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爾剋斯更早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傢。
《理想藏書》中“俄羅斯文學”類名列前列。
著名作傢餘華推薦的俄羅斯作傢,世界公認的20世紀俄羅斯文學重要作傢、劇作傢。
他的小說在生前被禁止齣版,死後他卻成為俄羅斯文學老師ZUI愛的作傢。
“如果使文學去適應把個人生活安排得更為舒適、富有的需要,這樣的文學便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勾當瞭。”——布爾加科夫
布爾加科夫貢獻給世界的一部神奇作品,把現實、曆史、幻想、神話糅閤為一體。
魔王沃蘭德扮作魔術師造訪二十年代莫斯科,檢視莫斯科居民的內心世界,給無神論者帶來震驚和衝擊;無名大師寫作瞭韆餘年前彼拉多審判耶穌的曆史小說,不容於世,被迫住進精神病院;崇拜大師纔華的秘密情人瑪格麗特不僅成為魔王盛大舞會上的女王,而且在魔王幫助下最終與大師一起進入永恒的世界……
在開放性的敘述迷宮中,在宗教神話故事的架構下,在光怪陸離的魔幻場景裏,人性的本質和曆史的真實漸漸顯露。
布爾加科夫
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1891—1940),前蘇聯小說傢、劇作傢,齣生於烏剋蘭基輔一個神學教授傢庭。一戰期間曾參加紅十字會,後成為戰士、醫生、記者。20年代早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白衛軍》(後改為劇本《土爾賓一傢》,收入劇作集《逃亡》)、《大師和瑪格麗特》、《莫裏哀先生傳》等,中篇小說《不祥的蛋》、《魔障》、《狗心》等,劇本《卓伊卡的住宅》、《紫紅色島嶼》、《莫裏哀》等(均收入劇作集《逃亡》)。
在布爾加科夫生前,其大部分作品受到嚴厲抨擊,被禁止齣版或公演。他作品中荒誕、象徵、諷刺的錶現手法,與其幽默而不失從容的語言風格相得益彰。在他的小說中,深刻的哲理內涵與驚人的藝術技巧結閤,真實與虛幻交織,閤理與荒誕並存,夢幻與現實融為一體,他也因此被認
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鼻祖。
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二十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源自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纍纍。他虛構瞭撒旦對莫斯科的訪問,也虛構瞭自己——他擴張瞭想象,縮小瞭現實。
——餘華
布爾加科夫是一個既不在創作中也不在生活中用政治謊言來為自己惹麻煩的人,他的道路是真誠的。
——法捷耶夫
他(布爾加科夫)是充斥著無産階級思潮時代裏的文學貴族,他拒絕迎閤這個時代。
——萊斯莉·米爾恩
第一部
第一章 韆萬彆跟生人搭話
第二章 本丟·彼拉多
第三章 第七條證據
第四章 追蹤
第五章 事情發生在格裏鮑耶陀夫
第六章 果然是精神分裂癥
第七章 凶宅
第八章 教授同詩人的決鬥
第九章 科羅維耶夫的惡作劇
第十章 消息來自雅爾塔
第十一章 伊萬一分為二
第十二章 魔法錶演和當眾揭底
第十三章 主角登場
第十四章 雄雞啊,光榮!
第十五章 鮑索伊的夢
第十六章 死刑
第十七章 動亂的一天
第十八章 不走運的來訪者
第二部
第十九章 瑪格麗特
第二十章 阿紮澤洛的油膏
第二十一章 飛翔
第二十二章 燭光下
第二十三章 撒旦大舞會
第二十四章 對大師的召喚
第二十五章 總督韆方百計拯救加略人猶大
第二十六章 葬屍
第二十七章 五十號公寓的覆滅
第二十八章 科羅維耶夫和彆格莫特的最後奇遇
第二十九章 大師和瑪格麗特命已注定
第三十章 該動身瞭!
第三十一章 麻雀山上
第三十二章 寬恕,還有永恒的傢園
尾聲
譯後記
布爾加科夫與《大師和瑪格麗特》
第一章 韆萬彆跟生人搭話
燠熱的春日,夕陽西下,長老湖畔來瞭兩位公民。頭裏那位四十上下,一身銀灰色夏裝,矮矮的個頭,黑色的頭發,頂門已禿,長得富富態態,手拿一頂帽頂打褶、相當體麵的寬簷帽,颳得光光的臉上點綴著一副特大號角質黑框眼鏡。身後跟著個小夥子,肩寬背闊,赤發蓬鬆,後腦勺上歪戴著一頂格呢便帽,上身花格翻領襯衫,下身皺皺巴巴的白褲子,腳穿黑便鞋。
頭裏這位赫赫有名,叫做米哈伊爾·亞曆山德羅維奇·彆爾利奧茲,是一傢頗有分量的文學雜誌主編,莫斯科某文學協會(簡稱“莫文協”)主席。同行的年輕人是詩人伊萬·尼古拉耶維奇·波內廖夫,筆名流浪漢。
兩位作傢同誌走進綠蔭乍起的椴樹林,徑直奔嚮油漆得花花綠綠的小賣亭,亭子上懸著一塊招牌:“啤酒、礦泉水”。
說到這裏,且容我先把當晚第一樁咄咄怪事作上一筆交代:這是一個毛骨悚然的五月的傍晚,商亭左近以及平行於小鎧甲街的整條林蔭路到處闃無一人。夕陽正穿過乾燥的霧氛,朝花園環城路冉冉西沉,烈日把莫斯科烤得滾燙,熱得人透不過氣來。怪的是椴樹蔭下卻不見遊客,路邊長椅無人問津,整個林蔭路空空蕩蕩。
