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曆史課程標準評介(套裝上下捲)

國外曆史課程標準評介(套裝上下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趙亞夫,張漢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課程標準
  • 國外曆史
  • 課程研究
  • 教育教學
  • 比較教育
  • 教材評介
  • 教育改革
  • 課程發展
  • 學術研究
  • 教育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2322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2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7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新版《國外曆史課程標準評介》共收錄瞭44份課程標準。從時間跨度看,它涉及瞭2004年到2015年多個國傢的課程標準,是進入21世紀後各國根據時代特點和新問題對“世紀之交”課程標準的修訂或改善;從地域分布看,它覆蓋瞭北美、北歐、西歐、東歐、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大洋洲、非洲的14個國傢;從種類上看,它包括19種《曆史課程標準》和25種《社會科課程標準》。

本書為我國的曆史課程改革打開瞭全球視野,並提供瞭多樣性、藉鑒性、動態性的課程研究資源。讀者可以從中找到不同類型的曆史課程、不同形式的知識構造,以及對學習成就的評價等,可以依照國彆、地方或區域瞭解曆史教育的發展情況。


作者簡介

趙亞夫: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傢工作委員會文科工作委員會委員
原全國曆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張漢林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學曆史教學參考》特約研究員,《中學曆史教學》顧問
全國曆史教師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目錄

序言:藉鑒·視野·發展

第一部分 美國

 1.全美社會科課程標準

 2.《全美社會科課程標準》(曆史部分)評介

 3.加利福尼亞州曆史與社會科學課程標準

 4.《加利福尼亞州曆史與社會科學課程標準》評介

 5.賓夕法尼亞州曆史課程標準

 6.紐約州社會科框架

 7.紐約州社會科資源與核心課程指導

 8.華盛頓州社會科學習標準

 9.得剋薩斯州社會科課程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標準

 10.佛羅裏達州社會科課程標準

 11.北達科他州內容和成就標準:社會科

 12.新澤西州核心課程標準

 13.新墨西哥州社會科課程標準

 14.馬薩諸塞州曆史與社會科學課程架構

 15.內華達州社會科課程標準

 16.美國社會科(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二部分 加拿大

 17.曼尼托巴省11年級加拿大曆史實施基礎

 18.安大略省曆史課程標準(7~8年級)

 19.安大略省加拿大與世界課程標準(9~10年級)

 20.安大略省加拿大與世界課程標準(11~12年級)

 21.魁北剋省教育計劃初中社會科課程標準(7~8年級)

 22.魁北剋省曆史與公民教育課程標準(9~10年級)

 23.魁北剋省20世紀的曆史課程標準(11年級)

 24.加拿大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一部分英國
1.英國國傢曆史課程標準
2.《英國國傢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二部分德國
3.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中等教育階段二高級人文與綜閤中學核心教學計劃* 曆

4.《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高級人文和綜閤中學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5.巴伐利亞州中等中學曆史、社會、地理課程標準
6.巴伐利亞州文理中學曆史課程標準
7.巴伐利亞州實科中學曆史課程標準
8.德國中學曆史教學實踐中的“曆史意識”——兼評巴伐利亞州曆史課程標準


第三部分法國
9.法國初中曆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
10.法國高中曆史、地理課程大綱
11.法國中學曆史課程大綱評介

第四部分芬蘭
12.芬蘭國傢核心課程基礎教育(5-9年級)曆史課程標準
13.芬蘭國傢核心課程高中曆史課程標準
14.《芬蘭國傢核心課程曆史教學計劃》評介

第五部分捷剋
15.捷剋基礎教育課程框架曆史課程標準
16.《捷剋基礎教育課程框架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六部分日本
17.日本初中社會科*曆史分野學習指導要領
18.日本高中地理曆史科*曆史學習指導要領
19.日本初、高中曆史《學習指導要領》評介

第七部分韓國
20.韓國社會科共同教育課程標準(2012年版)
21.韓國社會科選擇教育課程標準(2012年版)
22.《韓國社會科曆史課程標準(2012年版)》評介
23.韓國社會科共同教育課程標準(2015年版)
24.韓國社會科選擇中心教育課程標準(2015年版)

第八部分新加坡

25.新加坡初中曆史教學大綱
26.新加坡2016年大學預備課程曆史教學大綱
27.《新加坡中學曆史教學大綱》評介

第九部分印度
28.印度高中曆史課程標準
29.《印度高中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十部分 澳大利亞
30.澳大利亞高中曆史國傢課程標準高中(11—12年級)古代史課程標準
31.高中(11—12年級)現代史課程標準
32.《澳大利亞高中曆史國傢課程標準》評介

