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哲学

一二三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建勋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启蒙
  • 人文
  • 教育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7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49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美学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 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话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画院原院长 龙瑞联袂推荐。
★著名国画家毕建勋 当代中国画学的重要学术著作
★《一二三哲学》不仅是绘画的方法论,还可以作为处理其他事务的思维方法。

内容简介

《一二三哲学》为画道系列丛书之一,其主要讲述如何将一二三哲学的概念,运用到中国画学理论中。
一二三哲学是研究道的哲学,是关于道的原理与方法的哲学,也是关于一二三性质与关系的哲学。总而言之,一二三哲学是关于道之义理的哲学,表现为以理为道的纯粹性;一二三哲学也是一种目的性哲学,表现为以道的目标追求。
《一二三哲学》作为绘画理论,是极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画者既可以把本书当作画道的理论简明,也可以把本书当作工具书使用。

作者简介

毕建勋,又名毕扬普。男,满族,1962年生于辽宁。曾获中央美院油画专业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创作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等职位。出版著述有:学术著作《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文集《毕建勋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画集《以身许国图》《写意画家——毕建勋》《60一代——毕建勋》《中国美术家档案—— 毕建勋卷》等。作品曾入选《百年中国画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

目录

引 论
003 一二三哲学的研究目的
007 一二三哲学的研究路径
一二三精义
017 令人迷惑的一二三
032 一二三本义
056 一二三推演义
一二三解老
076 道层面的一二三
094 万物层面的一二三
101 人与一二三的对位关系
106 人与道
124 一与二
140 二之间
152 二与三
172 帛书《老子》的一二三
一二三哲学
194 建立一二三哲学
197 有无之道
201 玄思
205 有无与一二三
209 道生一
214 一生二
219 二生三
221 三生万物
225 自然之数
234 二一论
245 天人合一
251 抱一治二
三合之道
272 一二三的三合结构
276 画道三合
283 画道的二一关系
288 画道的环转关系与三合关系
结语 / 299
附录 / 303
后记 / 345

精彩书摘

一二三哲学的研究路径

本书研究与建立一二三哲学的路径与方法如下:

第一,首先使用《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句中所包含的“生”的方法,推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含义;同时,尽量做到不以《老子》之后或之外的阐释来解读《老子》的一二三,不在《老子》之外臆测《老子》一二三的定义;本书配合“生”的方法,是“塞其兑,闭其门”(五十六章)的方法,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老子》之书的内部,特别是文本的意义结构上;本书使用“生”的方法还基于两种前提条件:其一,以《老子》之书的整体文义背景确定一二三的含义。“《老子》之书”的含义不是“老子之书”,不涉及哪一种版本更接近老子原意的问题,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相对公认的《老子》文本;其二,从一二三语义结构本身的逻辑性,推演一二三的内在含义及衍生义。这样的方法,当然也适用于《老子》之书的整体解读。

第二,《老子》之书本身没有明确的一二三的定义,也没有关于一二三的任何解释。以这样的方法如果只是用于《老子》研究,肯定是不适合的。因为任何关于《老子》本身的一二三定义,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与可信的证据支持,只能是一种假设,不能成为一种定论;但是基于《老子》一二三的启示而创建一二三哲学理论结构,这样的方法就能够成立,并且理由充分。因为即便按照《老子》本身的理论,一种事物可以生于有,也可以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我们完全可以像解数学题一样,基于假设而将一二三设定为“X”。当从假设的“X”出发,求出一二三这个“X”的结论之后,当然也不能说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反过来将其代入《老子》之书。如果这个结论在《老子》之书中整体上说得通,才意味着假设性结论的正确性。

第三,这个研究路径将会遇见的两难之境是:一方面,我们无法预知这样的结论在《老子》之书中是否能够说得通;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确认这样的一二三结论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双方都是未知之数,双方之中没有一个是确定的。在一般形式逻辑的层面上,这是个无解的难题,相信这样的难题也同样困扰过其他研究者。从一般的逻辑方法来讲,二者之中必须有一个是正确的公论,才可以推断第二个结论。因此《老子》的一二三问题无疑是一个悖论,这是《老子》一二三既令人着迷又令人迷惑

的原因。

第四,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不能用一般的逻辑方法,一般的逻辑方法仅是排中律就足以使一二三永远成为问题。一二三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在《老子》之中。《老子》一章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二三与《老子》之书二者之间也是两者同出,二者之间的“玄之又玄”,既是通往道和万物生生的众妙之门,也是探究一二三与《老子》之间关系的“众妙之门”。

