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18辑)

老照片(第118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45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1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登了昔日济南铁公祠和大明湖的珍贵照片,讲述了一张“余杭抗日救护队”合影引出的故事,记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的故事等。


作者简介

冯克力(主编),二十几年里致力于老照片的编辑、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傅国涌·我的小娘舅李邦河
——故乡雁荡杂忆之四
陈·杰·一张老照片引出的故事
许伯鑫·守着乡愁的老兵
齐国利·农垦边疆的同学
赵可正·昔时的铁公祠街和大明湖
李百军·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纪实
陈·凯·1951年政治学校学习的经历
刘淅莹·一篇获奖散文背后的故事
孙国辉·伪蒙疆政府的飞机
胡武功·对影胡说(下)
李义福·一位照相师傅的时代印记
王立华·我家的几张全家福
刘镇明·簇拥的欢笑
殷占堂·怀念周汝昌先生
马懋如·夏衍爱猫
高小龙·父亲已远行
徐义亨·忆姐姐
徐·明·清末徐州的文人群像
王繁荣·济南乡师章丘同学照
冯克力·功莫大焉的老照片展


岁月留痕: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 图书名称:《岁月留痕: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 图书简介: 《岁月留痕: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它是一部深度挖掘社会肌理、关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沉浮的非虚构力作。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中国社会经历的几次重大转型时期,以口述史、深度访谈和档案文献为主要材料,力求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细微而真实的生命体验。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特定的时代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个体故事,构建起一幅幅鲜活立体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微光——城乡交错与身份重塑(约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 本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数以亿计的“知青”群体返城、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家庭结构调整和身份认同危机。我们深入到数位曾经的知识青年家中,他们的叙述不再是教科书上关于“接受再教育”的单向描述,而是关于青春的错位、知识的无用与重拾、以及如何在社会重建的初期,用双手重新定义“价值”。 例如,书中详述了一位返城知青,如何从一个农村的“生产骨干”,转变为城市工厂中一个不起眼的学徒工,他在工厂车间里如何利用过去在乡村学到的土办法,解决技术难题,并最终在新的工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个体的适应与挣扎,映射出那个年代特定一代人所承受的巨大心理落差和韧性。同时,我们也记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家庭内部因劳动力分配和观念差异产生的微妙张力,探讨了传统家庭伦理在经济制度变革下的微妙松动。 第二部分:十字路口的选择——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职业精神的嬗变(约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体经济的萌芽和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下海”浪潮中,知识分子和传统体制内员工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他们是体制的受益者,也是市场经济的潜在牺牲品。 我们通过对几位“第一批个体户”的追踪访谈,展现了他们从体制内的稳定与清贫,到市场中的风险与暴富之间的剧烈摇摆。一位原国营工厂的技术员,如何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压力,创办了第一批电子产品维修点,其间的政策博弈、技术攻关和市场教育过程,细致入微。书中也关注了在国企分流潮中,那些选择提前退养或下岗的普通工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讲述充满了对“单位”这一概念消亡的集体失落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再就业,在新的城市景观中寻找自我价值的新路径。这部分内容尤其侧重于职业身份的流动性,以及“铁饭碗”碎裂后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霓虹之下: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美学重构(约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 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城市空间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在快速拆建中被吞没或被保留下来的“非主流”社区。我们关注的不再是CBD的宏伟蓝图,而是城中村、老式居民大院、以及消失中的“单位饭堂”和“工人俱乐部”。 通过对几位长期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居民的记录,本书探讨了“家园感”是如何随着钢筋水泥的崛起而迁移和重塑的。一位坚持在老城区经营了三十年理发店的老师傅,他的理发店成为了社区的非正式信息中心。当拆迁令下达时,他讲述的不仅是店铺的物理消失,更是邻里关系和生活节奏的不可逆转的断裂。此外,本部分还穿插了对新兴城市文化现象的观察,例如第一代网络原住民的社交模式,以及消费主义兴起对传统家庭消费观的冲击。 第四部分:连接与疏离:数字时代下的情感连接与代际鸿沟(约2010年代至今)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当下。在移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双重驱动下,个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通过对一个跨越三代的家庭的深度观察,剖析了数字生活如何加剧或缓解代际间的沟通障碍。 我们记录了年迈的父母如何努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来维系与远方子女的联系,以及子女们如何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自己的社交圈,却常常在现实的家庭聚会中感到无所适从。书中特别关注了“空巢老人”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经济动因,以及年轻人如何通过“精神消费”和“兴趣社群”来对抗日益加剧的社会原子化。这部分的核心命题是:在高度连接的数字时代,我们是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疏离”? 结语:记忆的编织 《岁月留痕》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拒绝将历史简化为一组组统计数据或口号,而是坚持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验中去寻找历史的肌理和温度。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让读者得以穿透宏大叙事的迷雾,重新审视我们集体记忆的构成要素,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剧烈震荡中,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韧性,为自己和家庭刻下生存的印记。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变化、关于人性的深沉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老照片(第118辑)》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记忆漫游”。这辑的编排逻辑似乎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线索推进的,而是更注重情绪的流动与主题的切换。有时是高昂的集体劳动场景,充满了力量感和希望;转眼间,又切换到某个偏远乡村的宁静午后,只有一位老人坐在门口,眼神空茫地望着远方,那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在情绪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伏。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近人类记忆的随机抽取方式。我特别欣赏摄影师对“光影”的运用,即便在最普通的场景中,他们也能捕捉到阳光穿过树叶投射在地面的斑驳光点,或者雨后水洼反射的天空,这些瞬间的捕捉,让原本平淡的场景焕发出诗意,提升了整本画册的艺术价值,使其超越了一般的文献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辑录类的摄影集兴趣有限,总觉得内容可能比较零散、缺乏深度。但《老照片(第118辑)》却在小切口中展现了惊人的叙事张力。其中一组关于建国初期家庭内部的室内场景照片,视角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一张母亲在昏黄灯光下缝补衣物的侧影,光线处理得极为考究,高光与阴影的对比,使得画面充满了戏剧性。这种对日常的凝视,远比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照片更打动人。更妙的是,每张照片旁附带的简短说明文字,并非冗长的历史考据,而是几句朴素的口述回忆,像是邻居在茶余饭后无意间透露的往事,真实得让人忍不住想深究背后的故事。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手法,反而给予了观者极大的解读空间,让照片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活着的历史片段,让人在寂静中与过去的某个瞬间进行了一次私密的对话。

