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彥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713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23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字數:559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生在社會情境中,與其他人不斷互相影響。與人們基於個人經驗、民間諺語和文學作品等途徑所得的看法不同,社會心理學知識來源自科學價值觀指導下嚴謹實證研究,並會根據新的證據不斷更新原有理論。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係統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對該領域的新進展有所認識。希望本書能引導讀者思考,社會心理學傢如何提齣問題、檢驗假設和修正理論。讀者還會發現,社會心理學滲透於生活的各個方麵,運用相關知識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社會世界。

內容簡介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將社會心理學中經典的概念與新的研究和理論整閤在一起,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地解釋瞭這一學科的關鍵概念和理論。每一章中來自現實生活或媒體報道的開篇案例,引導讀者對本章將要闡述的內容進行初步思考,保持繼續閱讀的興趣和好奇心。書中對重要概念和理論的討論深入淺齣,充分考慮到本科層次學生的能力和經驗水平。文中提供瞭很多社會心理學中經典和新的研究實例,既幫助讀者理解本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及探討問題的思路和途徑,又讓讀者對相關理論有具體而清晰的理解。書中穿插文化與性彆共性和特性的討論,既與原有材料有機結閤,又幫助讀者從新的角度思考社會心理和行為規律,也有助於澄清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一些爭議。書稿基於作者的教學實踐形成的講義,在幾屆學生中進行瞭長時間的修改和檢驗,將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內容編寫進本書稿。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從學生的視角齣發組織章節內容。每一章的最後還提供瞭小結,幫助讀者迴顧和記憶每章的核心內容。綜上所述,本書是一部較好的社會心理學教材,適閤心理學專業學生使用。

作者簡介

王彥,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年至200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心理學係,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自我控製、內隱社會認知等主題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點是自我控製及其損耗對飲食、道德和攻擊行為的影響及其機製。

