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捏一捏 宝宝不生病》
这是一本零基础父母也能学会的宝宝推拿书,由“小儿推拿神手”廖品东教授亲自主编,世界中医学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医儿科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力荐。
自测宝宝五行体质。缺土(脾弱)体质、缺水(肾弱)体质、火旺(心火旺)体质……通过小测试,爸爸妈妈能迅速判断宝宝的体质,能更有针对性地给宝宝捏一捏,按一按。
手把手教你怎么捏。廖教授帮你消除不敢捏、不会捏的心理障碍,示范基本的手法、简单的取穴方法。找准穴位,推拿功效不打折;找不准穴位,捏捏脊柱也不错。
73种宝宝常见病,发热、感冒、咳嗽、便秘、腹泻、消化不良、夜啼……廖教授由门诊案例出发,介绍速效简易的推拿方法。针对每种常见病的不同症状,他还贴心地给出推拿加减方,让宝宝好得更快。
每种常见病都有9张真人操作示范图。一步一图,爸爸妈妈一眼就能看会,操作时想错都难。对稍微复杂一点的推拿,书中目录还有推拿演示视频,手机扫二维码就能看。
《食疗+按摩 宝宝不生病》
小编每次去医院找韩医生讨论稿件时,他都在忙着给宝宝看病、推拿。在与宝宝父母的交流中,他总是强调要仔细观察孩子患病早期的行为和症状,他提供的疾病辨别方法非常简单、实用,儿童常见疾病在书中有漫画辅助诊断。
通过韩医生的讲解,小编了解到,儿童咳嗽可能是由8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从声音上很好辨别。比如痉挛性干咳,早晨、晚上及活动后咳嗽加重,这可能是过敏性咳嗽引起的;咳嗽频繁喘气声音粗,这多是由热伤风引起的;咳嗽声音重,这是由感冒着凉引起的……如果用错了方法或者服错了药,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久病不愈。韩医生在书中仔细讲了儿童常见病的食疗方和护理,以及疾病不同类型的推拿方法。
身为医生,韩医生不提倡孩子一生病就进医院打针吃药,他认为很多中药以及药食同源的食物都能让孩子的病好得更快,针对不同的病症,再辅以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绿色疗法——小儿推拿,可以打消家长们的安全顾虑,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
《刘长伟 让宝宝不生病》
《刘长伟 让宝宝不生病》由儿科营养师与儿科医生共同编著,悉心的营养指导加上科学全面的护理,全方位呵护宝宝健康,让宝宝远离疼痛、远离疾病。宝宝明显消瘦或体重增加缓慢,是不是缺乏营养素;宝宝夜间睡眠烦躁、夜惊是不是缺钙;微量元素一定要查吗?儿科营养师会给妈妈们满意的回答。宝宝的身体很敏感,抵抗力不够强,稍稍不注意都会引起感冒、发烧等病症。什么情况该去医院;什么情况妈妈们可以自己在家护理。儿科医生在给出答案的同时,让妈妈们吃上定心丸,不用动不动就跑医院。
除此之外,本书还附赠儿童成长监测卡。
廖品东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小儿推拿学》主编
从医近30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小儿推拿事业,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参加小儿推拿专题片的录制,还应邀到新加坡、韩国等地主讲小儿推拿学。他圆润柔和的推拿手法和反复思考总结的推拿处方,不但得到家长认可,而且在业界备受肯定、推崇。
熊茜
四川省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小儿推拿学》秘书
成都品东推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执行校长
致力于小儿推拿的宣传推广和临床近10年,是廖品东小儿推拿创始人之一。注重小儿体质调理,临床多标本兼顾,擅长采用小儿推拿方法对小儿脾胃疾病与肺系疾病进行调理。
小儿推拿师证:10001101449
