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

“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房宁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正确性
  • 美国总统大选
  • 2016年大选
  • 文化战争
  • 身份政治
  • 民意调查
  • 选举分析
  • 社会议题
  • 媒体影响
  • 特朗普
  • 希拉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3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8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智库报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6年大选是美国进入后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开放式”大选,此次选举将选举出新任总统、副总统、参众两院的国会代表,以及12个州的州长。大选在政治极化、族裔矛盾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的背景下举行,相较以往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冲突性和不确定性。最终,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战胜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这一选举结果在很多美国人看来难以接受。毕竟,特朗普长期以来是美国政治的“圈外人”,无论是其从政经验,还是在大选中“出格”的言论和政治理念,都使他很难胜任美国总统这一角色。作为一场非常特殊的选举,2016年大选因其曲折的过程、巨大的争议性以及“特朗普”现象,成为认识美国国家现状以及内政外交的“风向标”,具备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作者简介

房宁,1957年6 月生,现任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以其独特的“第三世界视角”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揭示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的第三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当代民族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做出了新的诠释。代表性著作:《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等。


目录

目录


“政治正确性”之争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

房 宁 等著

目  录

前言 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学观察 (1)

  一 从政治学视角研究美国总统大选的三重价值 (1)

  二 观察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三个视角 (2)

第一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概况 (7)

  一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基本背景 (7)

  二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基本进程 (12)

  三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基本特征 (39)

第二章 特朗普胜选的原因分析 (47)

  一 参选条件:脆弱的竞选基础 (47)

  二 意外胜选:势均力敌的结果与关键的“摇摆州” (52)

  三 保守派白人的“怒与忧”:特朗普支持者的典型特征 (56)

  四 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根本特征 (62)

第三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技术革命与选民行为控制 (67)

  一 选举结果对传统政治理论的挑战 (67)

  二 竞选技术革命:政治心理测绘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70)

  三 运用新技术干预选民行为,影响选举结果 (74)

第四章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金钱因素分析 (77)

  一 旧魔咒和新魔法:第 58届总统选举的政治献金 (77)

  二 未竟的努力:打破旧魔咒 (86)

  三 新魔法、新现象:钱多者赢的竞选潜规则被打破 (92)

  四 一条若隐若现的道路 (97)

第五章 专题报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邮件门” (100)

  一 班加西事件:邮件门的导火索 (100)

  二 自制邮箱服务器与希拉里的困境 (102)

  三 维基解密的介入与事件的升级 (105)

  四 希拉里助理的失误与 FBI的介入 (112)

第六章 专题报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通俄门” (116)

  一 奥巴马政府认定俄罗斯干预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依据及过程 (117)

  二 奥巴马政府认定特朗普团队“通俄”的依据 (127)

  三 特朗普竞选团队的“通俄”事件 (129)

  四 美国国会和司法部针对“通俄门”的调查 (140) “政治正确性”之争     3

附录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观选日记 (148)

  观选日记 1:若希拉里对决小小布什,大选就精彩了 (148)

  观选日记 2:民主党“保送”特朗普? (152)

  观选日记 3:小小布什退选再助美国政治极化 (157)

  观选日记 4:美国选举中的金钱问题 (164)

  观选日记 5:特朗普的“任性”与“诡道” (170)

  观选日记 6:“美国良心”桑德斯大叔,却对体制无可奈何 (175)

  观选日记 7:特朗普的铁粉结构真的“畸形”吗 (180)

  采访记:美国“非典型性”大选,中美会怎样 (187)

  采访记:特朗普的真面目,终于慢慢看清了 (196)

参考文献 (209)

后 记 (217)