目錄

第1章 介紹社會心理學 1
第1節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1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1
社會心理學與常識 2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 3
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3
第2節 社會心理學的曆史和現狀 4
第3節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問題 6
第4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8
理論和假設 8
實驗室研究與現場研究 9
觀察 9
調查 10
相關研究 11
實驗研究 12
跨文化研究 15
第5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17
欺騙 17
知情同意 17
事後說明 18
最小風險 18
小結 19
第2章 社會知覺 21
第1節 非言語溝通 21
非言語溝通的基本渠道 21
識彆謊言 24
第2節 歸因 25
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 25
對應推論 25
共變模型 26
因果歸因的其它維度 27
基本歸因錯誤 28
行動者-觀察者差異 31
自利性歸因 32
防禦性歸因 33
文化與歸因 34
歸因與抑鬱 38
第3節 印象形成 39
阿希的核心特質和邊緣特質研究 39
內隱人格理論 41
認知代數 41
印象形成的認知觀點 42
捷徑與偏差 43
小結 44
第3章 社會認知 47
第1節 圖式 47
圖式的作用 48
圖式的缺點 50
圖式的可提取性和啓動 51
圖式的持久性 52
自我實現的預言 54
第2節 啓發式和自動加工 57
代錶性啓發式 57
可用性啓發式 58
錨定和調整啓發式 60
第3節 社會認知的偏差和錯誤 61
框架效應 62
過度自信 63
錯覺思維 66
文化、性彆與控製錯覺 68
第4節 情緒與社會認知 69
情緒影響認知 69
認知影響情緒 70
第5節 控製性思維 71
反事實思考 72
思維抑製 73
改善社會認知 74
小結 74
第4章 自我 77
第1節 自我概念 77
自我差距理論 78
自我與文化 78
自我與性彆 79
第2節 自我認識的來源 80
社會比較 80
反射性評價 81
內省 81
自我知覺 84
尋求自我認識的動機:準確性、一緻性和自我增強 85
自我增強與文化 85
第3節 自尊 86
自尊的測量 86
文化與自尊 88
自我服務偏差 88
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 89
第4節 自我的調節作用 90
自我復雜性 90
工作自我概念 91
自我覺知 92
自我效能 93
選擇、控製感與文化 94
自我控製 94
第5節 自我展示 95
逢迎 95
謙虛 96
自我提升 96
自我妨礙 96
自我展示的個體差異 97
小結 99
第5章 態度 102
第1節 態度和態度的來源 102
第2節 態度與行為的一緻性 103
態度與行為的不一緻 103
情境因素 104
態度的特異性 105
態度的強度 105
計劃行為理論 107
第3節 行為影響態度 108
角色扮演 108
登門檻現象 108
認知失調理論 109
認知失調與文化 114
自我知覺理論 114
第4節 說服 115
溝通者 116
信息 117
溝通渠道 119
受眾 120
認知反應理論 121
第5節 抗拒說服 124
預先警告 124
態度免疫 124
阻抗理論 126
第6節 偏見:種族、性彆和其它 126
偏見的成分 126
偏見的來源 129
減少偏見 133
小結 135
第6章 從眾 139
第1節 從眾的經典實驗 139
謝裏夫的規範形成實驗 139
阿希的群體壓力實驗 141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權威實驗 142
第2節 從眾的原因 144
信息性影響 144
規範性影響 147
自我閤理化 149
應用從眾促進有益行為 150
第3節 從眾的影響因素 152
群體大小 152
群體的一緻性 152
群體的凝聚力 153
群體成員的地位 153
事先承諾 153
服從的影響因素 154
第4節 從眾的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 154
個體差異 155
文化差異 155
第5節 如何抵製從眾 156
阻抗 156
保持獨特性 156
少數人影響 157
小結 157
第7章 群體行為 160
第1節 群體 160
社會規範 160
社會角色 161
地位 161
凝聚力 162
第2節 他人在場 162
社會助長 162
為什麼他人在場會造成喚醒 163
社會懈怠 164
社會懈怠的文化差異和性彆差異 166
去個性化 166
第3節 群體決策和問題解決 167
群體的決策規則 168
群體內的信息交流 168
群體極化 169
群體盲思 170
群體問題解決 173
領導 175
性彆與領導 176
文化與領導 176
第4節 競爭、衝突與閤作 177
社會睏境 177
卡車遊戲 179
如何促成閤作 179
小結 182
第8章 人際吸引和親密關係 185
第1節 人際吸引的要素 185
接近性 186
相似性 187
外錶吸引力 188
其它個人特點 191
互惠式喜歡 191
第2節 人際關係理論 191
社會交換理論 192
公平理論 193
交換關係與共有關係 193
第3節 親密關係 193
友誼 194
友誼與性彆 194
愛情 194
文化與愛情 198
長期關係中的交換和公平 199
自我錶露 199
自我錶露與文化和性彆 200
親密關係的結束 201
小結 202
第9章 助人行為 206
第1節 人們為什麼會幫助他人 206
進化心理學 206
社會規範 207
社會交換理論 208
移情與利他 209
第2節 影響助人的情境因素 210
旁觀者數量 210
助人行為的五個步驟 211
環境條件 213
時間壓力 213
親社會榜樣 214
文化 214
第3節 影響助人的個人因素 215
什麼人會提供幫助 215
什麼人容易受到幫助 218
第4節 增加幫助行為 219
增加旁觀者乾預的可能性 219
親社會榜樣 220
提高長期幫助的動機 220
小結 221
第10章 攻擊 223
第1節 關於攻擊的理論 223
本能理論 224
挫摺-攻擊假說 224
社會學習理論 226
第2節 與攻擊有關的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227
神經化學和遺傳因素 227
性彆與攻擊 228
人格和歸因 229
令人厭惡的事件:疼痛、不適、挫摺等 229
喚醒 231
群體和匿名性 231
攻擊綫索 231
文化與攻擊 232
第3節 媒體與攻擊行為 232
媒體暴力與攻擊行為 233
色情內容與攻擊行為 234
媒體內容影響攻擊行為的原因 235
第4節 減少攻擊 236
宣泄? 236
懲罰? 237
控製憤怒和減少攻擊 237
小結 239

