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邓正来著作集】中的第一卷,全面反映邓先生作为学者、思想家、翻译家和学术组织者的学术成就。对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探求,堪称邓正来先生的“终身关怀”——单就关于此论题的学术研究而言,事实上也是他学术生涯中几个重要的题域之一。
对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探求,堪称邓正来先生的“终身关怀”——单就关于此论题的学术研究而言,也是他学术生涯中几个重要的题域之一。本书收录了邓正来先生关于推进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之研究和实践的代表性文字: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之学术内涵、规范性要求等的界定;以学术批评呈现的关于学术规范化、学术自主性等的思考;以中国法学为个案,推进中国法学重建所进行的相关思考;在个人创建学术刊物、学术机构等新型学术平台,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翻译等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学术理念、学术举措和实践成效;等等。这些文字,或陈述己见,或评论他说,或针砭时弊,或介入实践,包含了作者关于推进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之研究和实践的系统思考。
邓正来(1956—2013),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杰出的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翻译家。曾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
001 社会科学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研究与反思》(增订版)自序
007 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反思——《研究与反思》第一版自序
017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
052 对知识分子“契合”关系的反思与批判——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再思考(一)
078 学科与国家的迷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再思考(二)
114 化解整体的社会科学观——“中国社会科学规范化”讨论的讨论
132 社会科学与知识类型——兼评荷曼斯的《社会科学的本质》
152 深度研究与自主发展——以对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为个案
174 学术研究与论证方法——评崔之元的“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
183 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
190 社会学法理学中的“社会”神──庞德法律理论的研究和批判
256 中国人权利发展研究的理想与现实——评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
277 澳门政治发展与宏观政治研究——评吴志良《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285 对“法制与社会发展”之判准的反思——贺《法制与社会发展》出版十周年
291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为视角
305 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受聘吉林大学教授就职学术演讲
317 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
344 以学术直面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刊词
346 建构学术批评体系——《中国书评》创刊词
348 走向自主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创刊词
350 我的学术之路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受聘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晚会上的致辞
358 “学在民间”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与《中国书评》的分析
369 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
385 学术翻译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393 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
40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受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学术演讲
419 高等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邓正来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429 走向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邓正来与Gudmund Hernes的学术对话
442 《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网站开通主编致辞
445 “知识团结”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上海学术报告》(2010)序言
452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第三阶段:从对知识生产机制的批判到对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建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再版序言
456 继往开来、促进学术内涵建设——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三周年院庆致辞
476 “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
509 《研究与反思》第一版跋文
511 邓正来先生学术成果简目
540 编校说明
翻开《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邓正来著译作品集》,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思想构筑的迷宫,既有清晰的指引,又不乏曲折的回环。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界定“自主性”这个概念。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同时又经历着剧烈社会变迁的国家,社会科学的“自主性”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知识生产的独立性,还是学术研究的价值观自主?亦或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种可能,也充满了疑问。作者是否会追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从中寻找自主性的根源?又或者,他将重点放在当下,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科学如何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发出独特的声音?“增修版”的字样,更是让我好奇,在初版之后,作者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对原有的论述做了哪些修正和补充?是遭遇了新的挑战,还是发现了更深刻的见解?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刻,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多重维度,并引发读者更广阔的想象和更深入的讨论。
评分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思考。《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邓正来著译作品集》,单看名字,就能预感到这是一场关于知识生产、学术传统与国家认同的深度对话。作为读者,我常常会被那些直击核心的议题所吸引,尤其是“自主性”这个词,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社会科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局限与困境。我很想知道,在作者眼中,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究竟指向何方?它是否意味着摆脱西方理论的束缚,建立一套本土的理论体系?又或者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修版意味着对原有观点的深化和拓展,这让我对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又注入了哪些新的思考和证据充满期待。读邓正来先生的著作,往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用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洞察力,带领我们穿越复杂的学术脉络,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中国社会科学未来走向的郑重叩问。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启发,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学术生态,并为之贡献微薄力量的思路。
评分《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邓正来著译作品集》,这个书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了很久。它所提出的“自主性”议题,无疑是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潜在的读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阐释“自主性”的。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研究中完全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而是要挖掘和重塑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或者,它是在承认全球化学术交流的现实下,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外来的思想所裹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增修版”的标记,让我更加确信这不仅仅是一次单向的学术输出,而是作者在持续的思考和实践中,对原有观点的深化与完善。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深入的反思,为我们展现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多重面向,以及在实现自主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机遇。这无疑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一同踏上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未来之路的征程。
评分一本充满思辨色彩的书籍,《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邓正来著译作品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引发读者对中国社会科学现状的深入思考。我一直在探寻,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自主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像一个灯塔,指引着中国社会科学摆脱他者的影响,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或者,它是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学术成果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和学术品格?“增修版”的出现,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作者在初版之后,必然经历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多的学术对话,甚至可能是在实践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视角,并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其中。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复杂性,为我们揭示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的可能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挑战与前景。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术命题的探讨,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身定位、贡献智慧力量的一次深刻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思想探索。《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邓正来著译作品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吊足我的胃口。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社会科学的领域中,“自主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是否与国家意志、意识形态、或者西方学术范式的引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非常想知道,作者邓正来先生,是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个核心概念的。他是在批判性地借鉴西方理论,还是在努力构建一种全新的、属于中国本土的学术范式?“增修版”的出现,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一次性的论述,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思想过程。我迫切地想了解,在初版之后,作者又经历了哪些新的思考、新的观察,以及可能遇到的新的学术争鸣,并将其融入到新版本之中。这不仅仅是对学术问题的探讨,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深层叩问。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条理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脉络的清晰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