第十一部分新西蘭
33.新西蘭高中曆史課程標準
34.《新西蘭高中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十二部分南非
35.南非(R~12年級)國傢課程陳述(曆史)
36.《南非(R~12年級)國傢課程陳述》評介

附錄一
1.歐洲議會與歐洲理事會就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的建議
2.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參考框架
附錄二
歐洲的曆史教育——俄羅斯聯邦和歐洲委員會的曆史教育閤作
附錄三
1.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大綱(曆史)
2.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大綱(曆史)
3.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大綱(曆史)

後記

下冊

第一部分英國
1.英國國傢曆史課程標準
2.《英國國傢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二部分德國
3.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中等教育階段二高級人文與綜閤中學核心教學計劃* 曆

4.《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高級人文和綜閤中學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5.巴伐利亞州中等中學曆史、社會、地理課程標準
6.巴伐利亞州文理中學曆史課程標準
7.巴伐利亞州實科中學曆史課程標準
8.德國中學曆史教學實踐中的“曆史意識”——兼評巴伐利亞州曆史課程標準


第三部分法國
9.法國初中曆史、地理課程教學大綱
10.法國高中曆史、地理課程大綱
11.法國中學曆史課程大綱評介

第四部分芬蘭
12.芬蘭國傢核心課程基礎教育(5-9年級)曆史課程標準
13.芬蘭國傢核心課程高中曆史課程標準
14.《芬蘭國傢核心課程曆史教學計劃》評介

第五部分捷剋
15.捷剋基礎教育課程框架曆史課程標準
16.《捷剋基礎教育課程框架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六部分日本
17.日本初中社會科*曆史分野學習指導要領
18.日本高中地理曆史科*曆史學習指導要領
19.日本初、高中曆史《學習指導要領》評介

第七部分韓國
20.韓國社會科共同教育課程標準(2012年版)
21.韓國社會科選擇教育課程標準(2012年版)
22.《韓國社會科曆史課程標準(2012年版)》評介
23.韓國社會科共同教育課程標準(2015年版)
24.韓國社會科選擇中心教育課程標準(2015年版)

第八部分新加坡

25.新加坡初中曆史教學大綱
26.新加坡2016年大學預備課程曆史教學大綱
27.《新加坡中學曆史教學大綱》評介

第九部分印度
28.印度高中曆史課程標準
29.《印度高中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十部分 澳大利亞
30.澳大利亞高中曆史國傢課程標準高中(11—12年級)古代史課程標準
31.高中(11—12年級)現代史課程標準
32.《澳大利亞高中曆史國傢課程標準》評介

第十一部分新西蘭
33.新西蘭高中曆史課程標準
34.《新西蘭高中曆史課程標準》評介

第十二部分南非
35.南非(R~12年級)國傢課程陳述(曆史)
36.《南非(R~12年級)國傢課程陳述》評介

附錄一
1.歐洲議會與歐洲理事會就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的建議
2.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參考框架
附錄二
歐洲的曆史教育——俄羅斯聯邦和歐洲委員會的曆史教育閤作
附錄三
1.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大綱(曆史)
2.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大綱(曆史)
3.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大綱(曆史)

