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艾爾弗雷德·剋羅斯比 著,鄭明萱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09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7659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開本:32-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世界環境史的開拓者、美國曆史學傢、經典名作《生態帝國主義》作者艾爾弗雷德?剋羅斯比重要代錶作品,開啓生態環境史新領域,重新解讀人類曆史,自此“哥倫布大交換”成為經典術語;啓發賈雷德?戴濛德名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查爾斯?曼恩名作《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和《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的活水源頭,影響一代又一代讀者的世界曆史認知;


★率先以生態史視角解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帶來的世界性改變:植物與動物的物種交換、病毒細菌的交叉感染,以及新舊大陸對彼此文化上造成的多元衝擊等等,詳細闡釋這一曆史重大事件及其影響,並最終令“哥倫布大交換”這一經典術語成為幾代讀者的共識;大量而豐富的曆史案例,獨特又富有感情的生態新視角,鑄就生態環境史與曆史學的雙料經典;


★美國環境史大傢約翰?麥剋尼爾、美國人類學傢奧托?馮?梅靈等多位學者紛紛推薦!


內容簡介

1492年10 月12日清晨,意大利探險傢哥倫布乘“聖瑪利亞號”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東西兩個半球就此遭遇。


這是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的首次相遇,也是舊世界與新世界的首次相遇。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帶來的世界性改變,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人類曆史不僅在政治、經濟、思想觀念等領域發生重大改變,在生態環境史上,它更象徵瞭一個重大時刻的開啓:舊大陸和新大陸的植物(馬鈴薯、玉米)、動物(馬、牛)、病菌(梅毒、天花、麻疹)都發生著交流與互換,極大地改變瞭此後的世界進程。哥倫布遠航引發的生態變遷是奠定當代世界格局的重要一環,正如作者剋羅斯比所說:“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從此徹底並永遠地改變瞭。”


1972年,這部**史學思潮的經典之作在曆經重重波摺之後終獲齣版,“哥倫布大交換”從此成為經典術語,開啓瞭生態環境史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深遠影響瞭世界曆史研究的方嚮。40多年來,它為一代又一代讀者耳熟能詳,成為我們瞭解500年來人類曆史的上佳之選。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齣品):

01《時間地圖:大曆史,130億年前至今》 [美]大衛?剋裏斯蒂安

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剋尼爾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6《極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齣路》 [美]麗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戰前的世界》 [英]查爾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 [美]悉達多?穆剋吉

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裏?柯剋倫 [美]亨利?哈本丁

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閤作、抵抗與報復》 [美]伊斯特萬?迪剋

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美]艾爾弗雷德?W. 剋羅斯比

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剋?巴爾贊

15《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剋尼爾

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美]威廉?麥剋尼爾

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 [美]西恩?麥剋米金

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19《內戰:觀念中的曆史》 [美]大衛?阿米蒂奇

20《第五次開始》 [美]羅伯特?L.凱利

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精裝)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爾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

艾爾弗雷德?W. 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JR.,1931—2018),世界環境史研究的重要開拓者,美國科學院和芬蘭科學院院士,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得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任教,並擔任曆史、地理和美洲研究的榮休教授。他率先在人類史中加入生態史這一新視角、新模式,用以瞭解生態與社會事件,重新解釋人類曆史。


除本書之外,剋羅斯比教授的經典著作還有《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900—1900年)》(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 1986)《美國被遺忘的傳染病:1918年流感》(America's Forgotten Pandemic: The Influenza of 1918, 1989)《太陽之子:人類能源史》(Children of the Sun: A History of Humanity's Unappeasable Appetite For Energy, 2006)等,曾榮獲愛默生奬、醫學作傢協會奬、《洛杉磯時報》年度*佳圖書等。


精彩書評

剋羅斯比提齣的哥倫布大交換概念,價值不在於其完整全麵,而在於他建立瞭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模式,用以瞭解生態與社會事件。許多人都在剋羅斯比這本書中發現瞭新視野,用以審視美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以及整個世界曆史。它也成為建立環境史領域根基的文本之一,這門學科於 20世紀 70年代在美國開始興起。主流史學傢也漸漸注意到此書,及至 20世紀 90年代,“哥倫布大交換”的觀念,已開始進入好幾本美洲與世界史教科書內。

——知名環境史專傢、美國曆史學會主席J. R. 麥剋尼爾(J. R. McNeill)


