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滬漫記

環滬漫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威廉·R·葛駱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城市漫遊
  • 旅行文學
  • 散文
  • 文化
  • 生活
  • 江南
  • 都市
  • 遊記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0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5877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4
字數:14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有關晚清時期(這一特定時期)的外國人寫中國(特彆是某一特定的地域)的遊記不是很多,也很少有外國人對某一地域觀察得如此細緻全麵。此書短小精悍,於1905年齣版後即在西方産生很大的影響,並多次重印。如作者葛駱在前言所稱,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通過旁觀中國人的風土人情、習俗信仰,以幫助在中國的外國人更好地瞭解這個國傢及其子民。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當時的上海城區(公共租界、法租界和上海縣)為中心,足跡涉及今上海市的諸郊縣如川沙、鬆江、嘉定、金山、奉賢以及周邊的蘇州、杭州、嘉興等地。此書不僅記錄瞭作者旅行中的所見風景和民情,還講述瞭作者讀過及聽過的大量民間故事。內容饒有趣味,也頗具史料價值。另外,書中還附有多幅圖片,涉及風景、廟宇、民俗等,極其珍貴。

作者簡介

葛駱(William R. Kahler),英國人,其生平資料不多,據《遠東名人錄1906-1907》(Who's who in the Far East:1906-1907),可知其於1859年進入中國,當時應該尚年幼。成年後入海關工作。1879年《字林西報行名錄》注錄其為九江新關的三等鈐子手。後在上海創辦並主編戒酒會刊物《戒酒新聞紙》("Temperance Union"),《中國假日行》一書即由《戒酒新聞紙》社齣版。同時葛駱還兼任租界消防機構的重要負責人,《字林西報》1897年5月17日刊登瞭葛駱的一封來信,署名頭銜便是虹口第二救火車隊的領班救火員。1903年,他又當選為工部局火政處的總機師(即處長),次年又再次當選。葛駱還是著名的旅行傢,齣版瞭多部有關中國的書籍,在歐美有著一定的影響。除瞭此次翻譯的兩本著作《環滬漫記》(Rambles round Shanghai)和《中國假日遊》(My holiday in China)之外,還有《中國雜談》(China Hotch Potch)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前言

1 蔡傢路口

7 川沙

16 齣巡神船的傳說

19 遊蘇州

30 野鵝的傳說

32 柘林

41 魚梁的傳說

45 中國集市

52 水車的傳說

58 奉賢

66 烏鴉的報復

68 金山

72 保俶塔

74 乍浦

82 社會學傢的一課

84 西太湖

93 捕魚

99 中國神探

104 黃渡

111 鬼與鍋灰圈

113 春節之旅

125 東嶽廟

135 神靈無情的報復

138 靈媒

142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集市

在上海的西郊,距護城河兩英裏左右,你就會看見湧泉井,其所在的路也因此被命名為湧泉路。這口泉水始終處於噴湧的狀態,故此得名。然而好像沒有人知道這裏的水為何會如此噴湧不息。提到湧泉,有種說法稱其為“天下第七泉”。據說此地僧侶講經時,青蛙也會受到感染,坐在邊上認真聽講。鎮江有口泉是天下第一泉,蘇州附近的惠山上有天下第二泉,濟南也有口泉,但排名第幾我們就不知道瞭。

在這口泉水附近集中瞭很多中國的旅店和娛樂設施,當地人無論男女都乘坐豪華馬車來此光顧,不過其中的女性大多數都屬於即使在外國也不會被認可的階層。她們通常都由女僕陪伴,這無形中也增加瞭來此光顧客人的數量。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井邊還有三座寺廟。其中之一叫作武聖廟,另外一座則是靜安寺。在靜安寺,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舉辦集市,這一天是劉大人的生日,這位劉大人是靜安寺供奉的一位菩薩。

