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人际沟通
  • 心理健康
  • 社交技巧
  • 影响力
  • 说服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37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6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活”用套路
抓人心、说重点,你若不输给表达,连上帝也会眷顾你。
11个新鲜有用的读心沟通诀窍,给你那干巴的话术、冷漠的套路,注入穿心透骨的力量。让你读得懂对方的心思,说得准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情商高、会说话,不输于蔡康永说话之道的人。
★ 精准沟通
超实用、一点就透,却没人告诉你的精准沟通技巧,《心理学与沟通技巧》结合具体案例为你一次性全部奉上。让你不再走弯路,以最短的时间掌握问话、搭话、接话、套话、回话的说话技巧,开口就能说到重点,达成目标。
★ 读心驭人
微信被拉黑、夫妻相处不快乐、客户跳单、加薪不畅、同事不待见等生活和工作中的糟心事,99%都是由不懂心理学,不会好好说话引起的。在人际交往的博弈中,沟通能力强的人必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而高明的沟通者往往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帮助。
★ 言语攻心
聚人脉、混圈子,千万别输在不会说话上!交谈上的小修炼,实现人生的180度大改变。说话不犀利、不窝心、不管用,那是因为你不懂沟通心理学。《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帮你解决沟通障碍,让你开腔就能赢得人心,跟谁都能聊,说什么都受欢迎!

内容简介

“读心”与“表达”是沟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人际交往的博弈中,沟通能力强的人必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而高明的沟通者往往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帮助。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述读心——想要高效沟通首先要读懂对方的心理;下篇着重讲述沟通技巧——想提升影响力就要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会揣摩,会表达。本书会告诉你如何用精准的沟通语言、有效的沟通方式处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帮你修复受伤的交流自信心,让你说出口的话不再打折扣,跟谁都能“好好说话”。

作者简介


徐文,一位实战派的管理咨询专家,长期从事沟通学、社交学研究工作。已出版作品《心理博弈术》《这样说话,你就赢了》《不过是向死而生》等。

目录


上篇 明白对方想什么,你才知道如何去说

第一章 从眉眼间的变化窥见内心的波动

一条眉毛上扬,表示对方在怀疑 / 004
眉毛会随情绪变化而变化 / 007
目光告诉你的那些秘密 / 009
通过眼神探出其真正意图 / 011
眼珠转动的方向也蕴藏秘密 / 013
放大的瞳孔出卖了他的“爱” / 015
想要表现强硬,就不要先移开视线 / 018

第二章 口鼻上的小动作泄露真实想法

鼻子上隐藏的情绪线索 / 022
撒谎时千万别挠鼻子 / 024
舔嘴唇,不只是性暗示 / 026
吐舌头的含义多多 / 028
抚摸下巴是在“自我安慰” / 031
下巴的角度是态度的分水岭 / 032
喜欢用手捂嘴的人,多少有些自闭 / 035

第三章 手足连心,无意中的微动作是情绪暗语

从握手方式初步了解对方个性 / 038
双手合起的方式,透露不同心理状态 / 042
双手分开的方式,亦具有不同含义 / 046
从双臂的姿势看他是否信任你 / 050
摸袖口是内心不安的表现 / 052
双腿,最能显示个人的真实意图 / 054
观察坐姿,体态表现对方心境 / 056
独一无二的走姿是性格的真实反映 / 061
自信还是自卑,看他的站姿 / 064

第四章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内心

口头禅会说出你的个性 / 068
闻其声,辨其人,识其心 / 070
语速、音调最能产生弦外之音 / 072
有时候,笑不一定代表开心 / 074
从语气节奏听出性格特征 / 077
倾听可以表现出你的理解和体谅 / 079

第五章 着装打扮是一个人心理的映射

穿衣风格是内心的暗示语 / 084
从手表类型看性格特征 / 086
提包会透露个人的性情 / 088
领带最能体现男人的个性 / 090
女人的妆容化出了她的性格 / 092
鞋子是看穿人心的媒介 / 093
香水也是性格的气味 / 094


