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金像奖佳影片提名、金球奖佳剧情片同名原著小说、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品
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代表力作
一场终结于敦刻尔克战火中的爱情悲剧
被约翰?厄普代克誉为“伍尔夫的微光笼罩着奥斯丁的情节”
伊恩·麦克尤恩(1948- ),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大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这个剧本,是布里奥妮在两天时间里一气呵成的。那两天,她奋笔疾书,为此错过了一顿午饭和晚饭。她还设计了海报、节目单和戏票,又把一块可折叠的隔板沿着墙壁斜立起来,作为售票亭;之后,她用红色皱纹纸做了募捐箱的衬里。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她惟一可做的,就是再三琢磨已经完成的脚本,等待远在北方的表姐表弟们的到来。排练时间只有一天。再过一天,她哥哥就要回来了。这部戏让人时而冒冷汗,时而又痛楚绝望的戏,讲的是一个心灵的故事。在台词押韵的序幕中,故事的旨意得到了传达:不以理智为基础的爱情是注定要失败的。故事的女主角阿拉贝拉对一个邪恶的外国伯爵不顾后果的爱情遭到了厄运的惩罚——她和意中人一时兴起,私奔到了一个海滨小镇,途中她感染了霍乱。而当她病倒在一个小阁楼上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包括她的爱人,都抛弃了她,就在这时,她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了一丝幽默感。与此同时,命运又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她遇到了一位贫穷的医生——而他事实上却是一位王子。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专门帮助穷苦人。他治好了她的病。这回,阿拉贝拉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并得到了命运的回,报——她与家人重归于好,并在一个“微风习习和阳光和煦的春日”与她那位医生王子喜结良缘。
塔利斯太太在她卧室的化妆桌边读了七页长的《阿拉贝拉的磨难》,整个过程当中,作者的手臂一直环绕着她的肩膀。布里奥妮仔细地琢磨着母亲的脸,想要捕捉每一丝转瞬即逝的表情。艾米莉·塔利斯时而紧张,时而窃笑,读完全剧之后,则露出了令人欣慰的笑容,并会意地点头表示肯定。随后,她把女儿抱起来,放到自己的腿上——啊,这个温软的小身体,自打它一出生,她就记得它,直到现在,它还没有完全离开母亲,还没有呢——艾米莉说这个剧本太“了不起”了,并马上对着女儿绷紧的小耳朵细声低语,说在那张要贴在剧场入13处的售票亭旁的黑板架上的海报里,她同意引用“了不起”这个词。
布里奥妮当时还不知道,这已经是她这个戏剧成功的时刻了。其他的设想都只是些白日梦,不能为她带来任何满足,甚至会令她尝到挫折的滋味。夏天的傍晚,白日已尽,布里奥妮喜欢蜷曲在沙发床上,躲进黄昏美好的余辉之中。这时候,一些清晰而令人渴望的幻想往往会盘桓在她的心中。这些幻想本身都可以算是些短剧,每一个都是围绕着利昂而展开。在有一幕里,当阿拉贝拉感到孤独和绝望的时候,他那张宽大温和的脸因为痛苦而变了形。另一幕里,他手拿着鸡尾酒杯,在城里一个时尚酒吧里和一群朋友海阔天空:我妹妹是作家布里奥妮·塔利斯,你肯定听说过她。.还有一幕则是:当戏演完,幕布徐徐降下的时候(事实上,并没有幕布,不可能有幕布),利昂狂喜地向空中挥拳。布里奥妮的这个剧本实际上并不是为她的表姐弟而写的。而是为了她的哥哥,目的是欢迎他回来,得到他的赞美,并引导他从一个个不认真的恋爱关系中走出来,找一个能将他劝回到乡下住、并会在婚礼上邀请布里奥妮当傧相的妻子。
布里奥妮是一个非常讲究整齐的孩子。她姐姐的房间乱得像个狗窝:书本不合,衣服不叠,床铺不整,烟灰缸也不倒;而布里奥妮的房间俨然是她遏制恶习的一个圣殿:一个农场模型横放在宽敞的窗台上,里面有常见的动物,它们全都朝着一个方向——面向它们的主人——就好像要突然引吭高歌,连场院里的母鸡也被整齐地关在栅栏中。事实上,布里奥妮的房间是这幢房子的楼上惟一整洁的房间。她那些住在宽敞的模型大厦里的娃娃们,好像接受了一律不准背靠墙的严格命令,一个个规规矩矩,腰杆挺得笔直;她的化妆桌上那些拇指大的小人们——牛仔、深海潜水员、类人老鼠——都整齐地排列成行,俨然是等待作战指令的民兵。
对小模型的爱好,是崇尚秩序和整洁的人的一个标志。这些人的另一个标志,则是对一切秘密的酷爱:一个备受布里奥妮珍视的上了清漆的小橱柜里,有一个秘密抽屉。要想打开它,必须要找到一个巧妙地折弯的榫头,在它上面的一个小按钮上按一下。在这个秘密抽屉里,藏着一本上了扣锁的日记簿和一个笔记本,本子里的内容是用布里奥妮自己发明的一种神秘符号写成的。一个需要用六位数密码开启的玩具保险箱里,藏着信件和明信片。地板下面,里面装有保存了四年之久的宝贝,也就是说,从她九岁生日开始收藏起,它们就在那里了:一个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双生橡果,一块黄铁矿,一个用来唤雨的符咒(它是在一个露天游乐场购得的)和一块轻如树叶的松鼠头盖骨。
