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2011年第三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全书系统阐述了市政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者首先对市政与市政学的含义进行解析,并介绍城市发展史及其客观规律,分析城市的功能和类型;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管理中的主体,阐述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城市政府的组织体系与作用机制,并相应地分析城市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最后,讲述城市政府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政策与方法,涉及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规划、城市土地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等。
从一个关注实践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严重脱离了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的实际运行环境。它似乎更多地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政管理经验和理论模型,但在引入这些概念时,缺乏对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土地制度和快速城市化背景的深刻反思和本土化改造。例如,在讨论“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时,书中描绘的场景往往是基于高度成熟的市民社会基础,这与我们很多基层治理单位的现状相去甚远。因此,当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框架套用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去时,会发现工具箱里装的都是不合尺寸的零件。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教材,应当能精准地指出现实中的痛点,并提供基于本土实践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非提供一套高悬于空中的、光鲜亮丽的“标准模型”。
评分这部教材的排版实在是太令人头疼了,简直是在考验读者的视力极限。厚重的篇幅本来就让人望而却步,结果字体大小、行间距以及段落之间的留白都处理得极其不协调,看得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当需要快速检索某些关键概念时,那种寻找的过程简直比直接去图书馆翻阅纸质版原著还要费劲。再者,数字教材的交互体验也完全跟不上时代,链接跳转生涩,批注功能形同虚设,完全没有提供出彩的辅助学习工具。这哪里是“新编21世纪”的教材,倒像是十年前的设计思路被强行塞进了一个新的外壳里。对于一个需要高效学习市政管理核心知识的学生来说,这种糟糕的用户体验极大地分散了注意力,让人不得不花费额外的心力去适应其粗糙的界面,而不是专注于吸收复杂的理论知识。如果能把精力放在优化阅读体验上,而不是仅仅堆砌信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能提升一个台阶。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感到非常失望,它似乎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市政概览”,而非一部能够深入剖析当代城市治理复杂性的专业教材。书中对许多前沿议题,比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伦理、跨部门协作的深层机制、以及公共服务私有化带来的长期影响等,都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了一嘴,缺乏扎实的案例分析和批判性的视角。感觉作者在试图囊括所有知识点,结果反而导致对任何一个核心主题都没有形成有力的论述。在探讨诸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政府实践的对接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空泛,完全没有触及到地方政治博弈、财政限制以及技术瓶颈这些现实中的巨大阻力。一个严肃的市政学者或管理者,是很难从这样浅尝辄止的论述中获得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洞察的。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数字教材版”特性,我必须指出其在线资源的配套支持简直是形同虚设。宣传册上强调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互动测试和最新的政策解读,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大部分链接失效,或者指向的都是非常基础、甚至可以在网上轻易找到的公开资料。对于一个声称是面向“新编21世纪”的教材来说,其对“数字时代”的理解显得过于陈旧和敷衍。我们期待的是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实时案例更新的数字工具,而不是简单地把PDF文件搬到云端。这种名不副实的数字配套,不仅没有提升学习效率,反而增加了付费购买这些低质量增值服务的挫败感。如果无法兑现数字化的承诺,不如回归到纯粹的纸质印刷,至少它不会在期望值上给人带来如此大的落差。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和逻辑连贯性上存在着明显的断裂感,读起来像是不同章节由好几拨人马拼凑而成。比如,开篇对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笔触细腻,脉络清晰,但紧接着切换到“市政财务管理”这一章时,风格骤变,突然充满了枯燥的法律条文引用和难以消化的预算流程图,而且这些流程图的解释与前文的城市发展哲学几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关联。读者很难从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相互支撑的市政管理知识体系。更让人困惑的是,一些基础概念在不同的章节中出现了语义上的微小偏差,这对于力求严谨的学科学习来说是致命的。这种结构上的碎片化,使得我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搭建桥梁,而不是让教材本身引导我们理解学科的内在统一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