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选是美国进入后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开放式”大选,此次选举将选举出新任总统、副总统、参众两院的国会代表,以及12个州的州长。大选在政治极化、族裔矛盾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的背景下举行,相较以往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冲突性和不确定性。最终,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战胜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这一选举结果在很多美国人看来难以接受。毕竟,特朗普长期以来是美国政治的“圈外人”,无论是其从政经验,还是在大选中“出格”的言论和政治理念,都使他很难胜任美国总统这一角色。作为一场非常特殊的选举,2016年大选因其曲折的过程、巨大的争议性以及“特朗普”现象,成为认识美国国家现状以及内政外交的“风向标”,具备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房宁,1957年6 月生,现任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以其独特的“第三世界视角”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揭示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的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当代民族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做出了新的诠释。代表性著作:《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等。
目录
 
“政治正确性”之争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
房 宁 等著
目 录
前言 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学观察 (1)
一 从政治学视角研究美国总统大选的三重价值 (1)
二 观察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三个视角 (2)
第一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概况 (7)
一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基本背景 (7)
二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基本进程 (12)
三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基本特征 (39)
第二章 特朗普胜选的原因分析 (47)
一 参选条件:脆弱的竞选基础 (47)
二 意外胜选:势均力敌的结果与关键的“摇摆州” (52)
三 保守派白人的“怒与忧”:特朗普支持者的典型特征 (56)
四 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根本特征 (62)
第三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技术革命与选民行为控制 (67)
一 选举结果对传统政治理论的挑战 (67)
二 竞选技术革命:政治心理测绘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70)
三 运用新技术干预选民行为,影响选举结果 (74)
第四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金钱因素分析 (77)
一 旧魔咒和新魔法:第 58届总统选举的政治献金 (77)
二 未竟的努力:打破旧魔咒 (86)
三 新魔法、新现象:钱多者赢的竞选潜规则被打破 (92)
四 一条若隐若现的道路 (97)
第五章 专题报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邮件门” (100)
一 班加西事件:邮件门的导火索 (100)
二 自制邮箱服务器与希拉里的困境 (102)
三 维基解密的介入与事件的升级 (105)
四 希拉里助理的失误与 FBI的介入 (112)
第六章 专题报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通俄门” (116)
一 奥巴马政府认定俄罗斯干预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依据及过程 (117)
二 奥巴马政府认定特朗普团队“通俄”的依据 (127)
三 特朗普竞选团队的“通俄”事件 (129)
四 美国国会和司法部针对“通俄门”的调查 (140) “政治正确性”之争 3
附录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观选日记 (148)
观选日记 1:若希拉里对决小小布什,大选就精彩了 (148)
观选日记 2:民主党“保送”特朗普? (152)
观选日记 3:小小布什退选再助美国政治极化 (157)
观选日记 4:美国选举中的金钱问题 (164)
观选日记 5:特朗普的“任性”与“诡道” (170)
观选日记 6:“美国良心”桑德斯大叔,却对体制无可奈何 (175)
观选日记 7:特朗普的铁粉结构真的“畸形”吗 (180)
采访记:美国“非典型性”大选,中美会怎样 (187)
采访记:特朗普的真面目,终于慢慢看清了 (196)
参考文献 (209)
后 记 (217)
这部关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正确性”之争的研究报告,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和扎实的论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政治活动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政治正确性”作为一个文化和社会概念,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和操弄的。报告中对候选人言论的分析,对媒体舆论的观察,以及对选民心态的描绘,都极具说服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这一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和客观。他没有回避争议,但也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定性为“对”或“错”,而是试图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正确性”并非一个孤立的政治口号,而是连接着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如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公平等。它迫使我们反思,在一个信息爆炸、意见多元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如何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以及如何在维护社会进步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对立和分裂。
评分这本关于“政治正确性”之争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了那段充满迷雾的政治时期。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政治分析,而是将“政治正确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解读,深入探讨了其在美国社会深层的根源和演变。报告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具体的竞选言论到媒体的报道方式,都展示了“政治正确性”是如何被塑造、传播以及最终影响选民情绪的。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不同群体之间沟通障碍的细腻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或表达,往往能触碰到敏感的神经,引发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书。它让我对“政治正确性”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道德说教,而是认识到它背后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权力博弈。这本书是理解当代美国社会分裂以及未来政治走向的必读书目。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报告,它将“政治正确性”这一复杂的概念置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激烈竞争之中,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审视。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对不同政治派别、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对“政治正确性”的理解和反应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报告中的案例分析极其丰富,从竞选集会上充满煽动性的言论,到网络上激烈的观点碰撞,再到普通选民内心的纠结与挣扎,都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呈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反政治正确”浪潮兴起原因时的细致之处,他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群体,而是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身份认同焦虑以及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选举,更是一次关于当代社会价值观、文化冲突以及言论自由边界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对于“政治正确性”的理解,并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和维护社会和谐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评分一本令人振奋的研究报告,深入剖析了“政治正确性”这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如何在美国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掀起滔天巨浪。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层层剥茧,揭示了这个概念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解读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选举活动中被放大和利用。从竞选集会上的慷慨陈词,到社交媒体上的口水战,再到选民在投票站前的内心挣扎,报告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它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试图理解那些持有不同立场的人们,他们的顾虑、他们的不满、他们的希望。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并非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是触及了身份认同、社会公正、文化价值观等一系列深层议题。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准则,也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在尊重差异和维护基本价值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场波及广泛的文化冲突,并为我们思考未来的社会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杰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政治正确性”这一抽象概念置于2016年那场跌宕起伏的总统大选的宏大背景之下,展现了其深刻的影响力。报告不仅对各种政治言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政治正确性”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群体、以及地域之间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读者得以窥见美国社会内部复杂而深刻的张力。我尤其被报告中关于“反政治正确”叙事如何迅速崛起的分析所吸引,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选民在长期被贴标签、被边缘化感受下的情绪宣泄。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地图,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话语权、身份认同与政治动员之间的微妙联系,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当代政治和社会思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