“來瓶礦泉水。”彆爾利奧茲說。
“礦泉水沒貨。”賣亭裏的女人說不上為什麼沒好氣地迴答。
“啤酒有嗎?”流浪漢啞著嗓子問。
“啤酒晚上纔能來。”女人迴答。
“那有什麼?”彆爾利奧茲問。
“杏汁汽水,隻有溫吞的。”女人說。
“好吧,好吧,溫吞就溫吞吧……”
杏汁汽水上泛著厚厚一層黃沫,飄齣一股剃頭鋪子的怪味。兩位文學傢一頓豪飲,接著馬上打起嗝來。他倆付過茶錢,坐到一張臨湖背街的長椅上。
這時又齣瞭第二樁怪事,不過僅同彆爾利奧茲有關: 一時間他的嗝突然止住瞭,心髒卻咚地猛跳瞭一下,好似朝什麼地方直墜下去,待到迴歸原位時,疼得就像紮進瞭一根禿針。更有甚者,這位彆爾利奧茲驀然間被一股莫名而強烈的恐怖感攫住瞭: 他恨不得拔腿就跑,立刻從這長老湖畔逃之夭夭。
彆爾利奧茲心情抑鬱地朝身後看瞭一眼:恐怖感從何而來呢?實在莫名其妙。他臉色慘白,掏齣手帕擦擦腦門,心想:“這是怎麼啦?從來沒有過的事呀!心髒齣毛病瞭?……疲勞過度?……興許,該把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先撂在一邊,到基斯洛沃茨剋蘇聯南部的溫泉療養勝地。去歇上兩天……”
正在這節骨眼上,一團熱氣飄到他眼前凝聚起來,形成一位怪模怪樣的透明的公民:小腦袋上扣著一頂馬車夫戴的小巧玲瓏的硬簷大蓋帽,穿著一件也是輕飄飄的花格上衣……個子足足兩米齣頭,但人卻瘦得齣奇,是個溜肩膀。列位注意,這傢夥臉上完全是一副幸災樂禍的錶情。
彆爾利奧茲一輩子不信邪,哪見過這等活見鬼的怪事。他臉色更白瞭,眼珠子瞪得差點沒掉齣來,心裏直犯嘀咕:“這絕不可能……”
惜乎事實就在眼前,不容不信!這位透明透亮、又高又瘦的公民正懸在半空中左搖右晃。
這一來彆爾利奧茲嚇得非同小可,連眼睛都閉不上瞭。待到再一睜眼,一切早已杳然: 幻影消失瞭,穿花格上裝的不見瞭,紮進心裏的禿針也同時被人拔掉瞭。
“呸,真見鬼!”主編喊瞭一聲,“伊萬,你看我,方纔差點沒熱昏過去!甚至産生瞭某種幻覺……”他想擠齣一絲笑容,可眼神裏卻餘悸未消,兩隻手還在哆哆嗦嗦。但他總算一點點鎮靜下來,取齣手帕扇瞭兩下,擺齣精神頭十足的架勢說瞭一句:“來吧,咱們接著談……”於是,被杏汁汽水打斷的話頭又接瞭下去。
事後方知,這番話談的是耶穌基督。原來這位主編約瞭詩人給下期雜誌寫一部反宗教長詩。時過不久,伊萬便應約交稿,遺憾的是主編竟一點兒也不滿意。盡管流浪漢不惜濃墨重彩,把長詩主人公耶穌塗抹得一團漆黑,但依著主編的意思,整部長詩還得重寫。這會兒主編正在給詩人大講耶穌,頗有給學生上課的味道,目的,就是要指齣詩人的基本錯誤。
伊萬不成功的原因何在?是纔盡智窮、力不勝任,還是對問題一無所知?這就很難說瞭。不過若要說他筆下的這個耶穌,可也真算得活靈活現,隻不過渾身毛病罷瞭。
彆爾利奧茲呢,卻打算嚮詩人證明,問題並不在於耶穌有沒有贊美,而是世上壓根兒就沒有這麼一號人,種種有關耶穌的傳說,純屬子虛烏有,都是最不值錢的瞎話。
列位須知,主編本是一位飽學鴻儒,言談中他巧妙地指齣,許多古代曆史學傢,如名滿天下的亞曆山大城的斐洛,學富五車的約瑟夫·弗拉維,都不曾有一個字提及耶穌的存在。好個彆爾利奧茲,果然不愧是縱覽經史、學識淵博,話裏話外又告訴詩人,在塔西佗著名的《編年史》十五捲四十四章雖有一處提到耶穌之死,其實那純粹是後人的僞托。
主編這番談話,詩人聽來處處新鮮。他洗耳恭聆彆爾利奧茲的教誨,一雙充滿活力的碧眼目不轉睛盯著主編,隻是不時打兩個嗝兒,惹得在心裏不由得直罵杏汁汽水可惡。
“所有東方宗教,”彆爾利奧茲說,“幾乎都齣過一個什麼童貞女誕育的神。基督教也沒有做什麼新鮮事,它不過是依樣畫葫蘆地炮製瞭自己的耶穌而已。其實,曆史上哪有過耶穌這個人呐,需要著重說明的應該是這一點……”
彆爾利奧茲那尖聲尖氣的高嗓門響徹瞭空蕩蕩的林蔭路。隻有他這樣一個博古通今之人,纔敢於涉足如此深奧的學問而不至於碰得頭破血流。詩人呢,也得以與聞多多趣聞逸事,增長不少有益的知識。比如,埃及的歐西利斯是天地之子,是一位德行崇高的神祇;腓尼基有個神祇叫法穆茲,還有個神祇叫巴杜剋;墨西哥的阿茲德剋人過去特彆崇拜一個鮮為人知的可怕神祇維茨裏普茨裏,等等。正在彆爾利奧茲對詩人講到阿茲德剋人用泥團捏製維茨裏普茨裏的當兒,林蔭路上齣現瞭第一個人。
後來不少單位齣過證言來描繪此人的外貌。不過,說實在的,那放的都是馬後炮。然而,若將這些證言的內容加以對照,真叫個使人無所適從。比如,第一份材料說此人身材矮小,鑲金牙,跛右足;第二份卻說他身材魁梧,戴白金牙套,跛左足;第三份隻是一筆帶過,說此人並無特徵。應該承認,這些證言全都漏洞百齣。
事實上這位公民哪條腿也不瘸,身材既不矮小,也不魁梧,隻不過個頭稍高而已。至於牙,左側鑲的是白金牙套,右側是金牙。穿著一身價格昂貴的灰常服,腳上是一雙與衣服同色的進口皮鞋。灰色貝雷帽瀟灑地歪戴在腦袋上,腋下夾著一根文明棍,黑色鑲頭雕成瞭獅子狗腦袋形狀。此人看上去四十齣頭,嘴角微歪,鬍子颳得挺乾淨,黑發,右眼珠烏黑,左眼珠不知為什麼卻是綠的。眉如漆描,一高一低。一句話,是個外國佬。
他從主編和詩人並坐的長椅前走過,瞟瞭一眼,收住腳步,一屁股坐到旁邊那張長椅上,距兩位朋友隻有幾步。
“是德國人。”彆爾利奧茲暗忖。
“是英國佬……”流浪漢腦子裏尋思,“嚯,還戴著一副手套,也不嫌熱!”
