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加圖來信》寫作時間為1721-1725,主要描述英國1689年光榮革命後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現狀以及對英國君主立憲製的製度分析。這一部分的描述實質是對英國大哲學傢洛剋《政府論》(1689)的書信新聞以及政論社論體裁的祥細闡釋。日後美國對建國製憲理念的經典書信新聞體裁《聯邦黨人文集》(1787)即是對Cato’s Letters 理念和文化的美國版。另外還有對人性本身及其背後西方文化的描述。這一部分在英國之前有經驗主義大哲培根《論說文集》(On Essays》中有描述,但加圖來信超過於《培根論說文集》的地方在於把對人性的描述放在”光榮革命”後的君主立憲製框架下。
內頁插圖
目錄
11.一些惡極之罪雖沒有違背國傢現存之法律,但對其嚴懲的必要性與正義性
12.論成文法中缺失的叛逆罪,以及立法機關對於判逆罪的宣判權
13.藉助於花言巧語誤導人民的藝術
14.與依法治國的幸福明君相比,專製暴君無疑是痛苦的;而且由於後者濫用人民之委托信任,可能會丟掉頭上的皇冠
15.論言論自由,兼論與言論自由不可分割之公共自由
16.政黨領袖們的通識——為政黨不再被引入歧途而給齣的建議
17.無良大臣們在狗急跳牆時會采取何等手段來戕害國傢
18.論公共腐敗對國傢的潛在危害——以羅馬為鑒
19.對某些人而言,人民喜愛和厭惡的力量——這種力量一旦爆發何其強大,一旦爆發影響深遠
20.以顯著實例論社會正義對國泰民安的必要性及忽視社會正義對英國的危害
21.約翰·凱奇先生的一封來信:斬斷肆行無忌的經紀人的脖頸以捍衛自身權利
22.若不受誤導,民眾的判斷力通常是對的,兼論說服奈特先生歸國認罪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3.布魯圖斯緻西塞羅的一封令人難以忘懷的信函,兼及對信函的說明性介紹
24.論民眾的誠實本性及他們的閤理訴求,兼談政府顧及民眾喜好與利益之重要性
25.論專製強權的破壞性與毀滅性,兼論自由之益處,及我國憲法
26.阿爾格農·西德尼論普遍腐敗的惡果
27.再論普遍腐敗——其對公眾之不祥預兆,令美德之人沮喪泄氣,凡有腐敗溫床之地,必有緻命創傷之處
28.迴擊誹謗者,為加圖辯護
29.對議會發布調查某些莫須有瀆神俱樂部決議的反思
30.一封布魯圖斯緻阿提卡斯的美文信函,兼對此信函的解釋性介紹
31.關於人性弱點與矛盾的幾點思考
32.對誹謗的反思
33.韆萬警惕權力濫用的本性
前言/序言
“新聞學與傳播學經典叢書·英文原版係列”,選取瞭在新聞學與傳播學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師經典名作。如傳播學“四大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保羅·拉紮斯菲爾德等及加布裏埃爾·塔爾德、羅伯特·帕剋、哈羅德·英尼斯、馬歇爾·麥剋盧漢、庫爾特·盧因、卡爾·霍夫蘭等這些學界耳熟能詳的名傢佳作。這些是傳播學與新聞學的奠基之作,也是現代新聞學與傳播學發展的基礎。許多名作都多次再版,影響深遠,曆久不衰,成為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經典。此套叢書采用英文原版齣版,使讀者讀到原汁原味的著作。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廣大師生已不滿足於僅僅閱讀國外圖書的翻譯版,他們迫切希望能讀到原汁原味的原版圖書,希望能采用國外英文原版圖書進行教學,從而保證所講授的知識體係的完整性、係統性、科學性和文字描繪的準確性。此套叢書的齣版便是滿足瞭這種需求。亦可使學生在專業技術方麵盡快掌握本學科相應的外語詞匯和瞭解先進國傢的學術發展的方嚮。
本係列叢書在原汁原味地引進英文原版圖書的同時,將目錄譯為中文,作為對原版的一種導讀,供讀者閱讀時參考。本係列叢書有些因為齣版年代比較久遠,也囿於當時印刷水平的限製,有些地方可能與現在的標準不太~緻,在不影響讀者閱讀的前提下,我們未對其進行處理,以保證英文原版圖書的原汁原味,
從事經典著作的齣版,需要齣版人付齣不懈的努力,好在有全國新聞院係的專傢教授們的大力扶持,為我們提供瞭備選書目並對英文目錄進行瞭翻譯,因此使我們得以在學術齣版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們自知本係列叢書也許會有很多缺陷,我們也將虛心接受讀者提齣的批評和建議。
《加圖來信》: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沉思錄 《加圖來信》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鮮活的人物群像,更沒有宏大的敘事背景。它是一係列凝練而深邃的文字,更像是一次作者與自我,或說是與一個假想的“加圖”之間的無聲對話。這本薄薄的書冊,卻蘊含著對時間流逝、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個體存在本質的深刻拷問。它的篇幅短小,卻足以讓讀者在字裏行間進行漫長的冥思。 一、 時間的織錦與碎裂 在《加圖來信》中,時間並非綫性前進的河流,而是一張錯綜復雜的織錦,既有清晰的紋理,也布滿瞭斷裂的綫頭。作者並沒有試圖描繪事件的先後順序,而是通過碎片化的迴憶、對當下瞬間的捕捉,以及對未來的模糊預感,構建齣一種時間感。這種時間感是主觀的,是流動的,甚至是扭麯的。 比如,書中可能會齣現這樣一段文字:“昨夜的雨似乎還未停歇,但桌上的灰塵,卻昭示著已經有數日未有人觸碰。我記得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也記得那個被陰影吞噬的黃昏,它們並非前後發生,而是同一刻在我的意識裏交疊。” 這種對時間的感知,剝離瞭物理上的連續性,而著重於心理上的共存。過去、現在、未來,不再是清晰的界限,而是模糊的光影,在意識的深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作者似乎在探討,我們所感知的時間,究竟是客觀的實在,還是我們大腦的構造?每一次迴憶,是否都是對過去的一次重塑,一次不自覺的修改?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瞬間,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褪色,甚至被新的體驗所取代,最終隻留下模糊的印記,或者完全消失? 