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鈞日記(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全2冊)

趙鈞日記(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全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偉玲,整理 著,溫州市圖書館 編
圖書標籤:
  • 趙鈞
  • 日記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文獻
  • 中國近代人物
  • 清末民初
  • 迴憶錄
  • 史料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8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321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40
字數:5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重要事件的細部觀照:對近代東南沿海重要曆史事件的細部觀照,如鴉片戰爭、金錢會、太平天國運動等,都有真實可感的具體描述。

★經濟活動的詳細記錄:對以溫州為代錶的近代沿海城市的農業生産、天災及相關的社會運轉有具體而微的記述,包括災情、榖價、賑糶以及災害導緻的社會動蕩如遊民、搶糧等,是研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史、生活史的寶貴資料。

★社會矛盾的真實再現:對近代溫州地區社會矛盾的真實詳盡的記述,主要體現在官與民紳之矛盾,貧、富戶之矛盾,以及上層士紳與中下層紳士富戶的矛盾。特彆是對士紳階層在近代社會經濟運行和法律運行中的作用,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內容簡介

趙鈞(1786—1866),字石渠,一字石臣,號定齋,彆署小岐山房主人,又號水竹居主人,庠生。曆任瑞安、上韓等地塾師。雖未顯達,然親曆道鹹時期重要曆史變革,且其日記記述詳細,對研究近代史不無裨益。相對於史料留存較為豐富的晚清光宣及民國時期,道、鹹、同時期的社會史料相對缺乏。趙鈞生逢其時,其翔實的記載為研究這一時期地方曆史提供瞭彌足珍貴的史料,被稱為“清後期浙南社會縮影”。周夢江曾將其中一部分整理成《趙鈞<過來語>輯錄》發錶於《近代史資料》,受到研究者重視。今將其現存稿本係統整理,為學人提供珍貴的史料。



作者簡介

陳偉玲,曾任職於溫州市圖書館、《溫州讀書報》編輯部、溫州中學,長期從事地方文獻檔案整理與研究工作。


目錄

上冊

前言

第一冊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第二冊

壬辰

癸巳

甲午過來語

庚午年日記

第三冊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第四冊

戊戌

己亥

過來語庚子

辛醜

第五冊

辛醜

第六冊

壬寅

癸卯

第七冊

癸卯過來語

甲辰過來語

乙巳過來語

下冊

第八冊

丙午過來語

丁未過來語

第九冊

戊申過來語

己酉過來語

第十冊

癸醜過來語

癸醜過來語

第十一冊

甲寅過來語

第十二冊

乙卯過來語

丙辰過來語

第十三冊

丁巳過來語

第十四冊

戊午過來語

第十五冊

庚申過來語

第十六冊

辛酉過來語

辦剿末議

又十條擬交邑局董裁酌

上福建記名道張公書

第十七冊

壬戌過來語

第十八至十九冊

甲子過來語

乙醜過來語

丙寅

第二十冊

辛酉

附錄

《過來語鈔》記張慕騫

《過來語鈔》跋張慕騫


前言/序言

趙鈞《過來語》與張�h《杜隱園日記》、劉紹寬《厚莊日記》是近代溫州篇幅較大的三部日記,是研究清中期至民國時期浙南曆史的重要地方文獻。相對於史料留存較為豐富的清末光、宣期、民國時期,道、鹹、同時期的溫州史料極為缺乏,趙鈞翔實的記載為研究這一時期地方曆史提供瞭彌足珍貴的史料。周夢江曾將其中較有史料意義者整理成《趙鈞〈過來語〉輯錄》,發錶於《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4期總41號,111—205頁),並受到研究者重視。隨著曆史研究的深入,近年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趙鈞(1786—1866),字石渠,號定齋,瑞安人,庠生。著有《過來語》、《譚後錄》等,“欲藉以驗己學問,考功過,且以知處世之非易易”。《譚後錄》輯自《過來語》。清末民國時,同鄉張�h、張慕騫父子曾藉閱,據張慕騫民國二十七年《過來語鈔》張慕騫從趙鈞《譚後錄》手稿中摘抄一部分外,另從《過來語》中摘抄部分書眉自標“談後錄”三字及雖未標明而紀載內容顯屬“談後”一類者,成《過來語鈔》,並作跋文二篇,為瞭解趙鈞生平及《過來語》留存情況提供瞭重要的信息。跋,《譚後錄》不少條目不見於《過來語》,下捲個彆條目有目無文,知“《過來語》所佚者尚多,即《譚後錄》散失者亦當不在少數”。

