不疾不徐的語調,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書中的話語,思考它背後的含義。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任何“捷徑”式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獲得瞭多少,而在於付齣瞭多少,在於如何去愛,如何去奉獻。它也讓我重新認識瞭“放下”的重要性,學會瞭如何去釋懷過去的遺憾,如何去擁抱現在的擁有,如何去期待未來的未知。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讓我看到瞭自己身上潛藏的無限可能。我從這本書中,收獲瞭力量,收獲瞭智慧,更收獲瞭一份對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很多我們以為的“不可能”,都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或者還沒有足夠堅定的決心。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阻礙我們的並不是外界的客觀條件,而是我們內心的條條框框。我曾經以為,某些事情隻有在年輕的時候纔做得成,一旦年紀大瞭,就隻能安於現狀,看著曾經的夢想慢慢凋零。但是這本書,通過一些故事,一些人生哲理,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告訴我如何去打破思維的定勢,如何去發掘自己身上被忽視的潛能。它並沒有給你灌輸大道理,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一些生活化的場景,讓你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關於“堅持”的論述,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個日夜的默默耕耘,是無數次跌倒又爬起的勇氣。這本書讓我對“堅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盲目的執著,而是充滿智慧和韌性的前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