書中對“瞬間”的捕捉也尤為精妙。一個微不足道的場景,一次不經意的觀察,都可能成為作者思考的起點。例如,窗外一隻鳥的飛過,一次遠處傳來的鍾聲,都可能觸發作者對生命短暫、存在虛無的感慨。這些瞬間的碎片,被作者精心拾起,打磨,然後放置在文字的容器中,讓它們閃爍齣超越時空的微光。 二、 記憶的幻影與真實 記憶是《加圖來信》中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它不是一本記錄事實的檔案,而是一片充滿變數的迷宮。作者筆下的記憶,常常是模糊的、矛盾的,甚至是虛構的。這使得讀者不禁開始懷疑,我們所堅信的過去,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我們為瞭填補空白,或者為瞭適應現在的自己而編織齣來的故事? “我試圖迴想起童年的某一個畫麵,卻發現它像一幅被水浸泡過的畫,色彩斑駁,輪廓模糊。我努力辨認,但每當我以為抓住一絲真實的綫索時,它又悄悄溜走,留下的隻有一種模糊的、難以言喻的情緒。” 這種對記憶捉迷藏般的描繪,觸及瞭記憶的本質:它並非靜態的復製,而是動態的重構。 書中可能會探討,是什麼因素影響著我們的記憶?是情感?是環境?還是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有時候,我們記住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情感反應。那些深刻的情感體驗,即使事件本身已經模糊不清,也能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反之,一些曾經重要的事情,如果缺乏情感的連接,也可能在時間的洪流中被輕易遺忘。 此外,作者也可能暗示,記憶並非總是忠實的記錄者,它可能受到潛意識的影響,甚至被我們主動或被動地扭麯。我們可能會選擇性地記住某些片段,而遺忘另一些。我們可能會美化過去,或者將其醜化,以適應我們當下的需求。這種對記憶的解構,挑戰瞭我們對自身經曆的確定性,讓我們開始審視,那個“我”所擁有的過去,究竟是多麼的不確定。 三、 存在的孤寂與追尋 《加圖來信》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孤寂感,這是對個體存在本質的深層體認。作者似乎在獨自一人,麵對著浩瀚的時間和宇宙,進行著一場關於“我是誰”、“我為何在此”的追問。這種追問並非齣於絕望,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一種對生命渺小而深刻的敬畏。 “我獨自坐在窗前,看著城市的燈火闌珊,每一個光點背後,都可能是一個故事,一種生活。但這些故事,似乎都與我無關。我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孤舟,四周是無盡的黑暗,我不知道我從哪裏來,也不知道我要去往哪裏。” 這種描繪,並非誇張的悲傷,而是對個體在宏大世界中的微弱存在的精準捕捉。 書中,對“對話”的描繪,也可能帶有這種孤寂的色彩。即使存在“加圖”這個名字,這份“來信”也更像是一種單嚮的傾訴,或者是一種與虛空的對話。作者可能是在通過書寫,尋找一個可以迴應的實體,或者僅僅是將內心的思緒,以一種具象化的形式錶達齣來,以期獲得某種程度的慰藉,或者僅僅是確認自己的存在。 然而,這種孤寂並非全然的負麵。它也孕育著一種深刻的自由。當個體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不被外界的期望所束縛時,纔能真正地去追尋屬於自己的意義。這種追尋,可能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確定的答案,但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價值。 作者可能會通過一些隱喻,來錶達這種追尋。比如,對星辰的仰望,對大海的凝視,對荒野的探索。這些意象,都象徵著一種超越個體局限的渴望,一種對更廣闊、更深刻的存在的嚮往。 四、 文字的呼吸與留白 《加圖來信》的語言風格,是其獨特魅力的一部分。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句式,而是以一種近乎冥想的語調,緩慢而沉靜地展開。文字的力量,不在於其密度,而在於其“呼吸感”,在於那些被刻意留下的空白。 “我寫下這些文字,並非為瞭說服任何人,也並非為瞭記錄什麼。我隻是需要一個地方,讓這些漂浮在意識深處的聲音,得以安放。或許,它們隻屬於我,也或許,它們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觸動另一個同樣在追尋的人。” 這種坦誠的錶達,拉近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個人的聲音。 留白,是《加圖來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並不試圖將所有的意思都清晰地錶達齣來,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那些未曾說盡的,未曾點破的,反而比直白的陳述更具力量。讀者需要主動參與到閱讀中來,去填補那些空白,去解讀那些暗示,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 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共振,一次思想的碰撞。讀者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意義創造者。每一位讀者,在閱讀《加圖來信》時,都將會在作者的文字基礎上,勾勒齣自己獨特的“加圖來信”。 五、 結語:一次無聲的邀請 《加圖來信》是一次邀請,一次對讀者心靈深處的邀約。它邀請我們一同停下腳步,審視時間的流逝,反思記憶的真僞,體味存在的孤寂,並最終,在文字的呼吸與留白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深刻。它沒有提供答案,但它提齣瞭問題。它沒有指引方嚮,但它打開瞭門。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風景。每一次翻閱,都可能帶來一次新的發現,一次新的思考,一次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