成都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网站:http://www.liaopindong.com
成都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博客:
韩新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医儿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医师资格证:141320000002193
从医30余年,在儿童食疗和按摩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治疗宝宝常见病。他临床经验丰富,诊治过无数宝宝,得到了广大家长的信赖。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中医院儿科负责人。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将平时出诊的经验付诸文字,让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成了爸爸妈妈手中的育儿宝典。
刘长伟
营养学硕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营养医师,科普作者
曾发表论文数10篇,其中以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发表育儿科普文章100余篇;编著育儿图书《宝贝,早餐吃什么》、《刘长伟 母乳喂养到辅食添加》等;接受多家电台、电视台、报刊及健康杂志等媒体采访;201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被列入南京儿童医院“青苗人才”。
顾威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干人才
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儿科系,从事儿科内分泌专业20余年,熟练掌握该专科疾病诊治,临床熟练处理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小儿甲状腺肿大等。特别对矮小症、性早熟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食疗+按摩 宝宝不生病》
小儿推拿是集治疗和保健于一体的绿色疗法,在儿童常见病的治疗方面有显著效果。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奇文
食物也能疗疾祛病,让我们的孩子少打针少吃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 马融
用看、听、闻的方法,让妈妈在家里就可以判断孩子身体的好坏。
——妈妈帮学堂
《刘长伟 让宝宝不生病》
年轻的爸爸妈妈担心宝宝生病,宝宝一人生病,牵动全家遭罪。如何能让宝宝少生病?宝宝生病时家长如何正确判定和应对?宝宝生病后如何合理用药?该书指导年轻的父母平时正确补充营养和宝宝生病时简单判断病情,并指导家长如何预防宝宝发生意外、发生意外时的现场紧急施救,值得年轻父母一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黄松明
儿科医生与儿科营养师联手,让宝宝少生病,家长少操心。这本书内容新颖、科学、严谨、通俗、易懂,注重合理营养和疾病防治的理念,告诉家长如何处理儿童常见病和不同疾病下的饮食安排,值得家长品读。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与青少年营养与卫生学系教授 汪之顼
孩子生病时,和疾病做斗争需要营养的支持,中国人在生病期间有太多不科学的饮食禁忌,儿科医生和儿科营养师合作写的这本书,可以指导您在孩子生病期间怎样科学地安排饮食。
——育儿科普作者 @火爸朱剑笛
《睡前捏一捏 宝宝不生病》
上篇 睡前捏捏好处多,妈妈一定要学会
捏捏按按,解决宝宝小病小痛
每晚捏一捏,宝宝睡得快、睡得香
大病慢病贵在坚持,每天捏助恢复
白天上班睡前捏,增进亲子关系
宝宝好动不配合,睡着后捏
不敢捏,手法轻点就没事儿
中医五行,调节宝宝体质
