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八谈——感悟做人做事做官

知行八谈——感悟做人做事做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士欣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感悟
  • 处世哲学
  • 为人处事
  • 职场智慧
  • 管理艺术
  • 修身养性
  • 道德修养
  • 人生经验
  • 国学智慧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ISBN:9787503563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0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49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一部基层党员的人生感悟之作。探讨为人者的处世之道、为官者的从政之学、为学者的成功之要、为商者的经营之妙。

2.一部做好基层工作的指南。基层工作虽然“杂乱难”,但是却与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作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干部工作的经验,通过幽默风趣的论述,引导读者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做好基层工作。

3.著名作家二月河作序推荐。他说:“厚厚一本《知行八谈》,信手翻来,坦然可见著者的良苦用心,灼然可感其对社会的一份赤诚。妙语趣言,随处可见;百家小品,杂然而陈,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不时引人思索。不仅接地气,而且有仙气。读来轻松愉悦,掩卷犹有余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名从基层走来的全国劳动模范的人生感悟之作,作者从做人做事做官的层面,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揭示了为人者的处世之道、为官者的从政之学、为学者的成功之要、为商者的经营之妙。文风质朴,语言平实,案例丰富,道理深刻,既有一定的理论指引,又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作者简介

刘士欣,中共河南省委党建师资库专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特聘教授。曾任乡农业技术员、行政秘书、副乡长(公选)、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公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等称号。先后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辉煌历程》《读史漫记》《农村干部领导艺术教程》等多部著作。


目录

第一篇 亮丽一字人生

一、成就一份好事业 / 3

二、享有一个好身体 / 13

三、经营一个好家庭 / 21

四、培养一个好孩子 / 29

五、结交一圈好朋友 / 37

第二篇 善解二元方程

一、前任与后任 / 46

二、潜规则与显规则 / 49

三、踢好头三脚与走妥后三步 / 51

四、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 / 53

五、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 56

六、推功与诿过 / 58

七、当面批评与背后表扬 / 61

八、顶线与底线 / 63

九、显绩与潜绩 / 68

十、正职与副职 / 71

第三篇 领悟“三”的智慧

一、人生规划——三岔口的抉择 / 83

二、履新谨记——奏好三部曲 / 92

三、领导艺术——人格魅力三境界 / 97

四、殷殷告诫——三个不能过不去 / 101

五、发扬民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105

六、制度缺失——三个和尚没水喝 / 106

七、内强素质——靠“三头” / 107

八、如鱼得水——会讲三种话 / 112

九、职场人生——成事三境界 / 116

十、经验之谈——人生三段论 / 122

第四篇 提升四种能力

一、应考能力 / 128

二、创新发展能力 / 134

三、有效运作能力 / 142

四、与媒体良性互动能力 / 149

第五篇 探究为官五道

一、勤勉之道 / 158

二、才艺之道 / 163

三、公选之道 / 171

四、关系之道 / 179

五、风险之道 / 182

第六篇 树立六种理念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 188

二、有为有位的理念 / 198

三、大智若愚的理念 / 202

四、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 209

五、投资理财的理念 / 215

六、共建共享的理念 / 224

第七篇 增强七种意识

一、大局意识 / 234

二、机遇意识 / 240

三、团队意识 / 245

四、忧患意识 / 250

五、担当意识 / 254

六、规则意识 / 260

七、品牌意识 / 266

第八篇 精彩人生八戒

一、戒人为财死 / 274

二、戒嗜酒招罪 / 281

三、戒诚信破产 / 289

四、戒奢华炫富 / 295

五、戒信仰缺失 / 301

六、戒同室操戈 / 306

七、戒因言致祸 / 311

八、戒漠视安全 / 318

再版心语


精彩书摘

显绩与潜绩

显绩、潜绩都是绩,有绩远胜无绩。显绩立竿见影,看得见,摸得着;而潜绩润物无声,成效慢,却是打基础,利长远之绩。显绩于任期内定能彰显,潜绩或百年后方能显现。显绩易得百姓称赞,上级嘉许,潜绩百姓或能感受到,或现时感受不到而历经几世方能受惠,上级或能明察之或察而不见。

显绩与潜绩好有一比:炎炎夏日,有人敲门,开门而视,一眼就能看出此人是美是丑;而数九隆冬,有人敲门,开门视之,却需他跺跺脚上的雪,再摘下帽子,解开围巾,脱去大衣,方能辨清此人是男是女,是沉鱼落雁、龙章凤姿,还是貌似无盐、獐头鼠目。夏天看人好比显绩,一览无余;冬天看人好比潜绩,雾里看花。