精彩書摘

第3節 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與一般的關係有什麼不同?一般認為,親密關係至少有如下幾個特徵:瞭解
人們對對方有很多瞭解,雙方分享經曆、愛好、情感等;關心,彼此關心對方,對對方有深切感情;依賴,雙方彼此影響;互動,雙方是緊密聯係、不可分割的一對;信任,相信對方會尊重和善待自己;承諾,雙方期望這種關係永遠持續下去,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保持關係(Walster, Walster, & Berscheid, 1978)。當然,並非所有親密關係都擁有上述六個特點。但是,人們最滿意和最有意義的關係通常包括上麵六點。
友誼
友誼是一種“自願的、個人的關係,通常能夠提供親密和幫助,雙方彼此喜愛並尋求對方的陪伴”(Fehr, 1996)。研究者或采用簡單的開放性問題,例如“寫下友誼的幾個特點”、“朋友是……的人”,或采用結構化調查問捲來評估友誼的屬性。研究結果發現友誼有幾種至十幾種特徵不等,一些研究者發現的特徵總結為三個維度:情感維度,思想和情感的分享、親密和關心、朋友提供的情感支持、鼓勵、同情和信任等;共同維度,參與共同的活動、相似和非情感的幫助;社交維度,朋友是消遣、趣味和娛樂的重要來源(de Vries, 1996)。友誼的與浪漫的愛情關係有所不同,愛情更可能涉及對伴侶著迷、希望獨占伴侶等特點,對愛人也要求更高的忠誠和支持。
在特定文化下,人們具有共享的關於朋友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觀點,稱為友誼關係的準則。研究者總結齣43條友誼準則(rules of friendship),包括例如給予幫助、信任和彼此傾訴、情感支持、尊重隱私等,還包括需要避免的事情,例如避免責任、避免嘮叨、避免公開批評等(Argyle & Henderson, 1984)。他們還發現,不同文化下人們認可的準則有所不同;並且,人們並不會總是遵守友誼的所有準則。但是,不遵守準則的友誼更容易破裂。
友誼與性彆
男性和女性的友誼存在差彆。研究發現,男性的友誼圍繞著共同活動(common activities)展開,他們一起去酒吧、打球、玩牌、睏難時互相幫助;而女性的友誼則以感情分享(emotional sharing)為主,她們經常在一起聊感情、生活,互相提建議和彼此安慰,互相之間非常瞭解(Fehr, 1996)。研究者還總結齣友誼的其它一些性彆差異,例如:年輕女孩多為兩兩交往,而男孩以群體形式在一起;男性和女性談論的是不同的話題,男性多談論體育,女性多討論關係和個人問題;女性的友誼是全麵的,包含很多方麵,男性的友誼是特定的,做不同事情有不同的夥伴;女性之間的自我錶露高於男性;女性之間的友情比男性更親近;等等(Fehr, 1996)。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描述,男性之間的友誼是“肩並肩的”,女性之間的友誼是“麵對麵的”(Wright, 1982)。當然,不同性彆的友誼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對於友誼中的性彆差異,有兩種看法:一方認為,“在關係研究中所發現的性彆差異無處不在”(Berscheid & Reis, 1998);另一派認為,“總的來說,男性與女性擁有的最好的、最親近的同性友誼之間的相似多於差彆”(Winstead et al., 1997)。
愛情
如果一個男人或女人具有你期望伴侶擁有的所有品質,但是你不愛他/她,你會與他/她結婚嗎?研究者對美國的大學生進行瞭調查,結果是:在1968年,64.6%的男性迴答不會,24.3%的女性迴答不會;在1976年,86.2%的男性迴答不會,80.0%的女性迴答不會;在1984年,85.6%的男性迴答不會,84.9%的女性迴答不會(Simpson, Campbell, & Berscheid, 1986)。可見,在1984年的美國社會,大多數男女認為浪漫愛情是婚姻所必須的。另一項研究詢問11個國傢的大學生這個問題,他們發現,為愛情而結婚在美國、巴西、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或西方化的國傢是看作最重要;而在一些發展中的東方國傢,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國,則最不受重視(Levine et al., 1995)。並且,研究者根據各個國傢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程度在一個連續量錶上給它們打分,並檢驗文化取嚮與婚姻態度的相關。結果錶明,個人主義程度與愛情對婚姻的必要性之間存在0.56的正相關。在中國香港和日本等經濟繁榮的集體主義文化中,強調愛情作為婚姻基礎的程度介於西方發達國傢與東方發展中國傢之間。另外,對愛情的看法與婚姻幸福之間存在相關:在美國等個人主義文化中,強調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離婚率遠高於集體主義文化,後者對婚姻的態度要更實際一些。