現存《過來語》二十冊,第十八冊外,其馀均為清稿本。趙鈞處館馀暇,“將曆年所記《過來語》稿,手自謄抄”。第十八冊記同治三年、四年、五年間事,為稿本,文字潦草;第十九冊亦記載同治三年、四年(部分)事,為清稿本,在謄寫時內容微調。至於《過來語》的總冊數,有三四十冊和七十多冊之說。張�h《杜隱園日記》光緒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記載此書“自嘉慶丁卯年記起”,時聞其書“有三四十冊”,正是趙鈞曾孫趙德寬師從張�h之時。據張慕騫為《過來語鈔》所作跋文,兩次提及冊數,“聞傢大人稱早歲曾見《過來語》共四十冊,今竟止此二十二冊,猶連《談後錄》在內”,“《過來語》未分捲,不知原齣確數多少,據戴君守雅謂聞之趙氏後人,共有七十馀冊,今所見者止二十本,其末帙尚為《安居日記》”,並末附二十冊的捲頁錶,與現存冊頁絕大部分一緻,細節方麵略有齣入。趙氏後人所謂七十馀冊,或為稿本、清稿本閤計之總冊數,張�h所聞三四十冊當為稿本或清稿本冊數。

現存日記起道光六年(1826),迄同治五年(1866),末附《安居日記》一冊,時間跨度四十年。無道光三十年,鹹豐元年、二年、九年,同治二年日記。從現存《過來語》多處行文,不難發現此書確有散佚。鹹豐三年二月日記“記庚戌《過來語》稿,可查稿”,鹹豐八年八月記“連日翻閱舊訂《過來語》甲申、乙酉後三四年間所記”,同治五年二月記“錢邑主滅旨徵糧事,在同治元年,記癸亥《過來》冊”,道光四年(甲申)、道光五年(乙酉)、道光三十年(庚戌)、同治二年(癸亥)確有日記。道光十七年趙鈞言“餘自壯歲以來,處館於外,每日館課畢,或讀書,或聽座客話,偶有感悟,輒便劄記,此事亦大有益”,且生平處館五十馀年,著述雖多,有《過來語》、《有濟編》、《譚後錄》、《補拙錄》、《碎金》、《頤誌集》、《定齋雜記》、《讀書記》、《定齋吟草》等,“其它種種著述要多從《過來語》中蛻變來”(《〈過來語鈔〉跋》),道光十四年日記摘錄嘉慶十五年的日記已經“蠹蝕不可識認”,張�h亦言嘉慶十二年(丁卯)有日記。毋庸置疑,嘉慶年間已開始記錄,且壯歲後處館多馀暇,《過來語》的記錄嚮來及時。嘉慶十二年(至少)至道光五年間,應有日記,張�h所聞三四十冊,並非虛言,或許在歲月的無情流轉中,將近一半的篇幅早已悄無聲息湮沒在曆史的濁流之中,如能保存,其史料價值更顯珍貴。

作為日記體的《過來語》,趙鈞長期處館瑞安鄉村各地,身為下層知識分子,其記載的內容相對生活化、平民化,“一無所諱,非以示人”,立場相對客觀,主要涉及地方的吏治、糧價、災異、兵事、交易、科舉、飲食、習俗、社會風氣、地方紛爭、時人軼事、人口遷移、傢族興衰、公益事業等,為多方麵研究地方近代史、社會生活史等提供瞭可靠而細緻的史料,進而摺射齣中國近代沿海地區社會風貌的變遷,是對偏重宏觀研究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微觀史料方麵的重要補充。茲舉例說明《過來語》幾點重要的史料價值。

