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曹天生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閤肥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50340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829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8
字數:256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徽商是明清時期聞名全國的大商幫,延續六百多年。安徽財經大學曹天生教授結閤多年的教學經驗主編《徽商文化》,內容涉及徽商文化的方方麵麵,包括徽商與徽州教育、徽商與徽州學術、徽商與徽州宗族、徽商與徽州建築文化、徽商與徽州文學藝術、徽商與徽州文房四寶、徽商營銷文化、徽商與科技工藝、徽商婚姻文化、徽商商業文書、徽商習俗文化、徽商傢訓文化等。

作者簡介

  曹天生,安徽涇縣人,法學博士,安徽財經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兼任學校新徽商研究中心、學校中國宣紙産業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嚮為明清徽商和新徽商、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安徽工藝美術等。曾在國內外齣版社齣版相關著作30餘部(含閤著);曾在《光明日報·理論版》《清華大學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中共黨史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報紙雜誌發錶相關論文200餘篇;主持國傢和省部級項目多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徽商曆史軌跡
第二章 徽商思想文化
第三章 徽商與徽州教育文化
第四章 微商與徽州學術文化
第五章 徽商與徽州宗族文化
第六章 徽商與徽州建築文化
第七章 徽商與徽州文學藝術文化
第八章 徽商與徽州文房四寶
第九章 徽商營銷文化
第十章 徽商與科技工藝文化
第十一章 徽商婚姻文化
第十二章 微商諺語、習語、商謠
第十三章 徽商習俗文化
第十四章 徽商傢訓文化
第十五章 徽商文化名人
第十六章 徽商精神文化
後記

精彩書摘

  《徽商文化》:
  所謂習俗,顧名思義是習慣風俗的意思,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有很多的習俗,所謂“韆裏不同風,百裏不通俗”,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習俗。不僅因地域不同而習俗不同,不同的群體也有自己的習俗,例如我們熟知的僧人的習俗是誦經念佛,吃齋飯,戒酒色等;道士的習俗是登壇作法,銅爐煉丹。而徽商作為一個曆史上著名的群體,也有其自己相對獨立的習俗文化。徽商的習俗文化應該是涵蓋瞭徽商在經營活動和生活中,經過時間沉澱、逐漸成為大傢約定俗成和認可的習俗、主要包括徽商的認知習俗、徽商的經營習俗和徽商的生活習俗。
  一、徽商的認知習俗
  認知成為一種習俗,這可能是徽商習俗的一個最為突齣的地方。徽州自古有“東南鄒魯”的美稱,之所以有此稱謂是因為徽州是一個移民社會,徽州人的祖先大都來自北方的大傢士族,屬於統治階級,從小就受到儒傢思想的正統教育,所以其子孫後代也深受其影響。中國古代是一個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讀書取仕是第一等,經商是最後一等。徽商棄學從商,由首到末,其認知發生瞭很大的改變。徽商在中國稱雄幾百年,其認知習俗也逐漸被後人所認可和接受。
  (一)對經商的認知習俗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園”的說法。加之徽州地區人口稠密,經商也就成瞭徽州人的求生之道。徽州有句諺語:“以賈為生意,不賈則無望。”他們之所以經商,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夠填飽肚子。光緒《婺源縣誌》記載瞭婺源籍徽商的事例,有很多都是因貧窮而經商:“源江應萃傢貧往浮梁為傭,積纍資金自開瓷窯。李士藻傢貧傭工蕪湖,後貸本經商,傢道隆起。汪光球初傢貧,習縫工,後業木蘇州,積資兩萬兩。”在徽商中有很多人是“由儒入賈”,放棄瞭讀書取仕,考取功名這條路,轉而進入經商這條路。如徽商查傑自幼聰明,但是為瞭改善生活,以更好地孝順母親,毅然決然放下自己的書本,拿起瞭算盤走入商界。有的則是在科舉考試中落榜,但是為瞭齣人頭地,光耀門楣,選擇瞭經商這條大多數鄰裏鄉黨走的道路,既有前人鋪墊,又有人同鄉同族相幫襯,這條道路對於心灰意冷的落榜士子而言不失為一條康莊大道。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是個重農輕商的社會,士農工商四類人中商人處於最後一類,商人常被人稱為奸商或者賤商。雖然不被人重視甚至是歧視,徽商卻不以經商為恥,反而作為振興傢族,光宗耀祖之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這副徽州人的楹聯道齣瞭徽人重商的習俗。
  徽商一直有一個“賈而好儒”的美稱,這說明瞭徽州人崇尚讀書。我們也都知道中國封建社會讀書是與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緊密相連的。徽州人的先祖除瞭少數是土生土長的徽州人之外,大多數是為瞭躲避戰亂而遷居於此的世傢大族,這些世傢大族曆來講究讀書取仕,光耀門楣。因此經商與其先前的價值取嚮有所齣入,徽商在有瞭雄厚資本以後大都會投資於傢鄉的教育事業,希望自己的親族子弟能夠走上科舉這條道路,而與徽商齊名的晉商生意壯大瞭以後,就會不斷地擴大規模,對教育的投入卻很少。“從乾隆到嘉慶的70年間,同樣在兩淮經營鹽業,徽商子弟有265人通過科舉人仕,而晉商區區22人”①。有的徽商也會自己給朝廷捐納餉銀,獲取功名,藉此實現自己獲取功名的畢生心願。
  馬剋思在《資本論》中提齣的論斷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恩格斯也說過“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之發展,是以經濟為基礎的”,因此一個地區的經濟基礎也決定瞭這個地區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徽商經商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希望能夠在積纍瞭巨額財富之後,給傢族的子弟提供一個更好的受教育的環境,例如興建好的書院,購置大量的書籍,聘請更好的老師,幫助子弟解決科舉考試所需不菲的衣食住行及筆墨紙硯的費用。徽商對於經商的認知不同於以往,對於商人這個社會地位最低的職業,徽商不是持鄙視的態度,而是把經商與科舉取士共舉,以商業上的成功來促進科舉上的成功,藉助科舉上的成功來提高其社會地位並助力商業。
  ……

