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经济模型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耀华 著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经济模型
  • 微观经济学
  • 战略决策
  • 理性人
  • 纳什均衡
  • 信息经济学
  • 市场分析
  • 行为经济学
  • 模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5022
商品编码:1035088900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赵耀华 著作 定  价:42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0125022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研究生教学用书)》由*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1章 导论
1.1 故事中的博弈论
1.2 扩展式博弈
1.3 战略式博弈
1.4 效用函数
1.5 非合作博弈论与合作博弈论
1.6 进化博弈
1.7 信息与知识

第2章 战略式博弈
2.1 博弈模型的战略式表述
2.2 纳什均衡
2.3 纳什均衡存在性
2.4 专题一: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中的互惠性
2.5 专题二:法律补救
2.6 专题三:银会的经济学
2.7 *后的评论

第3章 混合战略均衡
3.1 导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研究生教学用书)》着重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博弈论的传统体系及近期发展作系统介绍。内容包括博弈的战略式表述、混合战略博弈、博弈的扩展式表述、可合理化、讨价还价博弈、重复博弈、贝叶斯博弈、合作博弈,以及博弈论的近期发展与应用,包括机制设计与拍卖、市场设计与匹配、行为博弈和博弈论中的知识管理理论等。《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研究生教学用书)》力图用比较简略但不乏系统的方式介绍博弈论的近期新进展,特别是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应用。《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研究生教学用书)》采用理论描述、数学模型与案例相互结合的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研究生教学用书)》是港渝两所有名大学的博弈论专家近十年合作的结晶。书稿是在两位作者分别在香港大学和重庆大学长期为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博弈论课程所使用的讲义基础上经修改而成的。《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研究生教学用书)》可作等 赵耀华 著作 赵耀华,汉族,出生于香港,1986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物理系,1995年取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2002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2年之后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现为经济学副教授,并兼任《靠前博弈论评论》编辑部成员,重庆大学兼职教授。曾兼任世界银行顾问,香港乐施会顾问,香港金融管理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访问教授。
蒲勇健,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1983年8月至1985年7月在西南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1988年5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激光物理学专业;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进修等
    而,在分割无限个饼的讨价还价问题中,外部选择和威胁点都是经常用到的合理概念,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程度上。为方便讨论,我们下面将存在于双方讨价还价关系以外的机会称为外部选择,现在的问题是:何时可以将这个外部选择看成一个约束条件(即正如外部选择原理所述),何时将它看成一个威胁点,即其上盈利的增加总是有利于增加局中人在均衡结果中的盈利。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下面考虑一个公司与工会之间的谈判。公司可以通过借助外部的市场来减低其在工人罢工中的损失,比如短期雇用临时工人来替换罢工工人的工作,或者向其他兄弟公司订货来满足自己顾客的需求。一旦使用外部选择,讨价还价双方的协议就不能马上被实施,而只有在使用外部选择结束时才能被实施。这个使用外部选择的期限,我们称为承诺期,依据承诺期的不同,我们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分等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博弈论与经济模型》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该书无关,旨在详细描述一本全新的、专注于其他经济学领域的书籍。 --- 图书名称:《宏观经济学前沿:结构转型与增长动力》 导言:超越传统框架的时代呼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技术进步、全球化浪潮的起伏,以及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因素的介入,使得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增长模型,往往侧重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数量的简单叠加,已难以充分解释当前复杂世界中的结构性失衡与增长韧性问题。 本书《宏观经济学前沿:结构转型与增长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更贴近现实的分析工具箱,用以剖析和理解当代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驱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结构性因素,以及政策干预在引导经济结构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新增长理论的结构性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对传统新古典增长模型(如索洛模型)的深刻反思与拓展。我们不再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给定的“曼纳”,而是将其内化为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动态、内生的过程,并着重分析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知识溢出与部门间关联: 我们引入了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模型,用以量化知识和技术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扩散速度与效率。重点研究了“关键性产业”在技术扩散链条中的地位——即某些基础性、渗透性技术部门(如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或清洁能源)的效率提升如何通过中间品市场,迅速传导至整个经济体,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同步提升。本书将详细展示如何利用跨部门数据,识别出对整体经济增长具有最大杠杆效应的结构性瓶颈。 2. 异质性企业与资源再配置: 与假设所有企业行为一致的传统模型不同,本书采用了基于微观基础的企业异质性(Firm Heterogeneity)视角来审视宏观现象。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具有不同生产率、融资约束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框架。核心分析在于: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如何识别那些阻碍低效率企业退出或未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制度性障碍。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或破产制度改革,我们量化了这些政策对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例如,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技术服务业)的再配置效率的影响。 3. 长期动态视角下的不完全竞争: 理解创新驱动的增长,离不开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探讨。本书借鉴了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思想,但将其置于一个更严格的动态框架中。我们分析了垄断租金在多大程度上会激励创新,以及政府通过反垄断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在维持竞争压力和保障创新者回报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一个重要的分析模块是针对“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市场中,对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评估。 第二部分:金融摩擦与宏观结构失衡 经济的结构转型往往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深刻变化。本部分将金融中介的非中性(Non-neutrality)置于核心地位,分析金融部门的特征如何放大或抑制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过程。 1. 风险承担与长期投资偏好: 本书提出了一种“风险承担能力模型”,用以解释在特定宏观环境下(如高不确定性或资产负债表约束下),金融机构和家庭的风险偏好如何影响长期、高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如基础设施或颠覆性技术研发)的融资可得性。我们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例如针对特定行业信贷的限制,对资本存量结构而非仅仅总量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 2. 债务结构与转型期的脆弱性: 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部门间的相对债务水平变化是影响宏观稳定的关键。本章详细分析了政府、企业和家庭部门之间的债务转移与相互依赖性。特别关注在从依赖信贷驱动的旧增长模式转向内生创新驱动的新模式时,债务“锁定效应”(Debt Overhang)如何阻碍了必要的资源出清和新部门的启动。我们提供了通过宏观压力测试来评估特定部门债务风险向整体经济传染的实证工具。 3. 国际金融周期与本土结构调整: 面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一国如何保持其本土结构调整的自主性?本书建立了一个包含资本流动、汇率动态和国内生产率冲击的开放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特里芬难题”的现代变体下,如何设计货币和资本管制政策,既能有效吸收外部冲击,又能避免对本土关键性新兴产业形成“挤出效应”。 