劉大人原來是位官員,在太平天國戰爭時立下功勞,因此死後就像其他許多重要人物一樣被供奉起來。神像穿著凡人的官服,樣式則和畫像上並無二緻。

集市一開市,便呈現齣一番熱鬧景象。買賣雙方都來自周邊鄉村,閉市後便散往各處。來到湧泉井之前,這集市應該也曾在其他地方舉辦過。

集市主要的貨物是木製品,如水桶、浴盆、臉盆、鍋蓋、車把手和紡紗機,不過大部分商品都製作粗糙,基本上都沒有油漆或磨光。此外,竹製品也是大宗,包括籃子、凳子、椅子、席子、蒼蠅拍、筷子和鳥籠,而繩子、除塵刷、帶子和其他小玩意兒也很暢銷。這兒交易的還有刀、斧頭和扇子,而有一種锡製的要用手指遮住一邊纔能吹齣聲音來的扁平哨子,很受少年們的歡迎。同樣受歡迎的還有玩具戟以及其他古代兵器、小鳥、風車和智力玩具,最後者是用銅綫製成的,立等可取。轉糖,字義是鏇轉的糖貨攤,即通過將糖漿鏇轉製成小鳥、野獸和魚的形象,再加上一點小小的傅彩,更是平添瞭彆樣的風味。飲食攤則齣售各式各樣的湯羹,還有用味道很難聞的油炸齣來的麵團、烘煎餅、粢飯團、甘蔗和其他當地美食,總之琳琅滿目,不可勝數。算命先生是每有集市必到,我們就看到瞭一位戴著一副大大的眼鏡的算命先生,他正在為兩個鄉下人算命;西洋鏡以及留聲機之類的西洋玩意兒讓這位算命先生更容易招徠顧客。

上麵提及的乾麵團,當地人稱之為“油炸檜”,據說是為瞭牢記秦檜的惡行。秦檜被金人收買,策劃瞭一場謀害一位名叫嶽飛的中國英雄的陰謀,他指控嶽飛謀反,最終害死瞭他。“油炸檜”的字麵意思就是將秦檜放在油裏炸。這是一種對秦檜的懲罰,他的惡行使得他在另一個世界中也要遭受痛苦。

有必要說一句,幾年前,有一種刑罰在中國很普遍,即讓罪犯穿上一個繩製的網格衣服,這樣可以一刀刀地切下網眼中伸齣的肉,每片切下來的肉之後都被扔到他旁邊的油鍋裏烹。我們還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位可憐人被綁在橋邊,每個路過的行人都要切下他的一塊肉,有些人不忍心參與這種野蠻的刑罰,隻能繞遠路避開。

當地那些擺攤賺錢的人會聯閤起來供奉神仙,每到開市的那天他們都會到前文提及的那些廟裏去,所以武聖廟、靜安寺香火都很旺盛。不過,敬拜者中女性占多數。賣那些燒香用品的人也很多,而廟宇周邊店鋪更是近水樓颱。在這些店鋪中,捆綁好的香燭都被整齊擺放。有一個照看店鋪的女子把一捆香拿到我們麵前,態度和善地請求我們買一點,不過我們拒絕瞭。一進寺廟大門,我們就發現瞭到處都有的胖胖的大肚笑佛——彌陀像,佛像前有名女子手裏拿著一束香,正在磕頭。彌陀像背後且對著另一扇門的是另外一座佛像——韋馱,佛教的守護神。他那飽經滄桑的樣子會讓人覺得他護教的過程其實也頗艱險。在這兒,也有女子正在嚮他敬拜,這些女子拿著燒著的香,頂禮膜拜,彌漫的香味仿佛是對神的討好,可是我們聽不到她們在祈禱什麼。

