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均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研究生教育
  • 学科评估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研究
  • 学术研究
  • 报告
  • 2017-2018
  • 学科发展
  • 教育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2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6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评价与求学成才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7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由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研发,由邱均平、赵蓉英、杨思洛、董克、韩雷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201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含分地区、分类型排名)、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含分地区、分类型排名)、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排行榜、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综合排行榜,以及12个学科门类排行榜、98个一级学科排行榜、403个学术学位专业(含55个自设专业)排行榜,再加上38个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排行榜,共计558个排行榜;第二部分是中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类排名结果、学科等级分布、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给出了中国内地的6个***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和574所普通高校共计58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各类排名结果、学科等级分布、优势专业及联系方式;第三部分是附录,提供了2017年国家及主要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等信息,可供全国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及广大考生阅读和参考。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从8个角度全面、系统地评价了中国内地的58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学科、专业的竞争力(除军事、警务类专业),并得出了详细的评价结果。《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评价指标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翔实、**性强、适用面广。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第一部分 2017 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
卷首语:2017 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的产生与分析 3
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 20
中国一流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 21
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含分地区、分类型排名) 22
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含分地区、分类型排名) 24
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 32
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排行榜 35
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综合排行榜 38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 41
01 哲学(171) 41
02 经济学(264) 41
03 法学(350) 42
04 教育学(199) 42
05 文学(274) 43
06 历史学(116) 43
07 理学(366) 44
08 工学(369) 44
09 农学(108) 45
10 医学(191) 45
12 管理学(372) 46
13 艺术学(198) 47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竞争力排行榜 48
0101 哲学(171) 48
0201 理论经济学(137) 48
0202 应用经济学(248) 48
0301 法学(191) 49
0302 政治学(121) 49
0303 社会学(93) 50
0304 民族学(43) 50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326) 50
0306 安全学(3) 51
0401 教育学(151) 51
0402 心理学(102) 51
0403 体育学(119) 51
0501 中国语言文学(175) 52
0502 外国语言文学(223) 52
0503 新闻传播学(99) 52
0601 考古学(40) 53
0602 中国史(114) 53
0603 世界史(65) 53
0701 数学(243) 53
0702 物理学(172) 54
0703 化学(188) 54
0704 天文学(14) 55
0705 地理学(91) 55
0706 大气科学(17) 55
0707 海洋科学(31) 55
0708 地球物理学(22) 55
0709 地质学(41) 56
0710 生物学(223) 56
0711 系统科学(34) 56
0712 科学技术史(23) 56
0713 生态学(111) 56
0714 统计学(128) 57
0801 力学(112) 57
0802 机械工程(206) 57
0803 光学工程(74) 58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92) 58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204) 58
0806 冶金工程(25) 59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14) 59
0808 电气工程(103) 59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133) 60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169) 60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187) 6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83) 61
0813 建筑学(60) 61
0814 土木工程(154) 62
0815 水利工程(70) 6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51) 62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213) 62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49) 63
0819 矿业工程(35) 63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17) 63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23) 63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45) 63
0823 交通运输工程(65) 64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18) 64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1) 64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8) 64
0827 核科学与技术(23) 64
0828 农业工程(50) 64
0829 林业工程(16) 65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194) 65
0831 生物医学工程(70) 65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100) 65
0833 城乡规划学(49) 66
0834 风景园林学(53) 66
0835 软件工程(152) 66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51) 67
0839 网络空间安全(27) 67
0901 作物学(49) 67
0902 园艺学(40) 67
0903 农业资源与环境(40) 67
0904 植物保护(46) 67
0905 畜牧学(48) 68
0906 兽医学(41) 68
0907 林学(53) 68
0908 水产(28) 68
0909 草学(28) 68
1001 基础医学(98) 68
1002 临床医学(110) 69
1003 口腔医学(46) 69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71) 69
1005 中医学(44) 69
1006 中西医结合(72) 70
1007 药学(143) 70
1008 中药学(47) 70
1009 特种医学(10) 70
1011 护理学(60) 70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204) 71
1202 工商管理(306) 71
1203 农林经济管理(58) 72
1204 公共管理(214) 72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65) 72
1301 艺术学理论(66) 72
1302 音乐与舞蹈学(79) 73
1303 戏剧与影视学(63) 73
1304 美术学(113) 73
1305 设计学(132) 73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 75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110) 75
010102 中国哲学(92) 75
010103 外国哲学(79) 75
010104 逻辑学(40) 75
010105 伦理学(96) 76
010106 美学(56) 76
010107 宗教学(57) 76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114) 76
0101W1 管理哲学(6) 77
020101 政治经济学(104) 77
020102 经济思想史(34) 77
020103 经济史(43) 77
020104 西方经济学(90) 77
020105 世界经济(84) 78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95) 78
020201 国民经济学(93) 78
020202 区域经济学(181) 78
020203 财政学(92) 79
020204 金融学(191) 79
020205 产业经济学(207) 79
020206 国际贸易学(172) 80
020207 劳动经济学(88) 80
020208 统计学(36) 81
020209 数量经济学(120) 81
020210 国防经济(23) 81
0202W1 保险学(14) 81
0202W2 法律经济学(8) 81
0202W3 金融工程(13) 81
0202W4 投资经济学(6) 82
030101 法学理论(112) 82
030102 法律史(63) 82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132) 82
030104 刑法学(114) 82
030105 民商法学(152) 83
030106 诉讼法学(108) 83
030107 经济法学(131) 83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77) 84
030109 国际法学(104) 84
030110 军事法学(7) 84
0301W1 知识产权法(18) 84
030201 政治学理论(93) 85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61) 85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55) 85
030204 中共党史(70) 85
030206 国际政治(65) 85
030207 国际关系(59) 86
030208 外交学(22) 86
030301 社会学(84) 86
030302 人口学(37) 86
030303 人类学(38) 86
030304 民俗学(40) 87
0303W1 社会工作(6) 87
030401 民族学(34) 87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7) 87
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9) 87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30) 87
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23) 87
0304W1 民族法学(9) 88
0304W2 民族社会学(6) 88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63) 88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89) 88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48) 89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84) 89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299) 89
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42) 90
0305W1 马克思主义法学(9) 90
040101 教育学原理(93) 90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101) 91
040103 教育史(42) 91
040104 比较教育学(48) 91
040105 学前教育学(52) 91
040106 高等教育学(116) 91
040107 成人教育学(36) 92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49) 92
040109 特殊教育学(18) 92
040110 教育技术学(91) 92
040111 教育法学(6) 92
0401W1 教师教育(15) 93
0401W2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27) 93
