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理解人性》在经典的心理学案例中阐述了人性现象,旨在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本书不仅举例说明了这些原理如何解释我们与生活的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还阐明了这些原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指出错误的个体行为会破坏社会和群居生活;向普通大众介绍辨别自身错误的方法;告知人们应对方法,以达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精彩书评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无比单纯,谁都能获得幸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目录
上编 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 精神........................................................................................... 2
第一节 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前提........................................................ 2
第二节 精神器官的功能................................................................... 3
第三节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论).............................................. 4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 9
第一节 绝对真理............................................................................. 9
第二节 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10
第三节 安全感与适应性................................................................. 11
第四节 社会感............................................................................... 13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 15
第一节 婴儿的处境........................................................................ 15
第二节 困难的影响........................................................................ 17
第三节 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 21
第四章 我们生存的世界........................................................................ 23
第一节 宇宙的结构........................................................................ 23
第二节 宇宙观形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25
第三节 幻想.................................................................................. 32
第四节 梦境:概述........................................................................ 34
第五节 移情与同感........................................................................ 34
第六节 催眠与暗示........................................................................ 36
第五章 自卑感与赏识追求.................................................................... 41
第一节 儿童时期的情况................................................................. 41
第二节 自卑感的补偿机制:对赏识与优越感的追求....................... 43
第三节 人生曲线图与宇宙观.......................................................... 49
第六章 人生准备.................................................................................. 57
第一节 玩耍.................................................................................. 57
第二节 注意力与注意力不集中...................................................... 59
第三节 过失犯罪与健忘................................................................. 61
第四节 潜意识............................................................................... 62
第五节 梦境.................................................................................. 68
第六节 天赋.................................................................................. 76
第七章 性别......................................................................................... 78
第一节 两性现象与劳动分工.......................................................... 78
第二节 男性在如今的文化当中处于优势地位................................. 80
第三节 所谓的女性劣势................................................................. 84
第四节 不做女人........................................................................... 87
第五节 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96
第六节 改革尝试........................................................................... 97
第八章 家庭系统排列........................................................................... 99
下编 性格研究
第一章 总论....................................................................................... 108
第一节 性格的本质与起源........................................................... 108
第二节 社会感对性格发展的重要性............................................. 112
第三节 性格发展的方向............................................................... 114
第四节 心理学旧流派.................................................................. 120
第五节 气质与内分泌腺............................................................... 121
第六节 要点重述......................................................................... 126
第二章 攻击型的性格特质.................................................................. 129
第一节 虚荣心与野心.................................................................. 129
第二节 嫉恨................................................................................ 150
第三节 忌妒................................................................................ 152
第四节 贪婪................................................................................ 154
第五节 仇恨................................................................................ 155
第三章 非进攻型的性格特质............................................................... 159
第一节 孤僻................................................................................ 159
第二节 焦虑................................................................................ 161
第三节 懦弱................................................................................ 164
第四节 粗野本能:适应性降低的表现形式................................... 170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 173