剋羅斯比教授,是優秀特異的社會曆史學傢。他將自己特殊的學術纔能投入一門新的領域,重新檢視哥倫布發現新世界後,人類行事與其周遭環境之間長遠互動的記錄。這門學問,我想可以稱之為“人類醫藥學”史觀史論。身為此學的倡導與闡述者,剋羅斯比以洗練精粹的文筆,嚮我們介紹由生命與生命健康環境更替改變組成的多麵嚮鏈。

——美國人類學傢奧托?馮?梅靈(Otto von Mering)



剋羅斯比教授把生態曆史放在地圖之上。他的這一先鋒文本喚醒、啓發和挑戰瞭一代讀者。毫無疑問,隨著全球交流步伐的加快,《哥倫布大交換》一書將變得更加重要。

——《十六世紀日報》(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哥倫布大交換》對美國本土研究、醫學史和世界曆史研究的參考文獻和閱讀書目,做齣瞭開創性的特殊貢獻。

——《圖書館圖書觀察》( Library Bookwatch)


目錄

30 周年新版前言  以生態觀點重新解讀曆史

30 周年新版作者序  自大陸冰河融化以來人類的全本演義

初版前言  人類和其環境長遠互動的史實

初版作者序  把人當作一個生物性實體的曆史考察


第一章 發現新世界

第二章 細菌戰役

第三章 舊世界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倫布將梅毒帶迴歐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為舊世界的農場

第六章 生物多樣性遭破壞


注 釋

參考書目

30 周年新版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四章 哥倫布將梅毒帶迴歐洲?


舊世界投之以桃,新世界不遑多讓,也迴報以極多的李。但凡發生於1500年前後數十年間的每一樁重大事件、人物、流行、愚事、聖戰、不幸,文藝復興大哲伊拉斯謨筆下幾乎都曾提及。而當他在世之日,臨到歐洲頭上的所有不幸事件之中,伊拉斯謨認為,最恐怖者莫過於那個法國佬病,或稱梅毒。他覺得沒有比這個病更會傳染、更摺磨受害者、更難治愈……或者說,更時髦的瞭!“簡直是一種最不像話的疹子!”他的《對話錄》(Colloquies)中的一個角色嘆道:“真要攤牌比一比,絕不會輸給麻風、象皮病、金錢癬、痛風或須瘡。”

伊拉斯謨那一代的男女,是第一批見識到梅毒的歐洲人;至少,他們是如此錶示。英格蘭人稱之為“疹子”的這個惡疾,於15世紀最後幾年間如雷電倏然擊來。可是它卻不似其他也是如此突兀而至的疾病,後者往往迅速填滿墓園,然後便隨之遠揚,另擇他日再行歸來齣擊,或永遠不再露麵。反之,梅毒從此駐足不走,與人類世世永遠共同存在。

曆史學者對梅毒有一股特彆的著迷,因為在肆虐人類的所有重要疾病之中,它最獨具“曆史性 ”。多數疾病之始,早在人類最早記憶之前。隻有梅毒,擁有一個所謂的曆史起始時刻。自 15世紀最後 10年以來,不乏有人堅稱:自己幾乎可以確切指齣梅毒現身於世界舞颱的那個時間點,甚至知道來源地所在。“1493年左右,”伊拉斯謨通信對象之一的當代人文主義者鬍滕寫道,“這個最汙穢、最悲慘的惡疾,開始在眾人中散播瞭。”另一位同時代人、西班牙醫生迪亞斯也錶示同意,認為 1493年是梅毒元年,並錶示 “此病原生之地,來自那座現稱埃斯帕諾拉的島嶼”。哥倫布把它帶瞭迴來,連同玉米和其他美洲新奇事物的樣本。

從16世紀第三個10年起,有關梅毒源始的諸傢理論之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這個“哥倫布帶迴說”,可是再流行也擋不住駁斥意見。事實上梅毒源始一事,無疑是所有醫藥史學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單單是搜編齣一張完整的相關書單,就要耗上好幾個月的工夫。

直到最近數十年之前,關於梅毒齣身之謎,一般隻有兩種普遍為人接受的看法:一是“哥倫布帶迴說 ”,一是完全與之相反的對立理論,認為早在 1493年前,梅毒即已存在於舊世界。如今又齣現單源論說,挑戰鬍滕、迪亞斯及其他哥倫布帶迴派等人士的看法,主張這個梅毒性病隻是一種並發癥狀,屬於一個具有多麵嚮、遍布全世界的密螺鏇體病。但是在我們檢視這個最新學說之前,不妨先來探討一下前人的舊說法:到底在 1492年時,大西洋兩岸都已有梅毒,還是隻存在於美洲大陸?

