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国际法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中国国际法
  • 法学
  • 2017年刊
  • 学术期刊
  • 国际关系
  • 外交
  • 条约
  • 国际争端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1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823
包装:精装
开本:A5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9
字数:56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是2017年合集,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特载、论文、述评、书评、纪念专栏、活动综述、文件资料。每年一本,总结了中国2017年国际法研究以及外交部们的相关工作,是非常权*的研究文献资料。

目录

特载
为推进国际法治贡献中国力量 李适时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德法兼修做好法治人才培养 黄进
专论:国际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基础 李适时
努力开创新时代国际法工作新局面 徐宏
试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理念 张乃根
论文
《巴黎协定》:全球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何志鹏 马文飞
论“不与国内法冲突”作为条约临时适用的条件
廖诗评 陈亭君
国际法院对习惯国际法的“断定”:对象、手段和功能
邓华
论欧盟投资法院系统与中国的选择 漆彤 宁红玲
欧盟常设投资法庭制度方案研究 梁丹妮 金若馨
领土争端解决中的关键日期宋岩
述评
美洲人权法院黄海勇引渡案述评
——兼论“外交承诺”的法理和实践 孙昂
中国有关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及其反思 郭玉军
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法律问题 盛红生
双边投资协定中最惠国待遇条款的新发展
张皎 卢德乐 黄晨
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协议的演进与展望 胡炜
书评
国际法中的侵略罪:概念、相关规则与对未来实践的展望
——评C.克劳斯和S.巴里加主编《侵略罪合集》(三卷) 贾兵兵
活动综述
中国国际法学会2017年工作综述 张爱宁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69届会议(2017年)简况
张鹏 徐驰
第16届《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缔约国大会 廖钢强
亚洲国际法学会召开第六届双年会 廖钢强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外国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公约”2017年谈判情况 吴琼
中国举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敖山
《关于防止北冰洋中部公海无管制渔业的协定》完成谈判 景辰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论坛综述 胡健生
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会议 刘韩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
李鹏宇
国际法院2017年工作进展 王佳
国际刑事法院2017年工作综述 王宏喆
前南刑庭和余留机制2017年工作综述 赵鹏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划界案及相关问题 贾宇
国际海底管理局2017年工作进展综述 张丹
国际海洋法法庭2017年审理案件的新进展 密晨曦
2017年北极治理综述 密晨曦
文件资料
坚持南极条约原则共谋人类永续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共同开创北极美好新未来
——汪洋副总理出席北极国际论坛并致辞
国务委员杨洁篪在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欢迎晚宴上的致辞
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世界环境公约》主题峰会上的发言
共担南极治理责任再谱保护利用新篇
——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我们的南极:保护与利用”特别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以法治为基石,共创亚洲共同未来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李适时在“亚洲的共同未来”国际法研讨会上的开幕致辞
东亚合作与国际法治
——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亚洲的共同未来”国际法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部长助理钱洪山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七届缔约国会议上的发言
从香港适用和缔结条约的实践看“一国两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亚洲的共同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
做好涉港外交条法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法律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2届联大六委关于“国际法委员会第69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第一部分:报告第1、2、3、4、5、11章)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2届联大六委关于“国际法委员会第69届会议工作报告”议题的发言(第二部分:报告第6、7章;第三部分:报告第8、9、10章)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72届联大六委法律顾问非正式会议上“关于国际法与和平解决争端在预防冲突中的作用”的发言
当前国际法形势和我国外交条法工作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第二届中国航天高峰论坛暨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法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国际私法全球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在亚非法协第56届年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16届缔约国大会上的发言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国际文书谈判预备委员会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3届会议上的发言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3届会议期间中国大洋协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边会上的发言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马新民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3届会议期间皮尤基金会“从纸面到实践:采矿守则的执行”边会“海管局未来10年展望”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加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30周年回顾与展望
——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郭晓梅在“国际私法全球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最新实践