第一节 快乐................................................................................ 173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表达方式........................................................ 174
第二节 小学生式的不成熟........................................................... 175
第四节 迂腐之人与有原则者........................................................ 175
第五节 唯 唯 诺 诺.................................................................... 177
第六节 专横................................................................................ 179
第七节 情绪与气质...................................................................... 180
第八节 倒霉................................................................................ 181
第九节 宗教狂热......................................................................... 182
第五章 情感与情绪............................................................................. 184
第一节 分裂性情感...................................................................... 185
第二节 结合性情感...................................................................... 192
附录..................................................................................................... 195
教育概述....................................................................................... 196
结论.............................................................................................. 200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精 神
第一节 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前提
我们认为,只有能够运动、活着的生物才具有思想。思想与自由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关联。那些根基牢靠的生物,没有必要具有思想。如果给一株深深地扎根于地下的树木赋予情感与思维,那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啊!想一想,认为一株植物或许能够忍受某种无法逃避的痛苦,或者能够预知日后无法避免的事情,该是多么的荒诞啊!想一想,倘若认为一株植物具有思维能力、拥有自由的心智,同时又认为植物无法利用自身的意志是一种必然的定论,该是多么的荒谬啊!在这种情况下,这株植物的意志与思维能力必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运动与精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推论关系。这一点,构成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因此,在精神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与运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才行。一切与位置变换相关的问题,都要求思想能够预见到,并且要求思想能够积累经验、形成记忆,以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这个问题。那样的话,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够确定,精神生活的发展与运动相关,而伴随思想而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也都受到了生物自由运动能力的制约。这种能动性会刺激、促进和要求精神生活始终都得到不断的强化。想象一下,倘若能够预测出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静止不动的。“自由本身即能造就伟人,强迫只会扼杀与毁灭。”
第二节 精神器官的功能
假如从这种角度来看待精神器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正在考虑的是一种遗传性能力的演变,考虑的是一种具有攻防能力的器官,而生物则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况,利用这种器官来做出反应的。精神生活正是进攻与寻求安全感这两种活动的结合体,而其最终目标,就是确保人类这种生物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并且让人类能够安全地实现其发展。假如以此为前提,那么就会出现其他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想对心灵形成一种真正的概念,考虑这些问题就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想象不出,有哪种精神生活是与世隔绝的。我们只能认为,一种精神生活是与其所处环境紧密相关的:它会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它会抛弃那些并不适合于确保生物免受外部世界蹂躏的本领与能力,或者会为了确保生存,而用某种方式将生物与这些力量结合在一起。
从这个方面呈现出来的关系有多种。这些关系,都与生物本身、与人类的种种独特之处、与人类的物质本性、与人类的有利条件与不足之处相关。这些东西,完全都属于相对概念,因为一种力量或者一种器官究竟是该理解为一种有利条件还是一种不利因素,完全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这些方面的意义,只能由一个人自身所处的境遇来决定。众所周知的是,人类的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一只退化了的手。对于一种必须攀爬的动物来说,这会是一种明确的不利条件;但对于必须在平地上行走的人类来说,这却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没人会宁愿要一只“正常的”手而不要一只“退化了的”脚。事实上,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所有民族的生活当中,生理缺陷都不应当被认为是所有罪恶的源头。只有一个人所处的境遇,才能决定这些缺陷究竟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因素。倘若我们还记得,有日夜之分、太阳主宰万物、原子可以运动的大千世界与人类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千变万化,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些方面会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了。
第三节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论)
我们能够在种种精神动向当中发现的第一种现象,就是运动都会指向一个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思想看成一个静态的整体。我们只能把人类的心灵看成是一个由各种运动力量所组成的结合体。然而,这些力量却是某个单一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并且全都在努力实现一个单一的目标。这种目的论,这种实现一个目标的追求,是“适应”这一概念当中所固有的。我们只能认为,精神生活当中存有一个目标,而存在于精神生活当中的所有活动,全都指向这一目标。
人类的精神生活,是由人类的目标所决定的。倘若没有这些已经确定下来、继续保持着、得到了修正并且指向一个始终存在之目标的所有活动,就没有人能够去思考、去感觉、去希望、去梦想了。这一点,本质上是由生物必须调整自身并对所处环境做出反应所导致的结果。人类生活当中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都是以我们已经阐述过的那些根本原则为基础的,除非是在一种始终存有目标的模式之内,否则我们是想不出一种心理演变过程的;而这种模式,本质上则是由生命的动力学所决定的。至于这一目标本身,我们既可以视之为不断变化的,也可以视之为静止不变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把精神生活当中的所有现象,都看成是为未来某种处境所做的准备。在心理器官(心灵)当中,除了朝着某个目标发挥作用的一种力量,我们似乎是不可能看出什么东西来的。因此,“个体心理学”会考虑到人类精神的所有表现,仿佛它们都是指向一个目标似的。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目标,并且了解整个世界的某些方面,我们就必须理解这个人一生中种种行为与表达的意思,理解这个人为了实现其人生目标而做出的这些准备性行为与表现的意义。我们还应知道,这个人必定会实施哪种类型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地上的时候,我们知道石头会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线掉落那样,尽管心灵并不了解什么自然法则,因为那个始终存在的目标一直都在变化当中。然而,倘若一个人拥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这个人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必定伴随有某种强制性的动力,仿佛是遵循着某种自然法则似的。诚然,一种主宰精神生活的法则的确存在,不过,它却是一种人为制定出来的法则。如果有人觉得,仅凭这一证据就足以证明他所说的某种精神法则,那么他肯定是受到了表象的蒙骗,因为到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环境具有那种亘古不变的性质与确定性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暗中做了手脚。如果一位画家想要绘制一幅画作,那么在他的身上,我们就会看到与一个眼前摆着此种目标的人完全相称的所有态度来。他会进行一切带有某些必然结果的必要活动,就像工作时存在某种自然法则似的。不过,他又有没有必要去绘制这样的一幅画作呢?
