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8年,翻閱數百萬字資料,真實再現一個有血有肉的王陽明!
★細緻入微,剖析王陽明內心世界,述寫從凡人到聖人的成長軌跡。
★通俗易懂,拿起就讀,跌宕起伏,精彩紛呈,快感不斷!
——————————————————————————————
跟隨王陽明,讀懂心學,你將無限智慧、無限強大!
他是光耀古今的思想傢、政治傢、軍事傢,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偉大聖人。
王陽明的一生輝煌而傳奇,他十二歲就立誌要做聖人,十五歲前往邊關考察,新婚之夜與老道徹夜交談。步入凶險難測的官場後,他因直言上諫而被貶,幾經生死,坎坷不斷……終於,在蠻荒僻靜、遠離京城的貴州龍場,他頓悟瞭聖人之道,由此創立瞭心學。
其心學中“知行閤一”“心外無物”的實踐運用,讓他屢用奇兵,一次次平定叛亂,挽救大明王朝於危急時刻,成就瞭他人難以企及的赫赫事功。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張居正、黃宗羲、曾國藩、章太炎對其推崇備至;陽明心學甚至東漸日本,造就瞭大批政治傢、思想傢,拉開瞭明治維新的帷幕,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視王陽明為精神偶像……
本書作者曆時八年,翻閱數百萬字的王陽明著作、言論、資料,一字一句,完整講透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翻開這本書,你將真正讀懂王陽明,領悟心學的無邊智慧和無窮力量。
周明河,本名周龍,孔子同鄉,自小對儒學頗為用心。懷上下求索之誌,曾在傢閉門讀書五載,博通文史、哲學、經濟、軍事等,自謂乃是為王陽明寫傳的閤適人選。其文以睿智、明達、風趣見長,帶有鮮明的思想色彩,著有《韓信傳奇》《硃元璋大傳》等。
第一章 一個夢想做聖賢的世傢子弟
第二章 王陽明的問道之路
第三章 龍場:那九死一生中的頓悟
第四章 東山再起,重在京師開壇講學
第五章 傳道授業於江淮地區
第六章 在南贛靖亂中一展長纔
第七章 在平叛寜王時費盡周鏇
第八章 緻良知,打開瞭學至聖賢的門徑
第九章 日暮途遠,盡顯一生光明
於是,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在一座嚮陽的山坡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大傢搬石破土、砍竹伐木,居然建起瞭一座像模像樣的屋捨——這座有居室、有客廳、有涼亭、甚至看起來相當氣派的房屋,儼然已是方圓幾十裏規模最大也最奢侈的建築。
不過這座新居並不僅僅是要讓陽明來受用的,而是另有緣由:當時,遠近數省的學子聽聞到陽明先生到瞭龍場,居然不辭艱辛,紛紛趕到當地嚮他請教;有見於沒有一處讓自己安心講學、讓學子安心就學的地方,陽明這纔決意修造此屋。
由於房屋建在龍場的山岡之上,所以陽明便以“龍岡書院”命名之,以作為自己日後重振聖學的所在。居室中雖幾近空無一物,但孔夫子曾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遂取名為“何陋軒”;涼亭邊種上瞭竹子,於是便命名為“君子亭”;客廳寬敞明亮,遂取名“賓陽堂”。
後來,陽明在所作《龍岡新構》中記述此事道:“諸夷以予穴居頗陰濕,請構小廬,欣然趨事,不月而成。諸生聞之,亦皆來集,請名‘龍岡書院’,其軒曰‘何陋’。”
在“小洞天”附近,還有一個石洞,那是陽明讀書與自省之處,他將其命名為“玩《易》窩”——孔子認為《易》最精深,最堪玩味,它代錶著人對命運、天理的參悟,非窮盡一生不可。
陽明從小到大就基本生活在士大夫的圈子裏,雖然多次南來北往,加之有刑部主事的經曆,對於當時的社會已經有所瞭解;但是對於最底層社會的認識,卻還不夠深切,因為他平生還沒有睏窘到那種不堪的境地。
然而自從來到龍場以後,生活之睏窘已不堪言狀;另外他的所見所聞也已與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在這裏,他所見到的是大明最落後地區的民風民俗,從流亡者口中聽到的是社會的最陰暗的一麵。
那些中原亡命,盡管多是一些逃難逃荒而來的,但也有不少是因參與瞭暴動、起事而被朝廷緝拿的,更有一些是因怕被株連纔不得不選擇避走他鄉的。隻是陽明見他們本性不壞,便沒有拒絕同他們相往來;而且這些人大多生活極其睏窘,也著實讓人同情。
正是從這些人口中,陽明聞聽道:“如今人們紛紛戲言,目今天下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坐著的硃皇帝,一個是站著的劉皇帝。”除瞭因勒索官員枷死無數、增加他的故鄉陝西的鄉試名額、罰得原戶部尚書韓文等人傾傢蕩産外,陽明還得知瞭劉瑾新近的一些荒謬之舉:劉閹衊視禮法,居然令寡婦盡嫁,喪不葬者焚之……
更有當朝天子的一些新聞:正德以前就有穢聲在外,但如今在群小的引誘和幫助下,更是以搶掠婦女、充實“豹房”為能事,以至鬧得民間洶洶不寜。
有一個窮秀纔,考瞭大半生都未得中功名。後來他實在走投無路,見傢鄉有人舉事,便橫下心來參與其中,做著管賬和負責來往文書的工作,希圖混碗飯吃。
有一天,他跟陽明講到這樣一件趣事:“小的傢在北直隸霸州,我們當地有個叫王智的,他有個女兒叫滿堂。這個女孩長得那叫一個漂亮,腦子也好使,所以心性特高,我們當地人都傳誦民謠道‘霸州一枝花,長在王智傢,皇上選妃子,當然就是她’……
“滿堂聽到這街上唱的,也挺高興,居然癡心沉迷,開始以王妃自居。就是去年的時候,滿堂曾被選拔參加一次宮女的預選,由於這丫頭一嚮自視甚高,以為必得,不肯給那些選拔的太監和官老爺好處,結果竟落選瞭……
為這,滿堂大受刺激,居然鬧得精神有些失常。這丫頭日思夜想,都不忘要嫁給一個人中龍鳳、能夠稱孤道寡的人。”
那人說到這裏,陽明為錶聽得仔細,於是插嘴道:“天無二日,地無二王,難不成她還想退而求其次,想嫁入藩王的府第不成?”
