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8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齣: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啓濛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瞭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齣版瞭該套叢書。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精選瞭呂思勉先生《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分十六講敘述瞭自夏以來,曆代王朝的興衰。《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以朝代更替為主綫,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曆史演化規律,較係統講述瞭朝代更替的根由。既可供曆史愛好者人門之用,也可做曆史研究的參考讀本。
呂思勉(1884—1957),著名曆史學傢。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作齣瞭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瞭寶貴財富。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既堅持不懈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齣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曆史研究法》等。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曆史學傢。他在清華求學七年,與錢锺書、吳晗、夏鼎並稱為“文學院四纔子”。張蔭麟主張理想的曆史寫作應具備兩個條件:正確充備之資料及忠實之藝術的錶現,並特彆為通史撰述製定“筆削”與“綜貫”的標準。他繼承自司馬遷以來的中國史學傳統,又汲取西方曆史哲學的經驗,是20世紀“史界革命”的中堅人物。
第一講 夏商周的興亡................ 001
第一節 夏殷西周的事跡................. 001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008
第三節 商周的興亡.................... 017
第四節 周朝的興起.................... 025
第二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 032
第三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二). 038
第一節 楚的興起...................... 038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040
第三節 晉楚爭霸...................... 044
第四節 異越代興...................... 050
第四講 秦朝的興衰.................. 054
第一節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054
第二節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059
第五講 前後漢的興衰(一)........... 067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067
第二節 前漢的衰亡.................... 073
第三節 新室的興亡.................... 077
第六講 前後漢的興衰(二)........... 083
第一節 後漢的盛衰.................... 083
第二節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089
第七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一)....... 095
第一節 晉初的形勢.................... 095
第二節 西晉的滅亡.................... 100
第三節 苻秦的盛強.................... 101
第八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二)....... 104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104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106
第三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109
第九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三)...... 112
第一節 五鬍之亂(上)................. 112
第二節 五鬍之亂(下)................. 115
第三節 南北朝的始末.................. 120
第十講 隋唐的興衰(一)............. 129
第一節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129
第二節 唐朝的中衰.................... 133
第十一講 隋唐的興衰(二)........... 138
第一節 安史之亂...................... 138
第二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142
第十二講 宋朝的興衰(一)........... 148
第一節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148
第二節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164
第十三講 宋朝的興衰(二).......... 191
第一節 北宋的積弱.................... 191
第二節 南宋恢復的無成................. 196
第十四講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205
第十五講 明朝的興衰................ 211
第一節 明朝的盛衰.................... 211
第二節 明清的興亡.................... 218
第十六講 清朝的興衰.................. 228
第一節 清代的盛衰.................... 228
第二節 清朝的衰亂.................... 234
