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收集了自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Fl Neumarl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出版《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4)以来,对这一领域具有基础贡献的经典文章。博弈论先由冯·诺依曼在1928年的文章中给出了严格的公式表述,是数学和经济学的分支,它是用来模型化个人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分析工具。该研究的“英雄时代”开始于20t世纪40年代后期,并奠定了现代理论的基础。在过去的15年里,博弈论已成为经济理论的主流模型,并且对政治科学、生物学和国际安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弈论在经济理论中的重要作用的见证是: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博弈理论家先驱约翰·C·海萨尼、约翰·F·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他们获奖的基础研究都包含在《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中。
《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编者哈罗德·w·库恩因为对扩展型博弈的重新表述而对博弈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精选了对现代博弈论具有核心贡献的18篇文章。从各方面来说,它们对从事博弈论的研究者,对于经济学、政治科学和生物学的学生来说,其价值是无限的。
作者简介
约翰·F·纳什(John F.Nash)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0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根据纳什事迹改编的电影《美丽心灵》获得第74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4项大奖。
劳埃德·S·沙普利(Lloyd S.Shapley)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约翰·C·海萨尼(John C.Harsanyi)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64年起至退休一直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1年获得法兰克福大学数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起至退休直执教于德国波恩大学。
罗伯特·J·奥曼(Robert J.Aumann)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学位,现为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
哈罗德·W·库恩(Harold W.Kuhn)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存博弈论领域有巨大贡献,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数理经济学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凡例
甲
以风格分体
一、选体
二、宫体
三、柏梁体
四、玉台体
五、台阁体
六、西昆体
七、香奁体
八、折杨柳体
九、竹枝体
乙
以音韵分体
一、全篇字皆平声
二、全篇字皆仄声
三、一句全平一句
全仄
四、仄句体
五、正格体
六、偏格体
七、拗体七律
八、七言变体
九、第三句失粘
一〇、全篇双声
一一、全篇叠韵
一二、全篇双声叠韵
一三、律诗上下句
双用韵
一四、辘轳韵
一五、葫芦韵
一六、进退韵
一七、颠倒韵
一八、分韵(亦称分韵得某字)
一九、用韵(和韵之一)
二〇、依韵(和韵之二)
二一、次韵(和韵之三)
二二、借韵
二三、协韵
二四、今韵
二五、古韵
二六、古诗一韵两用
二七、古诗一韵三用
二八、古诗三韵六七用
二九、一诗用二十余韵者
三〇、律诗止三韵者
三一、古诗全不 押韵者
三二、律诗满百 韵者
三三、促句换韵体
三四、平头换韵体
三五、翻韵
丙
以形式分体
一、绝句
二、律诗
三、古诗
四、排律
五、杂言
六、一字至七字诗
七、一三五七九言诗
八、一字至十字诗
九、三五七言诗
一〇、三五六七言诗
一一、半五六言诗
一二、叠字体
一三、禁体诗
一四、一二言诗
一五、三言诗
一六、四言诗
一七、五言诗
一八、六言诗
一九、七言诗
二〇、八言诗
二一、九言诗
二二、十言诗十一言诗
二三、一句之歌
二四、二句之歌
二五、三句之歌
二六、五句体
二七、六句体
二八、象外句体
二九、影略句体
三〇、短调
三一、长调
三二、长句
三三、长言
三四、十字句
三五、十四字句
三六、律诗彻首尾对者
三七、律诗彻首尾不对者
三八、扇对
三九、借对
四〇、就句对
四一、蹉对
四二、十字对
四三、十四字对
四四、后章字接前章者
四五、四句通义者
四六、折腰体
四七、蜂腰体
四八、偷春体
四九、绝弦体
五〇、拟古
五一、绍古
五二、学古
五三、效古
五四、依古
五五、联句
五六、集句
五七、分题
丁
以题名分体
一、口号
二、行
三、歌
四、歌行
五、琴操
六、谣
七、吟
八、词
九、引
一〇、詠
一一、曲
一二、篇
一三、唱
一四、弄
一五、愁
一六、叹
一七、哀
一八、怨
一九、悲
二〇、思
二一、乐
二二、别
二三、讽
二四、令
二五、语
二六、谚
二七、度
戊
以地域分体
一、吴体
二、江左体
三、江西体
四、永嘉四灵体
五、公安体
六、竟陵体
己
杂体
一、风人体
二、藁砧体
三、两头纤纤体
四、五杂俎体
五、三妇艳体
六、百一体
七、问答体
八、盘中体
九、回文体
一〇、反复体
一一、建除体
一二、离合体
一三、首尾吟体
一四、何如体
一五、杂数体
一六、杂名体
一七、诸言体
一八、诸语体
一九、字谜体
二〇、谶诗体
二一、番语体
二二、嵌字体
二三、拆字体
二四、禽言体
二五、藏头体
二六、歇后体
本次整理征引文献
前言/序言
1988年,几位经济系的同事建议我,选择一些博弈论方面的论文出版,作为数学系和经济学系刚刚兴起的这门课程的教科书的补充读物。最初的建议是,文章应从《数学研究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Studies)的博弈论专题中选取(对博弈论的贡献,工一Ⅳ卷,和博弈论前沿)。但是,当我越投入到这项工作,我越觉得这样的限制过于严格了,文章应选自各种来源。因此,围绕暂定的文章名单,我征求了许多朋友和同事的意见,我相信他们的评判。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大都同意搜集的文章应为“博弈论经典”。尽管他们不对最终的名单负责,但我还是要感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是:Ken Arrow,Paolo Caravani,V.P.Crawford,Gerard Debreu,Avinash Dixit,Sergiu Hart,Ehud Kalai,Roger Meyerson,Herve Moulin,Guillermo Owen,John Roberts,HerbertScarf,David Schmeidler,Martin Shubik,William Thompson,Robert Wilson,and Peyton Young。
题目“博弈论经典”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含义,但是本书的核心是提供建立现代博弈论大厦的基石。由于一位习惯拖延的人(我自己)负责此项工作,文章的最终名单于1990年定出,即使JackRep-check(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编辑)的最紧急的催促也没能使我动摇而提前。我曾经打算准备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它要包括一些“史前”的专家(比如说,蒙特莫特(Montmort),策梅罗(Zermelo),和冯·诺依曼)。文章也使我有机会给予本书一些历史的观点,并且顺便地解释一下本书选择文章的一些标准。但是,终究没有实现。
