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趣味》是令人三叹的一本书。将国文的趣味讲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竟是出自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学教师之手,一叹也。本书初版后近七十年来在大陆没有再版,寂寂无闻,二叹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迹如流星划过夜空,了无痕迹,三叹也。
姜建邦,生平年不详。曾在上海缉规中学(现上海市市东中学的前身)任国文教员。这所学校由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兴建,是当时中学的佼佼者。最初几任校长皆延请外国人,后来又有学者黄仲苏、教育家顾惠人等担任此职。姜建邦后来皈依了基督教,除此书外,还著有《识字心理》《圣诗史话》等著作。
自序
这本《国文趣味》是我在几个中学教国文时的补充教材。最初有的曾经油印,有的只是口述,其中有几篇也曾在几个期刊里发表过。现在把它们集聚一起,成了这本书。
中学生对于国文课,常觉枯燥无味。在课室里,总是先生讲,学生听,两方面都没滋味。有的学生乘教员不注意的时候,偷做别的功课,或是打瞌睡。遇着严格一点的教师,也是眼在书上,心在外面,不能把教师的话吸收进去。为了补救这些缺点,几年来我教国文的时候,总是使它趣味化。不过这种趣味化,并不是随意说笑,而是把一些有趣的资料,插进所学的教材里面,像盐调和青菜一样。有时叫他们听,有时叫他们做,结果学生都感到极大的兴趣。
有的学生在课外闲谈时对我说:“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们听了,很有趣味!”记得有一年在市立模范中学教初三的国文,暑假后回来,学生知道了我不教他们这班,改教高二的一级了,初三学生很不满意,推派代表向校长请愿,结果校长答应了他们,但高二的一级,听说如此,也不满意。校长弄得无法,只好两班国文都给我教了。直到现在,这些学生看见我,还常提起这一件“抢先生”的故事。
还记得在沪江大学沪东公社主办的职工夜校里,教一班初中二的国文,起初只有二十几个人,他们听得很得意,风声传开,学生渐来渐多,从二十几人增至四十几人,课室里空地方都立满了。后来改在大礼堂上课,不到一个星期,学生从二十几个人增到一百二十几人。这种情形使我对国文的教授更感兴趣。
这样一面教,一面搜集材料,几年来手头已有活页分类材料厚厚的好几册了。近一年来,抽暇将所有材料略加整理,在自己的课上利用作文时间,比较有规律地讲过一遍,学生很感兴趣,这本书就是这样编成的。
作者学识浅陋,错误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指正。如本书能引起学生对国文的更大兴趣,和补充国文教师一些有趣的教材,作者就引为满足了。
书成,承友人吴倬云先生替我仔细校阅一遍,减少许多缺陷,谨致谢意
三十五年五月上海缉规中学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它融合了古典的典雅与现代的通俗,使得内容的深度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很多段落的句式结构变化多端,时而是短促有力的精辟总结,时而又是绵长婉约的铺陈叙述,读起来像是在欣赏一曲抑扬顿挫的古琴演奏,节奏感十足,丝毫没有拖沓之感。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将一些精妙的句子摘抄下来,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而是因为那些句子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展现出一种对汉语表达潜能的极致探索——原来语言可以如此的精炼而富有张力。对于那些追求文字功底的写作者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范本,它无声地示范了如何让知识在优美的文字包装下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仅是“趣味”的展示,更是一次对“文”的精深礼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清爽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都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在快节奏的数字信息洪流中,能捧起这样一本纸质书,慢慢品味文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深层次地讲,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栖息地。它所描绘的那些关于文字、关于审美的情境,似乎都在提醒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驻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某个词语的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严谨与浪漫。他不仅告诉你这个词现在是什么意思,更会追溯它的源头,展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不同情感重量。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敬畏感。它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啜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落入简单罗列“冷知识”的俗套。许多介绍传统文化的书,常常流于表面,堆砌一些奇闻异事来吸引眼球,但读完后总觉得空虚。然而,《昨日书林:国文趣味》显然是有着一条清晰的内在逻辑和深刻的文化关怀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重建现代人与传统文本之间的情感连接。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教导我们必须“热爱”传统,而是通过展示历史的趣味性、人性的共通性,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进去。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植于文字骨髓里的生活智慧,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微妙拿捏,那些关于自然景色的诗意表达,它们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精准地击中我们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节点。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与古人的精神世界,其实比想象中要近得多。这种“相通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这本《昨日书林:国文趣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书里对古代文人墨客的逸闻趣事描摹得活灵活现,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雅致与风骨。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能让人闻到纸张泛黄的味道,感受到那份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读着这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往事,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关于那些经典诗词背后的创作心境,以前总觉得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现在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才明白原来伟大的作品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细腻的情感波动。那种感觉,就像是跟一位饱学之士围炉夜话,听他娓娓道来历史的烟尘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整理,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即便是对古文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那些有趣的轶事所吸引,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精神世界的一角。
评分坦白说,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深晦涩,毕竟“国文趣味”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学院派的严肃。然而,实际阅读的体验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引人入胜,完全没有那种让人打瞌睡的陈词滥调。它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高冷的古典文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里,读起来轻松愉快,却又回味无穷。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总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清楚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文化典故或文字的深层含义。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国学知识变得亲切可感。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好奇心旺盛的后辈,漫步于知识的园林之中,指点着那些盛开的奇花异草。对于想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又苦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绝佳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