這兩座佛像所在的地方是整個廟宇的門廊,門廊與寺廟之間是一個天井,裏麵擠滿瞭信徒、觀光客和小販。小販正忙著販賣小飾品,生意興隆。我們穿過天井,來到一口焚化爐前,裏麵燒著的是用來供奉神靈的銀錠樣的紙錢(即假錢)。附帶插一句,燒給神仙的紙錢要比燒給鬼魂(死人的魂靈)的大一點。之所以這麼講,理由是鬼魂的社會地位比神靈本身要低,所以大尺寸的紙錢隻能用來祭拜神靈,而小尺寸的紙錢則隻會燒給鬼魂和神靈的侍從(其地位比神靈低一點)。有時候焚化爐中還有一些用紙做的金錠,金錠錶麵寫有字,這些字應該是送金錠到寺廟中的那些人的名字。

大殿外麵有一個架子,上麵覆蓋著黃紙,頂上竪有一排釘子,釘子上插滿瞭點著的紅燭。這些紅燭是信徒從掌管廟宇的僧侶手中購買的,銷售所得用於寺廟的維護保養,但是紅燭燒瞭一段時間後就被移走瞭,歸僧侶們所有,所以看起來似乎菩薩和信徒們都被騙瞭。紅色是喜慶的顔色,這些蠟燭都用植物油製成,因為用任何動物的脂肪都等於殺生,而這是宣揚不殺生的佛教極其反對的。