《“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政治正确性”这一概念如何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辩论,并深刻影响了选举的进程和结果。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详实的资料考证,本书旨在揭示“政治正确性”争论的复杂性、演变轨迹及其对美国社会、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引言——“政治正确性”的时代背景与2016年大选的特殊性 本章首先界定“政治正确性”的核心含义,梳理其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从早期社会运动的诉求,到其在公共话语中的普及与演变。随后,聚焦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强调其作为一次打破常规、充满争议的选举,为何成为了“政治正确性”争论爆发的绝佳契机。我们将审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刻裂痕,包括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种族矛盾、性别议题的激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政治正确性”的争议埋下了伏笔。本章将铺垫本书的研究框架,提出核心的研究问题,例如: “政治正确性”在2016年大选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不同政治派别如何定义和利用“政治正确性”? 社交媒体在这次争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政治正确性”的争论对选民的投票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场争论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第二章:“政治正确性”的定义、演变与争议焦点 本章将深入探讨“政治正确性”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将追溯其词源,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微妙变化,从最初倡导包容、反对歧视的积极诉求,逐渐演变成部分人群眼中的“审查制度”或“道德绑架”。本书将区分“政治正确性”的两种主要解读:一种是将其视为社会公平与尊重的基石,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对不当言论的警惕;另一种则是将其视为一种压制自由表达、限制思想多元化的工具,认为其过度敏感和虚伪。 我们将详细梳理“政治正确性”争议的主要焦点,包括: 种族与身份政治: 非裔美国人、拉丁裔、亚裔等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待遇以及相关的政策辩论。 性别与性取向: 女性主义运动、LGBTQ+群体的权利争取、性别认同等议题,以及围绕这些议题的文化战争。 言论自由与审查: 在公共场合、社交媒体、学术界等领域,对于某些敏感话题的讨论边界和限制。 历史叙事与文化记忆: 如何看待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种族隔离、殖民主义等问题,以及相关的纪念碑、艺术作品等争议。 本章将通过引用学者的观点、历史文献以及当时的社会评论,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政治正确性”概念解析。 第三章:2016年大选中的“政治正确性”话语分析 本章将聚焦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实际语境,通过对参选人的言论、竞选活动、媒体报道以及社交媒体讨论的细致分析,展现“政治正确性”争论如何在竞选中被具体化和利用。 候选人的言论策略: 唐纳德·特朗普: 分析特朗普如何通过挑战甚至嘲讽“政治正确性”来吸引一部分选民,他如何利用“反政治正确”的口号来表达对现有社会规范和政治精英的不满。我们将研究他使用“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等口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身份政治意义。 希拉里·克林顿及其他民主党候选人: 分析民主党阵营如何回应“政治正确性”的争议,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保持包容性的同时,避免被贴上“过度政治正确”的标签。我们将探讨他们关于社会公正、平等权利等议题的论述。 媒体的角色与传播: 分析主流媒体、保守派媒体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报道和放大“政治正确性”的争论。研究不同媒体在议题设置、信息筛选和情感煽动方面的差异。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重点研究Twitter、Facebook等平台在2016年大选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政治正确性”相关的帖子、标签、网络迷因(memes)是如何传播、发酵,并影响公众舆论的。我们将探讨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以及虚假新闻的传播如何加剧了这场争论。 本章将采用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力求客观呈现不同政治力量在“政治正确性”话题上的交锋。 第四章:选民的态度与投票行为研究 本章将深入探讨“政治正确性”争论对选民群体的影响,分析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教育程度、地域的选民如何看待和回应这场争论,以及这种态度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投票行为。 “反政治正确”选民群体分析: 探讨构成“反政治正确”阵营的选民特征,他们不满“政治正确性”的原因,可能包括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对传统价值观的捍卫、对自身经济地位下降的焦虑,以及对国家身份认同的担忧。 “支持政治正确”选民群体分析: 分析那些倾向于支持“政治正确性”的选民,他们的诉求通常集中在社会公平、少数群体权利保护、以及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摇摆选民与中间选民: 探讨“政治正确性”争论在中间选民群体中的影响,他们可能在不同观点之间摇摆,其最终投票倾向受到何种因素的左右。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引用相关的民意调查数据、选举研究报告,结合定性分析,揭示“政治正确性”态度与投票意向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分析特朗普在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政治正确”堡垒的地区为何能获得高票。 本章将试图解释为何“政治正确性”的争议能够成为影响2016年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五章:“政治正确性”争论的深层根源与社会影响 本章将超越2016年大选本身,深入探讨这场争论的深层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并分析其对美国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探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以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因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紧张关系。 身份政治的兴起: 分析不同身份群体(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等)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求自我认同和政治表达,以及这种表达如何与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冲突。 经济不平等与社会焦虑: 探讨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产业转移、自动化带来的失业等经济问题,如何加剧了社会焦虑,使得一部分民众将“政治正确性”视为精英阶层对他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侵犯。 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 分析“政治正确性”争论如何加剧了政治极化,侵蚀了公共领域的理性对话,并可能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构成挑战。 未来展望: 探讨“政治正确性”的争论是否会成为美国政治生态中长期存在的议题,以及社会如何才能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维护开放包容的公共讨论空间。 本章将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宏观的理解框架。 结论:2016年“政治正确性”之争的遗产与启示 本章将总结本书的研究发现,重申“政治正确性”争论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概括这场争论的复杂性,强调其并非简单的“对”与“错”之分,而是多种社会力量、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交织碰撞的结果。本书的结论将探讨这场争论留下的遗产,包括其如何重塑了美国的政治话语,以及对未来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启示。我们将思考,在追求进步与维护多元之间,社会应如何找到平衡点,避免“政治正确性”成为压制个体表达的工具,也避免其被滥用以煽动仇恨和分裂。最后,本书将为理解当下美国乃至全球的意识形态斗争,提供有价值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正确性”之争的研究报告,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和扎实的论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政治活动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政治正确性”作为一个文化和社会概念,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和操弄的。报告中对候选人言论的分析,对媒体舆论的观察,以及对选民心态的描绘,都极具说服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这一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和客观。他没有回避争议,但也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定性为“对”或“错”,而是试图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正确性”并非一个孤立的政治口号,而是连接着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如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公平等。它迫使我们反思,在一个信息爆炸、意见多元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如何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以及如何在维护社会进步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对立和分裂。

