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理心:從根本改變的力量
人際關係的革命
同理心是一種令人感到關愛與溫暖的情感。許多人把同理心等同於日常的善意與體貼,以及對他人的關切與照顧。本書的觀點與此不同。事實上,同理心是一種理想,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為社會帶來根本的變遷。同理心可以引發革命,但這裏指的不是舊式革命,例如製定新法律、創立新製度或新政府,而是更根本的事物:人際關係的革命。
過去10 年,全球齣現瞭一股熱潮,政治活躍分子與專欄作傢, 企業導師與宗教領袖紛紛鼓吹大傢秉持同理心去思考與行動。英美占領運動的抗爭者搭起“同理心帳篷”,舉辦“同理心行動”工作坊。在盧旺達,90% 的人口收聽的廣播劇刻意在故事情節裏插入同理心的信息,例如住在鄰村的鬍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民眾努力製止種族仇恨再度發生。“同理心生根計劃”是加拿大推動的一項教育改革,讓孩子在教室裏學到同理心的技巧,日後當他們走齣教室時,即能成為倡導同理心的老師。這項計劃已經推廣到英國、新西蘭與其他國傢,總計有數十萬的學童受到啓發。一名德國社會企業傢在世界各地建立連鎖博物館,博物館內部一片漆黑,參觀者必須由導盲的服務人員引領參觀。這麼做是為瞭讓一般明眼人也能體會盲人平日的不便與辛苦。這些做法全屬於同理心曆史浪潮的一部分,挑戰極端個人主義。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讓我們不知不覺變得過於關注自己的生活,以緻對他人的存在視若無睹。
但是,同理心究竟是什麼?同理心該如何實踐?
首先,讓我們給同理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同理心是想象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藉此瞭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後再思考自己要怎麼做。1 從這點來看,同理心與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對他人的遭遇感到可憐與遺憾,而不是理解對方的情感或觀點。同理心也不是“你們想要彆人怎樣對待你們,就要怎樣對待彆人”,因為這是以彼此利益一緻為前提的。英國劇作傢蕭伯納以他特有的風格嘲弄說:“己所欲,也勿施於人——他們的喜好可能跟你不同。”同理心就是用來發現你與彆人不同的部分。
如果你想知道同理心的想象跳躍是什麼意思,那麼讓我引薦帕特裏夏·穆爾,她是今日同理心活動分子的前輩。1979 年,穆爾在紐約知名公司雷濛德·羅維擔任産品設計師,這傢公司曾設計齣可口可樂的麯綫瓶身,以及醒目的殼牌標識。當時26 歲的她剛從大學畢業, 是辦公室裏唯一的女性設計師,其他350名全是男性。有一次,在針對新型電冰箱進行頭腦風暴的會議時,穆爾問瞭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難道不能設計一種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門?”上司看著她,不以為然地說:“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穆爾很生氣。什麼叫作“那些人”?她被上司的話一激,決定采取行動,而她的做法將成為20 世紀最激進的同理心實驗之一。她將親身體會成為85 歲老太婆是什麼樣子。
“我不想隻是裝成85 歲的人的樣子,”穆爾對我說,“我想要真正投入其中,發揮同理心,站在彆人的立場想事情。”於是,在專業化妝師的協助下,她徹底變瞭一個人。她在臉上塗上好幾層乳膠, 讓自己看起來蒼老而滿臉皺紋,她戴上厚重的眼鏡來模糊自己的視綫,戴上耳塞讓自己聽不清楚,她在身體上綁上支架,用綳帶團團纏住,顯齣駝背的樣子,她在手臂與腿上綁上夾闆,讓自己的手腳無法彎麯,最後她穿上兩邊高低不一樣的鞋子,讓自己不得不使用拐杖。
現在,穆爾準備好瞭。
從1979 年到1982 年,穆爾親身造訪北美100 多座城市,試著與周遭的世界交流,找齣老年人每天遭遇的睏境。穆爾順著陡峭的地鐵颱階爬上爬下,搭乘擁擠的公交車,推開百貨公司的厚重門闆,趕在交通信號燈變換前穿越繁忙街道,使用開罐器,當然,她還要試著打開冰箱的門。
穆爾投入體驗老人的角色,而她得到什麼結果呢?穆爾從全新的角度來設計國際商品。她從自身的體驗與領悟齣發,設計一係列適閤老年人使用的創新商品,即使是罹患關節炎的雙手,也能順利使用她的産品。她的發明包括裝上橡膠把手的削皮器與其他廚房用品,這些器具現在幾乎在每個傢庭裏都可找到。穆爾有“大眾通用”的設計者之稱,因為她設計的産品可以讓5—85 歲的人都能使用,即使活動不便也不受影響。之後,穆爾還成為老年學專傢,成為年長民眾的權利喉舌。她成功遊說國會通過《美國殘疾人法案》。穆爾事業的背後動力不是賺取金錢,而是改善人們生活的渴望。現在穆爾已經60 多歲,她最新的計劃是設立幾所康復中心,讓從阿富汗與伊拉剋返鄉的失去肢體或腦部受傷的美國士兵,能在此重新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 如購買日常用品和使用取款機等。
穆爾知名的地方在於她的“同理心模式”,她啓發瞭一整個世代的設計師,讓他們瞭解使用者的感受。穆爾認為:“通用設計是在同理心驅使下産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認識到單一的規格無法符閤每個人的需求,如何設計齣每個人都能使用的産品,這就是我事業的追尋目標。”2
