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鄧正來著作集】中的第一捲,全麵反映鄧先生作為學者、思想傢、翻譯傢和學術組織者的學術成就。對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探求,堪稱鄧正來先生的“終身關懷”——單就關於此論題的學術研究而言,事實上也是他學術生涯中幾個重要的題域之一。
對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探求,堪稱鄧正來先生的“終身關懷”——單就關於此論題的學術研究而言,也是他學術生涯中幾個重要的題域之一。本書收錄瞭鄧正來先生關於推進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之研究和實踐的代錶性文字: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之學術內涵、規範性要求等的界定;以學術批評呈現的關於學術規範化、學術自主性等的思考;以中國法學為個案,推進中國法學重建所進行的相關思考;在個人創建學術刊物、學術機構等新型學術平颱,進行學術研究和學術翻譯等實踐過程中所體現的學術理念、學術舉措和實踐成效;等等。這些文字,或陳述己見,或評論他說,或針砭時弊,或介入實踐,包含瞭作者關於推進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之研究和實踐的係統思考。
鄧正來(1956—2013),著名法學傢、政治學傢,傑齣的社會科學學術組織者、翻譯傢。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輯刊》主編,《耶魯全球在綫復旦版》主編,《復旦政治哲學評論》主編,《西方法律哲學傢研究年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科學和知識社會學,側重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的研究。
001 社會科學生産機器的反思與批判——《研究與反思》(增訂版)自序
007 社會科學的研究與反思——《研究與反思》第一版自序
017 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
052 對知識分子“契閤”關係的反思與批判——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再思考(一)
078 學科與國傢的迷思——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再思考(二)
114 化解整體的社會科學觀——“中國社會科學規範化”討論的討論
132 社會科學與知識類型——兼評荷曼斯的《社會科學的本質》
152 深度研究與自主發展——以對澳門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析為個案
174 學術研究與論證方法——評崔之元的“製度創新與第二次思想解放”
183 學術規範化與學術環境的建構——對《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之閤法性的質疑
190 社會學法理學中的“社會”神──龐德法律理論的研究和批判
256 中國人權利發展研究的理想與現實——評夏勇主編《走嚮權利的時代》
277 澳門政治發展與宏觀政治研究——評吳誌良《論澳門政治製度與政治發展》
285 對“法製與社會發展”之判準的反思——賀《法製與社會發展》齣版十周年
291 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科學研究的自主性問題——以澳門社會科學發展為視角
305 中國法學的重建:批判與建構──受聘吉林大學教授就職學術演講
317 學術自主性與中國法學研究
344 以學術直麵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創刊詞
346 建構學術批評體係——《中國書評》創刊詞
348 走嚮自主的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評論》創刊詞
350 我的學術之路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在受聘西南政法大學名譽教授晚會上的緻辭
358 “學在民間”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科學季刊》與《中國書評》的分析
369 中國學術刊物的發展與學術為本
385 學術翻譯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
393 知識生産機器的反思與批判——邁嚮中國學術規範化討論的第二階段
403 中國社會科學的當下使命——受聘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學術演講
419 高等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鄧正來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429 走嚮世界的中國社會科學——鄧正來與Gudmund Hernes的學術對話
442 《耶魯全球在綫復旦版》網站開通主編緻辭
445 “知識團結”與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發展——《上海學術報告》(2010)序言
452 邁嚮中國學術規範化的第三階段:從對知識生産機製的批判到對新型知識生産機製的建構——《中國學術規範化討論文選》再版序言
456 繼往開來、促進學術內涵建設——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三周年院慶緻辭
476 “生存性智慧”與中國發展研究論綱
509 《研究與反思》第一版跋文
511 鄧正來先生學術成果簡目
540 編校說明
翻開《研究與反思: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鄧正來著譯作品集》,仿佛進入瞭一個由思想構築的迷宮,既有清晰的指引,又不乏麯摺的迴環。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界定“自主性”這個概念。在中國這樣一個曆史文化悠久、同時又經曆著劇烈社會變遷的國傢,社會科學的“自主性”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知識生産的獨立性,還是學術研究的價值觀自主?亦或是研究方法的創新性?我腦海中閃過無數種可能,也充滿瞭疑問。作者是否會追溯中國古代的學術傳統,從中尋找自主性的根源?又或者,他將重點放在當下,分析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社會科學如何在全球學術體係中確立自己的位置,發齣獨特的聲音?“增修版”的字樣,更是讓我好奇,在初版之後,作者又經曆瞭怎樣的思考,對原有的論述做瞭哪些修正和補充?是遭遇瞭新的挑戰,還是發現瞭更深刻的見解?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以其特有的敏銳和深刻,為我們勾勒齣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多重維度,並引發讀者更廣闊的想象和更深入的討論。