正是由于显绩与潜绩的不同结果,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观“引无数官员竞折腰”。贪官王怀忠奉行“显绩至上”,扬言:“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2009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一文中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的确,大项目、大工程、大广场、大马路最受官员青睐,因为这种显绩,说起来有底气,看起来有气势,拿出来有面子,最重要的是凭此种显绩,最易被提拔重用。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医劳保教文卫体”等潜绩,费时费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功”。任期内不显山、不露水,上面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当别人吃了桃儿又吃杏儿,吃了杏儿又吃梨,谁又能耐得住九年的寂寞去种核桃呢?所以,两相比较,权衡显绩与潜绩,天平总会向显绩倾斜。

如何正确认识潜绩与显绩?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河南林州的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重显绩、轻潜绩,不能不说与干部考核制度息息相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某种程度上,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易使官员偏重“对上负责”。而单纯以GDP“论英雄”,以项目比高低的考核机制,更容易使官员为了“帽子”和“位子”重显轻潜。所以,什么样的考核制度造就什么样的官员。著名鉴赏家马未都说过:“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二流的干部考核制度比一流的官员更重要”。任何朝代和国家,一流的官员都少之又少,但如果有合理的考核制度,并能被坚决贯彻执行,即使是二流,至少也能保证绝大部分官员都是二流的,最大限度地避免三流、四流官员的出现。

民意是检验潜绩与显绩的最佳标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政声人去后,民意茶坊间。”干部考核制度在注重自上而下的各种量化考核的同时,也应注重民意考核。考察官员的潜绩与显绩莫过于民意,古时有“万民伞”“遗爱碑”,更有“脱靴遗爱”的官员离任风俗。唐朝官员崔戎任华州刺史时,做了很多好事。离任时,百姓们舍不得他走,拦在路上,拉断了他的马缰绳,脱掉了他的官靴。

时间是检验潜绩与显绩的真正度量衡。“五年之后,颂声始作。”为政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远见与胸襟。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都要看多年后留给当地的是福还是祸,这样才能避免一时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减少“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现象。2011年,宁夏吴忠青铜峡新材料基地管委会,把一家拟投资十多亿元的化工企业拒之门外。招商引资压力虽然很大,但面对高能耗、高污染和国家淘汰产业抛出的“橄榄枝”,园区管委会坚决予以否决,并表示:“宁可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政绩受损,也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出政绩要谋万世,顾大局,打基础,虑长远,决不能只图近利,“为五斗米折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利国惠民。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就要大张旗鼓、大刀阔斧地去做。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给市民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搭建良好的招商平台,这种显绩有什么不好呢?显绩之后,受益的是每一个人。城市不仅是企业的载体,而且是招商引资的依托,试想一家很好的企业,若位于一个破破烂烂的城市中,又怎能招来金凤凰,引来巨额资金?城市化最关键的还是经济问题,而非单纯的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城市形象好了,不但政府在土地出让中获得更大收益,老百姓更是直接受益者。

显绩和潜绩都是政绩,显绩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潜绩的支撑,只有潜绩巩固了,显绩才有增长后劲。充足的物质基础和财政收入等显绩,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和坚强后盾。为政者需杜绝的是不顾潜绩,过分追求显绩的做法。无论是潜绩还是显绩,关键是要做出工作实绩。“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宋朝杨蟠是旧城改造先行者。宋哲宗绍圣二年三月,杨蟠出任温州知州;五月,发动民众改造旧城,重定了城内36坊的名称;次年又在原有36条街坊的基础上,增设4条街坊,由此,温州城便有了40坊。当时的40坊,大小店铺密布,诸行百业齐全,酒楼、茶肆应有尽有,挑夫走贩,叫卖声声。有诗为证:“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杨蟠在温州虽仅两年多,但深得百姓敬仰。离任之日,百姓“遮道攀辕,不忍别”。而他自己也无限怀念温州,其诗写道:“平生忆何处,最忆是温州。”

西汉时,颍川太守黄霸,外宽内明,体察民情,为政清廉,秉公执法,深受官员和百姓敬重,被誉为循吏楷模。在他悉心治理下,颍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甚至一些职业犯罪分子都跑到了邻县。对于黄霸润物无声、教化治民的郡县治理,汉宣帝下诏褒奖:“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数月后,黄霸被提拔为太子太傅,迁为“三公”高官——御史大夫。

只要是出实绩,干实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怍于地”,百姓受惠,上级满意,又何必在意所做工作是“显”还是“潜”呢?无论是潜绩还是显绩,只要是利民的那就是真正的实绩,也是最好的政绩。手心手背都是肉,显绩、潜绩都是绩。政者,正也,端正为政之心,定会显绩与潜绩并蒂花开别样红。