自然界中存在的活动,与人类精神生活当中的活动是有区别的。关于自由意志的所有问题,全都取决于这个重要的方面。如今,人们认为人类的意志并不是自由的。的确,一旦纠结于某个目标,或者与某个目标结合起来,人类的意志就会受到束缚。而且,由于人类与宇宙、动物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情况往往决定了这一目标,因此在我们看来,精神生活常常显得像是处在某些不变法则的支配之下似的,这一点就不足为怪了。不过,比如说,倘若一个人否认自己与社会有关系,并且与这些关系进行对抗,或者拒绝让自己去适应人生当中的种种事实,那么他就会抛弃所有这些貌似真实的法则,而一种由新的目标所确定的新法则也会干预进来。同样,公共生活的法则也不会对一个在人生当中本已感到困惑、并且试图消除自己对同胞的感情的人具有约束力。因此,我们必须断言,只有定下了某个恰当的目标之后,精神生活当中的一种活动才会必然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很有可能根据一个人目前的行为,推断出他必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很少有人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在实践当中,要想对人类有所了解,我们就必须遵循这种做法。由于一个人的活动可能具有多种意义,因此这样做起来往往并不简单。然而,我们可以选取一个人的许多活动,对它们进行比较,并且将它们生动地描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将表达出的精神生活当中一种明确态度的两个点连接起来的方式去理解一个人。在这种方法中,上述两个点在时间上的差异,是用曲线标注出来的。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是为了对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形成一种一致的印象。下面这个例子将会说明,我们可以怎样从一个成年人的身上重新发现他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那种人生模式,并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有一位30岁的男性,性格方面特别有上进心,并且克服了发育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荣誉。后来他却患上了极其严重的抑郁症,因而到医生那里去,发牢骚说自己既不想工作,也不想活了。他解释说,自己就要订婚了,可他对未来却觉得疑虑重重。他被一种强烈的猜忌心理困扰着,婚约也很有可能解除。在这个案例当中,他提出来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些事实,其实都不是很有说服力的。由于没有人能够去责怪与他订婚的那位年轻女士,因此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明显的缺乏信心,就让他受到了大家的怀疑。他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先是接近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被对方吸引住了,可随后马上又会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毁掉了双方刚刚建立起来的那种联系。
现在,我们不妨按照前面所述的方法,从这名男子的生活当中选取一件事情,并且设法将此事与他目前的态度进行结合,来描绘出这名男子的人生态度。根据经验来看,我们通常都会查问患者童年时代的最初记忆,尽管我们往往不可能去客观地检验此种记忆的确切意义。这名男子童年时期的最初记忆如下:当时,他正和母亲、弟弟逛市场,由于市场上人来人往、喧嚣拥挤,因此母亲便把他(两兄弟中的哥哥)抱在手上。注意到自己做得不对之后,母亲又把他放下来,抱起了他的弟弟,而让我们的这位患者被拥挤的人群推来挤去,不知所措。那时,他只有4岁。在述说这段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情况,与我们从他对目前所患疾病的描述当中推测出来的情况完全相同。他不相信自己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而一想到父母最宠爱的是另一个孩子,他就受不了。把这种关联向他解释清楚之后,我们这位大感震惊的患者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系。
每一个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都是由所处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所决定的。每个人的理想状态,也就是每个人的目标,很可能在刚出生的几个月内就已经形成了。即便是在这样小的时候,某些感觉也会发挥出作用,诱发孩子做出高兴或者不安的反应。此时,儿童身上便会浮现出某种人生观的最初迹象来,只不过它们都是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影响到精神生活的那些根本因素,在儿童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固定成型了。儿童会在这些基础之上形成一种上层建筑,而这种上层建筑,日后还可以进行修正、受到影响和进行转化。各种各样的影响,很快就会迫使儿童形成一种明确的人生观,并且决定了儿童对人生带来的诸多问题做出自己独特的反应。
研究人员认为,一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在其婴儿时期就可以看出端倪来,这种看法其实并没有错得离谱。这一点,恰好说明了人们经常认为性格具有遗传性的事实。不过,认为个性与人格遗传父母的观点却是普遍有害的,因为这种观点会妨碍教育工作者履行自己的使命,会打击教育工作者的信心。人们之所以认为性格是遗传得来的,真正原因其实在于其他方面。此种借口,使得任何一个肩负教育使命的人,只需简简单单地把学生的失败责任归咎于遗传性,便能够逃避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做,当然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我们的文明,对人生目标的确定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它确定了孩子找出办法实现自身愿望之前需要迫使自己去突破的界限。这种愿望,既可以给他带来安全感,也可以让孩子适应人生。就我们的文化现状来看,儿童需要的那种安全感,可能是在很小的时候习得的。所谓的安全,我们并非仅仅是指没有危险的那种安全;我们所指的,是那种深层的安全系数,它可以确保人类这种生物在最适宜的情况下继续生存,与我们说某台经过精心设计的机器运转时的那种“安全系数”差不多。