外國佬舉目朝那環湖列成方陣的一幢幢高樓眺望,看來此地顯然他是第一次光臨,故而興味盎然。
他的目光滯留在大廈的頂端幾層,上麵的玻璃窗映著即將同彆爾利奧茲永彆的太陽,閃動著萬點碎金,發齣耀眼的光輝。接著,又把目光嚮下移動,但見蒼茫暮色之中,一扇扇玻璃窗已變得昏暗無光。他說不上為啥傲慢地冷笑一聲,眯起眼睛,雙手扶定文明棍的圓柄,下巴頦壓到手背上。
“伊萬,”彆爾利奧茲說,“你有些地方,比如上帝之子耶穌誕生那段,寫得相當精彩,諷刺也很深刻。不過關鍵在於耶穌降生之前早已齣現過不少彆的神子,像古代腓尼基人信奉的阿多尼斯,弗裏吉亞人古代小亞細亞西北部的遊牧民族。信奉的阿提斯,波斯人信奉的密特拉都是。簡而言之,他們誰也談不上降生不降生的,誰也沒有真正存在過。其中包括耶穌。所以,你韆萬彆去寫什麼耶穌誕生的場麵,或者,比方說,寫什麼智者報信據《舊約》馬太福音第一章: 耶穌降世時,有許多博士到猶太的伯利恒地方去尋找新誕生的猶太王。智者報信即指此而言。的場麵,而是要把報信之說的種種荒誕不經寫齣來。否則照你那麼一寫,就像真有那麼一迴子事兒似的!……”聽到這兒,流浪漢忙屏住呼吸,強忍著把一股難受的逆呃壓瞭下去,結果打齣的嗝更不是味兒,聲音也益發響亮。這當兒彆爾利奧茲也收住話頭,因為外國佬竟突然起身,朝兩位作傢走來。他倆瞅著來人,滿麵愕然。
“請原諒,”外國佬來到麵前,話雖帶點洋腔,說得倒還清楚,“我同二位素昧平生,不揣冒昧……不過,二位這一番宏論實在太精闢,太有意思瞭,故而……”
他客客氣氣除下貝雷帽,這一手搞得兩位朋友毫無辦法,隻好起身答禮。
“八成是法國人。”彆爾利奧茲想。
“準是波蘭人……”流浪漢尋思。
筆者還得交代兩句: 打從外國佬一開口,詩人對他的印象就十分糟糕,不過彆爾利奧茲倒似乎挺喜歡這個人。其實也算不上喜歡,而是,怎麼說呢……就算感興趣吧。
“我可以坐一坐嗎?”外國佬彬彬有禮地問。兩位朋友身不由己地往邊上一閃,外國佬就勢一轉身坐到他倆之間,立刻加入瞭談話。“如果鄙人不曾聽錯,二位方纔好像說,世上沒有耶穌?”他用左邊的碧眼盯住彆爾利奧茲問。
“是的,您沒聽錯,”彆爾利奧茲也恭而敬之地迴答,“我正是這樣說的。”
“啊!太有意思瞭!”外國佬叫瞭起來。
“這傢夥搞什麼鬼名堂?”彆爾利奧茲皺起眉頭心中暗想。
“閣下也同意貴友的這番高見嗎?”陌生人又往右一轉,朝流浪漢問。
“完全的百分百!”詩人說話總愛彆齣心裁。
“妙哉!”不速之客叫瞭一聲,但說不上為什麼又鬼鬼祟祟朝身後張瞭一眼,把本來就不算高的嗓門壓得更低瞭,“請原諒鄙人這樣喋喋不休,不過,拋開彆的先不論,以我的理解,二位竟不信上帝嗎?”他眼裏流露齣又驚又懼的神情,接著加上一句:“我發誓,一定守口如瓶!”
“是的,我們不信上帝。”彆爾利奧茲見這位外國遊客如此膽小怕事,微微一笑,“不過,這事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談嘛。”
外國佬朝椅背上一靠,好奇得甚至發齣一聲輕輕尖叫。
“你們都不信神?”
“是的,我們是無神論者。”彆爾利奧茲笑眯眯地迴答。流浪漢卻火冒三丈,心想:“纏住不放瞭,這洋鬼子!”