▍感悟小语>>> 潜绩显绩,有绩远胜于无绩。求真务实,莫为出绩留劣迹。为政之要,黎民疾苦驻心底。牢记使命,利国惠民创佳绩。



心之镜,行之舵:一部关于如何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深刻探索 这并非一本教人术数的秘籍,也不是一部罗列条规的工具书。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人生轨迹、以及如何在复杂社会中寻求解脱与智慧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内省与实证的旅程,去体悟那隐藏在“做人”、“做事”、“做官”背后,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命脉搏与智慧火花。 第一篇:立人之本——观照内心的宁静花园 “做人”,这看似最简单也最根本的命题,实则蕴含着人生最深邃的奥秘。我们常常急于向外寻求成功,却忽略了向内探寻生命的根基。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引领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探讨“诚”的力量,它并非虚无缥缈的道德高调,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石,是自己内心坦荡的源泉。当一个人能够做到诚实,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卸下沉重的伪装,活得轻松自在。这种坦诚,体现在言语的真实,体现在行为的一致,更体现在面对困境时不欺不诈的坚守。 “信”的价值,如同银行里无形的财富,积累的过程漫长而艰难,一旦失去,重建的成本高昂。我们审视“信”如何在人际交往中编织起坚固的纽带,如何在团队协作中发挥无声的凝聚力。没有信誉的个人,如同空中楼阁,易塌;没有信誉的组织,如同散沙,不堪一击。 “恕”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慈悲。它要求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学会“恕”,并非纵容错误,而是以一种更宽广的胸怀去化解矛盾,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去弥合分歧。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敬”,是对生命万物的尊重,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更是对自身和他人的尊严的维护。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谦逊,在得意之时不忘初心,在失意之时不失风骨。这份敬意,是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外在行为的规范。 “忍”,绝非软弱可欺,而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情绪管理的艺术,更是长远发展的智慧。在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一时的冲动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学会“忍”,并非压抑情绪,而是理解情绪的起伏,找到恰当的释放和转化之道,最终以更成熟、更理性的姿态去应对挑战。 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仁”的境界。它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一种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情怀。这种“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善举之中,体现在对弱者的扶助,体现在对环境的爱护,体现在对未来的憧憬。 最终,这一部分的落脚点在于“修身”。它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去雕琢自己内心的璞玉,使其光彩照人。一个能够真正“修身”的人,才有可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应对外界的风雨,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第二篇:致远之道——实践中的智慧与担当 “做事”,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能力与品格的检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游刃有余,如何才能将理想付诸实践,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们深入解析“勤”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挥洒汗水,更是目标明确、持之以恒的投入。勤奋是打破平庸的起点,是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我们探讨如何在忙碌中找到效率,如何在重复中发现价值,如何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保持热情。 “谨”是对细节的敬畏,是对过程的尊重。一个“谨”的人,会预见风险,会规避错误,会力求完美。这种谨慎,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结果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己和他人时间和精力的珍惜。 “敏”,是对机遇的捕捉,对变化的感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至关重要。我们探讨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提炼关键,如何在变化中发现机遇,如何在挑战中化被动为主动。 “效”,是衡量一切付出的最终标准。无论多么努力,如果不能产生有效的成果,一切都将是徒劳。“效”要求我们学会规划、学会执行、学会评估,以结果为导向,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精”,是追求卓越的体现。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做到最好。精益求精,是一种对工作的极致追求,是一种对自身的严苛要求。这种“精”,体现在对技艺的打磨,对产品的雕琢,对服务的提升。 “创”,是打破常规,是寻求突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墨守成规只会落后于时代。我们探讨如何激发创新思维,如何鼓励尝试,如何构建一个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环境。 “恒”,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探讨如何在漫长的征途中保持动力,如何克服倦怠,如何将最初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毅力。 这一部分的落脚点在于“践行”。理论的再精彩,也需要落到实处。“做事”的智慧,最终体现在每一次的实践之中,体现在一次次挑战的克服,一次次目标的达成。 第三篇:衡之之道——在权柄与责任之间 “做官”,作为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意味着权力和责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权力面前保持内心的正直,是无数身处其中的人面临的巨大考验。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官场”这一特殊的生态。我们首先探讨“忠”,这里的“忠”,并非愚忠,而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赤诚之心。它要求我们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始终坚守原则,将大局放在首位。 “廉”,是为官者的生命线。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清白,更是精神上的纯净。我们剖析“廉”的深层含义,它关乎权力与欲望的界限,关乎公与私的取舍,关乎个人的操守与集体的形象。 “公”,是为官者的行为准则。做到“公”字当头,意味着不偏不倚,不徇私情,一切以公众利益为重。我们探讨如何在决策中体现公平,如何在处理事务中坚持公正,如何在用人中做到不问亲疏。 “明”,是为官者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具备洞察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辨别真伪,明辨是非。我们探讨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判断,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断”,是为官者的果断。犹豫不决,错失良机,是为官之大忌。“断”,并非鲁莽,而是在充分考量后,敢于拍板,敢于承担责任。 “和”,是为官者的艺术。它意味着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我们探讨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如何在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 “勤”,在为官者身上,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它意味着时刻保持警醒,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勤于作为,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德”,是为官者的根基。一个官员,无论能力多强,如果缺乏高尚的品德,终将难以行稳致远。