下篇 有策略的沟通技巧,把话说到对方心里去

第六章 直意曲达:顾及别人的自尊,话就容易说出口

用“建议”的口吻发布“命令” / 100
最好心的拒绝:只意会、不言传 / 103
为自己虚构一个“后台领导” / 106
学会这两招,轻松拒绝无理要求 / 108
让“逐客令”变得有人情味 / 111
所谓批评之道,不过是要会给对方留面子 / 113
拐弯抹角,更能让对方接受 / 116
批评他人之前,先提及自己的错误 / 118

第七章 良性互动:跟谁都能聊,因为懂得把对方放心上

聊天,从了解对方心理开始 / 122
有参与感,谈话才热络 / 125
适时附和,给对方一种尊重感 / 127
假装没尴尬,继续聊 / 129
永远别对人说“你错了” / 132
冷场了,把气氛再炒热的妙招 / 135
即使是不满的话,也可以温柔地说 / 137
讲究分寸的玩笑,才是人际交往的法宝 / 140
悦纳他人,完善自己 / 142

第八章 共鸣胜于雄辩:放弃好胜心,轻松赢得好人缘

主动道歉不输面子更添人气 / 146
给他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攒人品 / 148
被排挤,主动示好胜过针锋相对 / 150
用真诚来叩响对方的心门 / 153
将心比心,以情动人 / 155
如何让自己的建议被优先采纳 / 157
与人沟通是为了相互合作 / 160
尽量让对方从一开始就说“是” / 162
让他人乐意去做你所建议的事 / 165
“我”和“我们”,小区别大不同 / 167

第九章 好话好说:赞美不是随口说说,而要出于真心

提供一份人人渴望的满足感 / 172
称赞别人时不要说谎 / 174
恭维他人时,最好有观众在场 / 177
隐藏的闪光点才最需要夸赞 / 179
给他激励,而不是警告 / 181
女人夸女人,先了解她的虚荣所在 / 184
男人也需要被赞美 / 186
背后夸人效果更好 / 188

第十章 示之以弱:以语言上的退让拉近心理距离

女上司,会示弱会更强 / 192
说软话,更有利于解决矛盾 / 195
不妨拿自己“开涮” / 198
得意时,说话一定留三分 / 200
晋升后说话策略也要随之而变 / 203
自嘲,自信的人所特有的品质 / 207

第十一章 慎始敬终:好口才助你塑造完美形象

想留好印象,说好第一句话 / 210
关注他人兴趣点,并投其所好 / 212
用心记住他人的名字 / 215
想让人喜欢,称呼要恰当 / 220
求人帮忙,“请”字当头 / 222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说出你的影响力 / 224
“谢谢”的力量 / 226

