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 作者: | 胡适 |
| 市场价: | 25.00 |
| ISBN号: | 9787101089158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32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3-1-1 | 版次:1 | 页数:331 |
| 印刷时间:2013-1-1 | 印次:1 | 字数:230000 |
| 主编推荐 | |
| 《国民阅读经典: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胡适所作,是中国学者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标志。它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不但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而且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 |
| 目录 | |
| 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共两章) 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共五章) 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共四章) 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共六章) 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共两章) 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共两章) 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共三章) 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共三章) 章 西历前3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附录一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附录二 《墨子·小取篇》新诂 |
这本书的“国民阅读经典”这个定位,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个人消遣的书籍,更像是被国家文化层面所推荐的、值得所有中国人共同学习和传承的精神食粮。这种官方的认可和背书,无疑提升了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不再是市场上众多哲学入门读物中的一员,而是被定位为必读书目。这让我更加期待作者胡适的叙事视角,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对中国哲学史的解读,想必会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革新精神,定能为我们理解传统提供一个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独特视野。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更好地建立起自己对于中国思想脉络的宏观认识,真正做到“知古鉴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精装本的质感就是不一样,一看就是那种可以收藏的珍品。翻开扉页,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纹理交织在一起,让人瞬间感到一种庄重和敬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里面的内容,但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本身的重视,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现在的书籍设计越来越追求轻薄和廉价,但像这样用心做出来的书,总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特别是考虑到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经典之作,用如此考究的材质来承载这些厚重的思想,简直是完美的结合。我甚至想象着,在某个安静的午后,阳光正好洒在书页上,慢慢品读这些文字的场景,光是这份期待感,就值回票价了。书脊的设计也十分大气,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里,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文化底蕴,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感受那份历史的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或许并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花哨夺目,但细细品味,却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味道。那种色调的选择,那种排版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是穿越了时光,直接与古代的智者对话一般。我特别喜欢它没有用过于现代的元素去干扰主题,而是保持了一种朴素而严肃的美感,这非常符合它所承载的“国民阅读经典”的定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种文化符号。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样的外观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邀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了解胡适先生是如何梳理和阐释那波澜壮阔的中国思想史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放在桌面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
评分从出版方的选择上就能看出其严谨性——中华书局出品,这四个字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对于历史和哲学的书籍来说,版本选择和注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中华书局在这方面历来享有盛誉。虽然我还没翻到内页的具体文字,但我对这个版本在学术考证上的可靠性抱有极大的信心。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阅读经典,最怕的就是遇到未经审校或带有过多主观臆测的版本,那样会严重误导读者对历史原貌的理解。可以预见,这本书在文字的准确性、引用资料的权威性上,都会做到尽善尽美,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可靠的哲学认知框架。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守,才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评分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立刻被它的分量感震撼到了。这重量感,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的读物可以比拟的。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手中捧着的,是经过时间淘洗、被誉为“经典”的重量级著作。这种厚实感,不仅体现在物理重量上,更象征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立刻联想到,里面一定包含了对中国哲学源流的系统梳理和深刻见解,绝不是泛泛而谈的介绍。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放慢脚步,甚至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因为这些思想的精华,往往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消化吸收。这种“需要慢下来”的阅读体验,恰恰是现在快节奏生活中极其稀缺的奢侈品,而这本书,无疑就是通往这份奢侈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