……
下篇 妈妈当医生,宝宝小毛病一捏就好
感冒发热 解表清热
积食发热 清胃肠热
高热 降体温
低热 益气养阴清热
反复感冒 增强肺卫功能
感冒声音嘶哑 开声门
睡觉时鼻塞 通畅鼻窍
冻疮 温经散寒
发烧咳嗽或发烧后咳嗽 清热养肺
咳嗽无痰 滋阴润燥
有痰咳不出 排痰为要务
百日咳 消炎镇咳
小儿肺炎 清肺顺气排痰
哮喘 首要强肺
慢性支气管炎 首要排痰
急性支气管炎 化痰顺气
宝宝不爱吃饭 排空胃
不长个 脊柱下肢是重点
睡觉磨牙 抑木熄风
总尿床 醒脑开窍
……
《食疗+按摩 宝宝不生病》
第一章 孩子身体好不好,一看就知道
父母是收集孩子健康信息的第一人
父母比谁都了解孩子的体质
别一生病就往医院跑
急症看西医、慢症看中医,是错误的观念
……
一眼看穿孩子身体的好坏
舌象是反映孩子疾病的一面镜子
黑眼圈的孩子大多是过敏体质
鼻根青的孩子多肺气虚、脾胃差
……
听孩子声音判断疾病
听咳嗽辨别疾病
说话声弱的孩子多肺虚
……
闻一闻预知孩子健康
口气重,是脾胃出了问题
呕吐物酸臭,可能是消化不良
……
第二章 少打针少吃药,让孩子离疾病远远的
发热
咳嗽
感冒
呕吐
腹泻
便秘
厌食
肺炎
哮喘
扁桃体炎
……
第三章 因时定养,顺着四季养孩子
春季
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少生病
春季要预防传染病
……
夏季
孩子夏天总拒食怎么办
炎热酷暑“吃水”很重要
……
秋季
秋季宝宝要防燥
谨防秋季腹泻
……
冬季
宝宝冬季抗寒防感冒
皮肤护理应对严冬
……
《刘长伟 让宝宝不生病》
第一章 儿科营养师:补充营养,预防宝宝生病
母乳喂养,开启宝宝健康的“金钥匙”
喝水充足,宝宝可以更聪明——如何正确给宝宝喝水
一定要查微量元素吗
宝宝需要补充哪些营养补充剂
宝宝成长各阶段必需营养素速查
宝宝缺乏营养素的常见表现
……
第二章 儿科大夫:宝宝生病了,正确用药
出现什么情况要带孩子去医院
给孩子喂药,能把药混到奶里吗
教你几招,轻松给孩子喂药
退热药、抗生素怎么选
宝宝腹泻,搞清原因再用药
……
第三章 宝宝常见病:妈妈怎么办
感冒发热
宝宝感冒“ 扛不扛”
捂热综合征:过度捂孩子会害了宝宝
儿科医生:合理看待物理降温
儿科营养师:感冒、发热期间的饮食安排,有禁忌吗
扁桃体发炎
感冒发热容易引起扁桃体发炎吗
儿科医生:早发现早治疗
儿科营养师:扁桃体发炎的饮食安排
咳嗽
咳嗽久了,会不会得支气管炎
宝宝有痰怎么办
儿科医生:教你几招给宝宝快速止咳
儿科营养师:咳嗽期间的饮食安排
肺炎
……
第四章 意外防护与急救:别让宝宝处于危险中
雾霾 注意防护,多吃富含维生素 C、β-胡萝卜素等的水果和深色叶菜
噎食 海姆立克急救法
坠床 多留心,多警惕,别存侥幸心理
跌倒 儿童伤害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
烫伤 不能在烫伤的地方涂牙膏、酱油等
误食 妈妈需要掌握一些家庭急救措施
外伤 小伤家长自己处理,大伤及时上医院
触电 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溺水 6 分钟急救黄金期
附录
附录1 常见宝宝辅食与喂养问题15问
6个月以内的婴儿换奶粉可以加强胃肠道的适应功能吗
2. 宝宝不肯喝奶,需要补钙吗
3. 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喝酸奶
4. 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喝纯奶、鲜奶
5. 为什么不建议婴儿喝果汁
……
附录2 你不知道的9个养护真相
1. 小宝宝为什么会流口水
2. 宝宝囟门已经关闭,会不会影响智力
3. 常常捏宝宝鼻子,能使鼻子变挺吗
……
附录3 脂溶性维生素的功能、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附录4 水溶性维生素的功能、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睡前捏一捏 宝宝不生病》
捏捏按按,解决宝宝小病小痛
很多妈妈在孩子生病时只知道心急如焚地去医院求医,最后反而因为服用抗生素等猛药把孩子的身体折腾得越来越糟,抵抗力越来越差。其实,小儿推拿既简单又有效。妈妈只要通过简单的捏捏按按就能很好地解决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小痛。
