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平略 著,赵平略,陆永胜 编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居黔
  • 阳明学
  • 明代思想
  • 哲学史
  • 地方志
  • 黔史
  • 心学
  • 思想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24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阳明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探讨了王阳明在黔生活时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深入分析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主要心学命题,阐释了阳明思想与贵州文化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对阳明龙场悟道的原因和意义给出了富含独特新颖之见的解释,指出其原因除了他本人的坚持不懈、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做事认真、重视践行等内在因素外,更是由于艰苦的磨炼激发了他的潜能,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触发了他的灵感,龙场老百姓帮助和启发了他。

作者简介

  赵平略,1963年生,湖北鹤峰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整理有《阳明先生集要》(合作)、《王文成公全书》(合作)、《王阳明集》(合作)、《黔记》、《贵州古代纪游诗文译注》、《王阳明散文选译》、《<黔记·大事记>考释》(合作)等,主编《王学研究》(1-6辑)等,著有《阳明文化》、《重读老筑城》(合作)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朝西南驿递制度研究”“清朝西南驿递制度研究”、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王文成公全书点校”、国家古籍整理年度项目“黔记点校”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精彩书评

  ★王阳明由浙人黔的具体情形以及在黔的行状虽然有多处记载,但详细考证、生动描述的作品并不多见,本书即是这方面的尝试,其叙述的文字不仅轻松,而且幽默;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命题虽然历经过无数次阐释与辩论,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分析与论述并不多见,本书能够四两拨千斤,寥寥数语即能直取本旨。以是之故,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呈现王阳明思想与行状的另一种独特方式。
  ——李承贵
  
  ★本书探讨了王阳明在黔生活时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深入分析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主要心学命题,阐释了阳明思想与贵州文化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对阳明龙场悟道的原因和意义给出了富含独特新颖之见的解释,指出其原因除了他本人的坚持不懈、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做事认真、重视践行等内在因素外,更是由于艰苦的磨炼激发了他的潜能,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触发了他的灵感,龙场老百姓帮助和启发了他。
  ——周可真

目录

人人自有定盘针(自序)
第一章 王阳明赴谪
第一节 被贬
第二节 西湖养病
第三节 离开西湖的原因
第四节 离开武夷山后的去向
第五节 省亲钱塘

第二章 王阳明在龙场
第一节 龙场九驿的修建
第二节 龙场九驿的管理与供应
一、龙场驿没有养过马
二、龙场驿没有粮食
三、龙场驿没有驿务人员
四、龙场驿没有房子
第三节 王阳明龙场生活的苦与乐
一、王阳明龙场生活的八苦
二、王阳明龙场生活的九乐

第三章 龙场悟道的原因
第一节 自身原因
一、坚持不懈
二、勤于学习
三、勤于思考
四、做事认真
五、重视践行
第二节 外部原因
一、艰苦的磨炼
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三、龙场老百姓的帮助和启发

第四章 龙场悟道的内容
第一节 圣人之道
一、什么是圣人
二、天理
第二节 性
一、孟子的性
二、朱熹的性
三、王阳明的性
第三节 龙场悟道包含的五个判断
一、心即理
二、心外无理
三、内求本心
四、满街都是圣人
五、道德评判的标准亦在人心
……