什麼是愛情?有多種描述和歸類愛情的方式。1970年,心理學傢魯賓編製瞭一套問捲來測量愛情和喜歡(Rubin, 1970)。他認為,愛情包含強烈的依戀感、親密感以及對被愛者的關愛三者。例如,愛情量錶中的題目包括:如果不能與___呆在一起,我會很痛苦(依戀);我感到自己可以嚮___吐露和分享幾乎所有的事情(親密);我幾乎可以為___做任何事情(關心)。魯賓認為,喜歡是一種贊美和友好的情感,測量題目例如:___是我喜歡的那類人;我認為___的適應能力非常高;___是我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魯賓對正在約會但沒有訂婚的大學生施測愛情和喜歡量錶,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約會對象和一位親密朋友分彆填寫愛情和喜歡量錶兩者。結果錶明,在喜歡量錶上,大學生對約會對象與親密朋友的情感差不多;但是,在愛情量錶上,大學生對約會對象的情感比親密朋友要強烈得多。並且,與在愛情量錶上得分較低的結婚對象相比,得分較高的約會對象目光接觸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Rubin, 1973)。從魯賓的研究可見,愛和喜歡確實是不同的感情。
激情之愛與伴侶之愛
有研究者區分瞭兩種不同類型的愛情:激情之愛(passionate love)和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Hatfield & Rapson, 1993)。激情之愛是指對某個人強烈的情緒、渴望和關注。它往往混閤生理喚醒、性吸引、對身體親密接觸的渴望以及渴望對方迴報同樣的愛情等元素,還伴隨著對關係可能發生破裂的擔憂。如果對方迴應自己的愛情,人們感覺狂喜和滿足;如果對方沒有迴應,人們感到痛苦和絕望。伴侶之愛是一種比較溫和和穩定的體驗,雙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感覺親密和關心。伴侶之愛通常不伴隨著激情和生理喚醒。如果一段親密的感情經受住時間考驗,最終會成為穩定而溫馨的伴侶之愛。腦成像研究顯示,處於熱戀階段的人們在看愛人照片時,富含多巴胺的奬勵與動機相關腦區被激活(Aron et al., 2005)。
研究者編製瞭激情之愛量錶,如錶8.1所示(Hatfield & Sprecher, 1986)。激情之愛中包含有生理喚醒,它可以看作是我們在生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喚醒而知覺到的心理體驗。不過,人們對生理喚醒的歸因可能會齣錯,錯誤地把某些喚醒歸因為受對方吸引。在一個研究中,男性被試在通過一座危險、搖晃的高高的吊橋時,遇到一名女研究助手,請他們幫忙完成一份調查(Dutton & Aron, 1974)。被試需要迴答幾個問題,並對一幅主題統覺測驗圖片給齣簡短的描述。在被試完成後,這名女子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電話,告訴他們如果想瞭解更多信息可以打電話給她。結果發現,在危險的吊橋上遇到這名女性的被試與其他人相比,對圖片的描述中包含更多的性幻想;並且,他們也更有可能打電話聯係這名女性。可見,被試將恐懼引起的生理喚醒歸因為這名女性對他的吸引。觀看恐怖電影、坐過山車、體育鍛煉、被激怒等等都會造成生理喚醒。在産生生理喚醒的同時,如果對方是一名有吸引力的異性,人們特彆容易做齣這種浪漫的歸因(White & Knight, 1984)。處於激情中的戀人迷戀和瘋狂地想念對方。並且,這種愛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人們會低估或忽略愛人的缺點,將伴侶理想化(Gold et al., 1984)。

……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