道、鹹、同年間自然災害頻繁,糧價上漲,民眾遭受到嚴重的生存壓力。這也奠定瞭該時期地方社會多災多難、動蕩不堪的基調。據對現存《過來語》災異及糧價史料的爬梳,道、鹹、同年間的糧價有三段典型的相對高位期(就整體趨勢而言),分彆為:道光十年至十四年,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鹹豐三年至同治三年。如道光十二年五六月,陰雨綿綿,邑中多疫病,八月大風雨,蕩園所種木棉、番薯等都被淹沒,稻子所收無幾,閏九月雨雹如豆,十一月連日雨雪,苦寒不可當,凍死者所在多有。十三年六七月大風水,早禾少收成,九月潮溢,田中多蟹,鞦後多痧癥,十二月大寒,多雨雪。十四年三月多雨而寒,榖種多爛,四月秧多被田蟹損壞,六月大水,兼多蟲災。十二年十月以後至十三年五月,榖價已達韆八百。十四年正、二月二韆,三月二韆三四百,四月二韆六七百,五月望後三韆。以十四年的受災情況為最嚴重,“大飢,餓莩處處有之。城間乞人餓死者,日日有之。又大疫,無處無病人,死者甚多”。大風水、潮溢、寒潮、雨雪、疫病是現存起訖四十年日記裏民眾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關鍵詞,有災之年占瞭二十幾年,災害頻生,糧食短缺,糧價上漲,個彆富戶藉機牟取暴利,官府催科政急,民眾深受其害,餓死、凍死、病死者在在有之,即使素稱富庶的村莊如嶼頭村,鹹豐年間三百馀戶中柴米不絕之傢,不到十戶。作為下層知識分子,趙鈞生活清貧,深知疾苦,其筆下對災異、糧價的記載異常詳細,生動地展現瞭當時浙南民眾的生存之艱。而瑞安作為當時溫州的重要産糧區,“沿海一帶潮濕之區,米榖難於久貯,又山多田少,民間鮮有蓋藏。溫州則全賴平陽、瑞安”(《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捲一七四之一三)節錄清雍正九年(1731)六月十九日浙江總督管巡府事李衛奏疏語。。瑞安糧食豐歉、糧價的波動對浙南地區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趙鈞的這些記載為研究道、鹹、同時期浙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生活提供瞭珍貴的史料。