“嗬嗬,王先生,您這堂堂正人君子哪能明白我們這些個小民的想法,唉!我們也沒得什麼見識……”
“哦,那你快說!這滿堂後來怎麼樣瞭?”陽明好奇道。
“後來有個叫段鋹的江湖術士,他利用道教中的偏門歪說鼓惑人心,扯起瞭一道‘大順平定’的黑幡,宣揚什麼‘天道已變,五行中以金剋木,段為金,硃為木,硃傢氣數已頹盡,段氏金長坐皇廷,義信男女來結拜,封王賜爵共榮華’……”
“啊!這不是要造反嗎?”陽明這個忠臣孝子,聽到這裏便有點坐不住瞭。要說依靠邪教來組織造反的,曆史上就多瞭去瞭,遠的如東漢末年的張角兄弟利用太平道起事,近的如元末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利用白蓮教起事;這還是有名的,其他不太知名的則多如牛毛。
“就是要造反”,那人並不諱言:“可是廣大的老百姓懂得什麼?大傢不過是被貪官汙吏逼得沒活路,纔鋌而走險!但凡能有口飯吃,哪個活膩味瞭,願意乾這誅滅九族的勾當……”
陽明自然也明白這些,要想徹底消除民亂,除瞭要對起事人眾加以剿撫外,首要還是應該解決貪官汙吏的問題。見陽明已經不言語瞭,那人於是接著講道:“老段不久就糾集瞭上萬之眾,實不相瞞,小老兒我一時鬼迷心竅,也加入瞭他們的隊伍……
“老段自製瞭皇冠龍袍,便每天正經地披戴起來,他眼見隊伍聲勢日大,也就開始稱孤道寡,自稱‘平順大帝’,又分設丞相、元帥等官,不瞞先生,小老兒因為能夠識文斷字,也被封瞭個軍師將軍呢!嗬嗬,這幫傢夥,拿老子當諸葛亮瞭!不過,說起來那段日子酒肉不斷,倒正經快活……
“我們主要在北直隸和山東一帶活動,那老段在做遊方道士時,就已經垂涎滿堂這個霸州第一美人的姿色,所以後來他便派瞭人到霸州,搶齣滿堂,又冊封她做瞭貴妃……
“滿堂正經的皇妃沒做成,卻做瞭老段的押寨夫人,但好歹也得瞭個‘貴妃’的名,管它嫁的是硃皇帝還是段皇帝。嗬嗬,這一來她倒心滿意足瞭,那心病也好瞭,想著天命宮中、貴為妃子並非虛言……”
“從逆這可是大罪啊,滿堂後來怎麼樣瞭?”
“後來,我們的隊伍被官軍打散瞭,頭目們被抓的被抓,被殺的被殺,逃的逃瞭,滿堂等一乾婦人都被擄進瞭京,嚮硃皇帝作獻俘之用……按說他們都是沒個活的,但是您猜怎麼著,沒想到這個小皇帝當場就相中瞭滿堂,當晚就要瞭他……”
“這成何體統?”陽明起初還很懷疑對方說的,以為是汙衊今上,可他卻未露聲色,準備先聽下去再說。
“這事兒很快就傳開瞭,百官們也都認為‘與賊婦連衾共枕,難防不測之憂’,於是紛紛上書要皇帝將滿堂正法。這大臣們一窩蜂兒似的來掃皇帝的興兒,正德小爺一下就怒瞭,臭罵他們道:‘這些該死的迂奴纔,你們不懂人情,不懂道理,更不知國史為何物,還有臉做翰林和禦史!難道你們不曉得我朝太祖皇帝在剿平僞漢陳友諒之後,就將老陳的寵姬美妾,逐個召入侍寢,以發揚武德弘烈嗎’……
“哈哈,滿堂這丫頭就如此陰差陽錯,成瞭真皇帝的枕邊人……”
此事說的有闆有眼,閤情閤理,不由得陽明不信。太祖的第八子硃梓,他便是太祖與陳友諒的妃子所生,曾被封在南昌為潭王。
對於那些逃難逃荒的,陽明南來北往,也見過一些,但是自從正德當政以來,國是日非,流民、民亂已漸有增多之勢。
有一天,陽明便忍不住地嚮一位學生嘆息道:“昏悖在上,民睏於下,日久必生大變!”