我们探讨品德如何在权力的考验下得到升华,又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支撑的力量。 这一部分的落脚点在于“为官”。它不是一场权力游戏的攻略,而是一场关于责任、担当和智慧的深刻修行。如何在这种特殊的角色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是本书对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发出的深刻叩问。 合而论之:知行合一,通达人生 本书并非将“做人”、“做事”、“做官”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统一。真正的“知”,并非停留在口头或书本上的理论,而是需要通过“行”来检验和实现。而“行”,也需要在“知”的指引下,才能更加精准有效,才能抵达更远的目标。 “知行八谈”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和处理人生种种境遇的全新视角。它鼓励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它启示我们在行动中发挥智慧,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它提醒我们在权力与责任的交织中,坚守正道,做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这是一次关于自我觉醒的邀请,一次关于人生智慧的探索,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它所倡导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一种由内而外的升华,一种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可能。阅读本书,或许不能立即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它定能点亮你前行的路,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这,便是本书希望与读者共同开启的,一场关于“知行合一”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成功的书籍,无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前人的智慧以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作者本人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力量。书中对于“做官”的论述,尤其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充斥着“潜规则”和“权力游戏”的书籍,这本书更多地强调了官员的责任、担当以及如何以德服人、以才服众。它提醒我们,官位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用智慧、耐心和正直去承担。作者提出的“以民为镜,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的为官之道,虽然朴实无华,却直击要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为“拉关系、走后门”,而是将其上升到“理解、尊重、合作”的层面,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健康的连接。读这本书,让我对“为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权术,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智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在提供深刻见解的同时,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书籍,内容虽然深刻,但语言过于晦涩,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描述“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时,作者将其比作“在不同的花园里采摘不同的花朵”,形象地说明了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这种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既感到亲切,又受益匪浅。在“做官”的章节,作者也并没有避讳其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分享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应对之策,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可信。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和学习的知音。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作者在“做人”的部分,并没有给我灌输一套僵化的道德准则,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导我去理解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性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很多冲突中的表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与他人产生隔阂,并非因为我们真的“不对”,而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解和沟通的有效方法。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他人内心世界的大门。在“做事”的部分,作者的“逻辑链条”理论,对我启发巨大。他教导我们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找到其中的关键环节,然后逐个击破。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作,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你自己找到答案,并且乐在其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知行合一”这一古老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谈,而是通过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如何跨越这道鸿沟。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智慧的对话,我时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在为人处世、学习工作,甚至在官场交往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一次复盘和审视,让我反思那些曾经的“理所当然”,又让我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做事”这一章节,作者提出的“三步法”,即“明确目标——分析障碍——付诸行动”,逻辑清晰,操作性极强。我尝试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项目管理中,惊喜地发现效率和成果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优化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哲理的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意味深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指南。作者并没有给我灌输一套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的案例,一步步地教我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智慧。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经历,思考书中的观点。例如,在“做人”的部分,作者提出的“三观一致”的交友原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社交选择。我过去可能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契合。这本书提醒我,真正的友谊,建立在价值观的认同之上。在“做事”的章节,作者对“执行力”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细节决定成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执行方法,比如“日事日毕,量化目标,定期复盘”,这些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我被激励着去行动,去改变,去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旅程。

评分

纸质很好,正版,内容值得一看。

评分

包装很好,发货很快,物美价廉

评分

好书不厌百回读,可以多读多长知识。

评分

刚收到,物流很快

评分

书不错,性价比较高,用来作为写文章的参考书籍再好不过了

评分

非常漂亮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

包装很好,发货很快,物美价廉

评分

为啥要选标签,我只想要发票

评分

咦,发票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