第三節 清朝的覆亡.................... 240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後,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颱,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麼,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铖,以伐昆吾;遂伐桀。……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於是諸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捲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纔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捲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餘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最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雲: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帝嚳釐沃序疏》。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雲: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雲:梁國濛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雲:《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寜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寜陵八百餘裏,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濛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雲: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榖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榖,就是函榖。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並為一談。皇甫謐的錯誤,就齣在這裏;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並為一談;就把濛、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最痛快,他說: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後,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颱,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麼,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铖,以伐昆吾;遂伐桀。……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於是諸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捲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纔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捲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餘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最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雲: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帝嚳釐沃序疏》。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雲: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雲:梁國濛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雲:《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寜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寜陵八百餘裏,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濛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雲: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榖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榖,就是函榖。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並為一談。皇甫謐的錯誤,就齣在這裏;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並為一談;就把濛、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最痛快,他說:
蓋薄縣者,漢本屬山陽郡,後漢又分其地置濛、榖熟二縣,與薄並改屬梁國;晉又改薄為亳,且改屬濟陰;故臣瓚所謂湯都在濟陰亳縣者,即其所謂在山陽薄縣者也;案《漢書.地理誌》山陽郡薄縣下,“臣瓚曰:湯所都”。其“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見於河南郡偃師縣下。亦即司馬彪所謂在梁國薄縣;案《續漢書.郡國誌》,薄縣下“湯所都”。杜預所謂在濛縣北亳城者也;而亦即皇甫謐所分屬於濛、榖熟者也;本一說也,孔穎達《書詩疏》,案《詩.商頌.玄鳥疏》。皆誤認為異說,其謬已甚。……而皇甫謐巧於立說,又以一薄分為南北二亳,且欲兼存偃師舊說,以閤《立政》三亳之文;不知《立政》三亳,鄭解謂遷亳之民而分為三;亳本一耳,安得有三;皇甫謐之謬如此。……《尚書後案》捲六。
這個說法,精核極瞭;但是王鳴盛是一生“佞鄭”的,他就一口斷定亳在偃師,而於皇甫謐去葛太遠,不便代耕之說,卻隻把“其說淺陋,更不足辨矣”九個字,輕輕撇過,這個卻也未足服人。皇甫謐的話,大概是信口開河,沒有一句可據的。但是這一駁,卻不能全說他無理。
我說古人的“城名”和“國名”,是分不開的;“國名”自然不能隨時變換,所以新遷瞭一個都城,大概就把舊都城的名字,做他的名字。譬如晉國的新絳故絳。商朝是隨便搬到什麼地方,都城都喚做亳的;所以“所謂亳的地方”,實在很多;但是當成湯時,考核得齣來的,卻也剛剛有三處:
(一)是如今陝西的商縣。這個是魏氏源《書古微》上說的。《湯誓序發微》。他所舉最強的理由是(1)《書序》“湯始都亳,從先王居”,先王就是契;《周語》:“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韋昭注:“玄王,契也。”據《史記》世係看起來,契到湯,恰好十四世。又《商頌毛傳》,也說玄王是契。《僞孔傳》說先王是帝嚳,實在大錯瞭的。契封於商。《書帝嚳釐序疏》:“鄭玄雲:契本封商國在太華之陽。”(2)《詩.商頌疏》引《雒子命》《書緯》“天乙在亳,東觀於洛”。《藝文類聚》引《尚書中候》,“天乙在亳,諸鄰國繈負歸德;東觀於洛,降三分沉壁”。亳一定在洛之西,纔可說東觀。(3)《史記.六國錶序》:“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看他所連類並舉的,就可以知道亳一定在雍州境內。