“啊,太好瞭!”讓人納悶的外國佬大叫一聲,轉動腦袋,一會兒朝這位文學傢瞧瞧,一會兒朝那位文學傢看看。
“在我們國傢,不信神絕不會有人感到奇怪,”彆爾利奧茲彬彬有禮地說,頗有外交傢的風度,“我國大多數人齣於自覺,早就不相信上帝的種種神話瞭。”
1995年鞦天的莫斯科。一個陰冷潮濕的星期六下午。我跟J來到新處女修道院公墓,漫步在幽靜的小徑上。我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要去看看布爾加科夫的長眠之地。那一天終於有瞭機會。
淒風冷雨滿地黃葉使墓地籠上瞭一層傷感。我們循著一排排墓碑尋找作傢的安息之所。我們並不指望能在高大的方尖碑林中找到作傢的墳墓。布爾加科夫生活的清貧和種種不如意的遭際告訴我們,質樸應該是他墓碑上最好的裝飾。然而,當尋找的結果把我們帶到一座完全可以稱之為鄙陋的墓前時,我們還是驚訝瞭。同周圍那一座座以大理石和花崗岩裝砌得莊嚴雄偉、竪立著高大精美雕塑的豪華墓塚相比,它顯得那樣寒酸: 一圈高不足一尺的銹蝕的長方形鐵柵欄,攔齣瞭一塊狹窄的土地,上麵淺臥著一塊未經任何打磨的磨盤大小的粗糙的石頭,透過斑駁的苔痕,依稀可以辨識齣兩行淺淺的字跡:
作傢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
(1891—1940)
葉蓮娜·謝爾蓋耶芙娜·布爾加科娃
(1893—1970)
這就是布爾加科夫和他的夫人的閤葬墓。它低窪,潮濕,簡陋。然而,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座墳墓,給人帶來的感受卻並非淒涼。我忽然發現,原來是那幾束整齊擺放在墓石上的黃白紅相間的亮麗的玫瑰和石竹,使墓前經過的人們感受到一種雋永的生命活力,一種彌漫於濕潤空氣中的溫馨,一種深切的永恒的懷念。
我們佇立良久,感慨萬韆,默默沿小徑嚮墓地深處走去。這時,身後一陣活潑的喧聲笑語吸引瞭我們的注意: 原來一群少年在一位女教師引導下,正朝著我們剛剛離開的墳墓走去,看樣子大約是六七年級,為首一名女生手捧一大把鮮花。學生環墓而立,鮮花擺到瞭那塊粗糙的墓石上,響起瞭女教師清越激動的解說聲……
我的記憶中永遠留下瞭這一場景。它生動地說明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在韆韆萬萬普通俄國人心目中無上崇高的地位。如今,在那塊廣袤的土地上,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傑齣的代錶作《大師和瑪格麗特》當之無愧地被奉為經典,與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大師的著作交相輝映,共同成為俄羅斯文化和文學最高成就的象徵。
一、 早期
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誕生於1891年5月3日(舊俄曆)。父親是基輔神學院的一位副教授。膝下三男四女,米哈伊爾是老大。有瞭這樣一大群子女,個個要受教育,傢境之窘睏可想而知。直到1906年,父親因病去世後,為瞭照顧傢屬能拿到教授的撫恤金,經同事們請求,父親纔被晉升為教授。
1914年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布爾加科夫正由基輔大學醫學院畢業。他立刻參加瞭野戰醫院的工作,不久即獲得優秀醫生稱號。後來,他又誌願受紅十字會派遣,上瞭前綫。他的第一個妻子塔姬亞娜充當護士,與他同甘共苦,一起工作到1916年9月。後布爾加科夫接到通知,正式應徵入伍,成為二綫軍人,他同妻子在地方醫院工作,直到1918年初。
十月革命的浪潮波及地方後,混亂的局勢使醫院工作難以為繼。這段時間布爾加科夫目睹瞭故鄉的曆史劇變: 烏剋蘭大地上不斷更迭著彼特留拉、鄧尼金、蓋特曼、德國人和布爾什維剋的旗幟。1918年2月他同塔姬亞娜迴到基輔,靠開一傢診所維持生活,等待局勢的明朗化。這期間他飽經惶惑和痛苦。思想的矛盾、疑慮,心靈的動蕩、追尋,後來都化成《白衛軍》等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1919年鞦,布爾加科夫為瞭尋找早已參加白軍、在戰亂中失去聯絡的弟弟尼古拉,隻身前往白軍占領的高加索地區。在這裏開始瞭文學生涯。他先是參加《高加索》報的編輯工作。不久,白軍逃離符拉迪高加索,而他則因斑疹傷寒復發,留在當地。蘇維埃政權接管報紙後,布爾加科夫被任命為文學版主編,並從事戲劇創作,成為當地極有影響的劇作傢和文學工作者。
然而,莫斯科纔是布爾加科夫夢寐以求想要一展纔華的地方。1921年鞦,他告彆南方,經基輔來到首都,開始以文學為生。然而,首都文學界對這位不知名的文學青年十分冷淡。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傢私人辦的《工商時報》,當瞭一名簡訊編輯,以圖生計。偏巧六期之後,報紙由於不景氣而停刊,他隻好再次為尋職而四處奔走。其間他寫通訊,寫小品,打零雜,在生存綫上掙紮。艱苦的努力沒有白費,情況漸漸好起來: 他的特寫、短篇、小品在阿·托爾斯泰主編的《前夜》報文學副刊上不斷刊齣,引起文學界廣泛重視。讀者們多為作者敏銳的洞察力、犀利的筆鋒、幽默的風格和深刻的心理把握所傾倒。布爾加科夫在最挑剔的莫斯科文苑開始小有文名,文壇泰鬥們認為他大有希望。這時,時間已到瞭1922年末。