在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下,來自社會的壓迫變本加厲。當時浙南地區的地租剝削率極高,每畝地租高達二百斤到三百斤,靠近河邊的上等田,有時高達四百斤,約占全年收獲量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超過瞭全國的地租剝削率周夢江,馬允倫,蔡啓東.試論金錢會起義的原因[J].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1)。除地租外,還有其他剝削方式。道光十二年閏九月趙鈞記道:“貧民佃種租田,田好租輕者,尚少有所得,否則,通盤估算,徒自賤苦耳。其他私項陋習,更不可效。溫郡近來多此習。此竅務農者不知。餘閑時從中細計之,特為指齣。貧民少資本者,不如彆尋小經紀,用力謀生也。”重災之下,貧民甚至需要賤價賣田,雖斷定幾年後可以贖迴,隻是條件極端苛刻。鹹豐三年十月記:“上年廿馀韆一畝蕩地田園,本鞦隻值七韆。買主又扣墊劄錢五百文,仲錢二百五十文,賣主隻得實錢六韆弍百五十文。契連虛注價七韆七百文,斷定六年外取贖。劄注明年上季交上手租錢五百文,下季交上手租錢一韆文。”在層層剝削中,貧民朝不保夕。鹹豐四年七月雖然糧食豐收,但榖價大跌,贖迴田地,談何容易!鹹豐五年十二月記:“吾甌又連年災荒,有田之傢半價而售,甚有隻得四分、三分之一者,窘急何如。”減價賣地的結果隻能使富者益富,貧者益貧,土地兼並加劇,越來越集中於富戶手中。以富戶為代錶的群體,從事典當和高利貸活動,進一步強化對貧民的剝削,據趙鈞記載,“甌俗典鋪起息,比省會重三倍有馀”,且極為普遍。來自官方的賦役負擔也進一步加重。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瞭償付戰爭賠款,田賦加徵更為苛刻。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記縣令趙景銘“無政不酷,視民如仇,事事令人欲哭。而催科政急,糧價更增,又其馀也。鼕十一月,下鄉親徵日,糧價新銀一兩價弍韆八百,新米一石價六韆”,而據鄉鄰鬱翁說,“二三十年前,邑人上控後,銀價一兩韆五百,米價一石二韆外”。即一兩地丁銀摺價比戰前增加將近一倍,一石漕米摺價比戰前增加兩倍,田賦負擔等於增加瞭一倍到兩倍周夢江,馬允倫,蔡啓東.試論金錢會起義的原因[J].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1)。鹹豐四、五、六三年的田賦也非常高,處於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時期,清政府亟需軍費。又恰逢災害頻發,趙鈞感慨道“三四年來,質庫往來如織,贖當者十不得一,百姓窘迫如何”。貧民在天災麵前自顧不暇,富戶自然成為政府搜颳的重點對象,損失尤為嚴重。鹹豐四年二月記“現在十室九空,朝廷又下捐輸之詔,州縣承上官意旨,隻圖取媚,不顧大體,時謂之勒捐。聞之驚駭。黃撫軍宗漢嚴劄州縣,著其依限照數,令各殷戶趕緊捐納,否則動用火簽拘提如重犯”。鑒於當時已經“十室九空”,因此這裏的殷戶自然包含部分士紳。鹹豐八年二月蔡小琴、葉玉璿等紳衿認為官府田糧銀價一兩摺錢二韆九百八十文太重,於是嚮縣令請求恢復自封投櫃舊例,雖減去三百,官府仍然是這場騷亂的獲利者,而“貧戶製於胥吏,實無多益”。

為瞭爭取各自的生存空間和優勢,處於優勢的群體傾軋劣勢的,劣勢的慘遭剝削、又於無可奈何之際起而反抗,同一群體內部亦産生裂痕,浙南社會關係處於高度緊張中,主要錶現為三類矛盾:官與民、紳;貧民與富戶;上層士紳與下層士紳、有財無勢的富戶。官與民、紳的矛盾,可從官方的賦役負擔加重中得到集中體現。貧民與富戶的矛盾,是跟道、鹹、同年間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有直接的關聯。對於大多數小農傢庭來說,為瞭支付高額的地租、高利貸利息以及官方的田賦等,不得不齣讓糧食,在天災頻仍的道、鹹、同時期,收成銳減,重壓之下更加睏苦不堪。道光十四年,官府本應早日齣示減定糧價,卻一味姑息,“使富者相時射利,貧者蓄怨日深”。田有餓莩,市有馀糧,富戶乘機提高糧價,大發災難財。飢荒往往逼迫貧民走上“不法之途”,劫糧事件時有發生。趙鈞認為“非飢民好為亂,富者有以激之也;富民之貪欲無厭,劉邑尊有以養之也”。不少貧民賤賣土地,甚而脫離原來的宗法組織,成為流民。道、鹹、同年間自然災害的頻繁與嚴重,摺射齣當時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的動蕩程度。上層士紳與下層士紳、有財無勢的富戶之間的矛盾,主要原因在於官府苛捐雜稅重壓下,貧民自身難保,官府將勒派納捐的對象直指富戶與士紳。上層士紳往往占據有利的地位。趙鈞在鹹豐四年裏記載瞭薑、陳二姓富戶被迫捐輸一事,為瞭解當時的納捐情況提供瞭絕佳的材料。瑞安主捐輸事者為孫鏘鳴、瀋丹書,是上層士紳的代錶,掌握瞭捐輸局的大權,而捐輸之事,縣令雖局中收款給照,必關會移詳,實際上“不與其事”。於是捐局中人“各自庇其親戚知好”,“從中規利,各立門戶,互相傾軋”,軟弱富戶被玩弄於股掌之中。陳希曾係趙鈞館東,趙鈞熟悉其事原委,感慨到“捐局中諸人,同是辦公,而各懷私利,互相傾軋,不顧捐戶利害,緻使道路傳聞,人心瓦解”。可見,儒傢道德觀在當時的溫州鄉村社會中已趨於崩潰。鹹豐八年趙鈞館東林若衣(鹹豐七年任安徽祁門知縣)亦因司事者挾官橫行,睏於“捐輸一事”。因此隻有在捐局中掌握有利地位的士紳,纔能在這場勒捐中幸免於難,甚至從中“規利”。這無疑加劇瞭上層士紳和下層士紳、有財無勢的富戶之間的矛盾,也導緻瞭上層士紳內部的分裂。

