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颜咏华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0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83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67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17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有何内在联系,向来都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也是一项极富挑战且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本书在对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对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揭示了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路径;之后基于理论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就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应、传到路径和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做了实证研究。本书通过多角度、多种方法的分析,梳理和验证了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两者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颜咏华,1987年出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农村金融、资产定价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和省部级课题各1项,完成两期《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分析报告》的撰写,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概念及内涵研究回顾
1.2.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研究回顾
1.2.3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回顾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概念界定及指标测度
1.3.1 人口流动及测度
1.3.2 城市化进程及测度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第2章 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
2.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2.1.1 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
2.1.2 城市化的相关理论
2.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影响机理分析
2.2.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数理模型分析
2.2.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3.1 人口流动的基本现状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省域人口流入规模及特征
3.1.3 省际人口净流动规模及特征
3.2 城市化的基本现状
3.2.1 城市化水平及增长率
3.2.2 城市化空间发展
3.3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比较分析
3.3.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3.3.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分类
3.4 小结

第4章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作用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4.1.1 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
4.1.2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4.1.3 作用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4.2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传导机制:基于联立方程组模型的经验分析
4.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影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5.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5.1.1 推动力因素: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
5.1.2 拉动力因素:非农部门与城市发展
5.1.3 摩擦力因素:政府行为与制度创新
5.2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基于面板门槛模型
5.2.1 面板门槛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5.2.2 门槛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5.2.3 门槛模型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实现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优化
6.2.2 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发挥农业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作用
6.2.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2.4 规范政府职能,改革劳动力流动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有序的流动和迁移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社会济发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左右快速提高到2015年的56.1%。同时,人口流动也表现出规模化和速度的不断加快,2014年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53亿人。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中,将继续表现出人口的快速流动与城市化发展。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有所不同,中国人口流动受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则是在城乡二元体制和跨地区地方行政力量作用的背景下发展的。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下,厘清当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基本现状,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为有关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关于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城市化模式探讨、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贡献的测度等方面,而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还缺少深入分析。鉴于此,首先,本书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对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在理论上深入揭示了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理论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就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应、传导机制和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理论上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农业与农村发展、经济与非农产业发展、政府行为及制度创新对人口流动产生影响,而人口流动则通过要素供给、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渠道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第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能是本地农村人口进入本地城市带来的,也可能是省外移民进入本地城市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本地农业户籍人口迁出带来城市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而本地城市人口的迁出则会带来城市化水平的相对下降。
  第三,人口流入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正向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省际人口净流动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净流入,而在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非城市人口的净流出。
  第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和要素集聚是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三个重要传导渠道。人口流入率每提高1%,将通过这三个传导渠道促使城市化水平提升约0.16%。省际人口净流动率每提高l%,将通过这三个传导渠道促使城市化水平提升约0.06%。
  第五,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非农部门与城市的发展、制度因素和政府行为是影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The Eff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Flow on Urbanization proces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