精彩书摘

放大的瞳孔出卖了他的“爱”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眼睛除了作为人体的视觉器官之外,还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的各种情感。正如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如何从眼睛读出一个人内心的秘密或者隐藏的事情呢?FBI特工告诉我们,这就需要从他的瞳孔变化、视线方向、眼神接触以及眨眼频率中寻找答案了。
◆瞳孔会把最真实的感觉告诉你
科学家发现,瞳孔不会“说谎”,它是生命机能灵敏的显示器,是大脑的延伸,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瞳孔对兴趣的反应灵敏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爱德华?海斯博士在全美医疗催眠学会总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临床实验成果:“当眼睛捕捉到足以导致舒爽的、刺激的事物时,瞳孔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迅速扩大。”
其实,人们很早就知道怎样透过瞳孔的变化来解读他人的内心。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就是根据顾客看到首饰时瞳孔的大小来要价的。如果一枚钻戒的灿烂光泽能使顾客的瞳孔扩张,商人就把价钱要得高一些。
在恋爱期间,眼睛是最能传递感情的器官。当一个男人碰到自己心仪的女人时,瞳孔在自身产生的强烈的追求欲望的刺激下会不由自主地扩张,对方也会心照不宣地读懂这一信号。尤其在灯光朦胧、光线暗淡的地方,瞳孔会加速扩张,从而让相遇的两个人互相产生吸引力,成就罗曼蒂克的爱情。
另外,在恐怖、紧张、刺激、愤怒、疼痛等状态下,瞳孔都会扩大,而在厌恶、疲倦、烦恼时则会收缩得很小,呈现出一种“激光式的眼神”。如果瞳孔没有变化,就表示他对看到的人或事物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视线方向是沟通的前奏
人们在交谈时,眼球往往会朝不同的方向转动。透过这些方向,可以窥探出人的内心活动。
当一个人向上看时,说明他很有可能在思考或者试图想起某件事情。或许他是一个善于视觉思维的人,正尝试着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图形。如果眼睛向下看,可能表示服从,或者对某件事感到愧疚。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向侧面看,那么请注意,他可能要生气了。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他试图逃避对话或者心不在焉。
◆人际交往的关键在于眼神接触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说话时要注视着别人,这是最基本的社交礼貌。如果某人在与我们交谈时,没有看着我们,那说明他要么没有在听,要么在隐藏什么。所以,不管我们何时何地与何人打交道,请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对视眼睛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一种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但千万要注意对视的时间。
在《人际行为心理学》一书中,作者迈克尔?阿盖尔提到,人们互相注视的时间通常占全部接触时间的30%~60%,如果互相注视的时间超过60%,那他们很有可能互相爱慕,或是准备打架了。但是,要判断他们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则需要仔细观察他们的一系列行为。
通常,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在眼神交流方面往往不存在什么问题,而一个腼腆的人则可能不会跟别人进行太多的眼神接触。我们也可以说,当一个害羞的人与他人进行了诸多异于平常的眼神接触时,往往表明他在伪装或撒谎。请你千万不要在这个常识上犯错误。
对于一个正处于凝视或注视状态的人,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他的眼神是否集中或目光是否呆滞。如果一个人的眼神集中在他所看到的物品上,他的眼睛就会变得非常灵敏,这也意味着他在思考或分析该物品;如果一个人的眼神迷茫,似乎心不在焉,那么他很有可能是在白日做梦,且没有意识到眼前的物品。
◆眨眼频率暴露谎言
眨眼睛既属于一种自发性的行为,也属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管一个人的眼睛看上去是干涩还是水润,注意其眨眼频率非常重要。要时刻关注和你交谈的人的眨眼频率,看他的眨眼频率是正常、过快还是过慢。请注意,你说的话和做的事也会影响到对方的眨眼频率。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意图时,要多观察其眨眼频率,再结合其他姿势进行综合考虑。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撒谎,其眨眼频率就会比平时高很多。例如,美国海关检查员通常会告知游客,如果有违禁物品未申报,就会被遣送回国。你是否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因为游客已经填写了申报表。其实不然,当检查员提出这个要求时,会仔细观察游客的眼睛,看对方的眨眼频率是否正常。如果游客的眨眼频率过高,检查员就会检查对方的行李。
FBI特工通常也会记录下犯罪嫌疑人的眨眼频率,以协助他们确认对方是否有罪。因为较高的眨眼频率能反映一个人的罪恶感,而较低的眨眼频率则说明这个人正在准备坦白一些事情。


学会这两招,轻松拒绝无理要求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会遇到一些无理的要求。很多时候,这些要求会让我们不知所措。盲目答应当然不行,因为这会导致自己心生委屈而产生消极能量,影响自己的办事效率;严厉地拒绝也非最佳之选,因为这会引起双方的矛盾,阻碍双方之间的沟通。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下面的两种解决方式可以使你既能拒绝对方,又能不惹恼他,是处理这类难题的首选。
◎采取“略地攻心”的方法,让对方主动放弃

一位语文老师的弟弟因为一场纠纷被人告上了法庭,而接案的法官恰恰是她昔日的得意门生。一天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念在师生的情面上,帮帮她弟弟。这位学生显然有些为难,既不能枉法裁判,又不能得罪恩师。于是,他说:“老师,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您一直是我最钦佩的语文老师。”
老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
学生接着说:“您讲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堂课,至今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老师很快就进入了她教师的角色:“我不仅用嘴在讲,也是用心在讲啊。薛蟠犯了人命案却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
学生接着感叹道:“记得当年老师您讲完这一课,告诫所有学生,以后不论谁做了法官,都不能做‘糊涂官’,判‘糊涂案’,学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呢。”