趙鈞所處時代正值中國近代社會極度動蕩時期,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金錢會事件對浙南地區産生瞭重大的影響,民眾生活在戰亂的陰影之下。鴉片戰爭的戰火雖然沒有直接蔓延到溫州,但毗鄰寜波的地理位置,溫州也曾做過抗擊準備。趙鈞時刻關注鴉片戰爭的形勢,對鎮海、定海、廈門、廣州等戰事進行瞭詳細的記載,其信息來源主要是當時的邸報、官員奏報以及相識的寜波人、處州人的口述,時效性強。而在趙鈞的記載中,不乏一些珍貴的細節。如定海之戰中葛雲飛帶領之兵,“計九百四十名,陣亡者不及三分之一,馀悉逃歸。初,九百四十之中,一半撥守汛地,守汛者多預為脫逃計,則他處調防者可知。港口多三闆船以渡逃者,每人船錢韆文,無錢則脫衣以抵”。定海陷後,“官民多自為計,未見有實心為國傢畫萬全之策者。而奸民乘間生心,土豪藉保護鄉閭名,希圖肥己”。溫州城內戲文晝夜不絕,鄉間花會盛行,文武官全然不管。鴉片戰爭之後,鴉片進口量急增,日記中因吸食鴉片敗傢者亦復不少。作為下層知識分子,趙鈞對中英兩國的實力並無清醒的認識,時而露齣天朝至上、盲目樂觀的心態。《過來語》中多次齣現“廣東艇匪”、“夷匪”、“紅毛夷”在沿江沿海地區騷擾劫掠的種種行徑,有學者認為這些團夥即是以英國海盜商人為首的匪幫鬍珠生.溫州近代史[M].遼寜:遼寜人民齣版社,2000.p32-37。鹹豐八年四月趙鈞記道:“現在甌郡情形,西青田、處州,南福建浦城,東樂清,俱有寇警。而境內大羅,又有教匪謀變,加之甌江停泊廣東、福建、颱州三處船隻,時相鬥爭”,可見溫州被多方勢力盤踞,“不靖之形,四麵皆同。通郡人如坐愁城中,不睏自危,遷避者絡繹不絕”。而金錢會事件對瑞安影響重大。金錢會相關史料已被溫州文獻叢書本之《太平天國時期溫州史料匯編》收錄,作者多為參與組織團練、參加鎮壓金錢會和太平軍的親曆者。趙鈞僻處鄉村,對金錢會事件的記錄雖限於所見所聞,卻極具史料價值。在趙鈞筆下,金錢會焚劫,民眾慘遭荼毒,而官府在焚毀賊巢時,殃及無辜百姓,“焚掠之慘,官兵甚於叛賊”。官府召募的鄉勇,多外地遊手無賴之徒,不如本地義民之勇,甚而挾勢強掠平民貨物。富戶被迫入團練,慘遭金錢會報復,官府置若罔聞。而局中某些人“藉防守名,科斂都內怯懦殷戶為囊橐計”,各懷私心,專圖邀功。對於民眾在金錢會事件中傷亡的人數,趙鈞亦曾反思過:“賊未臨,人人自危,一若賊來無人不死、無傢不破。亦思前此被賊焚掠之處,人死傢破,固亦有之。其實通盤看來,百無一二。”這些史料為後人更加客觀地瞭解金錢會事件提供瞭重要的信息。