中医认为,孩子五脏六腑没有污染,很干净,康复能力较强;并且孩子皮肤薄嫩,经络穴位表浅、敏感,在临床治疗时只要把这些经络脏腑激活,就能达到强身健体、抵御疾病的目的。
简便有效不疼痛的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一种疗效奇特、无痛苦、无毒副反应的绿色疗法,具有简、效、廉、易于接受等特点。
简,简便易学。我们不需要任何药品及医疗设备,依靠双手在孩子的小手、小肚子、背部、头部捏一捏揉一揉就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手法操作简单,妈妈们很容易入门,并且经过数次操作练习就可以掌握常见的基本手法。
效,疗效显著。从古至今,人们单纯用小儿推拿就治好了孩子的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用疗效证实了经常做小儿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
廉,价钱低廉。相较于高昂的西药费用来说,小儿推拿付出的只是时间及手的操作。如果妈妈学会小儿推拿操作后,在给孩子保健、预防及治疗疾病时几乎没有经济成本。
易于接受。小儿推拿是一种纯手法治疗,避免了使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是一种有利无害的“自然疗法”,其对孩子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且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相比其他疗法,如西药的不良反应、中药的苦涩、针灸的疼痛等等,小儿推拿无不良反应、无明显痛苦、易于被孩子和父母接受。
常见小病痛一捏就好
其实生活中孩子常见的小病痛,如:感冒、咳嗽、发烧、便秘、腹泻、消化不良、夜啼等,妈妈们通过捏捏按按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孩子昨天出门吹风有点感冒了,打喷嚏、流鼻涕、喉咙有点痒,给他开开天门,推推坎宫,揉揉太阳,点按风池,按揉喉咙,揉擦肺俞,妈妈就会发现第二天早上孩子那些症状都消失了,感冒好了。
孩子吃冷的东西后有点腹痛,给他按按外劳宫、一窝风、揉按中脘,就能起到温中止痛的作用。
睡前是宝宝推拿的最好时机
白天孩子要出去玩,要上学,爸爸妈妈们还要上班,那么什么时候帮孩子做推拿最好呢?睡前!睡前是孩子保健养生的最好时机!
入睡前,孩子洗完澡和爸爸妈妈在床上玩,这时候妈妈轻轻地拉过孩子的手,在手上捏捏揉揉,在肚子上推推摩摩。爸爸在旁边讲着故事,唱着儿歌,孩子开心地咯咯直笑。
孩子是最喜欢和父母做游戏的,他们会被爸爸妈妈这种新的游戏所感染,主动融入到游戏中,享受爸妈的宠爱。而父母在手法操作中,既享受了天伦之乐,又提高了孩子的体质,缓解了孩子身体不舒服的症状,真是一举多得。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在给孩子推拿时,妈妈们要注意一些推拿事项,有助于孩子恢复得更快更好。
1.传统小儿推拿主要使用于学龄前儿童,即0~7 岁,7 岁以上孩子运用小儿推拿时应减少手部穴位,增加时间和力度,并配合成人手法。
2.推拿前,尤其天气寒冷时,妈妈要保持两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两手刺激孩子,产生恐惧,影响治疗。
3.如下情况不宜推拿:外伤局部出血或有出血倾向;局部有感染、破损;危重急症;骨折早期和截瘫初期。
4.推拿需要介质,医者手上可以蘸些油、粉末、汁或水作为介质。
5.推拿次数根据病情而定:急性病每天可操作1~2 次,6 天为一疗程;慢性病每日1次,或每周2~3次,以每周或月为一疗程。
6.早晚都可进行推拿,哺乳期的孩子可在哺乳时进行推拿,而较大孩子一般在饭后1小时推拿。
感冒发热 解表清热
Q成成妈:我家孩子的抵抗力总是很差,从几个月开始就爱感冒发热,现在四岁了还那样,动不动就得输液,我每次都急得要命。试着吃了一罐牛初乳,刚开始觉得还有点效果呢,后来还是不行,这两天又在打吊针。想问一下廖教授怎么办?是缺什么吗?