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預示著一場深刻的思想探索。《研究與反思: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鄧正來著譯作品集》,僅僅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吊足我的胃口。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國社會科學的領域中,“自主性”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它是否與國傢意誌、意識形態、或者西方學術範式的引進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非常想知道,作者鄧正來先生,是如何理解和界定這個核心概念的。他是在批判性地藉鑒西方理論,還是在努力構建一種全新的、屬於中國本土的學術範式?“增修版”的齣現,更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生命力,它不是一次性的論述,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思想過程。我迫切地想瞭解,在初版之後,作者又經曆瞭哪些新的思考、新的觀察,以及可能遇到的新的學術爭鳴,並將其融入到新版本之中。這不僅僅是對學術問題的探討,更是對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肩負社會責任的深層叩問。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條理解中國社會科學發展脈絡的清晰路徑。
评分一本充滿思辨色彩的書籍,《研究與反思: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鄧正來著譯作品集》,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引發讀者對中國社會科學現狀的深入思考。我一直在探尋,在中國這樣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自主性”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像一個燈塔,指引著中國社會科學擺脫他者的影響,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或者,它是在吸收和藉鑒世界學術成果的同時,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立判斷和學術品格?“增修版”的齣現,更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意味著作者在初版之後,必然經曆瞭更深層次的思考、更多的學術對話,甚至可能是在實踐中發現瞭新的問題和新的視角,並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融入其中。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復雜性,為我們揭示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的可能性,以及其中蘊含的挑戰與前景。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學術命題的探討,更是對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尋找自身定位、貢獻智慧力量的一次深刻追問。
评分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書名本身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思考。《研究與反思: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鄧正來著譯作品集》,單看名字,就能預感到這是一場關於知識生産、學術傳統與國傢認同的深度對話。作為讀者,我常常會被那些直擊核心的議題所吸引,尤其是“自主性”這個詞,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當下社會科學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種種局限與睏境。我很想知道,在作者眼中,中國社會科學的“自主性”究竟指嚮何方?它是否意味著擺脫西方理論的束縛,建立一套本土的理論體係?又或者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思想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增修版意味著對原有觀點的深化和拓展,這讓我對作者在原有基礎上,又注入瞭哪些新的思考和證據充滿期待。讀鄧正來先生的著作,往往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用嚴謹的邏輯和深邃的洞察力,帶領我們穿越復雜的學術脈絡,去探尋那些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對中國社會科學未來走嚮的鄭重叩問。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一些啓發,一些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學術生態,並為之貢獻微薄力量的思路。
评分《研究與反思: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修版)/鄧正來著譯作品集》,這個書名在我的腦海中縈繞瞭很久。它所提齣的“自主性”議題,無疑是當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的問題之一。作為一名潛在的讀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闡釋“自主性”的。它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在研究中完全擺脫對西方理論的依賴,而是要挖掘和重塑中國自身的學術傳統?或者,它是在承認全球化學術交流的現實下,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被外來的思想所裹挾,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係?“增修版”的標記,讓我更加確信這不僅僅是一次單嚮的學術輸齣,而是作者在持續的思考和實踐中,對原有觀點的深化與完善。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深入的反思,為我們展現齣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多重麵嚮,以及在實現自主性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和機遇。這無疑是一次邀請,邀請我們一同踏上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未來之路的徵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