第五章 龙场悟道的意义
第六章 知行合
第七章 王阳明《五经臆说》及其思想
第八章 王阳明与贵州少数民族的交往及其民族思想
第九章 王阳明在贵州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
第十章 王阳明在贵州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王阳明在贵州的其他思想
第十二章 王阳明在贵州的交往
第十三章 王阳明对贵州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王阳明特别喜欢山水,到安徽游九华山,到山东游泰山,被贬以后,想着的也是从此不再受世俗的束缚,纵情山水。“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云贵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云贵山水也有着与中原地区不一样的风格。在龙场周围,有神奇的天生桥及瀑布,有气势磅礴的六广河大峡谷,有林木茂密的木阁箐山,有准时喷涌的三潮水。就是小小的龙冈山,也有高大的林木,有幽深的溶洞。一个喜欢山水的人在这里一定会颇有收获的,王阳明就是这样。在龙场,王阳明尽情地游览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过天生桥》《木阁道中雪》《春行》《村南》《陆广晓发》等山水诗,表达了对贵州山水的喜爱。有些诗虽不是山水诗,但同样反映出了他对贵州山水的感情,如《秋夜》:“山泉岂无适?离人怀故境。安得驾云鸿,高飞越南境。”尽管怀念朋友,怀念亲人,希望能像云中飞鸿一样高飞到南方,但他还是说,贵州的山水是让人很惬意的。
  不仅是山水让人陶醉,可爱的野生动物也能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山泉足游憩,鹿麋能友予。”就是野花野草,甚至丛生的荆棘藤蔓,也是很可爱的。“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莫撷林间萝,蒙笼覆云轩。”在王阳明看来,弯曲的松树、青青的竹子固然可爱,而荆棘可以编成篱笆,藤蔓可以点缀墙壁,同样很美。
  不仅山水自然让王阳明陶醉,农家的田园生活,也是王阳明欣赏的对象。“田翁开野教新犊,溪女分流浴种蚕。稚犬吠人依密槿,闲凫照影立晴潭。”
  王阳明在龙场的第二乐是贵阳夏天的气候好,凉爽宜人。
  虽然现代的气候与明朝的气候有所区别,但不会相差太大。贵阳因为地处高原,夏天凉爽,而且,因为高原多风,即使天气较热,只要不在阳光下直晒,凉风习习,也是很舒服的。王阳明龙场时有一首诗,写院中的芭蕉,就写到了贵阳夏日的这种感受:“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王阳明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尤其是怕热,任南赣汀漳巡抚时,就因为中暑,而患上又咳又泻的毛病。后来虽经医治,但落下了病根,一到夏天,就会发病。后任兵部尚书兼四省总督,前往广西平定思恩与田州的民变时,“风气益南,炎毒益甚。今又加以遍身肿毒,喘咳昼夜不息,心恶食饮,每日强吞稀粥数匙,稍多辄又呕吐”。王阳明后来病重,想赶回家乡时,死在路上,就是因为这一痼疾。他到贵州时,是农历的三月,正是天气要热起来的时候,但在贵阳,却仍然是凉爽的。随之而来的夏天,应该是王阳明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凉爽的夏日。“旅况萧条寄草堂,虚檐落日自生凉。芳春已共烟花尽,孟夏俄惊草木长。”孟夏的傍晚甚至让人感到丝丝凉意,不是一种特别快乐而惬意的感觉吗?
  ……