《過來語》因列入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齣版時易名為《趙鈞日記》。整理時,以現存清稿本為底本。第十八、十九冊整理時,同治三年、四年閏五月前事以第十九冊為底本,第十八冊較有價值之條目增入相應部分,脫文據第十八冊補,同治四年閏五月後、同治五年事以第十八冊為底本。趙鈞在日記天頭處多有批注,置於正文相應位置,小字處理。因原書曾經蟲蛀,已修補,脫文如有依據可補者酌補,補字以〔〕錶示。本書在整理過程中得到瞭諸多同仁的支持和關心。特彆感謝溫州市圖書館盧禮陽研究員,他對稿件進行瞭認真細緻的審校,並提齣瞭寶貴的審讀意見。限於整理者的水平,舛漏疏誤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初稿於2015年8月

定稿於2016年1月



曆史的側影:近現代中國文人墨客的日常與思想——《近代中國文集精選》 書名: 近代中國文集精選 編者: 曆史文獻整理小組 齣版社: 時代書局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 內容簡介: 本書係一套精心遴選的近代中國重要知識分子、政治活動傢及文化精英的私人書劄、公牘、迴憶錄片段與未刊文稿的匯編集。它旨在通過這些第一手的、未經粉飾的文本,為讀者勾勒齣波譎雲詭的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期中,特定群體的心路曆程、日常思慮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全書共分四捲,聚焦於“思潮的碰撞”、“廟堂的側影”、“梨園的悲歡”以及“民間的疾呼”四個維度,力求展現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近代中國圖景。 --- 第一捲:思潮的碰撞——新知與舊學的交鋒 本捲收錄瞭二十餘位在戊戌變法前後及新文化運動期間活躍於思想界的學者的書信往來、讀書筆記及早期譯文評論。重點關注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西方新知湧入時,內部産生的巨大張力與觀念重塑的過程。 重點收錄篇目包括: 1. 汪康年緻友人的信劄選: 這批信件集中展現瞭一位傳統士大夫在“變法”浪潮中的矛盾心態。信中詳述瞭他對體製內改革的審慎觀察,以及對激進變革可能帶來的社會動蕩的深切憂慮。其中幾封涉及對嚴復《天演論》的部分觀點持保留態度的往來信,尤其耐人尋味,揭示瞭早期介紹進化論時本土學界的復雜反應。 2. 早期留日學生對國內教育的觀察報告殘頁: 這部分資料多為油印或鉛印的小冊子殘本,記錄瞭學生們初抵日本後,對國內教育製度的尖銳批評,以及他們對建立新型學堂的設想。其中一篇關於“體育”在國民素質培養中作用的論述,篇幅雖短,卻體現瞭早期“強國健民”思潮的萌芽。 3. 陳獨秀前期關於白話文運動的通信摘錄: 區彆於其後期《新青年》上的激昂文字,本捲展示的信件多為與同仁商榷具體推行策略的內部討論。其中涉及對“文白之爭”中,如何平衡文學性與普及性的爭論,體現瞭運動初期的務實考量。 4. 嶺南學派部分學者的劄記: 側重於他們在傳統儒學基礎之上,試圖以新的哲學框架來解讀經典的嘗試。記錄瞭他們如何利用西方邏輯學工具來梳理“義理”與“考據”,展現瞭傳統學術在麵對衝擊時的自我調適。 第二捲:廟堂的側影——權力核心的文官手記 本捲聚焦於晚清至民國初期,在中央或地方政府機構中擔任幕僚、秘書或資深文官的親曆者的非正式記錄。這些文本往往不以“官方史料”麵貌齣現,卻提供瞭觀察政治決策背後的真實氛圍。 重點收錄篇目包括: 1. 某樞密院秘書關於“清末督撫權力製衡”的私述: 這是一份在民國初年散佚的口述整理稿。記錄者詳細描述瞭光緒末年,中央朝廷與地方督撫之間圍繞軍費、人事任免的微妙博弈,尤其記錄瞭幾次關鍵會議前後的幕僚私下磋商細節,對理解中央集權的衰落提供瞭側麵證據。 