(二)就是偃師,這個,班固、《漢書.地理誌》,河南郡偃師縣,“有屍鄉,湯所都。”劉昭《續漢書.郡國誌》,河南郡偃師縣注引《皇覽》,“有湯亭,有湯祠。”又“屍鄉,在縣西三十裏。”說法,都和鄭玄相同。依我看起來,還有一條證據:《孟子》:“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史記》:“阿衡欲乾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有莘是周太姒的母傢,在如今陝西郃陽縣。《呂氏春鞦.本味篇》:“有侁氏得嬰兒於空桑,後居伊水。命曰伊尹。”伊尹見湯的時候在有莘,後來居於伊水,就是湯始居商縣,後居偃師的旁證。
(三)就是漢朝的薄縣,後來又分置濛、榖熟的,地當今河南商丘、夏邑、永城三縣之境。這個班固於薄縣下,雖沒有說是湯所都;然而後文論宋地,說:“昔堯作遊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牆,惡衣食,以緻畜藏。”王鳴盛硬說止字是“遊息”;然而古人說“某某之遺風”,都是指他久居之地,不是指他遊息之地,《漢書·地理誌》的本身,就處處是證據。不能如此麯解;況且孟子的話,就是一個大證據;豈能袒護著鄭康成,反疑心孟子。孟子所用的,都是《書》說,是有傳授的。
然則當湯的時候,既然有這三處可指為亳,湯到底是先住在哪一個亳,後來纔遷居到哪兩個亳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一考當時用兵的形勢。上文《史記》所舉湯用兵之地是:
葛,《漢書.地理誌》,陳留郡寜陵下,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如今河南的寜陵縣。
昆吾,昆吾有兩處:(一)左昭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是如今河南的許昌縣。(一)哀十七年,“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注》:“衛有觀,在古昆吾之虛,今濮陽城中。”是如今直隸的濮陽縣。桀時的昆吾在舊許,見後。
鳴條。
三,《續漢書.郡國誌》,濟陰郡定陶,有三融亭。如今山東的定陶縣。
泰捲陶。《書序》,湯歸自夏至於大坰。仲虺作誥。《史記索隱》: “……捲當為坰……解尚書者以大坰今定陶。……舊本或旁記其地名,後人轉寫,遂衍斯字也。”又《左傳》定元年“仲虺居薛”,薛是如今山東的滕縣。
又《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則湯當伐桀之前還伐過韋顧兩國;韋在如今河南的滑縣,《左傳》注“東郡白馬縣有韋城”,《郡國誌》作韋鄉。《通典》:滑州韋城縣,古豕韋國。顧在如今山東的範縣。《郡縣誌》:顧城,在濮州範縣東二十八裏,夏之顧國。
又桀的都城,《僞孔傳》說在安邑。《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他說“湯升道從陑,齣其不意;陑在河麯之南”。《正義》:“蓋今潼關左右。”“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他說“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湯”。皇甫謐就再連昆吾也拉到安邑來,說:“今安邑見有昆吾邑,鳴條亭”;然而昆吾所在,證據確鑿,苦於不能一筆抹殺,就說明“昆吾亦來安邑,欲以衛桀,故同日而亡”。如此信口開河,真乃韆古笑柄。金氏鸚據《史記》吳起對魏武侯“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國語》“幽王三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斷定桀之都在洛陽,韋注引禹都陽城,還不密閤。《求古錄禮說》捲六《桀都安邑辨》。我說:古人都邑所在,不過傳得個大略。陽城、洛陽,數十百裏之間,實在無從硬斷。《小戴記.緇衣》引伊《尹吉》就是《尹誥》,書經篇名。序書的又把他喚做《鹹有一德》,見鄭注。“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注,“天當為先字之誤。……夏之邑,在亳西。”《正義》:“案《世本》及《汲塚古文》雲:禹都鹹陽。……”鹹陽,是誤字,如今《漢書.地理誌》注引《世本》、《續漢書.郡國誌》引《汲塚古文》,正作陽城,“西邑夏”,似乎是對於東遷的夏而言之。《國語》史伯對鄭桓公曰:“昆吾為夏伯矣。”韋昭注,“祝融之孫陸終第三子,名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於舊許”。據此,桀似乎是始都陽城,後遷舊許,同昆吾在一起的;所以同日而亡。《商頌鄭箋》。
再看《逸周書.殷祝篇》“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韆裏,止於不齊;不齊士民,往奔湯於中野。……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又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就可以知道桀的蹤跡,是步步往東南退的。《禦覽》八十三引《尚書大傳》略同。
桀其在哪一處。因為他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把他喚做毫,所以不敢斷定這亳是滅桀以前最後所住的亳。何以知道他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把他喚做毫呢?據上文所考證,當湯的時候,就有三個亳,是一個證據;左襄二十年,“鳥鳴於亳社”,是宋國的社,還喚做亳社。《史記.秦本紀》:“寜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集解》:“徐廣曰:蕩音湯,社,一作杜。”《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雲: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封禪書》:“於社,亳有三社主之祠。”《索隱》:“徐廣雲:京兆杜縣有亳亭,則社字誤,閤作杜亳。”《說文》:亳,“京兆杜陵”。是湯之後在雍州的,所居的城,還喚做毫。是兩個證據。所以我隻說湯的時候,考得齣的亳有三處。並不敢說湯的時候,亳隻有三處。
然而湯用兵的形勢,卻因此可以推定。商周用兵形勢相類,秦亦相類。
湯初都於今商縣的亳,後來進取偃師;桀大約是這時候(或者不是)棄陽城,退到舊許;湯再進到現在河南的東境鄰葛的亳;從此以後,伐葛,伐韋,伐顧,然後迥嚮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從中野、不齊、魯,步步東南退,最後逃到鳴條;湯以其間,又伐三。
鳴條是東夷之地;三、魯,也是和東夷逼近的。中野、不齊無可考。我們因此悟到:湯用兵的形勢,實在和周初相同;不過周朝滅紂,東徵,伐淮夷,是武王、周公、成王三世相繼,湯卻是一個人乾的罷瞭。《孟子.滕文公篇》:“湯始徵,自葛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趙注》:“載,始也。……一說,言當作再字;再十一者,湯再徵十一國;再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老師要求買的,將就學習一下
評分好評
評分東西不錯很好,值得閱讀。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質量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還沒有看,看後再評價吧。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還沒有看,看後再評價吧。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