廖教授支招
感冒发热是孩子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感冒发热主要由于体虚,抵抗力差时,气温骤变,人体无法适应,邪气乘虚而入,导致孩子感冒,从而引起一系列发热症状。发热为阳热太过,应当用清热泻火来解决。感冒发热起病急,病程短,属实证。其实感冒发热对人体也有一定好处,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因此,只有当体温超过38.5℃时,才要注意控制体温。如果孩子经常感冒发热,妈妈们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我的处方
●清肺经、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清天柱骨、拿风池、摩涌泉。
●手法从重从快。
●以白酒或凉水作介质。
●治疗时适当补充水分。
加减方
怕冷恶寒
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时怕冷,头身不适,咳嗽、流涕、喷嚏、舌苔薄。可加揉外劳宫、拿列缺、推上三关。
咽喉肿痛
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汗出,咽喉肿痛,口渴,舌质红。可加双凤展翅法。双凤展翅,操作者以两手中、食二指,捻孩子两耳数次,并向上提。捻3提3,提毕,依次按揉承浆、颊车、听会、太阳、印堂、人中。
推拿及其定位
1清肺经:肺经,位于无名指螺纹面。用右手拇指指腹逆时针旋推1~3分钟。
2水底捞明月:以左手握持孩子左手,以右手拇指端自孩子小指指根,经小鱼际转至小天心,至大鱼际,转入内劳宫,按揉3次,后一拂而起,共操作10次左右。
3清天河水:一手拇指按于内劳宫,另一手拇指或食中二指,从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2~3分钟。
4~5清天柱骨:一手扶孩子前额,另一手先以食、中二指并拢轻拍后颈部20余次,然后由后发际线推至大椎,局部潮红为度。
6拿风池:风池,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一手扶孩子前额,一手拇指与食指相对,拿风池,拿3点1。点时方向直指大脑中央,操作1分钟。
7 8 9摩涌泉:涌泉,位于脚底,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先以拇指轻摩涌泉;后点揉之,每揉3点1;后以手掌侧面横擦至透热。共2分钟。
《食疗+按摩 宝宝不生病》
发热
发热是孩子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发热伴有流涕、喷嚏、轻微的咳嗽,多是感冒引起的。如果流清涕,发热且怕冷,多是风寒感冒;如果流脓涕,发热重,怕风,恶寒轻,多是风热感冒。
风寒、风热的区别,还可以看孩子的喉咙。如果扁桃体肿大,喉咙比较红的多是风热感冒,反之则是风寒感冒。如果发热伴有呕吐或者拉肚子的,那多是胃肠型感冒。还有一类感冒,我们称为流行性感冒,这类感冒起初全身症状就比较重,或者全身疼痛,多半是由别的小朋友传染来的。
发热:低热多属食积发热;高热多属外感发热;发热时间常见于午后,多属阴虚内热。
舌象:舌苔薄白多属外感发热;舌红苔腻多属食积发热。
手足:手足较热多属阴虚内热;指纹深紫多属食积发热。
食欲:食欲不佳多属阴虚内热,或食积发热。
睡眠:夜间睡觉时易出汗多属阴虚内热;睡眠时哭闹较多多属惊恐发热。
发热忌口食物
鸡蛋:虽然鸡蛋所含的营养丰富,但不宜在发热期间多吃,这是因为鸡蛋内的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一定的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高,加剧发热症状。
蜂蜜:发热期间应以清热为主,不宜滋补。蜂蜜为益气补血之品,如果多服用,会使患儿内热得不到很好的清理,还容易并发其他病症。1岁以内孩子忌食蜂蜜。
冷饮:由不洁食物引起的传染病会导致胃肠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饮会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
辛辣:由于体温升高,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在此情况下乱吃姜、蒜、辣椒之类的温热辛辣食品,会以热助热,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热与早日康复。
发热食疗方
方1 凉拌西瓜皮(1岁以上适用) 来源:民间验方
组方 西瓜皮100 克,盐、白糖、醋各适量。西瓜皮削去绿皮,洗净切丁,加白糖、盐拌匀。腌制1小时,滤去腌液,用水略洗,淋上醋拌匀即可。
功效:西瓜皮清热、止渴,可有效改善宝宝的发热症状,适用于发热不退的孩子。
方2 黄瓜豆腐汤(1岁以上适用) 来源:民间验方
组方 黄瓜半根,豆腐100 克,盐适量。黄瓜洗净,切丝;豆腐切片;二者加水煎煮,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黄瓜、豆腐同食清热、生津,适用于夏季发热的孩子。
方3 红糖姜汤(1岁以上适用) 来源:民间验方
组方 生姜5片,枣干15 克,红糖50 克。将枣干洗净,红糖、枣干煎煮20 分钟后,加入生姜片,盖严,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生姜为温里药,所含的姜辣素和姜油能使血管运动,促进发汗,适用于脾胃虚寒、肺寒痰咳、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
捏捏按按不发热
外感发热
当孩子身体发热、怕冷、舌苔薄白、鼻塞、流涕,并且有头痛的感觉,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为外感发热。
按摩顺序
①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腕向肘部推三关100次。
三关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②按揉外劳宫:用拇指指端按揉外劳宫30次。
外劳宫位于手背面,第2、第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
③水底捞明月:掌心向上,用中指或拇指,指端蘸水,由小拇指指根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推至内劳宫,边推运边吹凉气,操作10~20次。
水底穴位在小指根,明月指内劳宫。
④掐揉二扇门:用拇指指端掐揉二扇门5次。
二扇门位于手掌背中指指根两侧凹陷处。
⑤清肺经:向无名指指根方向推肺经100~300次。
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阴虚内热
如果孩子手足较热,夜间睡觉时很容易出汗,食欲不好,更明显的是发热时间多在午后,那么应该可以判断是阴虚内热。
按摩顺序
①补肺经:用拇指螺纹面旋推肺经300次。
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②揉肾顶:用拇指指端揉肾顶100次。
肾顶位于小指指端处。
③清天河水: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向肘直推天河水100次。
怎么判断发热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