但无论是秘密抽屉、上锁的日记簿,还是由神秘符号写成的笔记,都不能掩盖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布里奥妮根本没有秘密。她对于和谐而有秩序的世界的向往使她不可能做出任何鲁莽的错事。故意伤害和恣意破坏都太无秩序,不符合她的口味,而她的本性里又根本没有冷酷的成分。再者,塔利斯庄园相对与世隔绝,而布里奥妮又是家里惟一的一个未成年孩子,这使她不可能——至少在漫长的暑期——大耍孩子气,与朋友密谋勾结。布里奥妮的生活缺乏乐趣,也没有一点可耻的事,她根本没有秘密可藏。没有人知道她床底下有松鼠头盖骨,压根儿也没有人想要知道。这一切都没什么可特别苦恼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在事后回顾时,在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时,也许才会如此。
十一岁时,她写了她的第1个故事。那是个模仿了半打民间传说而写成的可笑的恋爱故事,由于作者缺乏对世道的洞察而未能得到读者的尊重——这一点,布里奥妮是后来才意识到的。但这第1次笨拙的尝试就让她明白,想象力本身就是秘密的一大源泉:她一旦开始写故事,就谁也不能透露。用文字假托思想,这太没把握,太不堪一击,太令人难堪了,所以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
关于主题的探讨深度,这本书实在是很挑战读者的心智。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做错了一件事”的故事,它更像是对“真相的相对性”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剖。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欲望去构建世界,而作者巧妙地展示了当这些主观视角发生碰撞时,会产生何等毁灭性的后果。角色的动机被描绘得极其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被环境、被误解、被自身缺陷所裹挟的个体。尤其是后期对其中一个主要人物晚年生活的描写,那种带着清晰的愧疚感和不甘心的回忆,让人不禁反思,一个人背负着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生活了数十年,那究竟是救赎,还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惩罚?这种对人性弱点和道德模糊地带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或战争故事的范畴,它触及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以及,能否真正得到宽恕,无论是他人的,还是自我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真是太精巧了,简直像一座设计精密的迷宫,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去,探寻每一个转角后隐藏的真相。作者似乎对时间有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掌控欲,将过去、现在与一个假设的未来交织在一起,每一个时间点的跳跃都像是在提醒读者:你所看到的,也许并非全部,或者说,根本不是全部。我尤其欣赏那种从容不迫的笔触,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急于抛出重磅炸弹,而是用极其细腻的观察,铺陈出人物内心微妙的波澜。那些关于阶级、关于战争、关于艺术与创作的思考,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日常的对话和场景描写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反而更像是在偷窥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宿命感的世界。那位年轻的作家,她的视角充满了稚气却又带着一种可怕的直觉,这种矛盾性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整本书读下来,你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邀请进入剧本的观众,既是旁观者,又仿佛被卷入了那个决定命运的下午。这种叙事上的高明,让后劲十足,合上书后,脑海里依然回荡着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忏悔与渴望。