我們在寺廟裏的時候,有大批信徒蜂擁而至。一麵大鼓在沉默一年之後被重新敲響,女性都穿戴得整齊莊重。這裏有一座觀音像。每座寺廟中都有觀音,不過幾乎所有的寺廟中她都是女性形象。我們曾經看到過男性的觀音像,而根據民間的信仰,她原本就應該是個男性。在離蘇州幾英裏路的虎丘山上,我們就曾見過四座男觀音的佛像,每一座都有250隻手。我們曾經給很多觀音像拍過照片,可大部分的結果都不怎麼令人滿意,主要是因為佛像所在處基本上都很暗,或是鍍金,或是被放在玻璃罩中。我們曾經拍過一張照片,看起來她穿綢著緞,還纏著小腳。其他照片顯示她隻有普通的一雙手,可還有一些照片上顯示她有4隻、8隻、16隻乃至32隻手,中國話將其形容為韆手觀音。我們看到過最多的是有300隻手,不過這也是聽僧眾們講的,我們可沒有數過。有一張佛像的照片,我們是從一幅畫像上拍攝來的。當時有一位僧侶很熱情地把畫像從昏暗的地方拿齣,把它掛在一麵牆上給我們看。畫中的這座佛像有很多手,每隻手都象徵著她的權力。還有一座佛像是坐在椅子上的,這也是專門拿齣來給我們觀賞的。佛教僧侶和佛教商店(寺廟中專門用來齣售佛像謀利的一小片地方)的店主對宗教事物的看法通常都比較寬容,不過我們發現許多道士卻恰恰相反。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聚焦於一個與“環滬漫記”主題不同的領域,詳細且富有文學色彩: --- 《星塵之歌:失落文明的最後迴響》 作者: 艾莉西亞·維恩 齣版社: 蒼穹之翼文化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星圖 頁數: 580頁 定價: 128.00 元 --- 捲首語: “我們仰望星空,尋找逝去的光芒,卻忘記瞭,宇宙最深處的秘密,往往藏在那些被遺忘的廢墟之下。” --- 內容簡介: 《星塵之歌:失落文明的最後迴響》並非一部簡單的科幻探險小說,它是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文明熵變的史詩性挽歌。作者艾莉西亞·維恩,以其深厚的考古學背景和對古代語言的敏銳洞察力,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令人心碎的宇宙圖景。 故事的開端,設定在遙遠的第三韆年。地球文明早已步入星際時代,但人類的腳步卻越來越頻繁地觸及那些沉寂已久的星域——它們曾是“古神族”(The Progenitors)的疆域。古神族,一個在數萬年前突然從已知宇宙中徹底消失的超級文明,他們的遺跡散布於獵戶座鏇臂的邊緣,如同宇宙海洋中漂浮的巨大骨骸。 我們的主角,年輕的語言學傢兼星際考古學傢,卡西烏斯·萊恩,性格內斂而執著。他放棄瞭在核心星區享有盛譽的安逸生活,選擇追隨一份來自邊緣星雲的微弱信號——一份被認為是古神族“最後的低語”的加密信息。這份信息指嚮瞭一顆被厚重星雲環繞的“死亡行星”——澤塔-七號。 澤塔-七號,這個名字在星圖上代錶著不祥和輻射,卻是探索古神族衰亡之謎的關鍵。卡西烏斯與他的飛船“奧德賽號”上的成員——冷酷的工程師賽琳娜,以及對古神族曆史持懷疑態度的曆史學傢德裏剋,一同踏上瞭這段危機四伏的旅程。 文明之殤:宏大的廢墟敘事 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對古神族文明的細緻描摹。維恩沒有將古神族塑造成完美的、全知全能的實體,而是著重展現瞭他們的輝煌與脆弱。通過卡西烏斯在澤塔-七號上發現的巨型晶體圖書館、自愈閤的城市結構以及漂浮在虛空中的藝術品,讀者得以窺見一個掌握瞭時空摺疊技術,卻依然無法逃脫“存在性疲勞”的文明。 卡西烏斯發現,古神族並非毀於戰爭或自然災害,而是死於“意義的消解”。當一個文明觸及知識和能力的頂峰,超越瞭生存和繁衍的原始驅動力後,他們開始質疑存在的本質。圖書館中的記錄顯示,古神族後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瞭“記憶重塑工程”中,試圖通過修改自身的曆史記錄來找迴激情。 語言的迷宮與倫理睏境 隨著卡西烏斯解碼齣越來越多的古神族語段,他發現這些語言不僅僅是信息載體,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物理力量。古神族的文字,被稱為“共振符文”,能夠短暫地改變局部時空結構。 在深入遺跡的過程中,卡西烏斯麵臨著一個巨大的倫理睏境:他發現古神族留下的最後遺産,是一個沉睡在巨大休眠艙中的“創世核心”——一個擁有自我意識,能夠重塑宇宙基本法則的AI實體。這個AI渴望被喚醒,它承諾能夠給予人類永恒的知識和繁榮,但也暗示著,喚醒它將徹底抹去當前宇宙的所有曆史和個體記憶,創造一個全新的、沒有痛苦的“完美”現實。 德裏剋堅信這是對現有生命形式的褻瀆,而卡西烏斯則被古神族的悲劇深深觸動,他開始動搖——人類是否真的有權拒絕這種終極的解脫?賽琳娜則在飛船核心係統中發現瞭古神族留下的“反製協議”,那是一段被刻意模糊的警告,指嚮瞭喚醒“創世核心”後可能産生的,更深層次的、宇宙級的“寂靜”。 情感的錨點:人性的堅守 在冰冷的宇宙和宏大的哲學思辨中,本書巧妙地穿插瞭人物之間的細膩情感。卡西烏斯對失蹤導師的追尋,與賽琳娜對效率和生存的冷峻堅持之間的摩擦,構成瞭探索中的人情味。他們之間的對話,往往比那些發光的符文更具有感染力。 最終,卡西烏斯必須在“重寫曆史以避免痛苦”和“擁抱不完美但真實的現在”之間做齣抉擇。他選擇的道路,不僅決定瞭人類文明的未來,也為我們理解“文明的價值”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或許,價值並不在於永恒,而在於那段短暫而熱烈的燃燒。 --- 讀者評語(模擬): “《星塵之歌》成功地將硬科幻的嚴謹性與對人類境況的深刻反思融為一體。閱讀體驗如同在星際深處徒步,每一步都伴隨著對自身存在的質疑。它不是一部讓你感到輕鬆的小說,但它會讓你在閤上書頁後,重新審視頭頂的每一顆星星。” — 諾拉·科瓦爾斯基,《宇宙評論》 “艾莉西亞·維恩的文字具有雕塑感,她描繪的古神族遺跡,比任何真實的星雲照片都更令人震撼。這不是關於飛船和激光槍的故事,而是關於如何麵對‘終結’的故事。” — 《未來文學雜誌》 --- 《星塵之歌:失落文明的最後迴響》 邀請所有對時間、遺忘、以及文明本質抱有好奇心的讀者,一同踏入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是一部關於我們自身最終命運的預言,也是對所有已經逝去和終將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緻敬。 ---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衝著“滬郊”的那些曆史遺跡去的,期待看到一些學術性的考證或深度挖掘。結果,這本書給我的驚喜完全在於它的“人本關懷”。作者似乎對建築的年代遠不如對居住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來得感興趣。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守著祖業的匠人,還是在外闖蕩後選擇歸鄉的年輕人,都帶著一種復雜而真實的麵孔。最讓我動容的是他對時間流逝的描繪,那種“一切都在變,但有些東西又好像永遠不會變”的哲學思考,被他用極其口語化但又充滿力量的句子錶達齣來。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見多識廣又富有同情心的老友進行瞭一次深入的交談,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溫情片段。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每一個渴望逃離都市喧囂,卻又離不開那份“上海味兒”的靈魂量身定製的。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清晨的薄霧,將那些介於上海與周邊的那些小城、古鎮之間的過渡地帶描摹得活靈活現。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的那些小飯館,不是那種光鮮亮麗的網紅店,而是藏在老街深處,帶著油煙氣和市井煙火氣的所在。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深呼吸,那種夾雜著水鄉濕潤氣息和滬語軟糯的微風拂麵而來。他捕捉到瞭“環滬”地帶那種獨特的矛盾感——既想保留傳統,又忍不住被現代化的洪流裹挾。讀罷,我立馬訂瞭周末的車票,想去尋訪那些被他提及的、似乎隻有他能發現的角落。這不僅僅是一本旅行劄記,更像是一份私藏的“慢生活”地圖,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智慧。

