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伟光 张广智 陆大道 李景源 阎晓辉 刘举科 孙伟平 胡文臻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6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态城市绿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与健康指数评价;对地方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与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首次发布了“双十事件”,对健康城市、海绵城市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在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张广智,男,汉族,1961年8月出生,山东阳谷人。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半导体专业,理学学士。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14年5月起,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共甘肃省委委员。。陆大道,男,1940年生于安徽枞阳,经济地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0-1982年在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1993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李景源,男,1945年7月生,天津宝坻县人,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定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7月晋升研究员职称。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至200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阎晓辉,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河北景县人。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6月参加工作,甘肃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先后担任甘肃省景泰县委副书记、县长、书记、白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庆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等。于013年12月担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刘举科,男,汉族,1956年12月生,甘肃庄浪人。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教育厅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等职。在教育管理、体育养生及人的身体发展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主持完成计算机应用成果并通过省级鉴定。
  孙伟平,男,1966年1月生于湖南常德,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一副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1987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价值论研究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1993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11月,在某高校工作,曾任哲学学科主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编委,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1992年评为讲师,1998年9月评为副教授。1999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等。2008年-201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价值论、伦理学、社会历史观和文化问题研究。
  胡文臻,男,汉族,1963年11月2日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心文化资源与资产评估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约研究员。擅长以哲学思考研究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曾刚,男,196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攻读湖北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至1989年8月,任联邦德国Philipps-UniversityMarburg访问学者;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攻读联邦德国JustusLiebig-UniversityGiessen区域规划学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88年3月,任湖北大学地理系、区域规划研究所任教;1992年7月至1996年3月,任联邦德国JustusLiebig-UniversityGiessen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助教、研究员;1996年4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与规划、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研究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上海市政府、广西南宁市政府、德国DFG(德国国家研究基金会)以及其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30余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的多本专著先后在国内或国外出版发行,代表作有《集群创新与高新区转型》《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关于高校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思考》等。
  高天鹏,男,甘肃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学博士。
  常国华,女,1976年1月出生,籍贯甘肃张掖。2006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7年4月至今兰州城市学院化环院工作,现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环境化学与毒理学。曾获校级优秀教工共产党员、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校级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钱国权,男,汉族,1970年7月生,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现任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特聘教授。先后在兰州大学读本科、西北民族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兰州大学读博士后。2008年12月受聘为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2010年受聘为兰州大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教授。2011年受聘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011年6月被选举为甘肃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创办《循环经济研究》杂志,并担任主编。2011年10月调入兰州城市学院工作,担任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创办《城镇化研究》杂志,并担任主编。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借调到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工作,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任皋兰县县长助理(党组成员),2010年3月到兰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负责协调市委政策咨询顾问室工作。"

目录

序言【李景源】/001
Ⅰ总报告
1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李具恒】/001
一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002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健康评价/010
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037
Ⅱ整体评价报告
2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报告【赵廷刚温大伟谢建民张志斌刘涛】/045
Ⅲ分类评价报告
3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常国华张伟涛岳斌康玲芬】/239
4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钱国权王翠云汪永臻】/273
5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高天鹏姚文秀李开明】/296
6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台喜生李明涛方向文】/321
7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曾刚滕堂伟朱贻文海骏娇宓泽锋杨舒婷】/345
Ⅳ核心问题探索
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报告【刘明石孙伟平】/360
9健康城市建设概论【傅华李妍婷】/373
Ⅴ附录
102016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双十”事件【曾刚海骏娇宓泽锋】/388
11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大事记(2016)【朱玲】/402
12参考文献/409
13后记/418

前言/序言

  序言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从2012年开始,《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绿皮书》)即对我国不同地域风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层次类型的城市,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样本遴选、数据采集、指标完善、评估排序、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等环节,采取动态评价模式,既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方针、原则进行全方位对标对表,又与一个个具体城市发展实际进行多层面有效对接,已经连续四年形成并发布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年度总报告、整体评价报告、分类评价报告以及核心问题探索和典型案例介绍等成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关于2017年《绿皮书》,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研究队伍稳定,团队专业结构合理。生态城市建设涉及行业、空间范围、时序进度等各个领域。《绿皮书》承载着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其实质就是一项重大国情调研课题。从生态城市绿皮书编委会组成人员看,研究人员既有高等院校的博士、教授,又有专门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既有各级政府官员,又有企业负责人;既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又有基层业务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的专业涉及哲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统计、行政管理、法律、数学、项目工程学等跨学科、跨专业的多个领域。并且自编委会组成以来,这些研究人员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他们从事的学科专业或业务工作都与生态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团队专业结构合理,这为持续做好生态城市绿皮书的研究、编纂、出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开展跟踪考察,坚持动态评价。尽管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普遍规律,但就具体城市而言,(它们)又各具特色,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城市差异很大,用一把尺子根本无法全面衡量生态城市建设成效。《绿皮书》在不断完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动态评价模型,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城市评价样本从116个扩展为284个。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按照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景观休闲型、绿色消费型、综合创新型六类特色城市(2017年报告有变动)分类评价两大块,每年搜集更新数据,每年开展跟踪分析,每年进行考核排名,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情况,又兼顾了生态城市各具特点的状况,使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
  最后,抓准核心问题,深度探索研究。《绿皮书》每年都要以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对生态城市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导向性问题作为年度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阐述。比如健康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扬尘污染问题、雾霾天气问题、城市内涝治理等问题,既介绍这些难题的现状、危害,又深度剖析形成的机理和原因,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又比如关注信息化与生态城市建设等导向性问题,既说明了信息化与生态化相互交织的新特点,又分析了信息化对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综合相关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再比如每年都精选出经典案例,图文并茂地介绍生态城市建设经验。这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紧跟时代、抓住难点、破解难题,非常“接地气”。
  总之,《绿皮书》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充实、完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综合研究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期待着《绿皮书》研究能够有更多创新、更多突破,能更好地引领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期望在数据搜集方面能够突破瓶颈。数据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数据搜集的可得性、准确性、全面性是提升定量分析水平的关键。从《绿皮书》的数据来源看,其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统计年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业务报表、一些社会组织调查问卷、一些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等,还存在数据搜集范围依然过窄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数据还没有完全推开。因此,期望在数据搜集方面再下功夫,力争突破这个瓶颈。二是期望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分析方面更多地突出共性问题。共性问题更具普遍性,找准共性问题可以更好地指导整体性工作。比如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城市交通拥堵整治、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完善,等等,在这些指标的评价结果分析上还可以更加深入、更具导向性和操作性,为各级政府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三是期望《绿皮书》研究走出科研院所,注重与政府对接。《绿皮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各级政府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推动者、落实者。期望《绿皮书》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强化与政府的对接,切实做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李景源
  2017年6月15日

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皮书系列·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