哥倫布登陸美洲之前的舊世界文獻,找不到任何對梅毒證據確鑿的描述。類似的痘疹描述固然有所發現,卻也可能是在描述麻疹、疥瘡或其他疾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崇奉祖先,隻要有機會便引經據典,卻沒有任何中國作者引述過一如古書所言梅毒雲雲。蓋倫、阿維琴納,還有古代、中古的其他醫學作者,雖然對細菌或抗生學一無所知,卻都極富臨床經驗,描述起疾病的錶象癥狀,功力不下於任何現代醫生。如果某個疾病未曾在他們筆下有所描述,我們或許可以假定:不是此病當年性質有異,就是他們從未見過此病。用這個假定去搜尋像梅毒這一類疾病的記錄,尤稱允當,因為在任何不幸暴露於其魔掌之下的社會裏,它都會蔓延極廣。

舊世界的內科大夫、外科醫生,甚至包括非醫學中人,但凡於16世紀寫過有關梅毒性病一事者,都幾無例外,指稱它是一種新惡疾。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他們都錯瞭。從迪亞斯到中國明代傑齣醫學傢汪機的《石山醫案》——西班牙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中國人、日本人——眾口一聲,都錶示之前從未見過梅毒疹。[4]若說他們在同一個題目上同時錯瞭,實在不太可能。

即使找不到任何記載,直指梅毒是舊世界居民麵對的新疾病,語言現象中卻有足夠證據支持這個看法。它有各式各樣的名稱,而且這些不同名目,卻幾乎都意味著它乃是外邦傳來的惡疾。這些語言事實,都有力地證明梅毒之“新”。意大利人稱它法國佬病,結果這也成為梅毒最通行的外號;法蘭西人稱它是那不勒斯癥;英格蘭人則稱它是法國佬病、波爾多病或西班牙佬病;波蘭人稱它是日耳曼癥;俄國人稱它是波蘭佬病,等等。中東人叫它歐洲膿皰,印度人叫它法蘭剋人病(指西歐)。中國人叫它廣州潰瘍(廣州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港埠)。日本人叫它唐瘡(唐指中國),或者更切題些,葡萄牙佬病。早期眾人賜予梅毒的大名,洋洋灑灑,可以寫滿好幾頁紙。直到 19世紀,意大利名醫弗拉卡斯特羅於16世紀20年代新造的詞“syphilis”1,纔終於變成全球通用的標準定名。


圖4—1 杜勒畫作:《梅毒患者》(1496年)。


圖4—2 梅毒螺鏇體:電子掃描顯微攝影。 Courtesy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梅毒突如其來降臨人間,也可以從它早年初為歐洲人辨識之後所展現的惡性程度上看齣。新疾病的典型發展路綫,通常是初來乍到,來勢極凶、散布極速;接下來的階段,殺傷力漸減。一地人口中最弱、最容易病倒的成員,連同病原中最凶猛的菌株,一起遭死神剪除。因為在病原還來不及傳到其他宿主身上之前,就已經先把現居宿主弄死瞭。15世紀末期與16世紀初期的記錄中滿是哀傷,悲嘆著梅毒傳播之速、病狀之怖,常常在初感染後短時間內即告發作:全身起紅疹塊與潰瘡,常蔓延入口腔與喉部;高燒、骨頭痛;而且經常在病發初期便奪去性命。不過時至今日,梅毒患者已經很少初發即死,最終若的確死於梅毒,往往都已力抗多年。梅毒初現人間的頭幾年,鬍滕曾有過一番描述,顯示它當年的本貌與今日的“溫和”舉止大相徑庭——


許多又尖又突的瘡,狀如橡實,流齣惡膿,臭氣之重,令聞者以為自己亦受感染。膿瘡疼痛之巨,已猶如身置火中;而其色暗綠,惡心模樣比膿瘡的疼痛更令患者難受。


此病發作的極端慘狀,他告訴我們:“駐留時間不超過7年。病後的虛弱雖然一直駐留不去,卻沒有這般惡穢瞭。”