一名儿童,会通过要求获得一种“附加”的安全要素,来获得此种安全系数;这种安全要素,会高于仅仅满足儿童的某些本能、仅仅让儿童安静地成长所必需的程度。这样,儿童的精神生活当中便会出现一种新的活动。很显然,这种新的活动就是那种获取支配地位和优越感的倾向。与成年人一样,儿童也希望强过所有的竞争对手。儿童会竭力争取一种优势,而这种优势则会给他带来一种安全感与适应性,意义与他以前给自己设定的那种目标完全相同。这样一来,儿童的精神生活当中就会萌发出某种焦虑感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感还会日益严重起来。现在,假设世界要求我们做出一种更加强烈的反应。倘若在这种需要的时候,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那么我们就会注意到,他会费尽心思地去找出种种借口和许多复杂难懂的托词来,而这些借口与托词,只会使得儿童内心对荣耀的渴求更加明显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最直接的目标,往往就会变成逃避所有较大的困难。这种儿童会在困难面前退缩,或者设法摆脱这些困难,以便暂时性地逃避人生的种种要求。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心灵做出的各种反应,都不是最终的和绝对的反应。每一种反应都属于局部反应,只是暂时有效,但我们决不能将其视为解决一个问题的最终办法。尤其是在儿童心灵的成长过程当中,难道我们没有想起,自己面对的是此种目标观念中那些暂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吗?我们可不能用衡量成年人心智的那种标准,去衡量儿童的心灵。对于儿童,我们必须看得更远,问一问儿童一生中自发出现的种种能力与活动,最终会引领他去实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假如能够变身进入儿童的内心,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孩子能力的每一种表达,都会适合于他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他给自己设定的,当成是他适应人生的最终形式。假如我们想要明白儿童为何会如此表现,那么我们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与其见地相关的情感基调,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其中有乐观的态度,此种孩子确信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培养出来的个性,会与那些认为人生诸多使命显然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人相同。在这种儿童的身上,我们会看到他们都培养出了勇敢、率真、坦诚、负责任、勤奋以及诸如此类的品质。与此相对的,就是儿童培养出了悲观的态度。想一想,那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吧!对于这样的儿童来说,整个世界必定显得非常阴郁和令人沮丧!在这种儿童身上,我们会看到胆小、喜欢反思、不信任别人,以及懦弱者竭力用于保护自己的其他所有性格特点。这种人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都远处于人生战斗前线的后方。
……
前言/序言
译 者 序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心理学家,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尽管家境富裕,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由于体弱多病,并且自认为长相丑陋,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5岁时的一场大病,加上一个弟弟的死亡,使得他从小就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中学毕业后,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接受了良好的医学培训。在后来的实习与行医期间,阿德勒读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便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于是,弗洛伊德便在1902年邀请他加入了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小组”,并让他担任这一组织的主席。但不久之后,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两人之间的分歧便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到了1911年,阿德勒便辞去了“精神分析小组”主席一职,随后又退出该小组,另起炉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
尽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破茧而出,并且开创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探讨“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却属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范畴,显然并不是普通读者追求的方向。但在目前竞争压力巨大、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普通读者了解“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将它们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并且据此而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让每个人的努力始终都保持在有益于人生(也包括有益于社会)的层面上,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过程应当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历为对象。这一点,也正是阿德勒将其心理学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强调人们的行为各有其目的,认为未来比过去重要得多。