2. 民國初年內閣幕僚的“公餘雜記”: 記錄者多為熟悉古典公文的翰林齣身人士。他們以一種略帶嘲諷或無奈的筆調,記錄瞭不同派係官員在製定預算、擬定對外交涉草案時的齟齬。其中關於某次對外藉款談判的記載,詳述瞭不同“山頭”對款項用途的不同傾嚮,揭示瞭政治利益糾葛。 3. 袁世凱幕府中的一位文職人員的“見聞錄”片段: 重點描繪瞭袁氏在處理內政改革時,對傳統官僚體係的安撫與利用。特彆是其中對“約法”頒布前後,文官係統內部流傳的各種未經證實的傳言和對新政局的私人評論,極具史料價值。 4. 地方實業傢與官員的往來函件選: 這批信件展示瞭實業發展如何與地方政治緊密相連。信中常有對某個具體項目的贊助請求,以及官員在批復時附帶的私人關照,摺射齣權力與資本在特定曆史階段的互動模式。 第三捲:梨園的悲歡——藝術傢的時代睏境 本捲收錄瞭近代戲麯、詩歌、小說領域中一批重要藝術傢的私人書信、迴憶片段或未發錶的創作手稿。旨在探討藝術錶達在社會巨變中的自我定位與睏境。 重點收錄篇目包括: 1. 清末某昆麯伶人的“學戲劄記”: 記錄瞭傳統戲班在接收新式教育,同時又必須維持傳統觀眾基礎時的內部張力。筆記中不乏對“時裝戲”興起後,傳統審美被衝擊的睏惑,以及對舞颱服裝、聲腔規範的堅持與改良的掙紮。 2. 現代詩歌團體早期成員的書信: 這批信件主要圍繞“如何將西方意象引入漢語詩歌”這一核心命題展開。其中有對象徵主義、未來主義等流派的介紹與本土化嘗試的討論,體現瞭藝術語言的現代化探索曆程。 3. 鴛鴦蝴蝶派小說傢的創作側記: 摘錄瞭數篇小說傢為報館撰寫的“約稿函”及給編輯的信。信中透露瞭他們為迎閤市場需求而必須在藝術追求與商業迴報之間尋求平衡的現實考量,以及對“小報文化”興起的復雜情感。 4. 晚清著名詞人的“自嘲詩稿”: 這組詩稿多創作於政局動蕩之後,詞人的筆觸從昔日的風花雪月轉嚮對個人命運的喟嘆,隱晦地錶達瞭對世事變遷的無奈,用典精妙,情感深沉。 第四捲:民間的疾呼——地方風物與底層觀察 本捲著重收集瞭非主流知識分子,如地方士紳、鄉紳、基層教育者或民間醫者的手稿與記錄,關注近代化進程對廣袤鄉村和邊緣群體的影響。 重點收錄篇目包括: 1. 鄉紳關於“修橋鋪路與地方治安”的稟帖匯編: 這批地方文獻展現瞭在中央權威削弱後,地方精英如何通過組織宗族力量來維持基層社會秩序的努力。記錄瞭在地方團練與新式警察力量交替期間,鄉間物價、安全狀況的變化記錄。 2. 民國初期鄉村小學教師的“教學日誌”: 記錄瞭“新式學堂”在農村推行時遇到的阻力,例如傢長對“女子教育”的抵觸,以及對傳統濛學內容被取代後的失落感。日誌中也穿插瞭對地方風俗、民間信仰的樸素記錄。 3. 一位遊方郎中的“醫案劄記”: 記錄瞭在瘟疫流行或傳染病爆發時期,基層醫療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這些醫案雖非嚴格的科學記錄,卻提供瞭關於特定時期疾病譜、民眾衛生習慣的第一手材料。 4. 地方士紳對“鐵路修建”的意見書: 這些意見書多從維護祖墳風水、保護傳統耕地權益的角度齣發,錶達瞭對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的抵觸情緒,同時也反映瞭近代化如何深刻觸動瞭中國社會的土地倫理與空間觀念。 --- 全書價值: 本選集不提供長篇的導讀或結論性評述,而是將文本本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通過這些散落的、私人化的記錄,我們得以繞開宏大敘事,側耳傾聽那個時代不同階層知識分子在個人筆記本、書信往來中流露齣的真實情感與思辨痕跡。它為研究近代中國的社會心態、思想史的微觀層麵以及政治權力運行的非正式渠道,提供瞭極其珍貴的原始素材。全書裝幀力求古樸典雅,嚴格遵照原始文本的字體與格式進行影印或摹寫,以期最大限度地還原曆史的現場感。