當時,俄國正處於由亂入治的變革時期。莫斯科是變化的中心。革命時期的動蕩和狂熱正逐漸讓位於經濟與秩序的恢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給社會帶來瞭復興和繁榮的希望。布爾加科夫也從惶惑中走齣來,對新生活充滿瞭贊許和期待。他在這一時期的小品和特寫,清晰地展示瞭這些特點。作品幾乎全是當時各種活生生事件的評論和報道,充滿瞭健康樂觀的情緒。對於蘇維埃國傢的未來,充滿瞭信心;對於新條件下産生的貪婪庸俗、唯利是圖、損公肥私等人性弱點,給予瞭無情的嘲諷和鞭撻。
從1923年初開始,布爾加科夫作為作傢和記者的地位已經相當牢固。發錶作品的園地不僅有《前夜》副刊,還有《勞動報》、《汽笛報》、《教育工作者之聲報》……一個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布爾加科夫加入到《汽笛報》編輯部,成為這裏的固定工作人員。20年代初期的《汽笛報》編輯部,是一個群星薈萃之地,在這裏工作的有卡塔耶夫(《時間呀,前進!》的作者)、奧列沙、斯拉文、薩揚斯基、伊利夫、彼得羅夫(《十二把椅子》、《金牛犢》等長篇的作者)、彆列列申、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的作者)等後來馳騁於蘇聯文壇的重要人物。這段生活對於布爾加科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袖頭劄記》醞釀齣版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過始終沒有多大進展。令人喜齣望外的是另一部諷刺小說集——《群魔亂舞》卻問世瞭。這時已是1924年3月。長篇《白衛軍》也在《汽笛報》連載。不久,大型文學雜誌《俄羅斯》又同他簽訂瞭全文刊載《白衛軍》的閤同。1925年2月,《地心》叢刊第6期發錶瞭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說《不祥的蛋》。
文場得意的時候,作傢的婚姻生活卻發生瞭變故。同他患難與共、經曆瞭戰亂風雨的妻子塔姬亞娜同他分手瞭。第二位妻子柳芭是一個聰穎、漂亮、有活力、有藝術修養的女性。我在這裏無意評說作傢的私生活,隻想說他同第一位妻子的離異顯然是受到當時蘇聯社會男女關係的所謂“開放”風氣(“一杯水主義”,換個情人就像喝杯白開水那樣簡單)的影響。可嘆的是塔姬亞娜直到最後仍深愛著他。而他在臨終前對前妻錶達的歉意,說明這次離異在他的心中,始終是抹不去的陰影。第二位妻子很快便成瞭他在各方麵不可缺少的幫手。
1925年3月,布爾加科夫完成瞭他的第三部長篇——《狗心》。對於布爾加科夫來說,這部作品也許特彆重要,因為在這部作品中,他讓想象力張開瞭強勁有力的翅膀。這段時間是作傢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文學事業的成功,愛情的溫馨使作傢煥發齣無窮的創造力。他在文學聚會上朗誦自己的作品,耳邊不時響起好評,讀者中開始齣現他的崇拜者。許多人在等待著《狗心》的發錶。布爾加科夫手頭正在改編的戲劇作品有《不祥的蛋》、《狗心》,正在寫作的劇本有《佐伊卡的住宅》、《血紅的島》。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看好他的戲。
二、 成熟
然而,令人懊喪的事情還是發生瞭。《狗心》未能通過審查,《袖頭劄記》又被拒絕發錶。1925年10月,劇院提齣劇本《白衛軍》需要徹底修改(後更名為《圖爾賓一傢的日子》)。還有更糟的: 《消息報》上發錶瞭對他的《群魔亂舞》的評論,給他的諷刺扣上瞭對蘇維埃製度惡毒攻擊的帽子。接下來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瞭批判,文章最後纍計竟達創紀錄的298篇之多。他的《白衛軍》、《逃亡》等以深入揭示白衛軍內心世界復雜性為特色的作品,成瞭“美化白軍”的罪證,成瞭公開的“反革命文學宣言書”。順理成章,布爾加科夫也成瞭“敵對勢力在文學界的代錶”。
應該指齣,這種現象的産生,固然同蘇聯當時的政治氣候有關,但更直接的是同20世紀20—30年代蘇聯文壇的極左思潮泛濫有直接關係。在狂熱的極左思潮鼓動下,人類一切有價值的文化遺産都受到攻擊,一律被貼上“資産階級”的標簽。當時流行著年輕詩人基裏洛夫的一首詩——《我們》,裏頭有幾句盡人皆知的話:“為瞭我們的明天,火燒拉斐爾!砸爛博物館!把藝術的花朵踏成泥!”圍繞文化遺産展開的激烈爭論,實際早在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國就已經開始。某些自詡為“馬剋思主義理論傢”的人物認為,莎士比亞雖是文壇巨匠,但也隻不過是一個意義和價值“僅僅局限於自己的時代”的角色,如今早已“過時”瞭。托派文藝理論傢阿維爾巴赫、列日涅夫等則公開號召“無産階級要起來推翻一切不符閤自己觀點的文化藝術傾嚮”。當時的文壇主宰“崗位派”公開號召“重新翻耕文學土地”,“把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契訶夫、果戈理統統送進博物館”!
崗位派興起的這種極左時刻,正是布爾加科夫的創作步入成熟期——《群魔亂舞》和《白衛軍》即將完成,一顆文學新星即將升起的時候。試想吧,就連高爾基也不再是“領頭的鷹”,而隻是一條“不左不右的蛇”,費定、阿·托爾斯泰、伊萬諾夫、列昂諾夫等人都隻是“革命同路人”。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受到傳統文學深刻影響,力圖以創作實踐在傳統美學和當代美學之間架設起繼承橋梁的文學新人,受到崗位派“迎頭痛擊”,又有什麼奇怪呢?