這個法國佬病於 1500年左右突如其來光臨舊世界,關於此事最有力的證據,莫過於具體的古人骸骨。哥倫布年代之前的舊大陸屍骨,從未有一具展現齣無可置疑的梅毒侵害痕跡。有名的古生物病理學者史密斯告訴我們:“在檢查瞭時間涵蓋過去6000年、地理遍及全埃及地,數目高達3萬具左右的古埃及人與努比亞人骸骨之後,可以很肯定地指齣,不曾發現在近世埃及之前,有過任何骨頭或牙齒曾遭梅毒損害的直接痕跡,甚至連可能跡象亦無。”如果說,哥倫布年代之前的埃及確有過梅毒,同樣地,如果1493年之前,從事遠距離商貿的任何舊世界高文明地區內,也確曾有過梅毒,那麼史密斯檢查的骸骨之中,至少必有一具顯示齣梅毒侵蝕過的痕跡。這個推論幾乎百分百地確定。

反對“哥倫布帶迴說”的人士,卻完全不理會以上論證,他們的假設是15世紀90年代前梅毒即已存在舊世界,隻是形式“溫和”。然後在15世紀90年代,緻病的有機體突變成緻命的梅毒螺鏇體,梅毒開始影響身體深層結構,變成奪命殺手。這個假設無法證實為非,而且很巧妙地與所有事實若閤符節;然而,卻也無法證實為真。很抱歉,微生物機體就是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所以唯一能“證明”突變理論效力之途,就是利用排除法。我們必須逐一證明所有其他假設都不能成立。因此,下麵就來直接檢視“哥倫布帶迴說”這項理論的效力。

梅毒到底從何而來?若來自美洲,那麼幾乎可以很肯定必在1493年或稍後傳來。首先,讓我們考量具體的實質證據。在此,新舊世界之間有什麼對比相異之處嗎?隨著考古學者與古生物病理學者在美洲大地挖齣越來越多具顯然留有梅毒侵害痕跡的哥倫布前人類骸骨,答案亦變得越來越確鑿。根據一位研究者錶示,有些屍骸前額骨的畸形,毫無疑問是梅毒所緻,也肯定是瓦色曼化反應的一種陽性反應。

支持哥倫布帶迴理論的文獻證據之多,也令人印象深刻:16世紀最可信賴的某些醫生、史學傢都主張,哥倫布一定要負起將梅毒帶到歐洲的禍首責任。可是他們這句話雖然說得非常肯定,我們卻也要同時考量另一事實,也就是他們從無一人主張梅毒原生自美洲大地。這種說法直到哥倫布航行一代之後方纔齣現。若說新世界的發現與這轟動新疾病之間確有何相關,這個關係必定在15世紀90年代與16世紀初期被人一再強調。實則不然,兩者之間的關聯從未見任何提及,直到由一種西印度群島的木本植物汁液製成的愈瘡藥齣現,廣泛成為治療這個法國佬病的確切良藥之後,情況方纔改變。根據當時的邏輯:一病與其藥,必都源自同地,神的安排總是如此。“這病從哪裏來,我們的主神必使這藥方從同一處來。”反過來說,既然美洲之藥愈瘡木可以治好梅毒,那麼梅毒必然也是美洲之疾瞭。還能有比這個更閤理的邏輯嗎?因此許多曆史學者判斷,“哥倫布帶迴說”這個理論之所以興起,是因為愈瘡木來自西印度群島,而不是齣於梅毒真正來自那裏。

更令“哥倫布帶迴說”一派難安的事實是,梅毒在歐洲首次暴發流行之前,哥倫布航行的記錄文件內從不曾提及梅毒或任何近似梅毒的事項。當然,哥倫布本人為避免有所不利,很可能在報告中對此事隱瞞不報,可是若其他目擊者也同樣噤聲就很奇怪瞭。 1492年、1493年間齣航美洲的船艦返迴之後,一直到1494年或1495年左右,歐洲首度記錄在案的梅毒病例暴發,這段年月中都不見西班牙、葡萄牙兩地齣現過任何有關梅毒病例的報告。即使確有這類報告存在,也都寫就於“據稱發生的病例”多年之後。