第三部分:政策干预的结构性目标与工具箱 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应是引导资源流向具有更高长期潜力、更具韧性的经济结构。本部分侧重于政策设计和评估。 1. 产业政策的再评估:技术选择与路径依赖: 本书放弃了对传统“产业政策无效论”的简单批判,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为精细化的分析框架来评估特定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我们区分了支持“前沿技术”(Frontier Technology)的投资与支持“追赶型技术”(Catch-up Technology)的投资在政策设计上的根本区别。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基于绩效的补贴”和“竞争性中立原则”来最小化寻租行为,同时最大化对下一代产业的培育效果。 2.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摩擦与技能错配: 增长动力不仅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本章分析了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持续性错配问题,这是一种深刻的结构性失衡。我们利用大规模微观劳动力数据,构建了技能空间模型,模拟了职业培训、学徒制改革以及终身学习补贴政策对解决长期结构性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 3. 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宏观经济路径: 气候变化不再是外部性问题,而是重塑经济结构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碳定价机制、绿色技术补贴与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相结合,评估了能源转型对资本重置、部门产出和长期通胀预期的综合影响。我们强调,有效的气候政策必须是结构性的——即通过激励基础设施投资和改变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成本结构,来引导整体经济向低碳路径的平稳过渡。 结语:迈向韧性与可持续的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前沿:结构转型与增长动力》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市场分析师提供一个强健的分析框架,用于理解并驾驭当代经济面临的最复杂挑战。本书坚信,理解增长的“质”远比单纯追求增长的“量”更为重要。通过对结构性因素的深入挖掘,我们期望能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经济体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博弈论与经济模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作者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洞察。书中对“承诺与承诺解除”的分析,对我触动很大。它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个体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约束自己的未来行为,以增强其决策的可信度,以及承诺一旦被打破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曾经认为,做出承诺仅仅是一种意愿的表达,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承诺的价值在于其可执行性和约束力。此外,书中对“信息经济学”的广泛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价格信号在传递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书中对“逆向选择”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何在保险市场中,风险较高的人反而更倾向于购买保险,从而导致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各种情景,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本书是一次精彩的智识之旅,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分析和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智识的探险。我一直对那些能解释复杂社会现象背后逻辑的理论充满好奇,而《博弈论与经济模型》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深深吸引。书中并非枯燥地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将抽象的博弈论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关于囚徒困境的讲解,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合作有时如此困难,以及个体理性的选择如何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再比如,书中对拍卖理论的阐述,更是颠覆了我对竞价行为的简单认知,原来每一次出价背后都隐藏着如此深厚的策略和对对手心理的考量。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对经济学和数学并不十分精通的读者,也能在跟随作者的思路中逐渐领悟到博弈论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纳什均衡”概念的解释,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许多社会互动和决策过程的新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验证,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收获颇丰。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力旅程,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学领域中那些能够解释现实世界纷繁现象的理论框架感到着迷,《博弈论与经济模型》这本书就如同一座宝库,为我揭示了其中最核心的智慧之一。作者以一种近乎“解谜”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剖析了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探讨,以及它如何影响市场效率和交易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比如二手车市场中的“柠檬问题”,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一些市场失灵的原因。此外,书中对“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也极其到位,它解释了为何在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可能偏离委托人的期望,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对经济活动深层机制的揭示,让我对许多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复杂模型时,并非直接抛出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直观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构建模型,然后再解释其数学表达。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也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洞察力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思维的“体操”。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看似枯燥的博弈论和经济模型,转化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思维游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重复博弈”的讨论,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在长期的交往中,合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以及“以牙还牙”策略的有效性。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例如国际贸易谈判、企业间的价格竞争等,展示了重复博弈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以及不同策略组合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我曾一度认为,经济主体总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重复博弈的环境下,长期的声誉和合作的可能性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书中对“信息搜集”和“信号传递”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个体需要花费时间和资源去搜集信息,以及如何通过各种信号来传递自身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人的决策。这种对经济活动中信息流动和策略博弈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市场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加审慎和策略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人类行为背后逻辑的理论感兴趣,《博弈论与经济模型》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剖析了经济主体在互动中的决策过程。书中对于“囚徒困境”的深入讲解,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变种应用,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我曾经认为,在竞争环境中,个体一定会选择最优化的策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合作的“诱惑”和背叛的“风险”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最终的结果。书中对“霍特林模型”的阐述,尤其让我对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市场竞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解释了为何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在产品特征上进行差异化,以争夺市场份额。这种理论的解释力,让我能够回过头来审视许多市场现象,并找到其背后的逻辑。我欣赏作者在介绍复杂模型时,并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但同时又辅以大量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解释,使得理论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本启发思维的催化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