评分角色塑造的立体感是这部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之一。他们不是符号,不是道德的载体,而是活生生、会犯错、会逃避、会挣扎的个体。那位年轻的女孩,她的天真与她的“创作冲动”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这种复杂性让她显得既可怜又可恨;而男主角在战争中的经历,则提供了一个极端的外部压力测试场,来看一个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坚守(或放弃)人性。最妙的是,作者似乎刻意保持了一种距离感,我们通过叙事者的眼睛去看待他们,但叙事者本身也带着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多层次的观察角度,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地对任何角色下定论,反而会产生强烈的同情与理解的冲动,即使他们做出了最令人不齿的行为。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在参加一场关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度研讨会,参与者是那些活在纸上的、永远无法真正和解的灵魂。
评分文字的质感是我阅读过程中最着迷的一点。简直是华丽到令人窒息的辞藻堆砌,但神奇的是,这种华丽却丝毫没有堆砌感,反而像是一种必要的装饰,用来包裹住那些极其沉重和痛苦的主题。比如,对夏日林荫下光影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能闻到青草和玫瑰混合的味道;再比如,对战时景象的刻画,那种压抑、肮脏和绝望,不是用大喊大叫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破旧军装的粗粝感,以及人物之间沉默的对视来传递的。这种高强度的感官输入,让我几乎能与书中的角色同步呼吸。而且,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古典的、略带诗意的句式,这使得整部作品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悲剧美学。它读起来就像是一部精心打磨过的老电影,每一帧画面都值得被定格和反复品味,即便是最残忍的场景,也被包裹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文字氛围里,让人在心痛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艺术上的极致享受。
评分从情节推动的角度来看,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但又步步紧逼的手法。开篇那个夏日的午后,充满了青春期的躁动、好奇心和未被驯服的想象力,那种氛围营造得太成功了,让人立刻代入了那个被打破的宁静世界。然而,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那个核心事件上,而是将其作为引爆点,去看后续的连锁反应如何悄无声息地吞噬掉每一个相关者的人生轨迹。战争的阴影、理想主义的破灭、爱情的失焦,这些元素都是围绕着最初的那个“误判”展开的。我喜欢作者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方式——它们往往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像地壳下的压力积累,通过细微的裂缝慢慢渗漏出来,直到无法遏制。这种对因果关系的精妙处理,使得情节张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让人在阅读时必须时刻保持警醒,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暗示未来走向的微小细节。
评分这本书还没有看,但是这个书名就很吸引我,京东这次的活动又让我剁手了,哎,天啊,买的书家里都快放不下了。
评分薄薄的一本书,装帧,印刷和排版都比较用心,粗粗翻看了一下,翻译得也不错。内容是我感兴趣的主题,也有独特的视角,有空好好读一读。
评分买了一堆书 价格也很合适,很喜欢,性价比高 下次有活动还是会买。。
评分麦克尤恩新作品,给同事买来装书柜的
评分英国作家的笔触就是有些出人意料,专业人士和情感纠葛,是发达国家才有的境况。
评分看到内容感兴趣,想看看,装帧还行。等看。
评分看到内容感兴趣,想看看,装帧还行。等看。
评分包装很用心,内容也是我喜欢的,用有趣的视角认真的解读,粗粗翻了一小半,翻译得也还不错,希望尽快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地读完。
评分面前。在《理想》中,据信犯下@罪的女影星凯伊.贡达先后投奔六名影迷,他们都曾热情洋溢地致信贡达,宣称她是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幻想逃离现实的丈夫屈从于妻子,将贡达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