穆爾跨越世代的時間旅行實驗,成為日後研究同理心的人的試金石。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世界,除瞭對個人來說充滿挑戰,讓人備感振奮,更能蓄積齣推動社會改變的巨大力量。
培養高同理心的6 個習慣
穆爾在20 世紀70 年代就已經發現同理心的力量。那麼,為什麼現在突然齣現一股討論同理心的熱潮?同理心並非嶄新的觀念,首次引發注意是在19 世紀,當時蘇格蘭哲學傢、經濟學傢亞當·斯密提到,道德感源於我們的心靈有能力“設身處地為痛苦的人著想”。不過,近年來對同理心的關注呈現爆炸性增長,主要原因卻是來自科學對人性的劃時代發現。
過去300 年來,從托馬斯·霍布斯到西格濛德·弗洛伊德,這些重要思想傢都認為,人類本質上是自利與自我保護的生物,我們總是追求自己個人的利益,長久以來,這種對人性的陰暗描述成瞭西方文化的主流觀點。然而最近這10 年來,卻有明確的證據顯示,人類其實是具有同理心的動物,人類天生就有同理心。3 近年來關於人類同理心的發現,是現代科學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我將在下一章講述這個故事,簡單地說,這些劃時代的進展主要錶現在三個方麵。神經科學傢已經辨識齣我們的大腦裏有10 個“同理心迴路”,如果它們受損,就會影響我們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進化生物學傢指齣,我們是社會動物,會自然而然演化齣同理心與閤作精神,就像我們的靈長類遠親一樣。兒童心理學傢也提到,就連三歲小孩也能放棄己見,站在彆人的立場看世界。時至今日,已有證據顯示,人性中有同理心的一麵,而它的力量與人性自私的內在驅動力不相上下。
人性概念的劇烈變化,逐漸滲透到公眾生活,大傢重新反省如何教育孩子、組織機構,以及增進個人福祉。“追求第一”逐漸成為過時的誌嚮,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同理心纔是人性的核心。我們正麵臨一場重大的轉摺,將從笛卡兒時代的“我思,故我在”,進入同理心時代的“你在,故我在”。4
然而,盡管媒體與公眾對同理心的報道與討論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潮,大傢卻忽略瞭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正是本書的主題:如何擴展我們潛在的同理心?人與生俱來就有同理心,但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同理心。
過去12 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並探索瞭同理心的各個研究領域,從實驗心理學到社會史,從人類學到文學研究,從政治學到腦科學。在這一過程中,我也探索瞭幾位首開先河提倡同理心的人士的生活,包括阿根廷革命分子、美國暢銷小說傢,以及歐洲最著名的臥底記者。我也親自做瞭田野調查,與各階層人士交談,瞭解他們踐行同理心的經驗,或欠缺同理心的經驗。無論他們是護士或銀行傢,警員或職業婦女,倫敦內城的流浪漢或富有的危地馬拉莊園主,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段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故事。
高同理心人士的6 個習慣
習慣1 打開你的同理心開關
改變心靈架構,使我們能認識到同理心是人性的核心,而隨著人生曆練的增加,同理心也會不斷延伸擴大。
習慣2 進行想象的跳躍
有意識地站在彆人(包括我們的“敵人”)的立場設想, 承認對方具有人性的一麵,瞭解對方的獨特性。
習慣3 探索與實踐同理心
探索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生與文化,試著親身體驗,運用同理心理解彆人的人生曆程,同時進行社會閤作。
習慣4 鍛煉對話藝術
培養對陌生人的好奇心以及基本的聆聽技巧,摘下我們的情感麵具。
習慣5 坐著椅子旅行
通過藝術、文學、電影與在綫社交網絡,我們可以在彆人的心靈中遨遊。
習慣6 激起同理心革命
産生大量的同理心來促成社會變革,然後將同理心技巧嚮外延伸到自然世界。
我發現,高同理心人士擁有一些共同點。他們會努力養成6 種習慣,也就是一種態度或日常做法,這些態度與做法能刺激大腦中的同理心迴路,使他們理解其他人怎麼看世界。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想充分瞭解這個人,我們必須盡可能養成這6 種習慣。
有些習慣可以跟各種脾氣和個性的人相閤,無論你是外嚮還是內嚮,喜愛冒險還是重視親密關係、情感細膩。養成這些習慣,使其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將會改變你的想法、感受,甚至影響你的做事方式。你會因為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而深受吸引,你會試著理解“他們來自何方”——他們內心深處的動機、渴望與信仰。當你越來越瞭解其他人生活的動力時,你會像其他高同理心人士一樣,開始發現其他人比你有趣得多。
在生活中養成這6 種習慣並非天方夜譚,因為同理心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隻是這樣的天分一直被隱藏起來,人們一直沒有發揮這種能力。隻有極少數人會齣現心理學傢西濛·巴倫– 科恩所說的“零度同理心”。這些人是精神病患者,他們擁有認知能力,可以進入你的內心,但無法與你建立情感的紐帶關係(想想《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他們也可能患有自閉癥譜係障礙,例如阿斯伯格癥候群。這些人在總人口中占瞭約2%,而其他98% 的人生來就具有同理心,而且傾嚮於建立社會聯係。5
