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第二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主编,张宇 著,胡钧,副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经济学
  • 导读
  • 教材
  • 21世纪经济学系列
  • 政治经济学
  • 经典著作
  • 经济思想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6290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53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二、三卷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怎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 结构和它的经济运动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 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本书依照《资本论》的本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从正面,即它产生的必然性和该 社会生产关系怎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从反面阐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日 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对之进行社会主义批判,并阐明它为建立保证每一个个人全面 而自由发展的新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本书阐述了原著内容中对资产阶级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批判,特别是阐述了对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严厉批判。秉持 原著这一思想,本书根据时代化的要求,结合《资本论》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方法,对 现代西方经济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资产阶级的观点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析 和批判,同时也对受西方思想影响对《资本论》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质疑,进行了必要的 评析,表明《资本论》仍然是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现 象、经济发展和中国政治经济学建立的理论根据。

作者简介

胡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 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1928年12月7日生,山东省烟台市人,他 在科学研究上的一个突出成果是《关于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价值形式问题》一文,这篇论 文受到党和理论界极大重视,发表在1959年6月党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上。 他撰写的论文和著作曾多次获奖,《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问题的思索》《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分别获中国人民大学1991年和1997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 奖,他的代表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获2000年中国图书二等奖以及北京市 2001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其他著作有《胡钧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张宇,男,1964年生,陕西省榆林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 导师,《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副 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经济学学科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 才工程”***人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

目录

总 论 1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6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4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2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66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2
第六篇 工 资 90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96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128
第二篇 资本周转 144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63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87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02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215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228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242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263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280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291

后 记 301
时代回响与思想熔炉:《资本论》导读(第二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导读者的视野:穿越经典的现代回响 本书是一部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资本论》阅读指南的学术专著。它并非对马克思原著的简单复述或逐章讲解,而是站在21世纪经济学前沿的视角,对这部巨著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批判性继承和时代性阐释。其核心目标是帮助读者跨越历史的鸿沟,理解《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历史局限及其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历史的奠基与思想的脉络 本导读伊始,将追溯《资本论》产生的历史土壤。我们深入探讨了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刻变革,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道)的成就与矛盾,为理解马克思的“扬弃”提供了坚实的背景。 一、古典遗产的继承与超越: 本章详细阐释了马克思如何批判性地吸收了劳动价值论,但将其从庸俗的“成本核算”提升到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重点分析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统一,这是理解价值构成的关键。我们不回避古典学派在解释利润来源上的困境,并将此作为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的逻辑起点。 二、方法论的革命:辩证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 导读的重点之一在于梳理马克思的独特研究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分析法。我们详细解析了“商品”这一细胞范畴的分析,如何从其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中,逻辑性地推导出资本的运动规律。这部分着重展现了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严谨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术语的罗列上。 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交换领域到生产领域 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过《资本论》第一卷对流通领域的描述,直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剩余价值的秘密。我们详尽分析了“等价交换”的表象下,劳动力成为特殊商品的内在机制。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界定,被置于理解剥削的现代语境中进行探讨,强调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而非简单的道德审判。 第二部分:资本的内在运动规律与危机倾向 深入理解《资本论》,必须掌握资本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其内在的矛盾性与积累的必然性。本部分聚焦于资本的动态过程和长期趋势。 四、剩余价值的形态与资本的有机构成: 本章区分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并着重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们通过历史案例说明,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下如何双重作用:一方面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加剧了无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排挤效应。 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导读细致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本节内容特别关注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利润率的影响,并引入了对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分析,以展现资本运作的复杂网络,这对于理解现代金融市场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六、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趋势与矛盾的爆发: 这是《资本论》最具争议也最富洞察力的部分之一。导读不仅还原了“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倾向”这一长期趋势的理论推导,还详尽列举了资本主义为应对这一趋势而采取的各种“对立的努力”(如提高剥削率、对外贸易、信用扩张等)。我们批判性地评估了这些应对措施的长期有效性,并将其与20世纪的经济危机和21世纪的金融泡沫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当代语境下的经典重读 《资本论》的价值不在于预言了特定事件,而在于提供了分析范式。本部分是将理论与当今世界相连的桥梁。 七、虚拟资本与金融化: 针对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本章专门探讨了马克思对利息和地租的分析如何映射到当代的金融衍生品和虚拟资本的膨胀。我们分析了虚拟经济的运行逻辑与实体经济的张力,试图运用《资本论》的框架来解析次贷危机、主权债务风险等现象的深层根源。 八、全球化、不平等与价值链: 导读将目光投向全球生产体系。通过考察资本的跨国流动,我们重新审视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重点讨论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分工如何重塑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剥削关系,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抽象劳动”定义的挑战。 九、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当代诉求: 最后,本书回归到《资本论》的深层人文关怀。我们不再仅仅将“异化”理解为工厂中的工人状态,而是扩展到当代白领的“情感劳动”异化、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及技术对主体性的侵蚀。导读强调,《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的批判,更是对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关怀的理论表达。 结语:一本“进行时”的经典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批判而不失公允。它鼓励读者带着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困惑去阅读原著,将《资本论》视为一个永恒的问题集,而非一个封闭的答案库。通过这样的导读,我们期望读者能够掌握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手术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经济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导读”和“新编”这两个词,让我觉得它并非只是对经典著作的复述,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现代化的解读和再包装。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介绍《资本论》的复杂理论时,能否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路径。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图表、案例分析,甚至是一些历史叙事来辅助说明,从而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工具”,帮助我系统地构建对《资本论》的认知体系,并且能够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清晰的排版和适度的行间距所吸引,这对于一本可能包含大量理论阐述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期待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资本论》那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拆解成更易于理解的模块。我希望作者能够避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或者引入一些 contemporary 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来阐释《资本论》中的关键概念,比如剩余价值的理论、资本的积累过程、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记忆,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的气息,深邃的蓝色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严谨。我之所以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这个定位所吸引。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格局下,经典的理论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核心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展现出这些理论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希望深入理解经济学的读者,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着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资本论》表面理论的介绍,更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其深层含义,以及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现实意义。例如,关于资本的内在矛盾、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等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对《资本论》的某些部分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这恰恰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更能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评分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资本论》的“导读”部分,以及“新编”和“21世纪”这些关键词。一个好的导读,不应该只是对原著内容的简单概述,更应该是一种引领,一种启发。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抓住《资本论》的精髓,理解其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作为“21世纪”的教材,它必然要回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我期待书中能探讨《资本论》的理论在分析全球化、数字经济、金融危机等新现象时的适用性,或者能够指出其理论局限,并提供可能的补充和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