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

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森 著
图书标签:
  • 心经
  • 佛教哲学
  • 禅宗
  • 文学批评
  • 艺术解读
  • 文化研究
  • 经典阐释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16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以30余年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和研究的经验、潜心探究佛哲学的修为,以自身所创立的“语言漂移说”艺术哲学思想为理论构建和书写方法,以诗化哲学美文写作方式为文体,从当代哲学、艺术和文学的角度,对《心经》中所蕴含的东方诗学思想和文化智慧进行了颇有价值的学理解读和诗意创造。

作者简介

  李森,1966年11月6日生,云南省腾冲县人。当代著名诗人、学者。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并留校任教。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华文艺复兴研究小组组长、论坛主席。已在国内外出版《李森诗选》《屋宇》《中国风车》《春荒》等诗集与《画布上的影子》《荒诞而迷人的游戏》《苍山夜话》《动物世说》《美学的谎言》等16部著作,主编《新诗品——昆明芝加哥小组》诗刊和《复兴纪》丛刊。《他们》诗派成员。“漂移说”诗学流派的创始人。

目录

自序
一 吟诵与敲门
二 呼唤与回音
三 英雄之诗
四 对话与证悟
五 照见之静美
六 蕴之语
七 空蕴如风
八 语言的转经筒
九 诸法空相如花
十 如是我说
十一 五蕴存在的姿容
十二 色蕴灵犀
十三 度蕴的潮汐
十四 色-空轮
十五 心识四蕴音声相合
十六 五蕴的漂移轮转
十七 蕴借假名浪浪相逐
十八 假设有一颗心漂移无碍
十九 十二因缘、四圣谛轮转为“那个人”
二十 涅槃蕴与咒语流
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赤松英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释
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 《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是一部深入探索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的跨学科研究著作。本书不局限于对《心经》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艺术与文学语境中进行审视,旨在揭示这部两百多字经文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智慧,以及它如何跨越时空,在人类的精神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 哲学溯源与现代回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 本书的哲学部分,首先追溯《心经》产生的思想根源。作者将《心经》置于印度佛教般若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剖析了“空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过程。从早期佛教对“我”和“法”的否定,到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成熟,再到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心经》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将般若思想的精髓——“诸法空性”——进行了最简洁而深刻的阐述。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文本的梳理,而是着重探讨了“空性”思想在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意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今天,当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如主客、真假、有无)受到质疑时,《心经》所揭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智慧,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种视角超越了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指向一种更加包容、动态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 本书详细论述了“空性”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缘起而生、因缘而灭的本质。它强调了“无我”与“无自性”,即一切现象并非独立自存,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认识,对于消解人类固有的执着、分别心,减少冲突与焦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引用了西方哲学中关于“解构”、“他者”等概念,尝试在跨文化对话中,阐明《心经》“空性”思想在当下对构建更和谐、更富有同情心的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一系列“无”的表述。这并非否定感官的存在,而是指出感官本身及其所能认识的“法”(现象)都具有“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感官体验的过度依赖,认识到感官所呈现的世界并非最终的实在,从而开启更深层次的觉察。 二、 艺术的妙谛与空性的视觉呈现:从壁画到现代装置 《心经》的哲学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具象化和传播,本书的艺术部分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心经》所蕴含的“空性”之美,体现在佛教艺术的方方面面,从古老的壁画、石窟造像,到书法、绘画、音乐,乃至当代艺术的探索。 本书将重点关注《心经》在佛教艺术中的视觉化表达。例如,在敦煌壁画、大足石刻等经典佛教艺术作品中,虽然未必直接出现《心经》全文,但其所传达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却通过佛陀、菩萨的慈悲神态、宁静的意境、以及对世间苦乐的超越性描绘得以体现。作者分析了佛教艺术如何运用留白、写意、象征等手法,来暗示“空性”的不可言说与无限可能。 本书还探讨了《心经》与书法艺术的紧密联系。历代书法家对《心经》的抄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和艺术实践。通过对不同书法家的作品进行风格分析,作者阐释了不同笔触、结构、章法所传达出的“空灵”、“飘逸”、“刚健”或“圆润”等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都与《心经》所启示的精神境界息息相关。例如,王羲之的行书《心经》、怀素的狂草《心经》、以及赵孟頫的楷书《心经》,都展现了《心经》在不同书体下的艺术魅力,也折射出书法家对经义的理解与感悟。 进入当代,本书还关注《心经》在现代艺术中的新颖诠释。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到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家们尝试用更加多元的媒介和观念,来表达对《心经》的理解。一些艺术家通过光影、空间、声音等元素,营造出“空”的意境;另一些则通过对文字的解构与重组,探讨“空性”与信息时代的关系。这些新的艺术实践,为我们理解《心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 文学的回响与《心经》叙事:翻译、意象与情感的流淌 《心经》作为一部文学性极强的经典,其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激发了无数文学创作的灵感。本书的文学部分,深入剖析了《心经》在文学领域的影响,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 本书首先回顾了《心经》的翻译史。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字词的选择上,更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心经》理解的侧重点。作者对比了玄奘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等著名译本,分析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取舍与创新,以及这些翻译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接着,本书探讨了《心经》中的意象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例如,“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以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生无常、境遇变幻的典型意象。