评分

这本关于“政治正确性”之争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了那段充满迷雾的政治时期。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政治分析,而是将“政治正确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解读,深入探讨了其在美国社会深层的根源和演变。报告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具体的竞选言论到媒体的报道方式,都展示了“政治正确性”是如何被塑造、传播以及最终影响选民情绪的。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不同群体之间沟通障碍的细腻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或表达,往往能触碰到敏感的神经,引发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书。它让我对“政治正确性”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道德说教,而是认识到它背后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权力博弈。这本书是理解当代美国社会分裂以及未来政治走向的必读书目。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报告,它将“政治正确性”这一复杂的概念置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激烈竞争之中,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审视。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对不同政治派别、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对“政治正确性”的理解和反应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报告中的案例分析极其丰富,从竞选集会上充满煽动性的言论,到网络上激烈的观点碰撞,再到普通选民内心的纠结与挣扎,都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呈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反政治正确”浪潮兴起原因时的细致之处,他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群体,而是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身份认同焦虑以及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选举,更是一次关于当代社会价值观、文化冲突以及言论自由边界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对于“政治正确性”的理解,并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和维护社会和谐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评分

一本令人振奋的研究报告,深入剖析了“政治正确性”这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如何在美国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掀起滔天巨浪。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层层剥茧,揭示了这个概念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解读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选举活动中被放大和利用。从竞选集会上的慷慨陈词,到社交媒体上的口水战,再到选民在投票站前的内心挣扎,报告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它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试图理解那些持有不同立场的人们,他们的顾虑、他们的不满、他们的希望。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并非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是触及了身份认同、社会公正、文化价值观等一系列深层议题。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准则,也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在尊重差异和维护基本价值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场波及广泛的文化冲突,并为我们思考未来的社会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政治正确性”之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研究报告》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杰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政治正确性”这一抽象概念置于2016年那场跌宕起伏的总统大选的宏大背景之下,展现了其深刻的影响力。报告不仅对各种政治言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政治正确性”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群体、以及地域之间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读者得以窥见美国社会内部复杂而深刻的张力。我尤其被报告中关于“反政治正确”叙事如何迅速崛起的分析所吸引,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选民在长期被贴标签、被边缘化感受下的情绪宣泄。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地图,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话语权、身份认同与政治动员之间的微妙联系,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当代政治和社会思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