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何炳棣著作集》出版说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7年4月6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第六届清华中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及西欧史博士课程,通过口试,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1963-1987年)、美国鄂宛加州大学(1987-1990年)。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2012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家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亲老家衰”的自我压力下,发奋读书,力争上游。博士毕业后,即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其关于明清人口及明清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研究专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兴趣转入中国农业的起源,并进而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起源上。《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最关键的基本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视野宏阔,博征史料,而著述则精要严谨,下笔必有建树,且数十年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贡献杰出。
何炳棣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密切,晚年拟将毕生著述加以修订,交付中华书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系列出版。其主要学术著作,多用英文写作与首次发表,其中部分已被译为中文,皆应收入“著作集”中;未译为中文的,待译成后再行收入。而晚年有关思想史方面的系列论文,为何先生一生学术的“画龙点睛”之作,则均以中文写成,编为《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著作集”中。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订工作,更未能亲见“何炳棣著作集”的出版。好在,学术可以长存。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2月
合上书卷,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现象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而是以一种近乎全景的方式,展现了特定历史阶段中,社会各个层面为了生存、发展和维系其文化主体性所付出的复杂努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社会组织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适应性、合作与冲突的生动教科书。作者的观点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他所描绘的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社群,他们的组织逻辑、他们的道德准则乃至他们的兴衰起伏,都仿佛在我们眼前重演。这种历史的厚度感和情感的共鸣感,让阅读体验远超了一般的学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逝去时代进行深刻对话的过程,让人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范本,它成功地将微观的个体行为与宏观的制度变迁连接起来,揭示了中国社会内部自我调节和身份认同构建的内在机制。作者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远超出了简单的地域志描述,而是将其视为理解整个国家权力运作和民间社会活力的关键切入点。每一次地方精英群体的互动,每一次资源分配的博弈,都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对“地方性”与“中央性”之间张力的理解,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极大地启发了如何运用具体史实来反思更抽象的社会理论构建问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迁移。
评分阅读此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严谨的论证结构和旁征博引的扎实力度。作者并非热衷于宏大叙事的雕琢,而是将重心放在对具体历史场景的细致描摹与逻辑推演上。每一次推论的建立,都建立在对原始文献的审慎解读之上,那种如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过程,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既感到知识的充实,又体验到思想被挑战的快感。他对于某些传统观念的修正与颠覆,并非轻率的否定,而是建立在更扎实的证据链条之上,这种对学术规范的恪守与对真理的探求精神,是全书最令人敬佩的底色。即便是对那些看似枯燥的行政记录或契约文书的解读,作者也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学洞察,使得全书在学术深度上保持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回味其逻辑的精妙与结论的深远。
评分这部作品的开篇便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我们从熟悉的学术框架中抽离出来,置于一个更为宏大和幽微的历史图景之中。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堪称一绝,他似乎拥有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与洞察力,总能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本和残存的物证中,挖掘出被主流史学长期忽视的社会肌理与文化脉络。读来,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商业网络与情感联结之中,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因为作者的笔触而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他对空间与认同之间复杂互动的精妙剖析,让人不禁反思,究竟是地域的边界塑造了社群,还是社群的内在需求催生了特定的空间形态。这种对历史现象多维度、立体化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的维度,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一场深邃的思辨之旅。
评分此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内敛的古典韵味与现代学术思辨的完美融合。它既没有那种过度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专业性的弊病,也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象牙塔泥潭。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心打磨的玉器,温润而富有光泽,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准的锤炼,力求表达的效率与准确性达到最佳。在叙述复杂的社会互动时,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或最精准的术语来概括现象的本质,使得那些跨越时空的社会机制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初读可能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其遣词造句的深意;但一旦进入其节奏,便会发现这种略带庄重的文风,恰恰为所探讨的历史议题增添了一份应有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近乎仪式性的尊重感。
评分商品实用,很好
评分书很贵,装帧精良。用个塑料袋包装,书角全破了,打包的是什么脑子。
评分《何炳棣著作集:中国会馆史论》主要目的之一,即在详列大小城市会馆之名,以为此后中外学人更进一步较全面研究的参考。因为关于会馆的文献资料极端零散,大多数方志忽略会馆公所,这项近乎机械的工作,费力虽多,收效却甚为有限。
评分很不错的书,多看看有好处。
评分很实用的法规文件汇编,是正版,很满意,快递小哥神速,态度好,赞一个!
评分因为文献记载多阙,《何炳棣著作集:中国会馆史论》所能列举各地的大小会馆当然不会详尽,与实际数目相差必远。但这有限的收获已经代表十余年来作者为研究明清土地、作物、人口、移民而遍翻北美所藏中国方志的附带结果之一
评分研究会馆重要的参考书
评分京东活动价格格力,给京东点赞!
评分一切愤怒和挣扎都是徒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