然而,我們還是不能因為當代文件內未曾提及梅毒,就確定它絕對未曾流行。因為整個相關文件實在太過稀少。比方第一次齣航之際“平塔”號上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我們可謂毫無所悉;因為它在西印度群島逗留極久,迴航時也有一半時間遠在哥倫布視綫所及與他所能知曉之外。而哥倫布卻是整個航程唯一的記錄者。那些於1493年與1494年被帶迴歐洲的印第安人,我們對他們的狀況也一無所知—他們身上很可能潛有梅毒。更有甚者,對許多參與哥倫布航海雄圖的人來說,為保自身利益,也有可能壓下與新世界有關的負麵消息。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原因,可以解釋早期文件中為何不見梅毒身影:這段時間的許多文獻記錄,已永遠消失;此外,無疑也有文件至今仍深埋在歐洲的檔案堆裏,400年來無人一閱。

接下來,讓我們檢視有關“哥倫布帶迴說”假定的文字證據。歐洲人首次提及新世界梅毒的記錄,是哥倫布之子費迪南德為其父所寫的傳記。此書價值極巨,可惜我們隻有一部意大利文譯本。西班牙原文已失,因此無法確定意大利譯文是否絕對正確。雖然如此,費迪南德告訴我們:1498年他父親再度來到埃斯帕諾拉,發現“當初留下的人半數已然死去,殘存者中有160多人身染法國佬病”。可惜這個記錄不能證明什麼,隻顯示這一批殖民者在那方麵非常“活躍”,因為及至1498年,梅毒也已在歐洲蔓延極廣瞭。

傳記中也收有“隨船教士拉濛對印第安古史的敘述。他懂得印第安語言,因此奉大司令之命編纂 ”。根據費迪南德的說法,這篇報告寫於15世紀90年代。對於埃斯帕諾拉島民阿拉瓦剋人的天地宇宙概念,我們今天所知的一切也都來自這份報告。根據我們這位好弟兄所記載,阿拉瓦剋民間傳說中的那位偉大英雄“臨幸”某名女子,“可是沒多久,他就必須四處找浴池刷洗自己,因為身上長滿瞭被我們稱為法國佬病的潰瘡 ”。我們人類的民間傳說,往往根深蒂固,改版極緩;因此阿拉瓦剋人似乎不大可能在歐洲人抵達之後不久,便急忙修改他們的部落傳奇,好為他們的阿基裏德英雄、他們的貝奧武甫,送上一號新的疾病。

早期西班牙帝國最重要的兩大史學傢 —拉斯?卡薩斯與奧維多,都曾說是哥倫布把梅毒從美洲帶迴歐洲。他們的記事在細節上有些不同;當初到底是哪批船隊首先把梅毒帶迴歐洲,整體觀之也語焉不詳。但是細節差異並不一定意味著事實不明:因為這類傳入在時間上很難確切定位。而兩位史學傢都確有資格就梅毒來源做齣陳述:他們個人的經曆,以及他們可以接觸到曾與哥倫布一起齣航的人員的機會。1493年時拉斯?卡薩斯本人也在塞維利亞,哥倫布就是在這一年來到此地,帶著他的航行發現報告,以及他帶迴來的印第安俘虜。拉斯?卡薩斯的父親、叔叔,也都於1493年隨同哥倫布齣航,他也一定認識許多參加過那些早期航行的人員。拉斯?卡薩斯則於1502年來到新世界,從那時起,幾乎終生都在為印第安人付齣,並與他們一起同工。


前言/序言

30周年新版前言:

以生態觀點重新解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Very Good~

評分

世界環境史的開拓者、美國曆史學傢、經典名作《生態帝國主義》作者艾爾弗雷德?剋羅斯比重要代錶作品,開啓生態環境史新領域,重新解讀人類曆史,自此“哥倫布大交換”成為經典術語;啓發賈雷德?戴濛德名作《#、病菌與鋼鐵》、查爾斯?曼恩名作《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和《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的活水源頭,影響一代又一代讀者的世界曆史認知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世界環境史的開拓者、美國曆史學傢、經典名作《生態帝國主義》作者艾爾弗雷德?剋羅斯比重要代錶作品,開啓生態環境史新領域,重新解讀人類曆史,自此“哥倫布大交換”成為經典術語;啓發賈雷德?戴濛德名作《#、病菌與鋼鐵》、查爾斯?曼恩名作《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和《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的活水源頭,影響一代又一代讀者的世界曆史認知

評分

書不錯 希望京東也能守信用送京豆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評分

Very Good~

評分

30年前就能從生態角度看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全球曆史發展,係統分析帶來的影響,角度選的很好。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