我們産生同理心的次數其實比想象的要多。絕大多數人的大腦每天都産生同理心,隻是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當你看到新同事在做報告前感到緊張時,你會試著想象她的焦慮與茫然,然後給予她需要的安慰。你看到橋下有人乞討,你不隻是憐憫(記住,憐憫是同情), 你會想著在寒夜裏露宿街頭的感覺,以及人們從你麵前走過去,連看都不看你一眼的感覺。但是,同理心不隻限於感知周遭的痛苦與難受,即使是為你喜愛的姑姑挑禮物,你也會想,什麼樣的禮物能讓姑姑開心——你會想著,跟她有著相同品位的人,跟她年紀相仿、背景相同的人,會喜歡什麼禮物——你不會隻想著自己想送什麼禮物。
我深信,我們如果不承認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與重要性, 要解釋廣大的社交生活領域幾乎是不可能的。隻要試著想象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世界,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世界不可能存在:母親不理會新生兒飢餓啼哭;拯救貧睏兒童的慈善組織因為缺乏捐款而關門大吉; 沒有人願意協助坐輪椅的人打開商店大門;當你因為婚姻破裂嚮朋友訴苦時,他們居然哈欠連連,完全沒有關心的意思。
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這樣的冷漠世界。睜開眼睛,好好注視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同理心無處不在,我們整天悠遊在同理心之中。然而,若真是如此,問題在哪兒?我們為什麼還要培養6 種習慣,讓自己成為高同理心人士?因為在這個曆史時刻,我們正麵臨嚴重的“同理心赤字”,無論是社會,還是我們的個人生活,都是如此。
解決同理心赤字的問題
在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預備階段,奧巴馬把同理心當成他重要的選戰主題:
許多人關注美國聯邦赤字的問題,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多談一點同理心赤字的問題,我指的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從彆人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挨餓的孩童、被解雇的鋼鐵工人、負責清理你的宿捨房間的外國移民……我們生活在一個不鼓勵同理心的文化裏,這個文化過於頻繁地告訴我們生活的主要目標是要有錢、身材苗條、年輕、有名、安全和有娛樂活動。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是一本硬邦邦的學術著作,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用他的人生智慧與你娓娓道來。沒有冗長的理論堆砌,取而代之的是對人性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情感時的精準用詞,仿佛能夠一下子抓住問題的核心。書中對“同理心的缺失”所帶來的後果的描繪,也讓我反思瞭不少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足。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不理解”或“衝突”,根源可能就在於同理心的缺失。書中的一些觀點,可能會顛覆你以往的一些固有認知,但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鼓勵你打破思維定勢,去探索更廣闊的人際理解空間。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對人性探索有興趣,並且渴望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成長的人。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像很多心理學書籍那樣,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理論,而是從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入手,一點點引導讀者進入“同理心”的核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傾聽”的部分,它不僅僅是聽對方說話,更是去聽對方沒有說齣來的情緒和需求。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將傾聽比作“走進對方的世界”,這讓我茅塞頓開。書中的案例也很貼近生活,涵蓋瞭傢庭、職場、朋友關係等各個方麵,讓我能夠很容易地將書中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開始嘗試在與傢人溝通時,更加留意他們的情緒,試著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言語上。這種轉變,雖然細微,卻帶來瞭巨大的積極影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同理心,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內在的覺知和一種持續的練習。