後記



《世界文明的波瀾壯闊:古代至近現代史脈絡梳理》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宏大而精細的世界曆史敘事框架,聚焦於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轉摺點、主要文化群體的互動,以及塑造現代世界的深層結構性力量。本書摒棄瞭傳統的以國傢為中心的綫性敘事,轉而采用多維度、多視角的比較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文明體係在特定曆史階段的並行發展與相互影響。 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十二章,結構嚴謹,內容涵蓋廣博。 上捲:文明的興起與古典時代的輝煌(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 第一章:史前的迴響與早期國傢的曙光 本章追溯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演變,重點分析農業革命(新石器革命)對社會結構、人口分布和定居模式的根本性影響。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尼羅河流域(古埃及)的早期文明如何通過水利灌溉、文字發明和神權政治構建起第一個復雜社會形態。本書特彆關注兩河流域的法典傳統(如漢謨拉比法典)對後續法律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古埃及在宗教信仰、建築藝術和官僚體製上的獨特成就。 第二章:東方的軸心時代:印度與中國的初始形態 我們將目光投嚮東方,考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及其後續雅利安人的遷徙與吠陀時代的形成。重點分析早期印度教的哲學基礎,以及種姓製度的社會固化過程。在中國,本章梳理瞭夏商周三代的興衰,詳述瞭“天命觀”的形成及其對政治閤法性的長期影響。同時,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劇變如何催生瞭“百傢爭鳴”的思想高峰,尤其是儒傢、道傢、法傢思想的內核及其對東亞政治倫理的塑造。 第三章:地中海的活力:希臘城邦與民主的實驗 本章細緻描繪瞭古希臘城邦(polis)的獨特政治生態,從斯巴達的軍事化社會到雅典的直接民主實踐。我們不僅討論瞭荷馬史詩所承載的英雄時代遺風,更側重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哲學、邏輯學和政治理論的根本性貢獻。書中通過對波希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深入分析,探討瞭城邦政治的內在矛盾與局限。 第四章:帝國的建構:亞曆山大與羅馬的擴張 本章分析瞭馬其頓的腓力二世與亞曆山大大帝的軍事天纔,重點探討亞曆山大帝國如何開啓瞭空前的“希臘化時代”,促成瞭東西方文化的深度融閤。隨後,重點轉嚮羅馬共和國嚮帝國的轉型,考察其軍事製度、元老院政治與法律體係(如《十二銅錶法》)的演變。羅馬帝國如何通過道路、行政管理和軍事駐紮,將地中海世界整閤成一個統一的經濟和法律實體,成為古典時代晚期的核心議題。 第五章:軸心時代的精神覺醒與宗教的誕生 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精神史上的一次深刻轉型。本章將視角投嚮全球,對比分析瞭不同地區齣現的重大宗教和哲學思潮:在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二元論影響;在以色列,猶太教一神信仰的最終確立;在中國,孔孟老莊對人倫與自然的探討;在印度,釋迦牟尼對痛苦本質的洞察與佛教的興起。本章旨在揭示這些思想體係在麵對帝國擴張和世俗權力時的內在張力。 第六章:古典文明的黃昏與過渡 本捲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古典世界後期的危機與轉型。我們考察瞭漢帝國晚期的內政衰敗與社會矛盾積纍,以及其對遊牧民族(如匈奴)的應對策略。同時,深入分析瞭羅馬帝國後期在軍事、財政和瘟疫衝擊下麵臨的挑戰,探討瞭基督教的興起如何從一個邊緣教派最終成為帝國官方意識形態,並討論瞭“蠻族”遷徙對西羅馬帝國覆滅的曆史意義。 下捲:信仰的塑造與現代世界的開端(約公元500年至公元18世紀) 第七章:信仰的時代:中世紀的權力結構 本章關注後古典時代(中世紀)的權力分散與宗教重構。在西方,查理曼帝國的短暫統一及其後來的分裂,以及封建製度的形成與演變。重點分析天主教會(教皇權力)與世俗王權(如“授職權之爭”)之間的持續鬥爭,以及大學的産生對知識傳播的意義。在拜占庭,我們考察瞭東正教的鞏固及其與伊斯蘭世界的早期衝突。 第八章:伊斯蘭的崛起與黃金時代 本章詳細敘述瞭伊斯蘭教的誕生、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以及四大哈裏發時代的迅速擴張。隨後,我們深入探究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伊斯蘭文明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橋梁。重點展示瞭巴格達作為知識中心的輝煌,阿拉伯人在代數、醫學、天文學和哲學(如對亞裏士多德文本的保存與發展)上的重大貢獻,並探討瞭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分歧對伊斯蘭世界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 第九章:東方帝國的穩固與轉型:唐宋元明 本章將重點分析中國在隋唐時期的全盛及其製度的成熟——科舉製度的完善、租庸調製與均田製的維持。隨後,深入探討宋代(特彆是北宋)的“士大夫政治”的特點、商業革命(如紙幣的使用、鐵産量激增)以及其在麵對北方遊牧民族時的軍事睏境。本章也將簡要概述元朝的濛古統治對歐亞大陸的再整閤作用。 第十章:世界體係的雛形:十字軍東徵與濛古徵服 本章探討瞭11至13世紀重塑歐亞格局的兩個關鍵事件。十字軍東徵不僅是宗教戰爭,更是東西方貿易和知識交流的催化劑。隨後,我們將分析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如何建立起曆史上版圖最大的陸地帝國,探討“濛古治世”(Pax Mongolica)在促進技術、疾病(如黑死病)和思想在大陸上傳播中的復雜作用。 第十一章: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近代歐洲的崛起 本章是邁嚮近代的關鍵轉摺點。我們首先解析瞭14、15世紀意大利城邦中人文主義的興起,以及技術革新(如古騰堡印刷術)如何推動知識的世俗化。隨後,深入分析馬丁·路德引發的宗教改革如何從神學論爭演變為深刻的政治和社會運動,最終導緻歐洲教權的瓦解和民族國傢的初步形成。本章還涵蓋瞭地理大發現的經濟驅動力及其對美洲的災難性影響。 第十二章:絕對王權、啓濛運動與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 本捲最後部分聚焦於17、18世紀的結構性變革。我們考察瞭歐洲各國君主(如法國的路易十四)如何通過官僚製和常備軍來鞏固中央集權。同時,本章詳細闡述瞭啓濛思想傢(如洛剋、盧梭、孟德斯鳩)關於自然權利、社會契約和三權分立的理論如何為即將到來的革命奠定思想基礎。最後,分析瞭重商主義、三角貿易以及早期殖民帝國之間的競爭如何最終構建瞭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早期全球貿易網絡。 本書旨在為理解人類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綫性提供一個紮實、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它強調在宏大敘事下對地方性經驗和跨文化互動的關注。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絕非輕鬆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咀嚼的學術盛宴。作者的論證邏輯極其嚴密,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件、政策白皮書以及教育學傢的論著,構築起一個堅不可摧的分析體係。對於我這種對教育政策製定過程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幕後揭秘”的指南。它不僅僅停留在描述“標準是什麼”,更深入挖掘瞭“標準是如何産生的”這一復雜過程。其中關於標準化考試對課程內容異化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當教學目標被簡化為應試技巧時,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便被無情地閹割瞭。這種對現實教育睏境的精準捕捉和冷靜剖析,使得這本書的現實意義遠超理論探討的範疇。它迫使讀者思考,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究竟是在培養曆史的思考者,還是曆史的背誦者?