本来这位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一大套说辞,但听到学生的这番话,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请求。
这位学生用的就是“略地攻心”的技巧,先用一句恭维的话,给老师戴一个“高帽”,让其心理上获得满足;接下来又顺着老师的话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老师为了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为了维护身为教师的尊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请求。
◎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反驳对方

A公司的经理在一次业务谈判中受到了B公司的谈判人员的顶撞。为此,他气冲冲地找到B公司的经理,吼道:“如果你不向我保证,撤销上次那个蛮横无理的谈判人员的职务,就是没有诚意和我公司达成协议!”
B公司的经理听了微微一笑,说:“对于谈判人员的态度问题,是批评教育还是撤职处理,完全是我们公司的内部事务,无须向贵公司做什么保证。这就如同我们并不要求你们的董事会一定要撤换与我公司谈判人员有过冲突的经理的职务,才算是你们具有与我公司达成协议的诚意一样。”

怒气冲冲的A公司经理顿时哑口无言。在这里,B公司经理就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技巧。虽然说这两家公司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即两家公司对发生冲突的经理或谈判人员的处理完全是各公司的内部事务,与有没有诚意合作无关。前者属于过分曲解事实,想要故意混淆视听,搅乱后者的思路。但是,后者保持着头脑的清醒,没有上当。
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提出无理要求的人。这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对方搅得思路大乱,或者一时心软就答应对方,但日后又后悔不已;要理智地分析事情的重要性,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我们就可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自己在交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上。