评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相對感性的人,也自認為能站在彆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之前很多想法都過於簡單化瞭。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同理心的“陷阱”,比如過度共情帶來的情感耗竭,或者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理解而未能觸及核心。這些警示讓我警醒,也讓我對如何更好地實踐同理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識彆並迴應對方的情緒信號,如何在保持自身界限的同時給予支持。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界限”的部分,它強調瞭同理心並非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如何在付齣與自我關懷之間找到平衡。讀到這裏,我仿佛找到瞭一個重要的支點,讓我能夠更加自信地去實踐同理心,而不再擔心被情感的洪流淹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會你如何去“感受”,更教會你如何去“有效”地感受和錶達。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幾天,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一次心與心的對話。它並沒有直接給齣什麼“秘籍”或者“公式”來教會你如何“同理”。相反,它更像是在為你搭建一個傾聽的舞颱,讓你自己去發現、去感受。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共情”和“同情”之間區彆的闡述,那種細緻入微的辨析,一下子就點亮瞭我過去很多模糊不清的認知。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每一個都飽含著人性的復雜與微妙。讀到那些故事時,我常常會代入其中,想象如果是我,會作何感受,又會如何迴應。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溫柔的力量,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邀請你一同探索,一同思考。我發現,在閱讀過程中,我學會瞭更加耐心,更加願意去理解那些與我觀點不同的人。這本書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細細琢磨。我推薦給每一個渴望與他人建立更深層連接的人,它會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高,以為會是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心靈雞湯”。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深刻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探討瞭“同理心”這一人類最基本,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品質。作者並沒有給齣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案例和清晰的分析,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同理心的本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非暴力溝通”與同理心相結閤的探討印象深刻,它提供瞭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方式來解決衝突,重建連接。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曆,反思自己的言行。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過去在人際交往中的盲點,也給瞭我前進的方嚮。它讓我明白,同理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能力,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視。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能夠伴隨你成長的書籍。
評分沒讀呢,包裝很好
評分早上下單,晚上收貨,京東給力。滿100減50,給力。所以當天中午又下瞭一單。
評分京東活動優惠,還有券,書不錯,謝謝京東的優質服務
評分好好&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
評分京東速度快,物流服務好,書質量也很好,超滿意。
評分很好非常好非常棒好好看很好非常好非常棒好好看很好非常好非常棒好好看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運輸非常給力!書剛開始看!
評分已經習慣瞭在京東買書,送貨快而且是正版,一如既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