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名伶传略史料汇编/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戏曲史料汇26》是近代名伶传记汇编,共收录三部相关的书,即《男女名伶小史》《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当代名伶传》,三部传记著作中,共收录了数十位近代著名戏曲艺术家的生平传略,并多及其演艺事迹和艺术特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孙老乙,生卒年不详,早年在天津中南国剧社学演京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师从苗胜春,成为票界名人,四十年代担任专门研究京剧丑角艺术的丑会会长,一九四七年任上海京剧界工会会长。广泛结交戏曲艺人,与众多名家过从甚密,发表过不少戏曲评论文章,出版有海上名票集当代名伶传等专着。
内页插图
目录
男女名伶小史
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
当代名伶传
霓裳艳影集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入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从晚清到民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也陆续涌入古老的天朝。我国戏曲领域,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也出现了深刻的改良活动。以京剧为例,剧坛上呈现出与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从金元以至明清,我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创造、沉淀,在剧本创作上,特别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乾嘉以来,商业兴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带,市场繁荣,观众日多,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宫廷的大力提倡,各个地方戏种有了交流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机会。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特别在表演艺术方面,日臻成熟,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高峰。那时候,戏班众多,名角迭出。咸丰、道光年间,京师出现以演老生见长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三杰,被称为“三鼎甲”。后来又出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被称为“后三鼎甲”。他们的做派唱工,或如黄钟大吕,慷慨沉雄;或如雁啸长空,悲凉苍劲。他们风格各异,而其共同之点:品行端正,敬业不懈,严肃地对待艺术创造。因此,他们被艺术界公认为偶像,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尊敬。
到民国初年,观众喜爱老生的热忱,逐渐转换为对旦角的追捧。当时京剧涌现出四大男旦。梅兰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达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让观众如痴如醉。程砚秋擅演悲剧,以青衣应工,幽韵哀情,如泣如诉,唱到剧中的凄楚之处,让观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则表情多变,做派风流活泼,有第一花旦的美誉。尚小云嗓音圆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着英勃之气,他尤擅演JJ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时候,“梅、程、荀、尚”,红透了中国剧坛。
可以说,清末民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发展到艺术的顶峰。这一点,和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审美观念出现变化,演员们在剧本内容和演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地酝酿有所变化、有所革新有关。当旧的政治体制被推翻,崇尚个性的潮流涌入剧坛,“四大名旦”们,也就不断刷新剧目,即使演出传统旧剧,也注意作适当的改造,注意程式的创新,甚至懂得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于是,整个清末和民国的剧坛,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史海钩沉:清代戏曲演出生态与理论研究新探 图书名称: 史海钩沉:清代戏曲演出生态与理论研究新探 著者: 王鸿儒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自康熙至宣统)戏曲发展脉络、演出形态、理论思潮及社会文化影响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约五十余万字,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创新性解读,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清代戏曲世界。本书突破了以往仅关注剧目文本或少数名家的局限,将视角拓宽至整个戏曲生态系统,涵盖了从宫廷燕戏到民间清戏、从科班制度到票友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清代戏曲的社会基石与体制变迁 本部分聚焦于清代戏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详细考察了清初的政治环境对戏曲审查和鼓励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南戏”与“北曲”在南迁与融合过程中的权力博弈。重点分析了清代中央与地方的戏班供养制度,如内务府“升平署”的运作机制及其与民间戏班的资源流动。同时,本书首次细致梳理了清代戏曲行会的形成与管理,包括“戏班行”的内部等级、学徒制度的传承方式,以及戏班在跨区域演出中的契约关系,为理解清代戏曲的商业化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剧场空间与演出形态的演化 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着重考察清代戏曲演出的物理空间与审美形式的变迁。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戏园子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剧场的结构差异:如北京的“广和楼”、“正阳书局”等大型专业戏园子,与各地会馆、公所附属戏台在功能和氛围上的区别。通过对大量地方志、笔记、书信的钩沉,还原了观众的构成、票价结构、入场习俗乃至茶水供应等细节。在演出形态上,本书详尽分析了“堂会戏”的特点及其对剧目选择和表演尺度的影响,并对比了“坐席演出”与“街头卖艺”在艺术处理上的差异。对清代戏曲中“武戏”的地位提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考察了杂技、傀儡戏等边缘艺术形式对主流戏曲的影响。 第三部分:表演艺术的风格流变与流派初现 本部分致力于梳理清代主要声腔艺术的内部发展轨迹。尽管清代是徽班进京、京剧定型的前夜,但本书着力揭示在“花部乱弹”兴盛的大背景下,昆曲、弋阳腔、滩簧等声腔的地域性差异与相互渗透。书中对徽班“四大名腔”的早期融合过程进行了文献重建,并关注了“乱弹”的粗犷美学如何逐步被文人雅士接受的过程。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清代对“旦角”艺术的早期探索,从“女扮男装”到“乾旦”的盛行,分析了审美标准的转化。通过对早期“武戏”演员“技击”功底的文献记载进行比对,探讨了“行头”与“做功”在清代中后期的相对重要性变化。 第四部分:戏曲理论、批评与文人参与 本书探讨了清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兴起及其特征。与明代侧重“词采”的批评范式不同,清代评论家更注重“板式结构”、“声腔规范”和“贴合地方风俗”的实用性。详细分析了如李斗、王骥德等重要评论家的思想,并对比了不同地域(如徽州、苏州、北京)文人对同一剧目的评论侧重点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票友文化”对戏曲艺术的影响。通过对早期票会、戏园子内部“邀票”现象的考察,论证了票友阶层如何从单纯的爱好者转变为影响专业戏班选角与剧目创排的非正式力量。 第五部分:戏曲与清代文化生活 最后一部分将戏曲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分析了戏曲题材在通俗小说(如《儒林外史》、《红楼梦》中的提及)中的反映,以及戏曲如何参与到节庆仪式、祭祀活动中。同时,本书对戏曲在对外交流中的角色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乾隆时期南巡、西巡中戏曲的展示功能。最后一章专门论述了清代戏曲文献在历史流传中的脆弱性,强调了抢救和整理散佚资料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清代戏曲史的若干关键方向。 --- 本书特色 1. 跨度广阔,生态视角: 摆脱了单一剧种或剧本的限制,将清代戏曲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考察。 2. 史料扎实,钩沉见微: 大量运用了地方志、戏班档案残片、私人信函、早期报刊中的零星记载,填补了许多传统戏曲史研究中的空白点。 3. 理论建构,分析深入: 不仅描述现象,更深入探讨了清代戏曲从“雅”入“俗”过程中,不同阶层审美趣味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机制。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戏剧影视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史等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史有浓厚兴趣的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