孩子感冒发热,常常需要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检查,其目的主要是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CRP)是判断感染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正常参考值为0~10毫克/升,炎症反应的数小时内CRP会急剧上升,2~3天达到高峰,病情好转后逐渐下降到正常值。血常规和CRP都是医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采血时间、某些药物的使用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因此在临床上还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病史、病情等多种因素,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刘长伟 让宝宝不生病》
退热药、抗生素怎么选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目前全世界最常用的退热药,它们也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儿童基本药物。除了这两种药外再没有更合适的儿童退热药了吗?虽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确实是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需要用药的时候不用,会使孩子经受不必要的痛苦。
根据孩子年龄选择退热药
退热药也有不同的剂型,要根据孩子年龄选择合适的剂型,比如小孩子选口服液比较合适,口感好,颜色鲜,孩子相对容易入口,剂量也好把握,如美林、百服宁、泰诺林。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片剂,价格便宜,口服也方便,利于储存,保质期长。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
孩子的精神状况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发热不一定要用药物治疗,除非发热使孩子不舒服。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他吃、睡、玩都正常,即使体温超过38.5℃很可能也不需要吃药,也不需要温水擦身。如果发热让孩子不舒服或精神不好,就可以使用退热药让他感觉舒服些。如果6 月龄以下的孩子发热,或孩子精神非常差,或发热的同时还有其他症状,就最好去医院检查。吃退热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的说明书,严格按照建议剂量和间隔时间来服用,同时尽量给孩子多摄入液体,以帮助退热。
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
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所以必须同时对症治疗。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 ≤ 36℃),甚至休克。
不推荐家长自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 即俗称的“ 消炎药”)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家长自行选用抗生素。
原则上必须有细菌感染的指征才可以使用抗生素。不同的病原有不同的敏感药物,如果选错了药有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引起迁延,还会引起耐药,影响后续治疗,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副作用。
宝宝腹泻,搞清原因再用药
腹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腹泻按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前者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等;后者包括饮食性、气候性等其他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酸分泌低、消化酶分泌量少,酶活性低。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就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内分泌、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食物以液体为主,胃肠道负担重。机体防御功能差。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肠道菌群失调。
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肠炎感染的概率大10倍,牛乳营养成分在加热时被破坏,且食物、乳具易受污染。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会逐渐好转。
乳糖不耐受
由于缺乏乳糖酶,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后出现腹泻,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换无乳糖奶粉或豆浆喂养即可。
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也称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多见于6 个月~2 岁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常先于腹泻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水样泻、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 天。治疗上只需对症补液即可,脱水严重的需要输液。抗生素治疗无效。
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细菌性痢疾症状,通常急性起病,伴高热,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伴恶心、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甚至感染性休克。
治疗上需要使用抗生素,口服补液盐(ORS)。扶持肠道正常菌群,恢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继续喂养,调整饮食,预防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果口服困难需要到医院通过静脉输液
不错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萝莉控哦知我者谓我心忧呀
评分好好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不错 赞一赞 挺好的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