第五,《老子》一章的“此两者”是指“有无”二者。孤立的有、无二者不能称为“玄”,“同出”的有无才可以称“玄”a。玄是密切相关的对反因素的同出并存,相互交织,这从玄字的甲骨文、金文中即可形象地见出。因此玄之又玄既是指同根之有无相生的方法,进而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同出”性质二者之间的相生方法。具有同出性质二者之间的相生互证的思维方法,也叫作玄思。玄思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确定性思维方法,玄思的特征即是两方面同时表述,相互确定。尽管双方都是未知之数,但是

二者“同出”于《老子》之书,这一点则是确定的。玄之又玄的方法,即是通过使二者之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的反复过程,最终达到双方之间的“玄同”(五十六章)结果。玄同意味着双方之间意义最终等价并可以互证,因此双方的结论方向也是确定的。依照玄之又玄的方法,以一二三之理代入《老子》之书,如果仅仅是大体上说得通,并不意味着这个一二三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因为所有关于一二三的解释皆能够大体说得通;只有以一二三之理代入《老子》之书而能够通

解《老子》之书,并使《老子》之书焕发出与一二三之理相同的新意,才可以说这样的一二三之理能够成立。玄同的方法是同出并且是相生的方法,必须在双方同时发生作用,必须在双方反复的过程中相因相果。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将以此证彼,以彼证此,以后证前,反过来以前推后,复又以彼证此,经过多次反复最终使双方交归于一(六十章:“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所以玄同的方法又是《老子》所主张的“反”与“复”的方法(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思想的回响: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智慧之声》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的光芒从未熄灭。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对世界、对自身、对存在的永恒追问。《思想的回响: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智慧之声》并非一本梳理哲学史的通论,也不是一套严谨的学术研究。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心、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次探索之旅,从古老雅典的街头巷尾,穿越中世纪的寂静修道院,漫步于文艺复兴的璀璨殿堂,直到当代社会的喧嚣纷扰。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也不力求穷尽所有思想流派,而是精选那些最能触动时代神经、最能启发个体思考的“回响”,引领读者感受思想的脉动与力量。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哲学的源头。古希腊的先贤们,如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至今仍照耀着我们。我们不会仅仅罗列他们的学说,而是尝试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们为何会对“理性”、“道德”、“城邦”等概念进行如此深刻的探讨。想象一下,在苏格拉底的集市问答中,在柏拉图学院的林荫下,智慧是如何被碰撞、被激发、被传承的。我们将聚焦于他们那些最富启发性的思想片段——关于“善”的理念,关于“四因说”的宇宙观,关于“理想国”的政治构想。这些思想,如同种子,在后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演变出无数新的可能。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中世纪。这是一个被宗教光辉笼罩的时代,但思想的火花并未因此黯淡。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对神学与理性的整合,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智慧结晶。我们会探讨在这个充斥着信仰的时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用理性来理解神圣,如何调和天堂与尘世的距离。这些思考,虽然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却也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埋下了伏笔,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宏大命题时,所展现出的不屈的探究精神。 文艺复兴的曙光,驱散了中世纪的阴影,人类的目光重新投向自身。《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以其冷酷的现实主义,剖析了权力的本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划时代的开启了近代哲学的思辨;洛克的经验主义,则为认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将深入体味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如何挣脱束缚,重新审视人的价值与力量,如何将目光从彼岸拉回此岸,关注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能动性。我们会看到,理性与科学的力量是如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推崇,为随后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进入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光芒达到顶峰。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划定理性的界限,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基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深刻影响了现代政治思想,引发了对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的广泛讨论。我们将跟随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感受他们对人类理性能力的信心,以及他们对构建更美好社会秩序的渴望。他们的思想,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烽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然而,思想的河流从未停止奔涌。19世纪,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颠覆性的观念,回应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人类生存的困境。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挑战既有的价值观,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尼采那句“上帝已死”,并非是对信仰的绝望,而是一种对人类独立自主精神的呼唤,一种对传统道德束缚的解构。 进入20世纪,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思考。存在主义的萨特和加缪,关注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自由与选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重新审视了语言与思想的关系;福柯的权力分析,则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运作机制。我们将一同探索,在现代性危机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人类如何面对意义的缺失,如何重新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本书并非要将读者变成哲学家,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思想的回响,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我们深信,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鲜活的生命,能够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启示。