——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在第五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团长、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代表史忠俊大使在联合国外空委第60届会议上关于“一般性交换意见”议题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吴海涛大使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7次缔约国会议“秘书长报告”议题下的发言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吴海涛大使在第72届联大关于“海洋和海洋法”议题的发言
中国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牛清报大使在海管局第23届会议大会“秘书长报告”议题下的发言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法治保障的几点思考
——外交部条法司参赞孙劲在第二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上的发言
“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
——外交部条法司参赞孙劲在非盟国际法律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在亚非法协网络空间国际法工作组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的南极:保护与利用”特别会议概念文件
——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特别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国际文书草案要素的书面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的评论意见
《中国国际法年刊》稿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国际法领域,但刻意避开2017年该年刊的具体收录内容。 --- 深度聚焦:国际法前沿与理论的时代回响 书名:《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演进与争端解决:2016-2018年度国际法专题研究精选》 引言 本书汇集了2016年至2018年间国际法学界在理论建构、实践发展和前沿热点追踪方面最具洞察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以及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形态的背景下,国际法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与规范重塑。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国际法体系的内在张力与外部挑战,为法律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平台。我们摒弃对单一年度汇编的局限,转而采用专题研究的模式,力求展现国际法在应对时代变迁中的前瞻性思维。 第一编:国际法理论基础与国家主权的新阐释 本编深入探讨了国际法理论的基石——国家主权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适应性与限制。 第一章:主权悖论与责任保护(R2P)的深化 本章聚焦于“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在叙利亚危机、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等具体实践中的适用困境与伦理挑战。研究分析了R2P从一项政治承诺如何逐步向规范性义务转化的过程,并详细比较了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干预与地区组织主导干预在合法性基础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主权让渡与国家自主权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以及如何避免在人道干预的旗帜下滋生新的霸权主义叙事。 第二章:国际法主体性的扩展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 传统国际法主要围绕国家展开,但本书审视了跨国公司(MNCs)、非政府组织(NGOs)乃至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技术平台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研究探讨了国际法如何通过“软法”工具、责任归属机制,间接或直接地约束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并讨论了国际法典编纂机构在界定这些新兴主体法律地位上的努力与争议。 第二编:国际经济法与贸易争端的重构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与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法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第三章:投资争端解决机制(ISDS)的改革呼声 本章集中分析了双边投资协定(BITs)和多边投资协定(如CETA、TTIP谈判)中关于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的争议焦点。重点剖析了“最惠国待遇”、“公平公正待遇”(FET)条款的滥用风险,以及各国寻求建立多边投资法院(MIC)以取代现有临时仲裁模式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引入了对公共利益优先于投资者保护的法理探讨。 第四章: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危机与前景 本书全面梳理了WTO上诉机构(Appellate Body)在2017年前后陷入瘫痪的深层原因,包括成员国对“超额授权”的质疑,以及上诉机构对国内法审查权限的界限模糊问题。研究对“单边行动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侵蚀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性分析,并探讨了“日内瓦共识”之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贸易安排对未来全球贸易治理的潜在替代作用。 第三编:国际人权法与跨境技术治理的冲突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国际人权法的适用边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五章:数据主权、网络监控与隐私权的国际法保护 本章是本书的前沿亮点。它探讨了在数字边境日益模糊的今天,国家如何行使其管辖权来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以及这种规范如何与公民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冲突。研究深入分析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在数字空间中的延伸适用性,并比较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国际范围内的“布鲁塞尔效应”。 第六章:气候正义与环境国际法的强制性 本书不再停留于气候变化条约的程序性分析,而是聚焦于气候正义的分配正义层面。分析了《巴黎协定》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气候融资与减排义务上的实际体现。同时,研究引入了新兴的“环境权利诉讼”案例,探讨国际法院或区域人权法院在未来裁决国家气候不作为是否构成对基本人权的侵犯的可能性。 第四编:国际和平与安全法的新范式 本编关注武装冲突法(IHL)在复杂非国家行为体冲突中的适用,以及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的法治构建。 第七章:网络空间中的武力使用界限(Jus Ad Bellum) 研究系统梳理了对传统《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禁止使用武力)的解释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被重塑。重点分析了“有意义的影响”(Significant Effect)标准在判断网络攻击是否构成“武力使用”时的局限性,并引用了塔林手册(Tallinn Manual)的最新发展,以期为网络威慑政策提供法理支撑。 第八章:武装冲突法(IHL)与混合战争的挑战 在当前反恐战争和内战的复杂背景下,区分战斗员与平民的界限日益模糊。本章详细讨论了如何对“永久作战人员”(Protracted Combatants)适用武装冲突法,以及在缺乏明确国家主体的冲突中,问责机制的有效性。