“昔日鄭俠一副《流民圖》就令宋神宗罷瞭王安石的宰相,而今天子若是曉得民間疾苦之狀,又該做何舉動呢?”那學生疑問道。
“宵小環侍左右,忠臣良士皆被疏遠,天子縱有堯舜之性,怕也難有所改悔……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今見天子其不得人心也如此,真不知何時是個瞭局?”陽明感慨道。
直到此時,在大量接觸過這些流民之後,陽明的身心便受到瞭一次前所未有的觸動,他對於人生與社會的認識、理解也更深瞭一層。
加上他個人的際遇,陽明的思想馬上就要脫胎換骨瞭。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佩服,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哲學對話。作者對於復雜的心學概念,比如“緻良知”、“心即理”,處理得極為高明。他沒有用生硬的術語去解釋,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內心獨白之中,讓晦澀的理論變得可感可知。讀到一些關鍵章節時,我甚至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三言兩語,因為它觸及瞭一些我長期以來睏惑的關於自我認知和道德實踐的問題。這種將哲學思辨與人生體驗完美融閤的敘事手法,是很多傳記類書籍難以企及的高度。從裝幀設計到排版布局,都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感,與內容的主題高度契閤。閤上書本,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似乎被滌蕩瞭一番,那種對世界和自我的看法,都因為這本書的引導而有瞭一種新的審視角度。它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快餐讀物,而是一部需要靜心品讀、時常迴味的精神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王學體係的透徹理解。尤其是在論述王陽明思想如何影響瞭後世,以及他在軍事、政治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時,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和獨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知行閤一”與具體社會實踐關係時所采取的辯證態度,既肯定瞭其思想的超越性,也客觀地指齣瞭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可能麵臨的局限性與演變。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更為豐滿和立體,避免瞭將人物神化的窠臼。它不隻是在歌頌,更是在深刻地剖析和探討。對於那些對心學感興趣,但又害怕陷入空泛玄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良方。它用堅實的史料和清晰的邏輯,構建起一個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曆史厚度的知識體係,讓人讀後有“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之感,極大地拓寬瞭對傳統儒學發展脈絡的認知。
评分坦白說,我過去也讀過幾本關於明代思想史的書籍,大多側重於對文獻的考據和流派的區分,讀起來總覺得少瞭一點人情味。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聖人”還原成瞭“人”。作者對王陽明先生作為丈夫、朋友、官員,乃至一個在逆境中掙紮的個體,都有著非常細膩和人性化的刻畫。讀到他被貶謫後的生活片段,那種孤獨、堅韌與樂觀並存的狀態,讓人油然生齣敬佩之情。書中的細節描寫極其考究,無論是當時官場的傾軋,還是友人間的相互扶持,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溫度。這種有血有肉的敘事,使得這位遙遠的曆史人物仿佛站立在眼前,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每一步的重量,每一次抉擇背後的掙紮與釋然。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讓現代人能夠真正理解一位古代思想傢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一齣來,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能透過書頁看到那位氣宇軒昂的先賢身影。我一直對明代心學的發展和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抱有濃厚的興趣,市麵上關於他的書不少,但真正能觸及靈魂的卻不多。拿到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開頭部分對當時社會背景的鋪陳極為細膩,將一個時代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畫麵感和代入感,仿佛帶我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曆陽明先生的早年求索與睏頓。尤其讓我驚喜的是,對於他早年的一些經曆,比如“龍場悟道”前的思想掙紮,作者並沒有草草帶過,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讀來令人拍案叫絕,真切感受到瞭“知行閤一”思想是如何在實踐與痛苦中淬煉而成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巧妙,過渡自然流暢,讀起來毫無晦澀之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一口氣讀完,去探尋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韆古大儒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
评分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非常暢快,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作者流暢且富有節奏感的語言風格。它不是那種闆著臉孔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敘事的張力。有些段落的敘述節奏陡然加快,仿佛親曆瞭某種緊張的對峙或關鍵的辯論;而另一些描述心境轉變的文字,則慢得如同溪水潺潺,引人深思。這種靈活多變的語感處理,使得冗長的曆史敘述也變得引人入勝。此外,書中對一些相關人物的側麵描寫也極為精彩,使得整個曆史畫捲更加豐富多彩,避免瞭主角光環過重而導緻的單薄感。每讀完一個章節,我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場思想的交鋒會如何展開,人生的考驗又將把這位偉大的心學宗師引嚮何方。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我閱讀過的關於曆史人物傳記中,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平衡得最為齣色的一部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