前言/序言


《人性的迷宫:洞悉行为背后的秘密》 导言 人类的行为,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挂毯,由无数细微的线索编织而成,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动机、情绪和认知过程。我们常常对周遭的他人,甚至对镜中的自己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人会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举动?为何我们内心深处会涌现出如此强烈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我们的选择和决策?《人性的迷宫》这本书,正是为探寻这些“为什么”而生,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人心的旅程,去揭开隐藏在行为表象之下的普遍规律和深层机制。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充满启发的探索。我们试图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剖析人类心灵的结构,又像一位睿智的导游,引领读者穿梭于情绪的森林、认知的荒原和社会的丛林。在这里,你将不再是被动地观察,而是主动地理解;你将不再简单地评判,而是深刻地共情。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影响我们思想、感受和行动的无形力量,并从中获得洞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第一章:心智的基石——认知过程的奥秘 我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大脑构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这些看似平常的认知功能,实则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与世界互动的基础。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心智的基石,揭示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塑造我们的现实感。 感知:世界的“初印象”:我们将探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是如何被接收、编码并转化为大脑可理解的信号的。你会了解到,感知并非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解释和推断。我们将讨论“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为何我们能专注于眼前的事物,而忽略身边的干扰;以及“模式识别”的力量,如何让大脑迅速辨认出熟悉的面孔、声音和物体。你将惊叹于大脑在瞬间完成的复杂分析,以及这种能力在生存和适应中的重要性。 记忆:时间的“档案馆”:从短暂的“工作记忆”到持久的“长时记忆”,我们的大脑如何存储、提取和遗忘信息?本章将解析记忆的不同类型,如情景记忆(个人经历)、语义记忆(事实知识)和程序性记忆(技能)。你将了解记忆的形成过程,为何有些记忆历久弥新,而有些却随风消散。我们将探讨“记忆的误区”,例如“虚假记忆”的存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此外,你还将认识到,记忆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石。 思维:智慧的“引擎”:思维是我们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核心能力。本章将为你揭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不同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你将了解“启发式思维”如何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但也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我们将探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如何避免被片面的信息误导,如何形成独立、理性的见解。通过理解思维的运作,你将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识别潜在的思维陷阱。 语言:思想的“载体”: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本章将探讨语言的结构、发展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你将了解到“语言相对论”的观点,即不同的语言可能塑造不同的认知模式。我们将讨论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语言来定义现实、形成共识。理解语言的力量,不仅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表达自己,也能让你更敏锐地洞察他人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二章:情绪的海洋——解锁内在的感受世界 情绪,是人类最丰富、最深刻的体验之一。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意……这些情感如潮水般涌动,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也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本章将带领你潜入情绪的海洋,理解其起源、功能以及如何与情绪和谐共处。 情绪的起源与生理基础:我们将从神经科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探索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了解“杏仁核”在恐惧和焦虑中的作用,以及“大脑边缘系统”在奖赏和动机中的角色。你将明白,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我们的生理状态、激素分泌息息相关。 情绪的功能:适应的“信号灯”:情绪并非“麻烦”,而是进化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存工具。我们将分析每种基本情绪的功能:恐惧帮助我们躲避危险,愤怒促使我们反抗不公,喜悦奖励积极行为,悲伤表达失去与哀悼。你将认识到,情绪是指导我们适应环境、处理威胁、建立关系的“信号灯”。 情绪的表达与解读: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速,这些都是情绪的外在表现。本章将深入研究情绪的非语言信号,以及如何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绪状态。你将了解到,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情绪的表达和解读,以及“共情”能力在理解他人情绪中的关键作用。 情绪的调节与管理:虽然情绪难以完全控制,但我们可以学会有效地管理它们。我们将探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例如“认知重评”——改变你看待事件的方式,从而改变你的情绪;“表达性应对”——通过艺术、写作等方式宣泄情绪;以及“正念练习”——觉察当下,接纳情绪。你将学习如何在高压情况下保持冷静,如何在负面情绪的泥沼中找到出路。 第三章:动机的引擎——探寻驱动行为的内在力量 是什么让我们起床,去工作,去学习,去追求目标?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渴望被爱,被认可,被尊重?动机,就是驱动我们一切行为的内在引擎。本章将深入探寻这些驱动力的来源,理解其多重维度。 生理动机与生存本能:从饥饿、口渴到性欲、睡眠,生理动机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我们将探讨这些基本需求的生理基础,以及它们如何驱动我们采取行动以维持生存。 心理动机与成就追求:除了生理需求,我们还被更高级的心理需求所驱使。我们将解析“成就动机”——对成功和卓越的渴望;“权力动机”——对影响和控制的追求;以及“归属动机”——对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的需要。你将了解到,不同的人在这些动机上的侧重点不同,这会深刻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职业选择。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你是否为了兴趣而做某事,还是为了奖励或避免惩罚?我们将区分“内在动机”(源于活动本身的乐趣和满足感)和“外在动机”(源于外部的奖赏或压力)。你将认识到,内在动机往往更能带来长久的持久力和更高的幸福感。 目标设定与行为的执行:有了动机,还需要有效的目标设定和执行能力。本章将探讨“SMART原则”等目标设定方法,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症”,保持行动的动力。你将学会如何将模糊的愿望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去实现。 第四章:人格的画卷——塑造独一无二的自我 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独特,又为何在某些方面与他人相似?人格,就是我们身上那些相对稳定、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本章将带领你描绘人格的画卷,理解其构成要素和发展过程。 人格的构成要素:我们将介绍“大五人格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等主流人格模型,帮助你理解人格的不同维度。你将了解这些特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交倾向、风险偏好、工作风格等。 人格的形成:基因与环境的交响:人格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基因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将探讨遗传因素(如气质)和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社会经历)是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人格。你将认识到,我们既是生物性的存在,也是社会性的产物。 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本章将探讨人格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可能出现的调整。你将了解,虽然根深蒂固的特质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发展和优化自己的人格。 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理解自己的人格,是建立清晰自我概念的基础。我们将探讨“自我认知”的层次,以及“自我概念”(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是如何形成的,并如何影响我们的自信心和行为。 第五章:社会的心灵——人际互动的深层法则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每一次互动都充满了微妙的心理学原理。本章将深入探索人际互动的深层法则,帮助你理解社会影响力、群体行为以及关系建立的奥秘。 社会认知:如何看待他人:我们将探讨“归因理论”,即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基本归因错误”等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你将了解到,我们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往往包含了主观的加工和判断。 社会影响:他人的力量:群体压力、从众行为、服从权威……社会力量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本章将解析“社会认同理论”,以及“群体极化”现象,让你理解群体决策和行为的动力。 沟通的艺术与障碍:虽然本书不侧重于技巧,但理解有效沟通背后的心理机制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以及“倾听”在建立理解中的关键作用。你将认识到,语言之外的身体信号、情绪状态,同样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从初识的吸引力,到长久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遵循着一系列心理学规律。我们将探讨“互惠原则”、“相似性原则”等在吸引力中的作用,以及“承诺”、“信任”等在维系关系中的重要性。 结语 《人性的迷宫》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百科全书”,它更像一张“地图”,指引你开始一段自我探索和理解他人的旅程。通过深入了解认知、情绪、动机、人格和社会互动,你将逐渐拨开迷雾,看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刻逻辑。 这趟旅程或许会让你对某些现象产生新的认知,或许会让你对自己或他人产生新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某些长期以来坚信不疑的观念。请记住,理解人性的复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耐心、开放和持续的学习。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在这趟旅程中,最真诚、最可靠的伴侣,帮助你更好地 navigate 你的内心世界,也更好地 understand the fascinating tapestry of human behavior surrounding you.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沟通就是说话的艺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而是聚焦于“有效性”和“真诚性”的平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脆弱性”在沟通中的作用的讨论——以往我总觉得展现弱点是失败的表现,但书中指出,恰当的自我暴露恰恰是建立深度联结的桥梁。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让我对自己的沟通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话说了反而让人疏远,而有些看似平淡的交流却能让人感到温暖和被理解。它教会我的,远超技巧层面,它引导我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连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我打算过段时间再读一遍,因为很多精妙之处,初次阅读时可能因为信息量太大而忽略了。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自我提升”类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大多是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但这次真是大开眼界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如何说话好看”,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比如,书中对于“确认偏误”的分析,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自己的固有思维所蒙蔽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倾听,而是在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这种自我反思的震撼感,是很少有书籍能给予的。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逻辑清晰得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拆解得简单易懂,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学术严谨性。我尤其欣赏它对“情境依赖性”的强调,没有给出任何万能公式,而是教导读者根据不同的沟通环境和对象,灵活运用策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能够看穿人性迷雾的新眼镜,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了。