作者分析了这些意象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乃至近现代散文、诗歌中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被赋予新的文学内涵。 本书还特别关注《心经》对文学情感的影响。虽然《心经》本身不强调世俗情感,但其所揭示的“无苦集灭道”的智慧,却能帮助人们超越爱恨嗔痴,达到一种更为平和、超然的情感状态。作者分析了许多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在困境中的觉醒、对执着的放下,来体现《心经》所传达的“离一切苦,真实不虚”的解脱之道。 最后,本书还拓展到《心经》在跨文化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例如,一些西方作家在接触到《心经》后,其作品中开始出现“空性”、“无我”等主题,或者在叙事方式上借鉴了《心经》的简洁与深刻。这种跨文化交流,进一步证明了《心经》作为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普适性智慧,在文学领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结语:一部关于“漂移”的思考 《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并非一本简单的佛学解读。它倡导一种“漂移”的视角,鼓励读者跟随《心经》的智慧,在哲学、艺术、文学等不同领域之间自由穿梭、联想,发现它们之间内在的深刻联系。这种“漂移”,恰恰体现了“空性”的流动性与无限可能,也预示着《心经》的智慧,将继续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断以新的形态“漂移”与绽放。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不仅仅是阅读《心经》,更是通过《心经》来阅读世界,阅读自身,最终体悟到那份超越言说的究竟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生命本质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拿出敬畏之心去“对话”的书。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做大量的批注,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笔似乎有些无从下笔——因为太多的句子都像是已经总结到了极致,再添一笔都可能是画蛇添足。我更多的是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对话的场域,任由书中的观点与我既有的认知进行碰撞和重塑。它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心灵鸡汤”,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为精密的思维工具,让我学会如何去审视自身的思维定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从一个拥挤喧闹的房间,走到了一个开阔、安静的庭院,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而清明,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深刻的心境转变。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人是不是都患上了一种“急功近利症”,阅读也追求速度和效率,恨不得一目十然。但这本书,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无尽玄机的文字结构。初读之下,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穿行,那些概念性的词汇初时是那样疏离和抽象,但随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回溯和停顿,它们开始慢慢地在我心中沉积、发酵。那种感觉就像是听一首古典乐章,第一次听可能只是旋律的堆砌,但当你真正沉浸进去,就能感受到乐手如何用呼吸和节奏来诠释生命的起伏与无常。这种需要投入心力去“消化”的阅读过程,是现在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它没有用花哨的理论去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最核心的智慧慢慢剥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梳理复杂思绪时的那种沉稳和精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阐释一些古老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惊人的现代关联性。我原本以为,那些几千年前的文字,多少会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和隔阂,阅读起来需要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辅助。然而,书中对“无常”、“空性”的解读,却能精准地投射到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和迷思之上。比如,面对工作中的挫折感,书中的某些论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得失”的边界,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战胜”困难,而是引导你如何去“超越”对困难的执念。这种超越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理解。读完某些章节后,我放下书本,望向窗外,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那些原本紧绷的神经也随之松弛下来。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明确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的心灵框架。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值得称赞。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编织成一段段优美且富有韵律的叙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句凝练的总结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味道。这种文笔的流畅性,与他所探讨的宏大主题形成了完美的平衡。他没有让文笔成为阻碍理解的藩篱,反而成了引导读者进入深层思维的阶梯。尤其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对古代智者思想的旁征博引,处理得极其自然,丝毫没有堆砌名词的匠气。这些引述,像是为核心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根基,让整部作品的论证结构显得无比扎实和富有层次感,让人信服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初次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沉静中透着深邃的封面所吸引。那种墨色的底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厚重与智慧的流光。我不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光从触感和视觉效果上,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质地也非常好,文字排版疏朗有致,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当我把书放在书架上时,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焦点,散发着一种内敛而高雅的气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本身就与书中所探讨的“空”与“有”的哲学意境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外在的具象之美,衬托着内在的虚空之妙。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将内容与载体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它让阅读体验从信息接收升华到了审美享受,可以说,这本书的外观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