前言/序言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來的文化韆姿百態。文化,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正因為文化常說常新,所以文化也就難以有一個穩定的定義,不同的人,由於知識根底不同,理論水平的高低不同,甚至人生經曆的不同,對文化的理解就很不一樣,所以,給文化下一個定義很難。但難歸難,人們還是在不停地訴說文化、建設文化,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雖然我們很難說清文化究竟是什麼,但它又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有一位哲人指齣,文化是人類生存變化的一種狀態。這應是對文化所作的最抽象的一種錶述。由此推導,先進文化就可理解為人類生存的一種進步狀態。習近平同誌指齣:“中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優秀傳統文化係統,徽商文化中的諸多優秀部分無疑是這個係統中的組成部分,非常值得我們去開掘,去總結,去傳承,去發展。
  “徽商文化”近些年已經成為徽商研究乃至徽學研究的學術增長點。從學術研究的進展狀況來說,學術界對徽商的研究,大體上經曆瞭“徽商曆史研究”②_“徽商+的研究”③一“徽商整閤研究”-+“徽商文化研究”這樣幾個階較。當然,這幾個階段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整體趨嚮性的一個狀態,實際的情況自第二階段起是幾相重疊的,不僅徽商曆史研究不斷有補充,而且“徽商+”也不斷呈現新的內容,也有學者不斷做徽商研究成果整閤的工作。但近些年來,關於徽商文化的研究確實日漸多瞭起來。徽商研究進入文化層次,說明研究在嚮縱深發展。
  在諸多徽商文化研究的成果中,首先要提到葉顯恩先生的研究成果。葉顯恩先生是著名的徽學研究專傢,他於1983年齣版的《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製》,為海內外學術界所注目,以後他一係列的論著齣版和發錶,“為徽學的創立起到瞭開創和奠基作用”①。
  葉顯恩先生認為,徽商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徽商文化包括“徽商的衣食住行,儀錶風貌,人際關係,婚喪嫁娶,等等”②;狹義的徽商文化是指徽商“在商業實踐中,由長期養成的賈道、商業倫理,以及從業人員的品德、經營理念、業務技能等所鑄成的商業道德和行為取嚮,包括商道、商業倫理、商業理念,以及網絡係統、組織規程、營銷觀念等”③。葉先生還進一步指齣,徽商文化的基石是尊商重利的“新四民觀”;徽商文化的特色是“賈而好儒,賈儒結閤,互相為用”;徽商文化的支柱是“徽駱駝精神”;徽商文化的核心是誠信:徽商文化的靈魂是創新精神。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徽商文化也無疑有時代的局限性④。葉先生對徽商文化的研究,對我們研究徽商文化起到瞭指示性的作用。我們今天研究徽商文化,主要是弘揚徽商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在通常語境下我們所說的徽商文化,是特指傳統徽商文化而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不包括徽商文化中的局限性內容。
徽商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徽商文化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徽商文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徽商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徽商文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