书中,我们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力图让这些伟大的思想变得触手可及,引发读者共鸣。我们会思考,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是否有机会停下来,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声?我们是否能够从古人的困惑与探索中,找到解答自身困境的线索? 《思想的回响: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智慧之声》,是一次邀请,邀请所有对世界、对人生、对思想保持好奇心的人,一同来聆听那些最深刻、最动人的智慧之声。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它所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一种邀请。它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疑问,带着自己的体验,去与这些思想进行对话,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回响”。我们相信,每一次对思想的深入探索,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认识,都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追寻。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智慧的回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读完了这本号称“探索存在之谜”的著作,说实话,感觉有点玄乎,但又忍不住想一直往下翻。它开篇就抛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作者似乎对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情有独钟,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重新诠释和构建这个场景,不过他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后现代的解构视角。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章节,作者将量子力学的某些概念强行嫁接到了日常的伦理困境中,试图论证“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坍缩,每做一个决定,都在“抹杀”无数种其他可能性的宇宙。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停下来喝口水,因为它提出的观点太具颠覆性了,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每天的起居作息到底有没有“客观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晦涩,大量使用复杂的德语哲学词汇,如果不是提前做过一些哲学入门的准备,估计光是查字典就能把人劝退。但如果你能坚持下来,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和偶尔迸发出的醍醐灌顶的瞬间,确实是其他通俗读物难以比拟的。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更深层次的困惑,非常适合那些喜欢在深夜里与自己的思维搏斗的人。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像在攀登一座需要专业装备的冰川。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脚滑掉入万丈深渊。我试着将这本书当作工具书来查阅某个特定概念,结果发现完全不可行。作者的论证是完全依赖于上下文的,一个词在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十八章中的含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流动性和易变性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令人头疼的地方。有一段关于“时间性的线性中断”的论述,我反复读了五遍,依然觉得云里雾里,它似乎在暗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的预设,这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异化感”,读完后,你再去看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排队、比如通勤、比如看新闻——都会多了一层疏离的、审视的眼光。它让人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智力快感的同时,也承受着被世界“陌生化”的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绝了,纯黑的封面,只有烫金的极简主义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一看就是那种“硬核”知识分子的标配。我最初是因为封面才买的,本以为里面会是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清晰的论证链条,结果发现,作者的叙事结构简直是迷宫。他一会儿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那里跳到20世纪的现象学,然后又突然插入一段关于符号学的分析,仿佛在玩一个跨越时空的哲学拼图游戏。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很多关键概念,比如“无主体性”、“异质性”这些,作者似乎从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上下文里“感受”和“拼凑”。这让我一度非常焦虑,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站在一扇华丽的、但锁着的门前,只能透过钥匙孔看到里面模糊的影子。不过,当我放下对“理解”的执念,转而欣赏其语言的节奏感和文字的力量时,这书的魅力才慢慢显现出来。它更像是一部充满隐喻的散文诗,而不是一本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之高,简直令人发指。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汇,每一个逗号、每一个分号似乎都承载着沉重的哲学重量。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写得如此酣畅淋漓。作者似乎对康德以来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都抱有一种深深的怀疑和不满,他试图用一种更贴近“感性经验”和“身体性”的方式来重建认知的基石。不过,这种对理性的疏离感,也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异常的冰冷和疏离。它缺乏人情味,更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思维机器在输出它对宇宙结构的冷峻观察。我个人更喜欢那些在探讨哲学命题时还能兼顾人类情感和处境的作品,而这本书,几乎完全剥离了所有世俗的关怀,专注于纯粹的概念推演。尽管如此,它依然具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学术魅力,对于那些致力于纯粹思辨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虽然有些“受罪”但绝对“值得”的智力探险。

评分

我通常偏爱那种有明确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的学术论述,这本书完全反了我的阅读习惯。它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思想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对“意义”这个词持有一种极度的怀疑态度,他似乎认为任何试图赋予事物永恒意义的行为,都是一种权力结构的体现。他花了很大篇幅去批判那些试图建立“统一世界观”的宏大叙事,无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本书的论证非常具有攻击性,有一种“打破一切既有框架”的狂热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沉默”的探讨,他认为在语言无法触及的地方,才存在真正的“存在”的痕迹。然而,这种“反语言”的立场也带来了一个实际问题:当你试图向朋友推荐这本书,向他们解释你读到了什么时,你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你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来概括它的核心论点,因为作者本人似乎就在竭力摧毁所有可以用来概括的“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