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建構中國通史:理論·中國路徑·體例》主要內容包括導言,指導思想與理論關注,“中國路徑”探討,橫嚮互動中整體滾動的曆史-一體例與方法,附錄,後記。
目錄
導言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關注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終極製約與主體選擇
(三)文化的概念、結構及對文化的考察描述
(四)社會結構與社會發展路徑
(五)社會形態、曆史分期與社會轉型
(六)曆史發展的動力
(七)曆史唯物主義與當代史學發展趨勢
(八)理論提綱
二、“中國路徑”探討
(一)中華民族與統一多民族國傢
(二)中國路徑下的農耕自然經濟
(三)中國路徑下的集權政治建構
(四)宗族農耕社會中的性彆與婦女問題
(五)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定位與建構新文化的路徑走嚮
三、橫嚮互動中整體滾動的曆史-一體例與方法
(一)傳統通史體例與現當代史傢的創新
(二)新的挑戰與對策
(三)體例框架
(四)體現“大通”特色的編寫進路
附錄
附錄一 《中國大通史》編纂創意與框架設計
附錄二 《中國大通史》學術委員會座談記錄
附錄三 關於新編《中國大通史》的幾點理論思考
附錄四 落實《課程標準》精神的改革嘗試
附錄五 關於《普通高中曆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後記
精彩書摘
《建構中國通史:理論·中國路徑·體例》:
胎兒在母腹中因含有兩個X性染色體,或含有一個X性一個Y性染色體的區彆,而注定瞭齣生後的性彆差異,後者生而為男,前者孕為女身。男女之間在生理上的最大區彆錶現在生殖係統,即第一性徵的不同。至青春期,第二性徵也齣現明顯差異,一般女性較男性身材略矮,骨骼縴細,皮下脂肪較多,肌肉發達程度和血液循環係統、呼吸係統等方麵也存在差異。這種主要體現在生育功能不同的先天生理上的性彆差異,導緻瞭自我意識和心理上的性彆差異。以生理、心理上的性差異為依據,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形成性質不同的性彆分工,由此而成為兩性的社會差異,並發展成兩種不同的社會性彆角色。總之,既然有性彆差異,就會有不同性彆之間在人類自身再生産和社會生産中的分工閤作,就必然存在這種性彆分工是否閤理的問題,即圍繞婦女的地位作用而産生婦女問題。這種問題因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製度不同而有所區彆和變化,因而婦女問題的齣現是一種曆史現象;同時,性彆的差異和婦女問題總是與人類俱存,婦女問題又屬於人類社會任何發展階段都會遇到的“永恒”範疇。正如馬剋思所指齣的:“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在人類曆史上,能否充分調動婦女的潛在力量,婦女所處地位及其所發揮作用的狀況如何,或者說性彆關係與婦女問題處理得是否科學得當,不但關係到占人類人口總數一半婦女的切身權益,也必然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中國古代宗族農耕社會中的性彆關係與婦女問題最為集中典型地反映瞭血緣地域二係閤一、農耕自然經濟與宗族傢庭紐帶緊密交織的傢國同構社會模式,又突齣體現瞭傳統文化控塑社會成員的典型特徵。本節擬從社會本位和婦女發展本位兩重視角對宗族農業社會中婦女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傳統文化對婦女個性纔智的控塑加以考察,進而加深對中國古代曆史發展特殊脈絡的認識。
遠古時代男女乾坤易位的巨變
在人類早期原始社會階段,盡管生産力和生活水平極為低下,但就女子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來看,卻曾經有過極其光輝燦爛的時刻。尤其舊石器時代中期步入智人階段後,由於生産力的發展和血親婚配的排除而邁進氏族社會,人類素質明顯提高,導緻母係氏族全盛時期實現瞭一次重大的文化飛躍。①考古絕對年代約在7600-8500年前,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挖掘證明,當時已有原始農業、製陶業,能夠馴養野生動物,掌握瞭銅器鑽孔技術,並齣現具備七音階結構的骨笛。帶有契刻符號的陶片,錶明這時已具備文字前的書寫係統。距今約6000年前母係氏族鼎盛時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齣土的底尖口小流綫形陶瓶,則意味能夠利用浮力與重心平衡原理,汲水時上半部前傾,水滿之後又自動直立。房屋遺址和陶器紋飾也顯示當時已能排齣等差數列,設計對稱圖案,掌握瞭一定的等分技術和較精確的計算丈量方法。半坡祭場有規律的陳設布局,甚至可視為早期演示八卦的實例。《周易·係辭下傳》和《世本·作篇》兩篇古代典籍曾記載史前一係列重大發明創造,其中絕大多數都始於這一時期,或在這一時期得到重大發展。但兩篇文獻的作者卻幾乎把所有發明創造的桂冠加冕到男子的頭頂。
……
建構中國通史:理論·中國路徑·體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