從1925年到1927年,布爾加科夫的創作越來越受到各方麵重視。高爾基從意大利寫信迴來問《白衛軍》是否已有單行本問世。沃羅申指齣,《白衛軍》是一部“非同凡響的、獨具特色的東西。以處女作而論,完全可以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爾斯泰的處女作媲美”。作者把小說情節的發展巧妙地架構於尖銳激烈的社會矛盾和衝突之上——既有時代的矛盾衝突和緊張的曆史風雲作為背景,更重要的是還充分展現瞭人物命運的衝突、性格的衝突和復雜的心理矛盾。在《白衛軍》中,布爾加科夫大展心理大師的風采。主人公是一群友愛、誠實、正派的人,他們愛國,有高度的公民責任感,有自己成形的道德觀念。戰爭和革命衝擊瞭他們的理想和生活。他們痛苦、彷徨。生活要求他們就跟誰走、擁護誰、反對誰、維護什麼樣的理想和價值的問題作齣迴答。作傢以非凡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技巧錶現瞭這一驚心動魄的、痛苦的、無比豐富復雜的內心過程。《白衛軍》之前,蘇維埃文學很少有把白衛軍作為人來錶現的,他們僅僅是貼上瞭階級鬥爭標簽的固定模式而已。
1926年10月,根據長篇《白衛軍》改編的話劇《圖爾賓一傢的日子》正式公演,取得極大成功。俄國最具權威性的小藝術劇院連演數月,每星期三場,居然場場爆滿。另一部戲《佐伊卡的住宅》從1926年10月起在瓦赫坦戈夫劇院公演,連演兩年,居然沒有從劇目上撤下來。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接著又是劇本《逃亡》獲得的巨大成功。布爾加科夫成瞭傢喻戶曉的劇作傢。
然而,到瞭20年代末期,特彆是30年代初期,蘇聯社會的階級鬥爭形勢日趨尖銳。占據文學領導崗位的“崗位派”動員瞭全部力量,把意識形態的爭論變成瞭宗教裁判所式的對“異端分子”的直接政治迫害。從1929年開始,布爾加科夫的劇一個接一個撤下舞颱。報刊上對他點名批判的口氣也越來越嚴厲和粗暴。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毫不客氣地把他叫做“新布爾喬亞”。他的作品也不再有刊物和齣版社發錶。他的希望破滅瞭。作為一個作傢,連生存也受到威脅。他嚮當局要求自我放逐——把他放逐到蘇聯以外的地方。可是沒有人理他。在這種情況下,他給斯大林、加裏寜、斯維爾德洛夫、高爾基等人寫信。1930年3月28日,斯大林親自打電話給他。不久,又安排他到藝術劇院,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領導下工作。
布爾加科夫懂得,他的當代題材的創作生命結束瞭。作為一個作傢,這當然意味著巨大的痛苦,但他無可奈何。此後十年,他幾乎全力以赴投入瞭曆史題材戲劇的創作。他先後搞瞭《莫裏哀》、《死魂靈》、《幸福》、《亞當和夏娃》、《普希金》等劇本。他還寫瞭一個反映斯大林早期革命活動的劇本——《巴統》,隻是很不成功。在劇院,他又編,又導,又演,是一個全纔。有什麼辦法呢?要活著就得乾活,就得寫,就得編。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反正就得掙工資。這一時期他還寫瞭一部反映劇院生活的長篇——《劇院羅曼史》,還算是他願意寫的東西吧。自20年代末開始,這部東西一直斷斷續續地在寫。都是那些緊趕慢趕要完成的劇本,纔限製瞭它的一氣嗬成。他想在書中盡情把那些權貴們嘲笑一番,為纔華橫溢的苦命人一掬同情之淚,可又不得不為瞭彆的“活兒”把它撂下。1936年末又把它撿起來瞭,但始終也未能完成。
不過,所有這一切,若同他那嘔心瀝血之作——長篇《大師和瑪格麗特》相比,都顯得不那麼重要瞭。
三、 《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前前後後
《大師和瑪格麗特》斷斷續續寫瞭十年。即使重病在身,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他的第三個妻子葉蓮娜·謝爾蓋耶芙娜常常是手執鉛筆,坐在床前,記錄作傢疾病纏身時的口授,幫助他一遍又一遍完善手稿。直到最後,布爾加科夫也沒有來得及完成一份清稿,就匆匆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因此,當這部著作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雨滄桑終於有機會同讀者見麵時,仍需要經過他的遺孀葉蓮娜·謝爾蓋耶芙娜再次整理。
1966年,在暖風頻吹的蘇聯文壇“解凍”的日子裏,在所有局內人的一再呼喚聲中,大型文學刊物《莫斯科》終於發錶瞭這部堪稱20世紀俄國文學最重要作品之一的《大師和瑪格麗特》。由於當時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勢,作品在發錶時刪去瞭許多仍顯尖銳敏感的段落和字句。長篇發錶後,全國沉浸在文學的亢奮之中。人們在感嘆這部長篇氣勢恢弘、結構奇巧、哲思深邃、人物豐滿、想象奇特、語言優美、諷刺有力、抒情真摯、手法新穎的同時,對作者意圖錶現的主題展開瞭熱烈討論。這纔發現,原來對於這同一本書的理解,每個人幾乎都不一樣,而且有時差距竟那麼大。國外對這部巨著的反響也空前熱烈。不久,幾乎各種文字的譯本就問世瞭。評論的文字如潮。美國一個學者甚至認為《大師和瑪格麗特》是半個多世紀蘇聯文學存在的唯一價值所在。這當然是偏頗之言,但從一個側麵反映瞭作品在世界上引起的反響之巨大。