040201 基础心理学(52) 93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3) 93
040203 应用心理学(88) 93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81) 93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68) 94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107) 94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64) 94
0403W1 运动康复学(12) 94
050101 文艺学(151) 95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34) 95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136) 95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100) 96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161) 96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148) 96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42) 97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25) 97
0501W1 对外汉语(9) 97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187) 97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60) 98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38) 98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36) 98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 一、 背景与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不足、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对2017-2018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整体发展态势、各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水平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国家教育决策者、高校管理者、科研机构、社会公众提供一份权威、可信、有价值的参考报告。本报告的发布,不仅有助于各相关方准确把握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脉络,更能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二、 报告内容概览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呈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真实图景。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 发展规模与结构: 报告将深入分析2017-2018年度中国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人数的变化趋势,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比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等结构性指标。通过数据对比,揭示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特点与潜在风险,以及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 投入与产出分析: 评估国家及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情况,并结合毕业生就业率、薪酬水平、创业成功率等指标,分析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 政策环境与改革动态: 梳理同期国家及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学位管理、导师制度、招生制度等方面出台的重要政策和改革举措,评估其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 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分析与世界主要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差距与优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 2. 学科专业评价体系与结果呈现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报告将详细介绍本年度学科专业评价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通常会涵盖学科整体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师资队伍结构、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并尽可能量化和客观化。 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评价: 分别对中国高校的各个学科门类(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进行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到各个二级学科,为不同专业方向的评价提供更精细的参考。 重点学科与优势学科识别: 通过评价结果,识别出在国家层面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以及在区域或特定领域表现突出的优势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调整等提供数据支撑。 学科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针对不同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新兴学科建设滞后等)和个性化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3.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 研究生入学与毕业质量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生源质量以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学术成果发表情况等,评价研究生培养的入口与出口质量。 创新能力培养评价: 重点考察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成效。这可能涉及对创新创业项目、专利申请、高水平学术会议论文发表等指标的分析。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评价: 审视现有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前沿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多样性,探讨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就业与职业发展跟踪: 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研究生培养是否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以及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贡献。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评估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包括过程管理、质量监督、反馈机制等。 4. 师资队伍建设与导师指导能力 师资队伍结构与发展: 分析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分布等,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 导师指导水平评价: 重点关注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学术训练、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与成效。这可能涉及到导师在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贡献。 师德师风建设: 探讨师德师风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 未来师资队伍发展方向: 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对未来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如加强跨学科人才引进、提升导师的科研指导能力等。 5. 科研创新能力与成果产出 科研项目与经费情况: 分析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经费投入情况,以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学术成果产出分析: 评估在国内外核心期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以及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研究报告等成果。 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 考察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成效,以及研究生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 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潜力与瓶颈。 6. 国际化水平与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化人才培养: 评估招收国际研究生、派遣国内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情况。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考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项目等。 国际声誉与影响力: 结合国际大学排名、学科排名等指标,评估中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提升国际化水平的策略: 针对当前国际化水平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三、 报告的价值与应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的价值体现在: 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报告能够为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学科布局规划、质量标准等提供重要的客观数据和科学分析,支撑国家教育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 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各高校可以对照报告中的评价结果,深入了解自身在全国同类高校及学科专业中的位置,找准发展优势和劣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为科研机构与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报告为科研机构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人才需求提供了参考;也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学科专业优势,为学生选择深造方向提供了权威信息。 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 报告所提供的大量数据和分析,将为学界研究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提供宝贵的素材。 四、 结语 《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是一份集 data mining 、 statistical analysis 、 expert evaluation 于一体的综合性报告。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通过对报告的深入解读和有效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研究生教育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号称“报告”的书,老实说,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打鼓的。毕竟“评价”二字在教育领域里水分向来不少,尤其涉及到“研究生教育”这种宏大叙事,我更倾向于寻找那些扎实的数据和冷静的分析。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脱离了宣传口号的视角,去看清我们这个体系内部运行的真实图景。初翻阅时,我最关心的就是它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是否严谨。如果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排名或者分数,而缺乏对影响排名的深层次因素的剖析,那它和市面上那些贩卖焦虑的畅销书并无二致。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不同学科、不同高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的细致描摹,以及对培养模式创新性的客观评估。坦白讲,我对那些为了迎合热点而生搬硬套西方模型的做法是持怀疑态度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立足于国情,探讨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哪怕只是提供了几个值得深思的观察点,那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更期待它能揭示一些体制内不易被察觉的“灰色地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光鲜亮丽的表面文章。