评分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尤其害怕在集体场合发言,每次遇到需要表达反对意见或者争取自己权益的场合,我的大脑就像短路了一样,只能僵硬地站在那里。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没有用那些空洞的“勇敢点、自信点”来敷衍我们。相反,它提供了一整套针对社交焦虑的渐进式训练方案,从最基础的非语言沟通(比如肢体语言的微调和眼神接触的练习),到如何结构化地组织自己的论点,每一步都细致入微。我试着按照书里说的,先从最亲近的朋友开始练习“肯定性表达”,发现以前那些不敢说出口的想法,在用书中的句式包装后,竟然能被友善地接受。书中对“冲突处理”章节的讨论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教我们如何“赢”,而是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把对方视为合作者而非对手。这种以人为本的沟通哲学,让我这个过去总是避免冲突的人,开始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摩擦。

评分

这是我近十年来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工具书之一。我从事的是需要频繁与客户打交道的销售工作,而客户关系维护的核心就是信任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心理学原理,转化为了能够直接驱动商业成果的实战技能。特别是关于“同理心构建”的章节,它详尽地解释了如何通过提问技巧,快速捕捉到客户潜在的痛点和未表达的需求。我以前总觉得那是靠“悟性”,现在才明白,那是一套可学习、可重复的技术。通过书中教授的“镜像反应”和“总结确认”技巧,我发现客户的配合度明显提高了,签单的转化率也有了可见的增长。我给公司里几个新来的同事都推荐了这本书,因为它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需要深厚的心理学背景,只要愿意花时间去实践,就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说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手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的互动模式感到好奇,总觉得沟通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带入了心理学的奇妙世界。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工具。比如,书中对“非暴力沟通”的阐述,让我瞬间领悟到,原来很多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技巧去和家人交流,效果立竿见影,那些以往常常陷入僵局的对话,突然变得顺畅而富有建设性。特别是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强调了“积极倾听”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听对方说了什么,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情绪和意图,这彻底改变了我以往“等着自己说话”的毛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从基础的自我认知,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互动,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能获得一种新的洞察力。对于任何渴望提升情商、改善人际关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

一本书而以,不知该怎样评价。

评分

还没看完,书名不错

评分

要发票 最后还是没有给开发票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这样评价有没有奖励

评分

质量不错,一次买了好多本,暂时没时间细看。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不错,京东实惠便宜,最喜欢京东囤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