前言/序言

  《阳明学研究丛书》是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着力打造的学术品牌之一。在本套丛书新的著作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之际,我们想对出版这套丛书的动因及目标略作说明,以就教于方家。
  进入21世纪,中国阳明学研究之炽热程度可能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进入新世纪仅十余年间,阳明学研究的一些特征和趋向已初露端倪:
  第一,广泛的参与面。目前参与阳明学研究热潮的有政界、军界、商界、学界和民间,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每一个层面主体对阳明学的具体诉求是有差异的。政界、军界、商界的诉求以“致用”为主,民间的诉求以“通俗化的道德建设”为主,学界在整体上坚守了“文化继承与学术理论建设”的方向,但同时又成为其余四个层面的诉求实现的途径,故表面上最繁荣,内在最紧张。
  第二,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微观研究。在时代政治、主流价值的言说语境中,阳明学研究以其自身的发展参与了“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等时代文化叙事体系。但阳明学研究受自身的理论特征、文化角色、研究传统、文献资源、研究程度等的限制又呈现出专门化、精细化的特点。
阳明学研究丛书:明代士人心灵的哲学探索与实践 《阳明学研究丛书》并非一本单一的书籍,而是一套旨在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和广泛传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及其学派思想精髓的系列学术著作。这套丛书致力于为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阳明学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核心聚焦: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哲学体系 阳明学,以王阳明(1472-1529)为代表,是明代心学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人内在本具的道德自觉能力,认为良知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每个人都应通过内省体察,不断启发和扩充自身的良知,使其显现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行合一”则打破了知与行的二元对立,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的实践也必然深化和检验“知”。它倡导将哲学理论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反对空谈心性、脱离实践的学问。 《阳明学研究丛书》中的每一部著作,都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细致的研究。有的篇章可能从阳明学思想的源流出发,追溯其与先秦儒家、佛教禅宗等思想的渊源关系,揭示其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的篇章则会深入剖析“致良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达到“致”的境界。同时,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也将是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致阐释其哲学逻辑,分析其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政治实践等多个层面的应用价值。 研究维度:历史、哲学、实践与影响 这套丛书的研究视野并非局限于阳明生平与著作的解读,而是力求从多个维度展开多角度的审视: 历史维度: 丛书将考证阳明学在明代及之后的传播路径,研究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接受情况,分析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例如,可能涉及到阳明学在江南士林、边疆地区,甚至海外的传播与演变。同时,也会探讨阳明学与其他学派的论辩,如与程朱理学的争鸣,以及阳明学内部的流变与分化。 哲学维度: 深入挖掘阳明学的心性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等哲学范畴。研究其本体论的独特视角,探讨“心即理”的哲学根据。“致良知”的认识论如何实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如何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其伦理学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丛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方法,对这些哲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辨析与阐释。 实践维度: 阳明学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辨,更是强调实践的学问。丛书会重点关注阳明将其哲学思想应用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乡里建设、乃至国家治理的实际案例。例如,阳明的“阳明兵法”及其在平定叛乱中的运用,便是其“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的生动体现。又如,他倡导的“破心中贼”,强调克服私欲、回归良知,更是对个人道德实践的深刻指引。丛书会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些实践经验,来展现阳明学思想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 影响维度: 阳明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乃至世界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冲击。丛书将探讨阳明学对明清思想的演变,对日本、朝鲜等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思想转型中的作用。甚至可能触及到西方汉学界对阳明学的研究动态,展现其跨文化交流的价值。 丛书特色:多元视角,深入对话 《阳明学研究丛书》的出版,并非仅限于某一位学者的单一研究成果,而是汇集了国内外众多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的智慧。这使得丛书能够呈现出以下特色: 多元视角: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从历史学、哲学史、思想史、文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带来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例如,有的学者可能侧重于阳明学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有的则可能聚焦于其在社会改革中的实践意义。 深入对话: 丛书鼓励不同研究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对话。通过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解读和争论,可以更全面地展现阳明学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前沿性与原创性: 丛书将着力收录最新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当前阳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学术前沿。这既是对学术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学术未来的探索。 可读性与学术性并重: 丛书在追求严谨学术性的同时,也注重思想的清晰表达和逻辑的连贯性,力求使广大读者,包括专业研究者和对阳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意义与价值:重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认知 《阳明学研究丛书》的出版,对于重塑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及其学派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深刻挖掘。 在当下,全球化浪潮汹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日益重要。阳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如道德滑坡、精神迷失、功利主义泛滥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套丛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的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而言之,《阳明学研究丛书》是一套集学术性、思想性、历史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深度研究系列。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明代士人心灵的世界,感受王阳明及其学派思想的博大精深,并通过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深入探索,激发我们对自身人生价值、道德实践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展望,旨在让阳明学这一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墨香十足,初见便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明代思想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深刻影响后世的哲人。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梳理了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那段至关重要的岁月。书中对史料的考证细致入微,从文献的互证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读到他如何因被贬谪而转入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探索,真是令人动容。那种在逆境中磨砺心性,最终成就“知行合一”的境界,对于现代人而言,依然是极具启发性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精神对话的旅程,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如何跨越时空,直击人心。它无疑是研究阳明学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研究丛书”这类书多少有些畏惧,总担心会是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在保持极高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其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情感,仿佛带着我们一同踏上了那段艰难的旅程。当我读到阳明先生在当地推行教化,影响百姓的段落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切实实践。那种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社会改良中的勇气和智慧,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来得震撼。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思想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担负社会责任的教材。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大学问,必然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充满人间关怀的。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出处之道”,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聚焦于阳明先生人生轨迹中一个极具转折意义的阶段——黔地岁月。不同于那些宏大叙事的通史,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精准和独特,它没有将重点放在王学的大成上,而是细致描摹了在极端困顿环境中,一个伟大心灵是如何保持其内在的笃定与生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地方文化元素的吸收与融汇的探讨。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阳明学的结合,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这些讨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心学在地化”的理解。它不是僵硬地搬运理论,而是展现了思想在特定土壤中如何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山谷间的回响,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评分

翻阅此书,我的感受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精密的考古发掘工作。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向我们展示出王阳明在贵州这段被传统叙事可能略为忽略的宝贵时期留下的思想痕迹。书中对具体教案、社学兴办的描述,详细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为我们重建阳明先生的实践图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细节支撑。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史料时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武断否定,而是坚持基于史实的客观分析。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是所有严肃学术著作应有的风骨。读完后,我对那位被贬谪的圣人,又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与敬重,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实践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学术水准之高,令人赞叹。它的结构安排极富逻辑性,层层递进,从环境背景到具体活动,再到思想的内化与外化,脉络清晰得如同工笔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龙场悟道”的论述,不再是老生常谈,而是结合了当时具体的政治气候和个人心境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显得非常新鲜和有力。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具体文书、信件的引用和分析,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为书中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人不得不信服。它成功地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还原到了其所处的真实时空中,让我们看到他如何挣扎、如何超越。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阳明学“如何形成”而非仅仅“是什么”的读者,价值难以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