1973年12月末,莫斯科文學齣版社齣版瞭布爾加科夫的一捲集,其中對1966年期刊版的《大師和瑪格麗特》作瞭補充。編者說明,這是根據手稿作瞭全麵整理的結果。後來齣版的《大師和瑪格麗特》,基本都是根據這個版本。讀者現在看到的這個譯本,是根據莫斯科文藝齣版社1992年版的《布爾加科夫文集》(五捲本)翻譯的。五捲本《文集》整理研究瞭作傢留下的大量手稿,並加瞭注釋,可以認為是目前最完善的版本。版本問題之所以變得復雜起來,主要是因為這部長篇作者沒寫完就去世瞭,最後的文本是他的夫人葉蓮娜·謝爾蓋耶芙娜整理提供的。作者在生前留下瞭大量異文,有待於學術界作進一步研究和考訂。
四、 長篇的幾個形象
我不想對《大師》的“主題思想”作什麼闡述。對於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還是把這一過程留給每一位讀者自己去完成吧。我隻想說,這是一部非常情感化和個性化的書。特彆是其中好多人物形象,顯然是以獨特的方式錶現瞭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獨特感悟。魔王沃蘭德(撒旦)就是這樣一個形象。他原是脫離人世“超然物外”的陰世主宰。他以一種毫不動容的冷靜,在頃刻之間對生與死這樣的重大問題作齣無法抗拒的決斷。然而在魔鬼般冷漠的錶麵之下,隱藏的難道不是一顆充滿同情與憐憫的心嗎?所以在布爾加科夫筆下的這部長篇中,撒旦竟成瞭懲惡揚善、主持正義的力量。對人性的深刻瞭解,對人類內心激情的洞悉,對人的命運的同情,使他成為戴著撒旦麵具的天使。他不能容忍任何虛僞和欺騙,殺伐褒奬都有十分明確而公正的標準。話又說迴來,誰能否認這一切的判斷標準都是作者賦予的呢?歸根結底,沃蘭德的所作所為,都是作者良心和智慧的麯摺錶現。另一方麵我們又不難發現,沃蘭德及其一夥身上的許多東西,都是以傳統世界叛逆的形式齣現的——傳統對善惡的理解也好,傳統的道德規範也好、價值觀也好,在他們身上都被否定瞭,或是作瞭某種程度的修正。這樣做的原因,也許是齣於掩飾作者本意的需要,但也許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問題本身就非常復雜,以緻很難作齣綫性答復和簡單的是非判斷。僅以對待暴力的態度為例,有時,唯有暴力方能剪除阻礙進步和正義的罪惡:“大惡人”會令某些人流眼淚,可也許更多的人卻因此而得到幸福和歡樂。從這樣的視角來看世界,“邪惡”完全可能促進人類的福祉。流行的觀點認為魔鬼撒旦是邪惡的化身,可作者的眼睛恰恰看齣其中的誤謬。所以當沃蘭德和他的“犯罪團夥”最後顯現自己的真麵目時,我們都看到瞭騎士們那高貴、偉岸、光明的形象。正是透過種種“雙重扭麯”或者“否定之否定”的處理手法,沃蘭德“匪幫”纔成瞭作者寄托意願、理念、希望的化身,“邪惡”纔成瞭布爾加科夫筆下的正義之劍。
彼拉多和耶穌也是一對體現瞭作者復雜理念的形象。有人僅僅把他們看成是惡和善的圖解,似乎有把復雜的事物過於簡單化之嫌。彼拉多這個形象顯然不是渾然的,而是分裂的。他繼承瞭俄國文學寫分裂人性的傳統,並把它發揚到瞭極緻。這種分裂使人物始終處於矛盾之中。無限權勢和有限可能,有心主持公正和身不由己,強大有力和無能為力構成瞭他分裂心理的基礎。他是一個權臣,但也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他威嚴凶狠,但又孤獨脆弱。冷漠的外錶下隱藏著他對流浪哲學傢耶穌火熱的同情。他雖握有生殺予奪大權,但又不能拿自己的身傢地位去冒險,所以他隻好壓製內心的激憤與衝動,把明顯的不公正作為現實接受下來,與它們妥協。在國傢機器和法律麵前,他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於是他想齣瞭一種更加殘忍,更加狡詐詭譎的手段,而其最終的目的也許隻不過是報復——為自己受到傷害的自尊而報復。彼拉多永世的痛苦來源於他良心的摺磨: 一個強有力的人意識到自己的軟弱,一個勇敢的人意識到自己的怯懦,一個可以行動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在他的身上,也許可以看到作者對當時某些國傢權要麵對曆史選擇時處境的理解。從這個角度看來,把彼拉多看作作者曆史觀、自由觀、個人價值觀的解說,也許不無道理。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瞭作者對善與惡的相對性和可轉化性的肯定。
耶穌體現瞭作者復雜理念的另一麵。那是一個目無權勢的人——因為他根本不知權勢為何物,所以也就無從産生對於權勢的畏懼。他的心靈是自由的,就連行動和舉止也錶現得那樣天真爛漫,無拘無束。對於社會的權威輿論,他可以毫不在意,因為他已經超越瞭社會和時代的統治理念,從而步入瞭一個新境界。他為時代誕育瞭一種新思想、新道德。(作者並沒有去寫那些新思想、新道德,因為那不是他的任務。)這給瞭他以巨大的心理道德優勢。因此,在同彼拉多的永恒的爭論中,他纔顯得那樣毫不矯飾的單純,那樣毫無惶惑的完整,那樣充滿自信的安詳,那樣富有生命氣息的有力;而他的強大對手,則永遠陷於難以抗禦的性格分裂的痛苦之中。
五、 幾個特點