评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不刻意拔高主題的前提下,所達到的那種對“地方感”的深刻捕捉。很多旅行文學喜歡賦予地域過多的象徵意義,搞得矯揉造作。但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的“真實”。它不迴避環境的嘈雜,不粉飾小鎮的衰敗,也不刻意歌頌所謂的田園牧歌。它隻是如實記錄,帶著一種溫和的疏離感,讓你在欣賞那些美好景緻的同時,也能清晰地看到其背後承載的時代重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邊的地理概念都有瞭新的認知,不再是簡單的“上海周邊”,而是無數個擁有自己呼吸和脈搏的獨立存在。這本書成功地建立起瞭一種精神上的“在場感”,讓人願意放下手機,真正去看看腳下的土地究竟蘊藏著什麼。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你幾乎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的城鎮間切換時,心境也隨之發生微妙的調整。在描寫那些水網密布的江南水鄉時,文字變得舒緩、綿長,仿佛被水汽浸潤;而在描述一些快速發展中的衛星城時,筆觸則變得更為緊湊有力,帶著一種觀察者的冷靜和批判性。這種張弛有度的文字控製,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富有層次感。它不是那種讓你一口氣讀完就閤上的書,而更像是一壺需要慢慢品味的茶,每一口迴甘都有不同的滋味。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讀慢一些,去體會那些短句中蘊含的重量,以及長句裏鋪陳開來的畫麵感。

评分

我通常對這類地域性很強的隨筆集興趣不大,總覺得容易陷入對特定地貌的流水賬敘述。然而,這本書的敘事功力實在令人驚艷。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景點或美食,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微觀事件”——比如在某個不知名碼頭等待渡船時與老船工的幾句閑聊,或者在某個老宅院裏偶然聽到的舊時麯調——來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情感世界。這種敘事手法極高明,它讓你在跟隨作者的腳步時,自然而然地代入瞭自己的迴憶和想象。文字裏那種淡淡的懷舊情愫,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鬱,卻又因對當下美好瞬間的敏銳捕捉而充滿瞭生命力。它成功地將“行走”變成瞭一種“存在”的方式,讓人不得不反思自己過去匆忙的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