评分

我尝试从这本书中寻找关于“未来人才画像”的清晰指引,这是我购买它最主要的动机之一。我希望能从中窥见,未来十年,哪些能力会成为区分优秀研究人员和普通劳动者的关键。然而,报告在描绘这些前沿能力时,显得有些碎片化,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建议的堆砌,而非一个连贯的、可操作的框架。例如,它提到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如何在现有的院系壁垒森严的体系内真正实现这种跨界融合,并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设计。这让我感觉,报告虽然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缺乏将蓝图转化为施工图纸的能力。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这份报告或许能提供一个向上汇报的理论依据,但对于具体到院系层面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如何设计激励机制来鼓励导师真正重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非毕业数量,则显得力不从心。它更像是一份现状的记录,而非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缺少了那种“必须马上做点什么”的紧迫感和具体落地方案。

评分

这份报告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反而是它在“评价体系”设计上的困境和妥协。通过阅读它对不同指标权重的设置和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归类,我清晰地看到了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内在的张力。一方面,它试图彰显国家重点投入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承认区域性、地方性高校在特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两难”在报告的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使得最终的结论往往是“各有所长,都需要加强”,这种面面俱到的总结,虽然政治上正确,但在学术上却显得力量不足。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下,哪些培养模式是可持续的,哪些学科的过度扩张是需要警惕的。如果报告仅仅满足于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平衡点,那么它就放弃了作为一份严肃评估报告应有的担当——即指出那些需要被修正甚至被淘汰的低效环节。我希望它能更勇敢一点,哪怕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去触碰那些真正阻碍中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我的第一感受是信息密度巨大,但信息质量却有起伏。它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图谱,从宏观政策导向到底层学科设置,试图覆盖的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种大而全的策略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深度不足。对于像我这样长期关注特定交叉学科发展的人来说,那些过于笼统的论断往往让人觉得言之无物。比如,在谈到新兴工科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时,书中似乎更侧重于硬件投入的量化指标,却很少触及导师指导的有效性、科研伦理的培养,或者产学研结合的实际障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一些“隐形冠军”院校的深入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聚焦于那几所声名赫赫的超级名校。如果评估体系仅仅是基于既有资源优势的循环强化,那么这份报告的预测性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份年度体检报告,列出了各项生理指标,但对于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供的指导却显得相对模糊和保守,甚至有些地方的结论,与我日常接触到的行业真实情况存在微妙的偏差,这让我对它的权威性产生了小小的保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在我看来,采取了一种非常“官方化”的笔调,这种笔调在呈现数据时显得十分客观和审慎,但在解读趋势时,却略显迟疑和保守。我理解,在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教育评估时,需要规避敏感话题,保持中立姿态,但教育改革恰恰是需要一些批判性声音来推动的。我阅读时发现,对于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的核心问题,比如“唯论文论”的惯性、硕博培养周期的拉长、以及毕业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书中的论述总是在提出问题后,很快就转向了积极的展望或现有的解决方案,缺乏对这些顽疾深层文化根基的追问。这就好比医生诊断出了重病,却只给了一张温和的调理建议单。我更期待看到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比如,探讨评估体系背后的权力结构如何固化了某些学科的优势地位,或者评估标准本身是否已经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的速度。如果没有这种“硬骨头”的分析,那么这份报告的参考价值就更偏向于政策制定者的自我审视,而非一线从业者的实用指南。

评分

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公道,值的购买!

评分

感觉用处不大。。。。

评分

做工好,估计质量不错,希望能多用一段时间,外观比较漂亮

评分

书的内容一般

评分

?

评分

做工好,估计质量不错,希望能多用一段时间,外观比较漂亮

评分

物流快,内容丰富,信赖。

评分

评分

书的内容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