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与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出版“子海精华编”丛书。现已有11册(《女诫·忠经集校·物理论·素履子校注》《朝野佥载辑校》《春秋繁露》《管城硕记》《挥麈录》《孔子集语集校》《避暑录话》《王子年拾遗记·金华子杂编》《西溪丛语》《夏峰先生语录·朱子白鹿洞规条目》《殷芸小说补证》)精装出版。“子海精华编”为王承略教授、聂济冬教授主编,系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委托山东大学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其将子部珍稀文献、精华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整理、研究和译介,挖掘子部文献的价值,促进子学研究的发展。
《管城硕记》是清初著名学者徐文靖整理的历年读书笔记。共计三十卷,一千二百九十三则,涉及《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楚辞》、史类、《正字通》、诗赋、《天文考异》《杨升庵集》《通雅》等,考订经典,驳难传统注疏,旁及子史杂说,材料宏富,立论有据,堪称一家之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云:“自经史以至诗文,辨析考证。每条以所引原书为纲而各系以论辨,略似《学林就正》之体,而考订加详,大致与笺疏相近。……要其推原《诗》《礼》诸经之论,旁及子史说部,语必求当,亦可谓博而勤矣。”
《管城硕记》目前的主要版本有乾隆九年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徐位山先生著作六种》本、光绪二年刻本等。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范祥雍先生以光绪本为底本的《管城硕记》点校本,繁体竖排,这是目前第一部标点本,有功学林,但此书在点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次整理,选用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了其他几种本子,吸收了范本点校的优点,同时也对其中的点校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讲究了,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硬壳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那种沉淀了岁月感的厚重,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内页的纸张选用也颇为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翻开扉页,那精致的插图和手写体的题跋,仿佛将人瞬间拉回到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线装工艺,以及封面与内页的完美贴合,都体现出制作者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传承。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部作品肃然起敬,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其中蕴含的宝藏。每一次摩挲书脊,都能感受到那种匠心独运的温度,这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有。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传统题材的书籍多少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可能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生僻的典故和佶屈聱牙的文言。但当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一个章节时,那种预设的恐惧感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固然深厚,但更令人称奇的是他驾驭语言的灵活性。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用一种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感,又不失生活气息的笔触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感觉,就像是和一个智慧的长者对坐,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用他一生的阅历与你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这种平易近人的深度,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且充满乐趣。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无疑是极具辨识度的。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很多段落的描写,达到了近乎散文化的精准和诗化的意境。比如对某一特定地域气候特征的描述,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那种湿润、带着泥土气息的氛围;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也总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去填补情感的空白。我感觉作者是一个极度敏锐的观察者,他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那感觉如何”。这种注重“体感”的记录方式,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献价值,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残留的不是一堆事实的堆砌,而是一系列鲜活的画面和一种久久不散的情绪余韵。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一位资深藏书家提起这本书的,他用了一种近乎虔诚的语气来描述它的价值。据他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和时代印记。他提到,这本书的某些版本流传至今的版本极少,即便是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也难以一睹全貌,光是能亲眼看到它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他详细地给我描绘了书中某些罕见的图谱是如何精准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那些细微的场景,比冰冷的史料记载更具震撼力。听他讲述时,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脉动,那种鲜活的生命力,是任何后世的模仿和转述都无法比拟的。这种历史的厚度和人情味交织在一起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它内容的好奇心,我开始明白,有些书,是需要用时间和心力去“朝圣”才能得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特别,它不像一般线性叙事的小说那样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反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层次丰富的历史长卷。你得学会适应它的节奏,它时而快如骤雨,瞬间将你带入某个高潮迭起的历史瞬间;时而又慢如细水长流,用大量的篇幅去描摹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或某种技艺的传承过程。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反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时代的整体生态形成了全景式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主题之间的过渡手法,那种自然的衔接,仿佛是河流的支流汇入江海,没有生硬的断裂感。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耐心去梳理线索,但一旦适应了这种“慢阅读”的哲学,你会发现信息量的密度远超你的想象,而且吸收得非常扎实。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