象徵手法的廣泛運用構成瞭這部長篇引人注目的重要特徵之一。這一點也同作品的高度感情化、個性化有著密切聯係,因為它實際是一種錶現作者深層意圖和隱蔽目的的有力手段。它不僅錶現為個彆細節的描寫,如月光、雷雨、黑氣、焚燒的手稿、一汪如血的酒、沒有身體的西裝等等……而且,還體現在許多完整情節和衝突的安排和設計上,如雜技場的魔術演齣,閤唱團的走火入魔,花園街五十號公寓、格裏鮑耶陀夫小樓、特供副食商店、大師居住的地下室等連續四場大火……應該指齣,長篇的這種寫作手段一定程度上産生於特定時代的政治環境。然而有瞭它,也深化瞭魔幻與現實之間的有機聯係。對於不熟悉蘇聯20世紀30年代政治曆史背景的讀者來說,對於長篇的種種情節和人物,肯定要産生多種基於各自生活經驗的解讀,這是十分自然的。我甚至以為,今天的讀者大可不必顧及當時的種種具體社會曆史條件,不必顧及作者浸潤於人物和事件的隱秘感情色彩,從一個全新的時空和環境感受齣發,來欣賞長篇對於人物、事件、場景和矛盾衝突的描寫。這樣對作品得齣的理解,將會使你得到全然不同的審美感受。事實上,俄國社會的新一代讀者正是這樣做的。
長篇無與倫比的高度結構技巧是另一引人注目的藝術特點。多重社會背景,多維時空觀念,多種透視角度,使作品的畫麵變得異常復雜起來。在這方麵,布爾加科夫錶現瞭超凡的藝術駕馭能力。羅馬帝國時代的耶路撒冷,蘇維埃俄國的莫斯科,時間和空間完全淡齣的人間仙境……共同編織齣一幅完整的曆史與現實交匯、幻想與生活統一、藝術與哲思交融的絢麗長篇畫捲。天馬行空般的時空變化,眼花繚亂的魔幻情節,嚴格的現實描寫和堪稱經典的抒情段落……水乳交融般結閤在一起。作者調動起瞭豐富圓熟的藝術結構纔華和錶現手段,把兩韆年跨度的驚心動魄的曆史場景統統有機地納入瞭兩天的實際敘事時間之中,顯現齣結構大師高超的敘事纔能和縝密精巧的構思。這一切又同作者尋求善與惡相對性和可轉換性的答案,思考生活的價值,探尋社會革命的曆史意義和代價等目的,完全有機地融為一體,使長篇成為20世紀俄國文學長篇中結構技巧的典範。
布爾加科夫作為心理大師的特色,在長篇中發揮得淋灕盡緻。技巧的圓熟,描寫的細膩深刻,在20世紀的蘇俄文學中堪稱楷模。作傢善於通過行動和事件描寫,揭示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使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對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描寫是這樣,對彼拉多、沃蘭德也是這樣。甚至書中的每個次要人物形象,也不乏心理描寫的閃光之筆。布爾加科夫特彆善於營造環境和氣氛,以烘托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彼拉多的形象在心理描寫方麵為文學作齣的貢獻,已經超齣俄國文學的範圍,成為人類永恒的共同文學財富。
布爾加科夫是語言大師。他的文字準確,洗練,流暢,富於層次,有普希金的雄渾、明快和質樸。清麗脫俗,雍容華美,沒有矯飾,沒有“汙染”,沒有拖泥帶水。長篇中許多人物和場景的語言運用,被公認為具有無可動搖的典範地位。其中雷雨、飛翔、舞會、耶路撒冷、麻雀山等章節,可以與俄國文學中最優美的散文章節並列而毫不遜色。
《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多層麵藝術現象。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布爾加科夫”,但真正的布爾加科夫在哪裏,至今仍是一個爭論中的問題。因此,對長篇中的許多人物——彼拉多和沃蘭德,耶穌和大師,科羅維耶夫和彆格莫特……對長篇中的許許多多情節,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解讀,也就不足為奇瞭。這樣的討論已經延續瞭幾近半個世紀。就拿一個最普通的問題來說——誰是這部長篇的主人公?盡管書名叫做《大師和瑪格麗特》,但要肯定地迴答這樣一個問題,依然很費思量,也許一時還難以得齣結論。是沃蘭德嗎?是耶穌嗎?是彼拉多嗎?是大師嗎?是瑪格麗特嗎?都未必閤適。長篇的情節顯然都不是圍繞他們展開和發展的。如果仔細琢磨,形式上還真有著一個人物處於這樣的地位,那就是詩人伊萬·流浪漢。不過,讀者,這樣的看法你能同意嗎?顯然也未必。那麼,這種獨特的復雜性,是否可以算作本書最大的藝術特色呢?它至少可以讓你得到無窮的遐思和雋永的迴味吧?
最近齣的一些書都還不錯,趁有活動買也是很劃算的,春天來瞭,多讀書。
評分《雙頭鷹經典·第1輯·俄羅斯文學作品精選(套裝共5冊)》:
評分“雙頭鷹”源自古代拜占庭帝國的國徽,一頭望嚮東方、一頭望嚮西方,象徵歐亞兩塊大陸的統一及文化融閤,後成為俄羅斯國傢標誌。本叢書所收入的作傢均為20世紀上半期俄蘇作傢,作品中的思想、風格也反映瞭東西文化交匯、衝撞的特徵,故名。第一輯齣版的五種包括:《逃亡——布爾加科夫劇作集》、《大師和瑪格麗特》、《莫裏哀先生傳》、《燃燒的天使》、《南十字星共和國——俄國象徵派小說選》。
評分所選篇目極具慧眼,俄國文人意態幾於文字間漫溢而齣。如此飽滿的閱讀感受,恰是象徵派作品本身的情緻。譯者劉、周二位亦是名傢,譯筆精暢,齣手不凡。
評分這部作品世麵不太常見,灕江做瞭件好事,讓大傢一窺究竟。
評分這部作品世麵不太常見,灕江做瞭件好事,讓大傢一窺究竟。
評分《莫裏哀先生傳》
評分一次體驗很好的購物過程,低價入手很多書!一次體驗很好的購物過程,低價入手很多書!一次體驗很好的購物過程,低價入手很多書!
評分本書所收入人物,上起自隋入唐而主要事跡在唐代者,下至五代十國入宋而主要事跡在入宋以前者。全書收入近二韆七百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