他认为,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会用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长大之后都必然会面对所谓的人生三大问题,即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分类都存有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一理论所重视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正是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欠缺的方面。比如,阿德勒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会受社会驱力所推动,因而他更重视社会兴趣,相信社会可促进人格的发展。再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满足性本能的方式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而并非是与此相反,即并非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于他满足性本能的方式。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都有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更接近于现实情况。
此外,在教育领域,阿德勒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遗传;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主张医生应当与患者面对面,友好而坦诚地进行交流;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些主张,非但符合阿德勒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也很契合如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从而证明了这一心理学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推出阿德勒这几本心理学著作并系统地来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我们所提到的这些。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比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心理学体系所吸纳,而他提倡的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等心理疗法,也已经被全社会普遍接受。
我们相信,结合自身现实与社会现实系统地了解这些方面,对如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所裨益。因此,我们精心选取了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译出来,以便普通读者也能够一览这位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大师的作品。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从“人类的行为”与“性格研究”两个方面对人性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通俗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指出了理解人性的重要意义。作者在书中结合临床经验与实际病例,一方面阐释了我们人类与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些原理如何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一方面也指出了不正确的个体行为会破坏社会和群居生活的和谐,从而让我们在逐步理解人性本质的过程中,了解到辨别和纠正自身错误、不断完善自我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和重要性,是我们一览“个体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经典之作。当然,由于译者并非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谬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定居美国4年之后,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讲学途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英国苏格兰的亚伯丁。《纽约先驱论坛》为他发了一则讣告,如此评价道:“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一个传播福音的人。”在我们看来,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他提出并践行的诸多理论与疗法,就是他传播给整个人类的福音。
前 言
本书旨在让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本书也是把这些原理实际应用到每一个人日常关系当中的行为之上的一种示范;这种日常关系,不仅是指一个人与整个世界及其同胞的关系,而且也包括与其个人生活结构之间的关系。我曾在维也纳的“人民研究院”给数百位男男女女、年龄不一、来自各行各业的听众做了为期一年的讲座,本书就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出个人的错误行为会如何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和谐;此外,本书也旨在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最终向一个人表明,可以怎样去做出一种和谐的调整,来适应人类的共同生活。商业与科学领域里的错误,都是代价高昂、结局可叹的错误;而在人生处世当中的错误,通常却会危及生命本身。本书所致力的,就是用于阐述人类朝着更好地理解人性这个方向前进所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