这项工作又受到了新的催促,当宣布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它颁发给了约翰.F.纳什(John F.Nash)、约翰.C.海萨尼(John C.Harsanyi)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从而承认了博弈论对经济理论的核心重要性。我很高兴地说,他们获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本书最终18篇文章中的5篇,这在1990年已定下但还没有出版。这时,彼得·道戈特(Peter Doughert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社会科学和公共事业部的发行人,也加入到争论中。在与这本论文集的积极支持者戴维·克雷普斯(David Kreps)和阿里尔·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讨论后,他们同意我放弃写介绍性的文章。他们还欣然同意并写下了前言后面的“评论”。
对于所有能够容忍我的拖延而未能妨碍这部论文集出版的人,在这里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只希望他们的耐心是值得的。
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Classics in Game Theory] 书籍简介 (注:以下内容为基于“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这一主题背景,撰写的一份内容详实、不涉及具体书籍内容的、侧重于该丛书所代表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导读性介绍。) 理论的基石:理性选择与冲突的数学艺术 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理性决策者在相互依存情境下的策略选择与互动结果的学科,深刻地重塑了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它不再仅仅关注个体在给定市场结构下的独立优化行为,而是将焦点置于“互动”本身——即我的最佳行动方案,取决于你将采取的行动,而你的行动又取决于你对我行动的预期。这门学科的诞生,及其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蓬勃发展,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一种数学化、形式化的精确描摹。 “博弈论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的汇集,并非仅仅是收集几本重要的教科书或研究专著,而是意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轴,清晰地展示这一革命性思想从萌芽、确立到成熟、拓展的完整路径。这套丛书所收录的文献,无一不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它们构筑了我们理解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基石。 奠基时刻:冯·诺依曼与纳什的遗产 博弈论的正式起点,无疑要追溯到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于1944年出版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这部作品首次将严谨的数学结构引入了对冲突与合作的分析,特别是为零和博弈(Zero-Sum Games)提供了完备的鞍点解(Minimax Solution)。它确立了“理性人”在明确规则下的决策范式,为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真正将博弈论扩展到更广阔、更真实的社会互动领域,并使其具备强大解释力的,是约翰·纳什(John Nash)的工作。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作为非合作博弈的核心解概念,标志着博弈论的范式转换。它允许分析那些参与者无法事先达成强制性协议,但彼此预期对方行动的复杂局面。纳什均衡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大量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的均衡困境,更成为分析寡头竞争、国际关系、劳资谈判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这套丛书中对这一核心概念的原始阐述,其深度与严谨性,至今仍是研究者必须躬身学习的典范。 扩展与深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合作到信息 随着理论的成熟,后续的学者们致力于拓展博弈论的适用边界,解决更贴近现实的复杂问题。丛书的后续部分,清晰地展示了这一拓展过程: 1. 动态博弈与序贯决策: 现实中的决策往往是连续发生的,先行动者会利用其先发优势,而后行动者会考虑其对未来的影响。对子博弈完美均衡(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SPE)等概念的引入,使得分析可以从静态的“一次性博弈”深入到“重复博弈”和“序贯博弈”的动态过程中。这对于理解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演化稳定性策略等至关重要。 2. 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 早期模型大多基于“完全信息”的假设,即所有参与者都清楚彼此的支付结构和策略集。然而,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不了解对手的真实“类型”(如成本结构、偏好等)。贝叶斯博弈论(Bayesian Game Theory)的兴起,特别是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的提出,革命性地将概率和信念纳入了分析框架。这使得博弈论能够有效分析信号传递(Signaling)、筛选(Screening)以及涉及不对称信息的所有市场失灵情景。 3. 合作博弈论的回归与发展: 虽然非合作博弈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合作博弈论(Cooperative Game Theory)也从未停步。从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对分配公平性的度量,到核(Core)概念对联盟稳定性的刻画,合作博弈论提供了分析集体行动和资源共享的另一种有力视角。丛书中的相关经典,为理解联盟的形成和价值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数学依据。 诺奖光环的映照:理论的社会影响力 这套丛书之所以被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更在于它系统地汇集了那些因博弈论研究而获得诺奖殊荣的学者的核心贡献。诺贝尔奖的授予,是对这些理论成果在解释现实世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所展现出的巨大威力的最高肯定。 从对市场结构的精妙刻画,到对拍卖机制设计的优化,再到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探索,博弈论的理论工具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科学的每一个角落。阅读这套丛书,就是在与那些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思维方式的巨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理解当代复杂社会现象的必备钥匙。每部作品都代表着一个关键的思维突破,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对理性、冲突、合作与选择的现代理解。 这套精选的经典文献集,是任何希望深入掌握决策科学精髓、理解现代经济思想流变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不能绕过的宝库。它们以无可辩驳的数学逻辑,揭示了人类互动背后的深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