特别探讨了使用无人机技术带来的远程打击与区分原则、相称性原则之间的张力。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结论指出,21世纪的国际法正处于一个“规范渗透”与“权力重构”的交叉口。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压力正在迫使国际法体系进行自我修正,无论是通过法律解释的创新,还是通过新的国际法律文书的创设。理解这些核心议题的内在逻辑,是把握未来全球秩序的关键所在。本书所汇集的思考,旨在推动国际法学从单纯的描述性研究走向更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未来规划。 --- (字数统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中有一组关于“国际经济法与全球贸易治理新秩序”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其中一篇关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中的角色与影响”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到振奋。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和数据为支撑,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全球贸易规则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在面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之际,中国所扮演的积极、建设性的角色。文章对“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兴议题的探讨,更是紧扣时代脉搏,预示着未来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在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构建更公平、更包容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方面的具体设想和行动方案。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像是一份对未来全球经济秩序的思考与倡议,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评分

在浏览《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时,一篇探讨“国际人权法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的论述,以其平实而深刻的语言,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法律术语,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出发,生动地展现了国际人权理念如何逐渐渗透并融入中国法律体系的方方面面。文章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在履行国际人权公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克服这些挑战所做的努力,包括国内立法、司法实践以及公众教育等多个层面。特别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国际人权标准视为“外来”概念,而是强调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人权保障领域的真诚与担当。读罢此文,我对于“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期待看到未来中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评分

读完《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的这部分内容,我真是深感国内国际法学界研究的活力与深度。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篇关于“国际法与国家主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演变”的专题文章。作者从宏观视角出发,巧妙地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相结合,分析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传统国家主权概念如何受到挑战,又如何以新的形式得以重塑。文中对一些具体国际实践案例的剖析,比如在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张力与平衡,都写得相当精彩,不仅理论阐述严谨,更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国际法适用中可能出现的争议,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探讨了如何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同时,有效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的研究,无疑为理解当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让我对中国在国际法治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中发现了一篇关于“国际环境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解析,它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地球未来的忧虑。文章以全球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脉络,并着重探讨了其如何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法律框架和保障。作者不仅指出了当前国际环境法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跨界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更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区域性环境合作、引入市场化机制等。我特别喜欢文章中对“环境正义”理念的阐释,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力求实现更加公平、包容的可持续发展。这篇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国际环境法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的基石。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国际法年刊(2017)》中关于“南海争端与国际法适用”的几篇评论,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关于该主题最清晰、最专业的分析之一。几位作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但都殊途同归地聚焦于国际法在解决这一复杂地缘政治争端中的作用。其中一篇详细梳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南海的适用性,并对某些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细致的法律论证,其证据链条完整,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另一篇文章则着眼于历史权利与现代国际法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某些主张的法律基础的薄弱之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并非简单地陈述观点,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国际法学说、判例以及相关条约的解释,使得论证更加扎实。尽管我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整体而言,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非常专业的框架,帮助普通读者理解这一敏感议题背后复杂的国际法维度。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护国际法尊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