评分

這套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跨文化比較的深度上。我以往閱讀的很多關於課程標準的介紹,往往局限於某個特定區域或某一種教育哲學的影響下。然而,這套書如同架起瞭一座橋梁,將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教育理念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去衡量。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曆史觀差異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舉個例子,書中對集體記憶與個人英雄主義在不同課程標準中的權重分配進行瞭細緻的量化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結閤瞭該國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的深層解讀。我尤其喜歡它探討“全球史”概念在不同課程標準中是如何被接納和異化的過程。那種從宏觀政策文件到微觀教學實踐的鏈條式分析,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文獻功底。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個國際教育研討會,各方專傢正激烈辯論著曆史教學的未來走嚮。

评分

閱讀完這套書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讓我們能以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身曆史教育體係的優缺點。作者對不同國傢課程標準改革路徑的梳理,展現瞭教育改革的普遍挑戰與局部成功經驗。尤其是在麵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並存的今天,如何構建一套既能維係民族認同感、又能培養批判性全球公民意識的曆史課程,是全世界教育界麵臨的共同難題。這本書詳盡地展示瞭各國在尋找平衡點時的掙紮與嘗試。我從中獲得的啓發,不僅是對“國外”曆史教育的瞭解,更是對“我們自己”曆史教育未來走嚮的一種深刻反思與前瞻。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讓讀者能夠自己去解構和評估任何一種曆史教育方案的內在邏輯與潛在缺陷。

评分

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在處理那些敏感或爭議性曆史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高度專業性和中立性。在對比各國課程標準如何處理殖民主義、戰爭罪責或民族衝突等敏感話題時,作者沒有采取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客觀地呈現瞭各國在官方話語體係中是如何進行“修辭建構”的。這種剋製而審慎的筆調,使得原本容易陷入情緒化爭論的話題,得以在學術的框架內被冷靜地審視。比如,關於二戰曆史的某些敘述,不同國傢的標準在詞匯選擇和事件強調上的差異,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清晰地看到政治意圖是如何巧妙地融入曆史敘事之中的。這種“去魅”的過程,對於任何希望理性看待國際關係史的人來說,都是一次必要的洗禮。它教會我們,在麵對曆史敘事時,必須時刻警惕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濾鏡”。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世界曆史進程有著濃厚興趣的人量身定製的。它以一種近乎學術的嚴謹態度,深入剖析瞭不同國傢在曆史教育體係中對“曆史”的定義、側重點和敘事方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對比不同課程標準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和細膩入微的觀察力。比如,當探討美國和歐洲某些國傢的曆史標準時,你能清晰地看到文化霸權和民族構建在教材編寫中的微妙作用。它不像那些人雲亦雲的通史讀物,而是直接揭示瞭“誰在教曆史,以及為什麼這麼教”的核心問題。書中對“真實性”和“視角依賴性”的討論,讓我對以往接受的曆史教育産生瞭深刻的反思。讀完這部分內容,你會發現曆史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既定的事實堆砌,而是一場持續進行的、充滿意識形態較量的詮釋工程。特彆是對於那些希望超越教科書層麵,理解全球曆史教育發展趨勢的研究者或教師來說,這套書提供的案例分析和理論框架,是無價之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