评分

这部《老照片(第118辑)》的出版,着实让我这个平日里不大常翻阅怀旧主题的读者,也忍不住驻足细看。首先吸引我的是其装帧设计,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合着泛黄的纸张色调,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旧时光的氛围里。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张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方小城街景的组图,那时的店铺招牌大多是手绘的,字体带着朴拙的力量感,色彩也远不如今日这般饱和鲜亮,却有一种沉静而真实的美。照片中的人物着装,那种宽大的夹克、的确良衬衫,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发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剪影”。翻阅时,我仿佛能听见老式自行车的铃声,闻到煤炉里烧煤的微弱气味。尽管我并非亲历者,但这些影像如同某种集体记忆的碎片,触动了我对“过去”的想象与好奇。编辑在图片选择上的用心可见一斑,他们似乎懂得,最好的怀旧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捕捉到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质感。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人与环境”关系极为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老照片(第118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集。照片中人物的姿态和互动,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关系模式。比如,几张在公共澡堂或理发店里人们互相帮忙的场景,彼此间的距离感明显小于今日,肢体接触自然且亲密,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社区联结和互助精神。再看那些孩子们在空旷街道上玩耍嬉戏的镜头,没有电子产品的干扰,他们的专注和快乐似乎更加纯粹和外放。这让我反思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体空间的扩大和私密性的增强,我们是否也无意中失去了那种基于物理空间共享而产生的社会粘合力。因此,这辑照片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的样子”,更深层次上,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生活方式的某种缺失与变化,发人深省。

评分

我是一个对特定年代的建筑细节特别着迷的人,而这辑中的影像恰好满足了我的“癖好”。我发现了好几张老式公用电话亭、不同时期晾衣架的样式,甚至是街道边不起眼的垃圾桶设计,都得到了清晰的记录。这些细节,往往是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但它们恰恰是构成一个时代独特“语境”的基础元素。例如,有一张1960年代工厂宿舍楼的照片,阳台上晾晒着各式各样的被褥和衣物,那种错落有致又略显凌乱的美感,体现了当时集体生活的某种秩序与不便并存的状态。我曾尝试在现代城市中寻找类似的构造,但大多已被拆除或更新。因此,这些照片的存在,就如同一个微型的“时间胶囊”,定格了那些正在消逝的、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肌理,让人在观看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

评分

每期都买的,很不错的杂志。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值得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值得推荐,好评。

评分

很好的一一一一一

评分

期期必买,最爱杂志之一

评分

每期都买,内容精彩。

评分

不错,每月一本

评分

从第一期,期期不落,值得收藏

评分

好的好的记得记得记得记得点解点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