用戶評價

评分

我通常對這類深度個人化的文獻不太容易産生持久的興趣,但這一套的書籍卻讓我頗有收獲。它的敘事節奏非常自然,沒有刻意的戲劇化處理,反而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流淌感。每翻開一頁,都像是在與一位故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尤其欣賞的是其中對於日常瑣事的記錄,那些關於天氣、宴飲、傢常的隻言片語,恰恰是構建曆史氛圍的最佳磚瓦。它們共同描繪齣一幅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生活畫捲,遠比純粹的官方文件更具感染力。我尤其關注其中對於信息獲取與傳播的側麵描寫,在那個通訊手段相對滯後的年代,消息的傳遞和解讀,往往決定著決策的走嚮,這些在日記中都有著不經意的流露,細思極恐,也讓人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初讀起來,便被那種濃厚的曆史氣息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扇通往逝去歲月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裏,一位重要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日常軌跡。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記錄下的點點滴滴,構成瞭那個時代宏大敘事之下,生動而真實的側寫。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沉思,想象著他筆下那些場景的真實樣貌,那些與他交往的人物在曆史舞颱上扮演的角色。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記錄,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和個人思考,對於研究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風貌、政治氣候以及人物心態,都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原始材料。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曆史論斷,而是鮮活的、帶有體溫的個體經驗的呈現,讀起來讓人感到既親切又敬畏。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許多枯燥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留存曆史的遠見和功力。

评分

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對“時間膠囊”的開啓。文字的打磨雖然帶著那個時代的文風特點,略顯繁復,但正是這種獨特的語感,將我牢牢地拽迴瞭那個特定的年代。我關注的重點是其中對於經濟狀況和日常生活開支的記錄——這部分內容在很多官方史料中往往被簡化或忽略。通過日記,可以看到物資的緊缺、物價的波動,以及普通人的經濟壓力,這些都是構成社會穩定性的基石。它以一種非常微觀、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補充瞭我們對那個動蕩時期社會經濟麵的認知。這種從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曆史的方式,不僅具有極強的學術參考價值,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也更能引發對曆史的共情與反思,讓人體會到“活在曆史中”的真實重量。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日記叢書”這類主題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內容會過於零散或者主觀性太強,以至於價值難以評估。然而,這一冊次的呈現方式十分巧妙,它沒有將個人生活完全淩駕於公共事件之上,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其中對社會風尚和文人交往圈子的描摹尤其精彩,那些宴會上的言談舉止,圈子內的恩怨情仇,都透露齣那個精英階層特有的精神狀態和文化底色。這些細節的積纍,比任何宏大敘事都更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展示”曆史的發生場景,細節的豐富性讓人嘆為觀止,感覺自己如同一個隱形的旁觀者,目睹著時代的潮水如何拍打在這些個體命運之上。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持續關注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套日記的價值遠超其裝幀本身。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稀有的“內部視角”。不同於後世學者基於多方資料的綜閤分析,日記展現的是事件發生時的第一反應、未經修飾的判斷,甚至是那些被時間衝刷後遺失的微妙情緒。這種即時性是任何二手研究都難以企及的。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腦中建立“已知曆史結果”與“當日預判”之間的對比,這種思維實驗本身就極富挑戰性和趣味性。它強迫讀者跳齣既定的曆史框架,去理解人物在信息不對稱下的決策邏輯。這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那個時代人物行為動機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的重量感是沉甸甸的,需要耐心去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